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墓被挖,发现两块30斤重的金砖,专家鉴定后为何连连摇头?


李鸿章墓被挖,发现两块30斤重的金砖,专家鉴定后为何连连摇头?

点击此处,看不为人知的精彩,你懂的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十九岁的李鸿章在签完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回到贤良寺,即口吐紫黑色的血块,随后便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李鸿章陷入弥留后,耗费最后的心血留下了遗作——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病逝京城贤良寺后,慈禧太后盛赞他为“再造玄黄”之人,清廷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赐治丧银五千两,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十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李鸿章身后虽背负着沉重的卖国骂名,但就人臣担当而言,在晚清那个凋敝的时代,他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清廷对李鸿章的归葬很重视,在其病逝十六个月后,1903年2月,他的遗体终于被运回家乡合肥,并葬在了东乡夏小郢(今大兴集)。


夏小郢距离李鸿章的老家磨店不远,只有十来里。在此之前,李鸿章续娶且十分旺夫的正室赵小莲已谢世葬在了这里。


当年,李鸿章墓地一带濒临淝河,视野开阔,山势拱起,像一只潜卧河边的偌大神龟。李鸿章钟情此地,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宋朝名臣包拯以及明朝开国大将张得胜,都葬在此地。


李鸿章墓被挖,发现两块30斤重的金砖,专家鉴定后为何连连摇头?


1865年,李鸿章就任两江总督后不久,即开始为自己选择墓地。


1892年,李鸿章曾给儿子李经方写信,其间谈到了对这块墓地的看法——


“夏小郢生塘,大伯与王少谷看定有年,汝应亦闻知。前年少谷赴金匮县任之先,带桐城善作坟工匠至彼处勘开塘穴,寄来土色甚佳,内有小灵龟四个,谓是真穴。此次伯父怂恿趁今年山向大利卜葬,余唯恐赶不及······风水之说,吾不甚为然,只求无水无蚁,以安体魄。今世所云地师者,言人人殊,各挟小术以欺世射利,而置先人遗体悬搁不葬,于心忍乎?”


由此信可见,李鸿章虽不太信风水,但对于墓地的位置和身后免遭水蚁所扰,还是比较在乎的。


在给李家大伯,大哥李瀚章的家信中,李鸿章更是说了心里话:“弟本不知堪舆,亦不甚信风水,但喜邻近包公坟,又滨大河。”


可见,李鸿章希望自己百年之后是名臣。


只是,时代沧桑变迁,生前李鸿章是历史悲剧人物,身后亦逃不过此等命运。


李鸿章墓被挖,发现两块30斤重的金砖,专家鉴定后为何连连摇头?


1958年,当地掀起挖坟取宝,兴办工厂的热潮,李鸿章作为卖国贼,其坟墓自然难逃被挖的厄运。


据说,李鸿章的坟墓非常坚固,其墓道是用从英国进口的耐火砖砌成,铁锤砸下去,丝毫没有破损,炸药也很难将墓室炸开。


看来,李鸿章生前兴洋务,没有白兴。


铁锤砸不动,炸药炸不开,最后有人想了一个办法,从几十米以外的地方,挖了一条地道,从下面钻进了墓室。


李鸿章的坟墓被掘开后,据传,打开棺材,这位晚清重臣全身裹着黄袍马褂,尸骨未腐,面色安详,栩栩如生。夫人赵小莲身着华服,就像睡着了一样,尸体也未腐败。


李鸿章活着的时候,就有传言他是晚清大贪官,因此当他的棺材被掘开后,人们很想看看他的棺材里都有哪些陪葬品?


李鸿章让后世之人失望了,他的棺材里只放着一副眼镜、一块怀表、一根拐杖、一把宝剑,身下垫着七枚金币,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摆放着。


然而就在人们失望之时,赵小莲的棺材旁却突然有了重大发现。


赵小莲棺材旁放着一个小木箱,起开木箱,里面显出一个精致的木盒,打开木盒,里面居然放着两块金灿灿的金砖。


李鸿章墓被挖,发现两块30斤重的金砖,专家鉴定后为何连连摇头?


只是当人们将这两块重达30斤的金砖拿去鉴定后,这才发现赵夫人压箱底的宝物只不过是两块铜砖。


李鸿章在自己坟墓里放两块铜砖,究竟是何用意?


没人说得清楚。


说得清楚的是李鸿章遗骸的下场。


他的尸身被拖了出来,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骸骨散尽。


此外,坟墓中仅有的几样东西也被拿走了。


赵小莲身上盖的那条慈禧特赐的陪葬陀罗经被,被人拿去,洗洗后当被子用了。


李鸿章的陪葬宝剑,被省剧团拿去当道具用了。


想来,末世受辱之臣,最终灰飞烟灭,也算是历史的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