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左右威卫和千牛卫是什么性质的军队?如何看待他们?

龚钰璟


其实唐朝的军队制度一定程度上学习了隋,隋靠府兵制立足,而唐之时,将隋府兵制与禁军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卫府制。

卫府制下有南衙十六卫,以卫统府(折冲府)。而南衙十六卫之所以叫十六卫,是因为它细分下来就是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每一个都分左右,一共会有十六个这么多。其中前十二卫主要是负责守卫皇城安全,后四卫则是禁卫,侍卫。题目中的两个种类——左右威卫与左右千牛卫,前者属于前十二卫,后者属于后四卫。


左右威卫

事实上,南衙十六卫里面大部分的卫还确实是驻守在京城的,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领军卫和左右金吾卫他们的职能都属于居中御外,卫戍京师的。但也并不是所有的都驻守在京城,比如左右威卫就是个例外,它算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因为左右威卫从来不是常年驻守在中央的军队,它大都时候都属于戍边军。《神探狄仁杰》中的一个黄金配角王孝杰的官职就是右威卫。

也就是因为它属于戍边军,所以它是有实权的,以至于它的官职一直都是不低,左右威卫的指挥官可都是大唐的正三品官员。


有人也许会说,正三品的官职就不低吗?这里我想说的是,情况确实是如此。我们考虑到唐的官职制度,我们就会发这个左右威卫的指挥官地位不算低了,因为即便是当时的宰相也只是正三品。而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无所不能,势力也不小的狄仁杰,一生做到的最高官职也就是一个三品官职,所以左右威卫的指挥官在官职待遇上,那绝对也是相当高的。

其实这也是情理之中,要知道,在大唐的时候,官员要想做到正三品的难度很大,正三品一般情况下就是最高的了,因为正一品、正二品的数目虽然有,但也是稀少的可怕,都是给予那些德高望重的公卿大夫以及曾经功勋的世家子弟养老用的,都是些养老闲散职位。

左右千牛卫

接着说下左右千牛卫,人们习惯直接叫它千牛卫,这是《神探狄仁杰》剧中李元芳的官职。千牛卫这个名字取自于一把刀的名字,这把刀据说是庖丁解牛的那把刀,非常不一般的一把刀,解开了一千多头牛的身体,锋利无比杀气盎然,唐朝统治者则希望千牛卫也像这把刀一样。毕竟作为自己的防务力量——侍卫,皇帝自然是希望他们像这把刀一样锋利和有威慑力。




他们是皇帝身边的防卫势力,这个千牛卫的身份自然很不简单。简单来说千牛卫不单单属于禁军序列,它还属于皇帝身边的侍卫序列,得罪了这种特别的身份的人,恐怕没有几个将军能扛得住后续的一串报复吧。

而千牛卫指挥官,也不太一样了,千牛卫的最高指挥官往往不会有实在的实授,他们大多时候都选择虚授,加一个“检校”,这个官职虽然也是正三品,但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荣誉称号,毕竟这种千牛卫直接需要对统治者的人身安全负最大的责任,统治者往往非常慎重考虑有关于它的一切问题,这个侍卫机构很多时候所招纳的千牛侍卫们,也因此来源身家都很清白——非富即贵。


两者对比

左右千牛卫与左右威卫那些当兵的不一样,他们在身份背景上有优势,千牛卫的所有侍卫家庭条件都非常好,或者说政治背景好。他们家族之所以把他塞进千牛卫,只是为了提前培养他的政治嗅觉,换句话说,千牛卫只是一个镀金的好地方,所有的千牛卫侍卫都会在未来出任官员的。


左右威卫相比千牛卫优势来说,则是军事实力上的压制。对比之下,在军事实力方面千牛卫肯定是比不上左右威卫,毕竟左右威卫是由于戍边的军团,兵马至少上万。


而千牛卫说到底只是皇帝的私人保镖和殉国子弟,数量绝对不会太多,事实上,皇帝的这些个千牛卫在后来越来越占据天子仪仗队的作用和职能,他的主要职能其实也就是保卫天子和充当仪仗,这一点与左右威卫打仗为职能区别还是不同的。

总结补充

在实际的历史里面,其实经常需要戍边的左右威卫和其他驻守中央的军队实际上关系不大,基本上不会出现电视剧里面出现的矛盾,但在驻守中央的诸多南衙卫中,他们彼此相互之间颇有点矛盾。

十六卫中,前面说到了有个后四卫,他们往往都是更加亲近于皇帝的侍卫与门卫。侍卫性质的前文说了,就是左右千牛卫,而门卫性质的则是左右监门卫了。它们俩天然就和中央其他的守卫部队不太对付——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里面多次出现这一细节:郭利士执掌的正是左右监门卫,而右骁卫长官和下属居然会当街与他们这些左右监门卫禁军对峙起来。



左右监门卫,还有左右千牛卫这后四卫更亲近皇帝,那么他们必然就会拥有普通的中央驻军以及戍边军所无法拥有的优势,不管是待遇还是工作量,都是非常大的区别。左右千牛卫提到了上文,这里就不再多说,而左右监门卫的工作则是整个皇宫大内的城门防务工作都交给了他们,所以上战场实操的机会无限接近于零蛋,这或许是无比幸福的。

而与左右监门卫与左右千牛卫相比,其他的中央驻军以及戍边军就惨了,作为中央驻军和戍边的军队,按照大唐初年的那积极进取的风气,打仗这种事情是要落实到位的,所谓“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不断的作战虽然打出来了大唐的赫赫凶名,但是对于在基层的普通士兵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


夏目历史君


熟悉历史的人对于关陇贵族集团应该不陌生,自西魏宇文泰开始,关陇贵族集团诞生,北周、隋、唐背后的一条主线就是关陇集团,而宇文泰创立的府兵制因着这条主线一直延续到了唐初。府兵制中的府兵简单来说,就是农时忙农,闲时训练,定期到宿卫京师,遇到战争还要出战,这就形成了独特的卫府制。

唐初设十六卫,即南衙禁军,遥领天下数百个折冲府,统领番上的府兵,而折冲府则负责府兵的户籍和训练,而对外战争的时候,府兵的统领权归皇帝任命的将帅,这样,就避免了拥兵自重的危险局面,兵权都在皇帝手中,即便是将帅想反也不可能。

而十六卫中的十二卫和太子六率遥领天下六百多个折冲府的府兵,而十六卫中的另四卫是不领府兵的。左右威卫就是遥领府兵的两卫,而左右千牛卫则不领府兵,他们各司其职。

每个折冲府的府兵按照大小分为800、1000、1200人/府,而左右威卫各领40到50个折冲府的府兵,兵力大概在四五万左右,左右威卫在唐朝曾经数次改名,先是左右屯卫,唐高宗时期改为左右威卫,武则天临朝听政时期改为左右豹韬卫,到了神龙年间又改回了左右威卫。军中设置一般就是大将军、将军、长史、录事参军等等。

关于左右威卫将军的职责,《旧唐书》记载:

“大朝会则被黑甲铠,弓箭刀盾旗等,分为左、右厢队,次武卫之下。”

历史上,两位被黑的比较惨的大唐名将都曾做过右屯卫大将军,即张士贵和苏定方,而薛仁贵则曾做过右威卫大将军。

千牛卫也就是左右千牛卫,原本千牛刀是人主用来防身的,后来又取“庖丁解牛”之意,就有了后来的千牛备身,是皇帝的贴身侍卫,隋朝的时候,设置左右千牛备身二十人,掌供御弓箭,备身六十人,掌宿卫侍从。唐高祖李渊初入职场就是做的千牛备身。

唐朝时期的左右千牛卫也曾改名,先是左右备身府,后改为左右领左右府,唐高宗初期先是改为左右千牛府,又改为左右奉宸卫,神龙年间才改为左右千牛卫,军中设置有大将军、将军、中郎将、长史、录事参军等等,千牛将军掌管宫殿侍卫及供御之仪仗。左右千牛卫就相当于皇帝的护卫队和仪仗队。

真正说起来,武则天时期是没有千牛卫大将军之职的,而应该是奉宸卫大将军。《神探狄仁杰》中,很多人都认为李元芳领的正是千牛卫大将军之职,这是正三品的武官官职,实际上李元芳并不是正三品官职,他真正领的是检校千牛卫大将军,加上“检校”二字就和原来的意思有了很大的差别,这就相当于一个虚职,并不真正领兵,因此也就不需要伺候在皇帝身边,而剧中真正的千牛卫大将军是桓斌,他的副手是任中郎将的虎敬晖。


尚宫女史


“千牛”一词取自《庄子》的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十九年,所解的牛也有数千头,但是刀刃依旧如新。后世就用“千牛”形容刀锋之快。如南朝宋的皇帝就称自己的防身刀为千牛刀。北魏时,皇帝的侍卫军官就成为千牛备身。唐朝建立后,逐渐建立起了千牛卫。

千牛卫是皇帝的侍卫机构,负责宫殿侍卫和仪仗。皇帝坐朝之时,由千牛卫大将军、将军率领千牛备身、备身左右执御刀,升殿侍列于御座两旁;如果皇帝亲射于射宫,大将军、将军率领其下属执弓箭、御刀侍从左右。千牛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一人为正副长官。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增置上将军各一人,位在大将军之上。其下各置有中郎将二人,长史一人,录事参军一人,兵曹参军一人,胄曹参军一人。其下有府、史、掌固、亭长等吏职若干人。此外,还有千牛备身各十二人,备身左右十二人,备身一百人,主仗一百五十人。

对于千牛卫的将士选择也是十分严苛的。除了大将军、将军、中郎将等高级武官由皇帝亲自选任外,其下属的千牛备身、备身左右等军官,多从王公贵族子弟中选拔。


老照片


左右威卫和左右千牛卫属于唐南衙“十六卫”中的两“卫”,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度,就是平时在家生产、农闲训练,有战争时就上战场。十六卫中的左右千牛卫和左右监门卫不领府兵,其他十二卫遥领全国折冲府。左右千牛卫是皇帝内围贴身卫兵,负责皇家保卫和出行依仗工作,左右监门卫负责门禁及守卫。左右威卫由隋的左右屯卫演变而来,主要负责籍帐、差科、词讼等。


永康太尉


千牛卫属于皇帝的私人情报组织兼私人保镖,专门负责替皇帝执行秘密任务和收集情报。左右威卫大军属于皇帝组建的忠诚可靠的最强军队,将领一般都是皇帝一手提拔的心腹之人,上可保天子,下可安黎民,外可御强敌。


蓝姬风


千牛卫就是俗称的御前带刀侍卫,即皇帝的贴身保镖,带刀是他的特权。在现代,美国称“特勤处”,中国称“中南海保镖”。

左右威卫就是俗称的羽林军,也就是禁军。主要任务是担任皇宫警戒的部队。


冷水洗头165


相当于北京军区的卫戍部队,一般用于拱卫都城,但是也会外派进行战争,可以说是皇帝的嫡系部队


生活原本该有的样子


左牛头右马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