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脚下有一座城门楼子,夯土垒就,高耸入云

华山脚下有一座城门楼子,夯土垒就,高耸入云

在华山脚下有一座城门楼子,夯土垒就,下有城门洞,三四层楼高的顶端有砖砌城门楼,它就是华阴县城东门楼。唐司空图以“丹霄能有几层梯.懒更扬鞭耸翠蜺;偶凭危栏且南望.不劳高掌欲相携。”来描述《华阴县楼》。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记忆、繁华、自由,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失忆、寂寥、羁绊。

我的启蒙之学是在与县城有西河之隔的城西村老爷庙小学开始的,记忆中的东城门楼子高大挺拔且富有传奇色彩,童年仅有的县城接触一次是母亲在西河洗衣服,四、五小伙伴沿村南的官路东行二三里,从横垮西河的石桥下到河水边戏耍,个中趣味早已忘却,记忆尤深的,一是官路上捡的废炭渣装了满满两衣兜,鼓囊囊的欲撑破口袋,被母亲骂了狗血喷头。

怀着对县城的满眼好奇,在城边感受隐约的东城门楼子高耸入云。另一次是伟人毛主席去世的日子,随父母村人夜间到城中县委大院观看祭奠领袖的新闻节目,路途真远,在一片举国悲痛,万众流涕中见到了黑白电视,初掠了城里阔绰与大院的神秘。邻村一中年人看节目时的一句“戏语”,换来三年监中刑罚的事,将那个时代的烙印深留于脑海。

再过县城则是与父亲到岳庙街市的县副食公司卖猪,出城门洞北行一段土路过柳树巷,及于照壁(毛主席语录壁)东的岳庙街之屠宰场,回来于集市父子花二角五分钱吃了一碗麻食充饥,过往高筑的城门楼子铭记于心。

华山脚下有一座城门楼子,夯土垒就,高耸入云

到县城门楼子下的城关初中小考是八一年夏天的事,那时城门洞已弃,城旁开通了大道人来车往已避开城楼,北行东走可至岳庙街与东桥木头市,东门城外向南有简易公路通向华山玉泉院。

城门楼下有一莲珠门的小市场,墙根儿曾经的数个小摊门庭若市,有个明明灰头土脸却还端着副大爷模样,满脸胡子白头乱发的老者叫木林的,总在城墙下卖槐籽、柿皮、松子之类,大家在那里的交易,一向都偷偷摸摸的进行。

记忆中曾爬过一次城门楼,顺着城墙根儿往南拐角有上城墙的小道,是那种大灰砖铺就的坡道,砖道已经高低坑洼、支离破碎,砖缝间长满了杂草。城上倒挺宽阔,上遍布杂草,喇叭花、野蒿草、酸枣棵子丛生,蛐蛐和蚂蚱甚至大蝈蝈都有。

城楼上的楼、门窗糟朽不堪,有几节已经糟朽断裂,像吊死鬼一样耷拉在墙头边。非常小心找到可以容身的地方手脚并用地爬上去,城门楼子的荒凉和破败也让人心悬无底,不免心生恐惧。

城中六年奔学,从初中到高中,再到西安上大学,心在学途城楼日见淡漠,然城门楼依然在冬去春来中挺立着……。

重新审视巍峨的东门城楼子,却是毕业七年之后到城门楼之下的市委工作。东城门楼早已破败不堪了,裸露的城墙,遗落的城砖,城头蒿草在风中摇曳,坍塌的门楼顶无不令人扼腕。

华山脚下有一座城门楼子,夯土垒就,高耸入云

工作中知道了城门楼子是华阴城的东城门,见证了华阴解放的日子,盛装的人民解放军就在城门下入城;智取华山八勇士也是于此门出城南下,在华山樵夫王银生的带领下,走奇路、登绝壁演绎了智取华山的英雄史诗。

因三门峡水库建设设计,县城属淹没区,华阴城区建设处于停滞状态。1985年华阴县委和政府聘请有关专家论证以太华路为主干道,以县城为基础,开发华山旅游区为基本点编制《华阴县城区总体规划》,市区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华阴华丽转身的撤县建市也是九零年在城门楼下做的重大决策,自此华阴城开始涅槃重生。

华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悠久厚重的历史,从仰韶时文明人出现,再尧帝西巡时华封人的“三祝”,春秋设邑战国置县,汉初华阴县成名,华阴经历了五千年沧海桑田,东城门楼见证了华山下的风土人情衍变。

东门城楼子居县城南北中轴,城遗旧地为方型,一条主街东西横贯,西城墙及西河东堤数十米,城内有官署商铺,应是华阴旧日政冶文化中枢,城外东桥与岳庙街可是商贸重地。出西门过西河驻马桥沿老官路西行可抵长安,出东门洞过岳庙街可至有小故宫之称的西岳庙,再过东桥沿官路东行可抵洛阳,直至京师。“华阴城东西长,南有华山遮太阳”,这也许是居渭河南、华山北称为华阴之缘故吧。

华阴城廓向有“四座三迁”之说。

春秋时属晋筑有阴晋邑,在今西岳庙东北1华里处,是晋国河西边疆城堡。战国初三家分晋后属魏,秦魏接壤,秦惠文王五年魏国献晋于秦名为宁秦县。西汉高祖八年更名华阴县,历经两汉、魏晋均沿用其名,县城在阴晋城旧址,邑城依孟塬塬势而筑,背靠高原面向平川呈椭圆形,南北长东西窄,城门在西城墙北端,北扼函谷大道,南控太华山麓,形势险峻。

北魏孝文帝时阴晋城废,于罗敷河西设敷西县,城廓遗址约位于今敷水镇。孝武帝永熙三年县境东部增设定城县,与敷西县并列,定城县城廓约在今硙峪乡沙渠河(白龙涧)以东,老西潼公路以南依塬而建,西魏初撤销,明代设定城驿予原址。隋炀帝时撤销敷西县制,华阴县城址始设于今华阴城沿用。

华山脚下有一座城门楼子,夯土垒就,高耸入云

岳庙街历史悠久,是闻名天下的西岳庙所在地,历代帝王曾多次派员来西岳庙祭祀华山,又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驰名的中药材集散地,县境内资金较大的商店、粮行以及金店、银楼等均设于岳庙街道上,有工商业店铺二百多家,是县内商业中心所在地。

司空图寄居华阴,认为华阴居于虞乡与长安之间,距二地差不多等距离,境内有华山、岳祠,有道关、渭津关,有漕渠、敷水渠,有永丰仓、临渭仓,有琼岳宫(华阴宫)、金城宫等,是京都附近之望县。

华阴旧志云:“太华为屏,首阳为卫,洛、渭绕其北,大河萦其南,左控桃林之固,右阻蓝关之险,四镇咽喉,滇蜀之门户也”。

史载: 元顺帝时(1358)知县脱力自修筑土城,周长1.45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明嘉靖华州、华岳大地震,城墙倒塌。嘉靖四十二年筑城垣,明万历五年(1577)县令李承科奉文增厚8尺、高2.2丈,建城门三个,东为“莲珠门”,西为“金萼门”,南为“迎阳门”。后县令王九畴将西门城楼改建为镇西楼,重修护城河,宽窄依地势而定。

清乾隆年间复修旧城,东城墙高2.3丈,其余2.4丈,顶宽l.4丈。知县姚远翮捐奉银将镇西楼及北城垣三座楼阁重新修葺,北城垣西楼取名“翠灵”,中为“环翠”,东为“鸾经阁”;城周有城濠,深浅不等,东门外有池水,经城外东桥下北流,折而至西北隅,注于西门外之长涧水。

华阴城北无门,城墙之上筑三楼与华岳三峰直对,并与武庙、文庙、县署相对,形成城市三条主轴线,堪称华阴城池之精妙所在。华阴城诸地因位置不同,可望不同山景有“步移景异”之意;山峪之中为“循岳”之景,山巅之处可见“岳渎相望”。秦岭、黄河在华阴相交,为五岳中独有,故“岳渎相望”成为华山独具之风景。

华山脚下有一座城门楼子,夯土垒就,高耸入云

城东河沟引黄峪水入,经东城门外的东平桥北流,绕东北角折转向西,经升文桥(又称莲花桥)入长涧河。知县陆维恒于城外广栽柳树,面向城行,并加宽挖深城河种植莲花,春夏季节,红绿相映,景色宜人。

到晚清民初城垣楼阁年久失修,逐渐颓废。1945年国民政府为庆祝抗战胜利,曾打开北城一段城墙让城乡群众进城演出社火等,后城墙屡遭破坏。1949年5月华阴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西、南两城门相继拆除,城墙沦为土源,城墙基亦被建筑占用,仅剩西北、西南数十米残垣,唯存东城门矗立待修。

时间到了1997年,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洪流中,以时任书记韩武孝为首的中共华阴市委,批准市政府实施城市包装改造工程,城市涣发新貌。名叫莲珠门的老城门楼虽属文保项目却也改变不了被拆除的命运,作为工作人员,我参与见证了协商、腾旧、拆除的过程。

翌年底,一座横卧东南的五层拐楼——望岳楼,在城门楼旧址拨地而起,成为华阴地标之一。东城门楼之下华阴城,走进新时代继续着抗洪抢险救灾、非典防治禽流感、华山旅游体制改革等诸多大事。

2004年华阴市委搬到新址,东城楼莲珠门周围渐离城市政治权力中心。如今新建的盛世名门风凰城下高厦临立,华岳大道太华路上城市日异,在新时代又开始保卫大秦岭的新战役。

老建筑是城市的记忆,莲珠门老城楼承载了一段无法忘却的痕迹遗存,三代帝王四朝皇妃曾是无尚荣耀,关西夫子明清大儒属人物代表,魏秦阴晋大战、冯玉祥驻军当史上故事,老腔眉胡传说成文化积淀……这一切,当是文化华阴人的故乡标志。

城市是有生命的,一个城市的风貌、文脉及发展动态都承载着一段过往。

老城门楼子可以让我们重新回味历史的足迹,抚摸一些过往人的智慧和创作结晶,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承载。

不知啥时候老县城已驻进我的心里,成为抹之不去的家乡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