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英雄不是在屈辱中英勇地死去,而是在屈辱中拼命地活著


《扶桑》是嚴歌苓的一部佳作。

高曉松說:“這是一部特別粗糙,特別有肌肉的作品,讓我熱淚盈眶。我特別喜歡扶桑內心的光芒。”

高曉松也因此買下《扶桑》音樂劇改編權。

創作動機和過程

據說嚴歌苓有一次看到一張中國妓女的照片,她是這樣描述的:

“我看到一副巨大的畫像,畫像中心焦點是一個盛裝身形比較高大的中國妓女。她看上去還有那麼幾分的端莊,她的周圍有很多人,人群中的幾個白人對於這個妓女流露出一種狐惑的神色,這個妓女帶有某種神秘的象徵性。 ”

她好奇心被這張帶有神秘色彩的照片打開了,她查閱有關這位女子的歷史背景後,並萌生了創作的念頭。

為了寫好這部小說。嚴歌苓翻閱160冊有關聖弗朗西斯科唐人街的歷史書籍。這些歷史古書是她的白人丈夫跑到舊金山各個圖書館,利用電腦,顯微鏡,挖掘出來的。丈夫的心血為她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素材。

160本英文史書,在短短的時間內看完,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有些人一輩子也讀不完160本書。而嚴歌苓在很短的時間消化完160本英文史書,並根據史書的記載,加上藝術加工,為我們奉上了一本佳作。

這是精神和才華的結晶!

想象嚴歌苓深夜研讀這些英文古書時,一定是眉頭緊促,思緒綿綿。殘酷的移民血淚史,東西方兩種文明,兩個種族之間對立,猜疑,誤解的歷史一定深深地震撼到她,也讓一個置身於西方世界多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東方人對此女子的命運有著深層的理解。

《扶桑》:英雄不是在屈辱中英勇地死去,而是在屈辱中拼命地活著


“你永遠打不倒一個不反抗的人。“

扶桑,一百多年前的一位中國的良家女子,因為太過於想見到從未謀面在外的丈夫。她被人欺騙,拐賣到美國舊金山,成為人口販賣市場的妓女。成為妓女後,由於不懂得如何拉客,她受盡百般恥辱和毆打。

她的一身紅杉以及身上的東方神韻吸引了白人小男孩克里斯。在她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刻,克里斯救了她。後來她又被迫做回妓女。

在她被買賣的旋轉過程中,她碰到了販賣人口的黑幫老大、大勇。大勇大力吹捧扶桑,使她成為當地的名妓。

黑幫嫖客們在爭奪扶桑時,導致了一場戰爭。扶桑因此引了當地社會的極大關注,同時也招來白人對她的輪姦,一種悲慘命運的極其恥辱。

扶桑,活在一百多年前華人被深度歧視的美國社會底層,命都不如一隻螞蚱,任人宰割,但她還是隱忍地活下來。

在顛肺流離的兜轉中,大勇發現她既然是他在大陸從未謀面的妻子。在大勇的心裡,妻子就是家,是他無數次想念的家。

大勇從此他離開作惡多端的自己,以一種方式去救贖自己的深重罪孽。

為了保護妓女妻子扶桑的自尊,他不惜代價和白人發生衝突,傷及人命,被判死刑。

後來扶桑拒絕了克里斯的愛,以大勇新娘的名義送他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小說的開頭到結尾都是無比悲涼的筆調。妓女的悽慘生活,第一代華人移民處於底層階級的悲慘,赤裸裸地揭示著第一代移民的深重苦難。

嚴歌苓以第五代移民的視覺,向我們娓娓訴說,讓我們的想象穿越時空,目睹那場曠世的移民血淚史。

《扶桑》:英雄不是在屈辱中英勇地死去,而是在屈辱中拼命地活著


扶桑是第一代移民的縮影,折射出第一代移民以弱勢求生的文化。

扶桑是一百多年前的一位農家女子,她不幸被拐賣到舊金山當妓女。嚴歌苓把扶桑悲慘的一生作為我們窺視第一代移民的窗口,讓我們看到一百多年前,華人在海外無比艱難的生存環境。

扶桑不是天生的妓女,她的選擇是被生存所逼。得知自己被賣掉後仍然吃掉‘壞人’遞過來的食物,生病了也會吃死人旁邊的半碗米飯,即使捱打了也會吸吮魚頭,她一直遵循著中國人的生存邏輯:

閉嘴,低頭,屈膝,頑強。被賣之後,她不哭不鬧,也逆來順受。男人爬上她的床,她順從,迎合,末了把自己洗乾淨等待下具肉體。

在19世紀,在海外生存的華人男人除了做最底層的苦力活,如修鐵路和開荒山,還販賣女人。女人為了活下來,出賣自己的身體。他們的卑微付出還遭來當地白人的歧視,毆打,甚至是屠殺。

在《扶桑》中,嚴歌苓是這樣寫到的:

“1871年7月,數以千計的失業工人到舊金山中國城實行暴亂,他們槍殺華人,焚燒住宅和商店。警察花了三天的時間才算平息了暴亂。”

1881年3日6月,加州政府宣佈次日為排華假日,舉行大規模的遊行,驅逐華人。

在當時,反對華人是一位政客愛國的行為和標誌。

面對如此嚴峻和艱難的生存環境,第一代華人還是像野草一樣,堅強地在美洲這塊土地下生存下來,繁衍生息到今天。

這跟中國人的生存法則有極大的關係。中國人,弱時,為了生存,受盡百般侮辱也要忍下來,而不是在屈辱中了結生命。

嚴歌苓說:“我幾乎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寓所裡都見到了一幅裱得精緻,掛著顯眼的‘忍’。

這是華人的生存文化:弱時, 忍,強時,兼濟天下。

到了今天,海外的華人雖然沒有像百年前的第一代移民那樣,受盡侮辱,但還是受到一定的歧視。

嚴歌苓作為第五代移民,為了求學,她端過盤子,做過保姆。和白人老公戀愛時,還遭來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懷疑。但她還是以頑強的精神在美國成功又體面地生存下來。

作為處在西方文化中的一名東方移民,她對海外華人的生存文化有更深地理解和體會。


《扶桑》:英雄不是在屈辱中英勇地死去,而是在屈辱中拼命地活著


活下來,才是真英雄。

在極其艱難的環境裡,能夠活下來,才是真正的勇者。

在我們中國的文化裡,這樣文化影子並不少見。古有越王勾踐的隱忍,韓信的胯下之辱。

到了今天,作家餘華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活著》都是在體現中國底層人的生存法則。

前者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

《活著》講述了富家子弟富貴賭博墮落,在經歷家庭衰敗,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大躍進時代,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人生苦難中,看著自己身邊的親人一個個地離開這個世界。一無所有的他,儘管活得無比卑微,但還是忍著極大的悲痛活下來。

《扶桑》:英雄不是在屈辱中英勇地死去,而是在屈辱中拼命地活著


儘管命運施加了百般刁難,但能活著才是王道。為了所謂的自尊,在屈辱中悲痛地死去,不是英雄,是對生命的妥協。

《活著》讓我想起我爺爺的故事。

在文化大革命時,我的爺爺被劃為右派。在那個年代,這樣的角色意味遭遇連綿。爺爺經常被人家拖出去鬥,鬥得遍體鱗傷,僅僅剩下殘存的一口氣。

在奄奄一息,病魔纏身之時,全部的孩子都因為他不能參加升學考試,他特別絕望。

破漏的房子,被苦逼輟學的孩子,整天沒完沒了的拷問和責罵,爺爺的命如同螞蟻,卑微又弱小,被別人的腳底蹂躪著,只要別人再用一點力氣,就有可能命喪黃泉。

在別人看來,他沒有存在的價值,更是家庭的禍害。

和爺爺一起被斗的夥伴,忍受不了如此的欺辱。有人選擇了一條不歸之路,趁夜深人靜之時,一頭跳進了深井,以決絕的方式和這個世界告別。有的選擇了流血的方式,含恨離世。

唯有爺爺選擇了苟延殘喘地活著,忍受非人的辱罵和口水。他倔強地活著,把卑微化為堅強,和奶奶一起把一群孩子拉扯大。

在那個荒誕的年代,爺爺的存在是被排斥的,微弱的。但爺爺的活著對一家人而言,是一份堅強,一份希望,他的忍辱裡有一份和時代抗爭的勇敢。爺爺面對無故加之,不畏懼,選擇勇敢地活下來。爺爺並不卑微,而是勇者。

《扶桑》:英雄不是在屈辱中英勇地死去,而是在屈辱中拼命地活著


任何求生存的過程都值得我們敬仰。

任何一種讓人看到力量的存在不是卑微,而是真正的勇敢。

蘇軾說,“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在蘇軾看來,正真 的勇者都有一種過人之節。

也許我們都在崇敬強大,輕視弱小,但在現實的世界裡,沒有一種力量可以被忽視。

任何求生存的過程都值得我們敬仰。即使是匍匐前行,也是一種力量,那是一種挑戰生命極限的力量。

扶桑不幸被命運的洪流捲到美國舊金山,如果她拒絕賣身,她得死,如果她無法忍受男人的萬般蹂躪,她死得更慘。為了活下來,她默默地忍受一切的一切,從不反抗,她身處底層的求生法則讓我們看到另外一種力量和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