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腳下有一座城門樓子,夯土壘就,高聳入雲

華山腳下有一座城門樓子,夯土壘就,高聳入雲

在華山腳下有一座城門樓子,夯土壘就,下有城門洞,三四層樓高的頂端有磚砌城門樓,它就是華陰縣城東門樓。唐司空圖以“丹霄能有幾層梯.懶更揚鞭聳翠蜺;偶憑危欄且南望.不勞高掌欲相攜。”來描述《華陰縣樓》。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記憶、繁華、自由,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失憶、寂寥、羈絆。

我的啟蒙之學是在與縣城有西河之隔的城西村老爺廟小學開始的,記憶中的東城門樓子高大挺拔且富有傳奇色彩,童年僅有的縣城接觸一次是母親在西河洗衣服,四、五小夥伴沿村南的官路東行二三里,從橫垮西河的石橋下到河水邊戲耍,箇中趣味早已忘卻,記憶尤深的,一是官路上撿的廢炭渣裝了滿滿兩衣兜,鼓囊囊的欲撐破口袋,被母親罵了狗血噴頭。

懷著對縣城的滿眼好奇,在城邊感受隱約的東城門樓子高聳入雲。另一次是偉人毛主席去世的日子,隨父母村人夜間到城中縣委大院觀看祭奠領袖的新聞節目,路途真遠,在一片舉國悲痛,萬眾流涕中見到了黑白電視,初掠了城裡闊綽與大院的神秘。鄰村一中年人看節目時的一句“戲語”,換來三年監中刑罰的事,將那個時代的烙印深留於腦海。

再過縣城則是與父親到岳廟街市的縣副食公司賣豬,出城門洞北行一段土路過柳樹巷,及於照壁(毛主席語錄壁)東的岳廟街之屠宰場,回來於集市父子花二角五分錢吃了一碗麻食充飢,過往高築的城門樓子銘記於心。

华山脚下有一座城门楼子,夯土垒就,高耸入云

到縣城門樓子下的城關初中小考是八一年夏天的事,那時城門洞已棄,城旁開通了大道人來車往已避開城樓,北行東走可至岳廟街與東橋木頭市,東門城外向南有簡易公路通向華山玉泉院。

城門樓下有一蓮珠門的小市場,牆根兒曾經的數個小攤門庭若市,有個明明灰頭土臉卻還端著副大爺模樣,滿臉鬍子白頭亂髮的老者叫木林的,總在城牆下賣槐籽、柿皮、松子之類,大家在那裡的交易,一向都偷偷摸摸的進行。

記憶中曾爬過一次城門樓,順著城牆根兒往南拐角有上城牆的小道,是那種大灰磚鋪就的坡道,磚道已經高低坑窪、支離破碎,磚縫間長滿了雜草。城上倒挺寬闊,上遍佈雜草,喇叭花、野蒿草、酸棗棵子叢生,蛐蛐和螞蚱甚至大蟈蟈都有。

城樓上的樓、門窗糟朽不堪,有幾節已經糟朽斷裂,像吊死鬼一樣耷拉在牆頭邊。非常小心找到可以容身的地方手腳並用地爬上去,城門樓子的荒涼和破敗也讓人心懸無底,不免心生恐懼。

城中六年奔學,從初中到高中,再到西安上大學,心在學途城樓日見淡漠,然城門樓依然在冬去春來中挺立著……。

重新審視巍峨的東門城樓子,卻是畢業七年之後到城門樓之下的市委工作。東城門樓早已破敗不堪了,裸露的城牆,遺落的城磚,城頭蒿草在風中搖曳,坍塌的門樓頂無不令人扼腕。

华山脚下有一座城门楼子,夯土垒就,高耸入云

工作中知道了城門樓子是華陰城的東城門,見證了華陰解放的日子,盛裝的人民解放軍就在城門下入城;智取華山八勇士也是於此門出城南下,在華山樵夫王銀生的帶領下,走奇路、登絕壁演繹了智取華山的英雄史詩。

因三門峽水庫建設設計,縣城屬淹沒區,華陰城區建設處於停滯狀態。1985年華陰縣委和政府聘請有關專家論證以太華路為主幹道,以縣城為基礎,開發華山旅遊區為基本點編制《華陰縣城區總體規劃》,市區發展進入新的時期。華陰華麗轉身的撤縣建市也是九零年在城門樓下做的重大決策,自此華陰城開始涅槃重生。

華陰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悠久厚重的歷史,從仰韶時文明人出現,再堯帝西巡時華封人的“三祝”,春秋設邑戰國置縣,漢初華陰縣成名,華陰經歷了五千年滄海桑田,東城門樓見證了華山下的風土人情衍變。

東門城樓子居縣城南北中軸,城遺舊地為方型,一條主街東西橫貫,西城牆及西河東堤數十米,城內有官署商鋪,應是華陰舊日政冶文化中樞,城外東橋與岳廟街可是商貿重地。出西門過西河駐馬橋沿老官路西行可抵長安,出東門洞過岳廟街可至有小故宮之稱的西嶽廟,再過東橋沿官路東行可抵洛陽,直至京師。“華陰城東西長,南有華山遮太陽”,這也許是居渭河南、華山北稱為華陰之緣故吧。

華陰城廓向有“四座三遷”之說。

春秋時屬晉築有陰晉邑,在今西嶽廟東北1華里處,是晉國河西邊疆城堡。戰國初三家分晉後屬魏,秦魏接壤,秦惠文王五年魏國獻晉於秦名為寧秦縣。西漢高祖八年更名華陰縣,歷經兩漢、魏晉均沿用其名,縣城在陰晉城舊址,邑城依孟塬塬勢而築,背靠高原面向平川呈橢圓形,南北長東西窄,城門在西城牆北端,北扼函谷大道,南控太華山麓,形勢險峻。

北魏孝文帝時陰晉城廢,於羅敷河西設敷西縣,城廓遺址約位於今敷水鎮。孝武帝永熙三年縣境東部增設定城縣,與敷西縣並列,定城縣城廓約在今磑峪鄉沙渠河(白龍澗)以東,老西潼公路以南依塬而建,西魏初撤銷,明代設定城驛予原址。隋煬帝時撤銷敷西縣制,華陰縣城址始設於今華陰城沿用。

华山脚下有一座城门楼子,夯土垒就,高耸入云

岳廟街歷史悠久,是聞名天下的西嶽廟所在地,歷代帝王曾多次派員來西嶽廟祭祀華山,又是我國古代北方地區馳名的中藥材集散地,縣境內資金較大的商店、糧行以及金店、銀樓等均設於岳廟街道上,有工商業店鋪二百多家,是縣內商業中心所在地。

司空圖寄居華陰,認為華陰居於虞鄉與長安之間,距二地差不多等距離,境內有華山、嶽祠,有道關、渭津關,有漕渠、敷水渠,有永豐倉、臨渭倉,有瓊嶽宮(華陰宮)、金城宮等,是京都附近之望縣。

華陰舊志雲:“太華為屏,首陽為衛,洛、渭繞其北,大河縈其南,左控桃林之固,右阻藍關之險,四鎮咽喉,滇蜀之門戶也”。

史載: 元順帝時(1358)知縣脫力自修築土城,周長1.45公里,面積2.5平方公里。明嘉靖華州、華嶽大地震,城牆倒塌。嘉靖四十二年築城垣,明萬曆五年(1577)縣令李承科奉文增厚8尺、高2.2丈,建城門三個,東為“蓮珠門”,西為“金萼門”,南為“迎陽門”。後縣令王九疇將西門城樓改建為鎮西樓,重修護城河,寬窄依地勢而定。

清乾隆年間復修舊城,東城牆高2.3丈,其餘2.4丈,頂寬l.4丈。知縣姚遠翮捐奉銀將鎮西樓及北城垣三座樓閣重新修葺,北城垣西樓取名“翠靈”,中為“環翠”,東為“鸞經閣”;城周有城濠,深淺不等,東門外有池水,經城外東橋下北流,折而至西北隅,注於西門外之長澗水。

華陰城北無門,城牆之上築三樓與華嶽三峰直對,並與武廟、文廟、縣署相對,形成城市三條主軸線,堪稱華陰城池之精妙所在。華陰城諸地因位置不同,可望不同山景有“步移景異”之意;山峪之中為“循嶽”之景,山巔之處可見“嶽瀆相望”。秦嶺、黃河在華陰相交,為五嶽中獨有,故“嶽瀆相望”成為華山獨具之風景。

华山脚下有一座城门楼子,夯土垒就,高耸入云

城東河溝引黃峪水入,經東城門外的東平橋北流,繞東北角折轉向西,經升文橋(又稱蓮花橋)入長澗河。知縣陸維恆於城外廣栽柳樹,面向城行,並加寬挖深城河種植蓮花,春夏季節,紅綠相映,景色宜人。

到晚清民初城垣樓閣年久失修,逐漸頹廢。1945年國民政府為慶祝抗戰勝利,曾打開北城一段城牆讓城鄉群眾進城演出社火等,後城牆屢遭破壞。1949年5月華陰解放後,隨著城市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西、南兩城門相繼拆除,城牆淪為土源,城牆基亦被建築佔用,僅剩西北、西南數十米殘垣,唯存東城門矗立待修。

時間到了1997年,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洪流中,以時任書記韓武孝為首的中共華陰市委,批准市政府實施城市包裝改造工程,城市渙發新貌。名叫蓮珠門的老城門樓雖屬文保項目卻也改變不了被拆除的命運,作為工作人員,我參與見證了協商、騰舊、拆除的過程。

翌年底,一座橫臥東南的五層拐樓——望嶽樓,在城門樓舊址撥地而起,成為華陰地標之一。東城門樓之下華陰城,走進新時代繼續著抗洪搶險救災、非典防治禽流感、華山旅遊體制改革等諸多大事。

2004年華陰市委搬到新址,東城樓蓮珠門周圍漸離城市政治權力中心。如今新建的盛世名門風凰城下高廈臨立,華嶽大道太華路上城市日異,在新時代又開始保衛大秦嶺的新戰役。

老建築是城市的記憶,蓮珠門老城樓承載了一段無法忘卻的痕跡遺存,三代帝王四朝皇妃曾是無尚榮耀,關西夫子明清大儒屬人物代表,魏秦陰晉大戰、馮玉祥駐軍當史上故事,老腔眉胡傳說成文化積澱……這一切,當是文化華陰人的故鄉標誌。

城市是有生命的,一個城市的風貌、文脈及發展動態都承載著一段過往。

老城門樓子可以讓我們重新回味歷史的足跡,撫摸一些過往人的智慧和創作結晶,從中感受到歷史的承載。

不知啥時候老縣城已駐進我的心裡,成為抹之不去的家鄉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