南怀瑾先生谈管宁割席: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


南怀瑾先生谈管宁割席: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


南怀瑾先生例举管宁、华歆割席断交的故事来解释"看得破,忍不过"。

管宁和华歆本事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在菜园中劳作,管宁翻土时挖到了一块金子,没多看几眼掷之如粪土了。可华歆不然,他走过去捡起金子,细看了一番才丢下。管宁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回家之后就和华歆割席绝交了。

历史记载,二人结交甚好,管宁如此决绝似乎有些不近人情,而南怀瑾先生解释说:"其实管宁观察华歆很久了,拾金一事让他断定华歆是一个不安于淡泊的人,遂绝交。"后来,华歆扶助曹丕篡汉,成为千古罪人。这在南怀瑾看来,华歆的后果完全是"看得破,忍不过"的结局。

世界上不乏像华歆这样的人,看到不义之财,第一个念头是不要;多看几眼眼睛就亮了;再看一眼,眼睛就红了。于是南怀瑾先生毫不留情面地指出:"世界上谁不想做好人好事?都想做。很多人知道应该怎么做,道理都懂,可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南怀瑾先生谈管宁割席: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


其实,不单单是在对待金钱的问题上容易忍不过,在很多事情上,人们都会犯这种毛病,比如知道苦难是人生的必然,但仍有熬不过而自杀的;知道生活简单就会幸福,可总也停不下追名逐利的脚步。古人心,制心如牧牛,"看得破,忍不过"则是任由牛群慌乱,而无法调服。

跟此理类似的是"想得到,做不来"也是一种眼高手低、事与愿违的表现。

南怀瑾先生披露说,"古今中外,人类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多半爱吹牛,很少见诸于事实;理想非常的高,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比如,书读得不错,事理懂得很多,却无法身体力行,要么道德败坏,要么行动力欠缺。是以南怀瑾先生奉劝道:"把实际的行动摆在言论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着你说,做完了,大家都会跟从你,顺从你。"

南怀瑾先生谈管宁割席: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

归结起来,"看得破,忍不过"也好,"想得到,做不来"也罢,皆是无法听从自心,不受诱惑。南怀瑾先生常常赞叹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要想"看得破,忍得过;想得到,做得来"非要向此处觅得方法不可。

以"中庸"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而不是像华歆那般拾起被丢弃的东西洞开贪欲之门。中庸生活,需要看破,也需看淡,把外物的是是非非收纳心间,不近不离,不舍不弃,执著忍过;想到圣哲淡泊,先贤寂寞,虽然心中抱负不得施展,但举手投足间不显挂怀,不露急切,想到做到。是以不被物质所打垮,不被环境所诱惑,不为自新,崭然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