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口49萬的大縣 已直接撤縣立區 GDP258.08億

陽東區隸屬廣東省陽江市,東、西、北分別與陽春市、江城區、恩平市接壤,南臨南海,海岸線長達130多公里,陸地面積1830平方公里。介於東經111°42′-112°21′,北緯21°42′-22°15′之間。

廣東人口49萬的大縣 已直接撤縣立區 GDP258.08億

陽東區屬濱海丘陵地區,整個地貌由山區、丘陵區、河谷平原和海脊平原區等多種地貌單元組成。其中山區面積佔26%,丘陵區佔42%,河谷平原和海脊平原佔13%。三面環山、南面臨海,中部為漠陽江流域。地勢從北向南傾斜,河谷交錯。

東部山地屬紫羅山,主要在新洲、東平等鎮,最高峰在新洲鎮的紫羅山,海拔793米;北部山地為珠環山,位於大八鎮,綿延至陽東、陽春及恩平三地,是陽東縣北部的天然屏障,最高峰爛頭嶺,海拔1014.6米,為縣內最高峰;在中部的塘坪、合山至北慣鎮一帶,分佈有東岸山,最高峰海拔574米。

丘陵臺地主要分佈在縣境中部及南部各鎮。河流沖積平原主要分佈在漠陽江及那龍河中下游兩岸的各鎮,包括北慣、雅韶等鎮。濱海平原主要分佈在沿海一帶。

廣東人口49萬的大縣 已直接撤縣立區 GDP258.08億

1988年1月7日,設立陽東縣。陽江市陽東區下轄14個鎮、兩個鄉和七個農(林、茶)場,區域總面積2332.8平方公里。

1989年3月,增設東城鎮建制,管轄原北慣鎮的丹載、石侖、端陶、那味、金村和原陽江市江城區崗列鄉的報頭、報平等七個管理區,區域面積42平方公里。

1990年10月,調整陽東區和江城區的行政區劃,把陽東區的閘坡、海陵、平岡、埠場等四個鎮(鄉)和平岡農場的行政區域劃歸陽江市江城區管轄,把江城區崗列鄉的報頭、報平兩個管理區劃歸陽東區管轄。

1991年11月,將東城鎮的英村、屋芳村從報頭管理區劃出,設立東城鎮英村管理區,下轄上敖、下敖、上林、下林四條自然村;屋芳村劃歸東城鎮居民委員會管轄。

1993年11月,三山鄉改為三山鎮,管轄原三山鄉的行政區域。

1994年7月,雙捷鎮分設麻汕鎮,合山鎮分設那龍鎮。

1996年8月,那龍鎮那龍管理區分設和平、龍勝管理區和那龍居民委員會。

1999年4月,全縣理順農村基層管理體制,撤銷196個管理區(居民委員會)辦事處,設立村(居)民委員會,原管理區改稱行政村,簡稱“村”。

2000年11月,設立東城鎮始興居民委員會。

2000年底,全縣共有15個鎮,設197個村(漁、居)民委員會,共轄1675條自然村。

2014年10月22日,撤銷陽東縣設立陽江市陽東區。

廣東人口49萬的大縣 已直接撤縣立區 GDP258.08億

常住人口49.8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54萬人。常住人口45.5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1.46萬人,城鎮化率47.1%。全區人口出生率為13.26‰,比2013年減少1.79%;人口自然增長率6.15‰,比2013年減少3%。

從民族構成來看,陽東區現有漢族、壯族、苗族、瑤族、黎族、土家族、藏族、布依族、回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白族、蒙古族、布依族、阿昌族、滿族、彝族、朝鮮族等18個少數民族。

廣東人口49萬的大縣 已直接撤縣立區 GDP258.08億

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58.08億元,比2013年同期增長1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16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149.34億元,增長14.1%;第三產業增加值65.58億元,增長1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6870元,增長10.9%。總計中,民營經濟增加值175.58億元,增長11.6%,佔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68%。

廣東人口49萬的大縣 已直接撤縣立區 GDP258.08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