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公眾號上分享了一個真實的諮詢案例,我總結了三個轉行轉型的路徑方法:實驗性接觸+針對性準備+明確價值契合。
接著就有很多人問我,還有沒有其他方式,比如兼職、斜槓之類的?
這些當然可以,但是別亂來,得整體籌劃(根本動機+方式對比)。
一、根本動機
便於分析,兼職、斜槓、兩棲、副業等形式,我先統一稱為“第二賽道”。
在多數人所遵循的傳統(經典)職業發展曲線中,三個階段的狀態和目的都不同,但不論是那種職業階段,想去發展第二賽道的目的一般都有如下三種:
1、對抗不確定因素,增強整體安全感(謀劃型)。
現在的80、90職場人,以及之後的職場人,只要喜歡自己的工作,都可以是終身制的(即使嘴上說提前退休的,也是想做自己的事)。
那麼在職業生涯和生理壽命都被最大程度拉長的情況下,只有一條職業賽道顯然抗風險能力比較弱,但是如果有2-3個,抗風險能力就會大大增強。
有一本書叫《百歲人生》,說的就是這種社會變化給職業帶來的影響,感興趣的可以買來看看。
2、增加額外收入,改善收入結構(實用型)
這一點特別明顯,也很實際,當下特別火的很多微商、保險基本都可以化為此類。
在經濟和疫情的雙重影響下,本職工作可能很難有收入和薪酬的上浮,但是家庭的日常開支又必須保障,最多減少不必要開支。
這種情況下,如果多了一個額外收入,小一點算是家庭運轉補貼,大一點可以改善下收入結構,甚至有些人可能這部分額外收入遠遠大於本職收入。
3、為跳槽/轉型/轉行做必要準備(跳板型)
在昨天說到轉型轉行的時候,也說到,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為了達到最終的職業目標,需要先從外圍開始接觸。
而第二賽道的各種形式,就為接觸提供了特別好的途徑,比如,這兩年很多朋友轉型做保險經紀人,都是用兼職學習開始。
至於最終是選擇職業賽道二選一,還是兼而有之,這個就得看個人意願和發展情況。
以上三種目的,都是考慮第二賽道的根本動機,而且往往不是單一動機的,是多種動機結合,只不過比例不同。
認真考慮的朋友,應該先想清楚動機,和不同的比例,這樣便於管理和選擇具體的方式。
二、方式對比
有了特別清晰的動機,再來規劃方式就相對簡單,但是,也會受到不同的職業階段、不用的職業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這裡不展開。
但從選擇策略和方式上來說,我比較推薦兩種,特別是第二種。
1、可遷移。
原本的工作技能、行業經驗、資源人脈等,可以(部分可以)遷移到第二賽道中,這樣,可以實現較為有利的複製效應。
比如,原來是廣告公司的文案,兼職自己接客戶,或者斜槓做自媒體人,就是明顯把本職工作技能、經驗遷移到第二賽道中。
當然,如果本職工作都沒有修煉好,還是要慎重考慮是不是要一味擴大。
2、可疊加。
可遷移是從成本和門檻的角度考慮,可疊加則是從產出和收益的角度考慮。
也就是說,不管你選擇何種第二賽道的具體方式,你的投入產出比要明顯的疊加,甚至是複利效應。
還是以文案為例,兼職寫文案從技能遷移上說沒問題,但是屬於多了一份付出,才有一份收穫,如果和自媒體人路線相比,疊加效應就不明顯了。
這個說深點,就涉及到,售賣勞動時間和售賣勞動成果的區別,之前推文說過,這裡不細說。
以上,是比較穩妥的思考方法和路徑。
但是,總是有但是的,我也碰到過《月亮和六便士》中主人公那一類的諮詢者,突然想明白工作的意義或者自己的追求,放棄一切,追隨內心去了。
對此,我只能說,不是一般人,金麟豈是池中物, 一遇風雲便化龍。
我是燦哥,利他主義者\\成長主義者,工作七年就在阿里巴巴拿到百萬年薪,是“百萬年薪職場經營術”的原創實踐者,現在想幫更多人拿到百萬年薪。
互聯網十餘年,我在阿里巴巴、大眾點評、眾安保險、復星集團擔任過市場、公關、運營、戰略等崗位高管,具有豐富的管理實戰經驗和職業經營能力。
閱讀更多 燦哥和朋友們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