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黄帅


朱元璋开国之初对李善长的评价最高:

“他的功劳,朕独知之, 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

在朕的心里,李善长不一定比萧何差多少!萧何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兼职宰相,在朱皇帝透漏的潜台词中,已经奠定了李善长开国六公爵之首,中书左丞相的至高地位。请记住李善长是开国六公爵中唯一文职干部,可见朱皇帝圣眷颇深。

按照颁奖典礼的套路,李善长要发表获奖感言:首先,感谢领导的信任,然后,感谢组织的培养,最后,感谢各位同仁的鼎力相助。时过近迁,如果回到洪洪武十八年(1385),李善长会不会最想说的是:感谢领导不杀之恩?


“十八年前”君臣二人都是好汉,然而后“十八年”又是什么隔阂了君臣关系?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按照惯例封赏功臣,首先,分赏六个公爵: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这几个人是非常有必要认识的,至于原因我会解释清楚。二十八个侯爵,名单太长,很多人物也不太出名,不一一罗列了,还有N多个伯爵,也不列举。我在这里提起分赏,主要想说明分赏背后的意义,对于大臣意味着付出就有回报,刀山火海的拼杀终于换来前途光明。对于皇帝,意味着大规模的权利分发,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独立一一授权。朱元璋的出发点无可挑剔,问题就出现在被分封的大臣里。

没有绝对的权利,却有无限的制约,例如:刘伯温只是个伯爵,官职却是御史中丞,有监管,考评百官的权利,包括中书左丞相李善长。起点无所谓,只要功力到位就可以,在两人不对等的监督制度背后是朱皇帝费尽心机谋权,谋权又形成以资历、能力、权利不一的小团体集权。简单的来讲:A管理B和C,B和C又互不服从。淮西党就是B,浙东党就是C,分别以李善长,刘伯温为首的官员团体互相倾轧,争取得到朱元璋A的倾向,权争而引发党争,李善长开始弄权之争,影响皇权之争。






从全臣到权臣,李善长看似深谋远虑,却是漏洞百出。

李善长淮西党的第一人,什么是淮西党?朱元璋会的淮西老乡,我们再看看开国六公爵中,基本上都是淮西党。淮西浙东的党争最初从个人利益之争,延伸到丞相之之争。我们看《明史》对李善长的评价:“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外边看起来宽厚,内心却很狭隘,他表里不一的人格特征开始在争权夺利中显露。两个党派具体怎么争的我不多介绍,结果是淮西党完胜,现在李善长一家独大,充分了发挥其性格本色,在政治上娇纵蛮横、颐气指使、弄权专擅,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政治小团体。

朱元璋在默认党争的情况下是有意让浙东平衡淮西党,结果被李善长的勇猛冲锋,搞得支离破碎,权臣直接面对皇权。心怀不满的朱元璋自然找李善长麻烦,在这次权利的更替中李善长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举荐嫡系胡惟庸为左丞相。第二,无视皇权无限制打压政敌。第三,不知道好歹,居高位而不检点。

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案爆发,淮西党终于迎来朱元璋的清算,胡惟庸的倒台意味着以李善长为核心的淮西领袖不受信任,朱元璋和李善长沟通过:“人之一心,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今每遇斋戒,必思齐整心志,对越神明。兄弟,该收手就收手,这么大年纪了折腾啥?洪武四年(1371)正月,李善长找了个借口退休。





李善长是真收手,还是假手?我只确定李善长的死并非阳谋。

胡惟庸倒倒台涉及其直接党羽陈宁和涂节等人,全被清算。让人意外的是胡惟庸案的影响力不断扩散,甚至延伸到数十年以后,牵扯出来的人也越来越多,罪名更加完善,什么“通倭”、“通虏”和“谋反”等罪名。李善长是胡惟庸的直接领导,命中的贵人,当然也逃不过罪责。这里就纳闷朱元璋的态度了,当时李善长已经致仕,准备安享晚年,朱元璋和其关系并没有恶化到水火不容,还把女儿临安公主嫁给胡惟庸的儿子李褀实现政治联姻,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突然反悔?

真相就是,李善长一直脱离不了明政治体制,一直假手胡惟庸实现淮西集权。当朱元璋选定朱标为接班人,精心培养。可朱标为人宽厚、儒家风气过重,渐渐的脱离他重典治国的核心路线,父子之间也时常因为政治分歧闹的不愉快。朱元璋不得不担心,自己死后朱家的天下如何安稳?朱元璋有个著名的荆棘理论:江山就是一条荆棘,很多大臣就是荆条上面的刺,你怕疼不敢拔,那么让当爹的给你来吧!再回想,李善长当着他的面都无所顾忌,虚与委蛇,等到他死后会不会还有大臣心存不轨?


欲先取之,必须让其膨胀。在争权中丞相废了,可是还有人惦记丞相怎么办?或者其他人?那就继续让胡惟庸案爆发的更猛烈些吧!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长想扩建房子:“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卒三百人,汤和密以闻。”四月,有京民坐罪应徙边者,李善长又数次请托,免其所亲丁斌等。”这两件事成了点燃朱元璋怒火的炸药包,说白了休息着你还想搞点事,紧接着打蛇棍随上,各种各样的证据直指李善长谋反:“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终于李善长及其家人七十多口全被诛杀。

李善长的死是皇权和权臣争斗的结果,在极端专权的朱元璋面前任何大臣权柄过重都会惹祸上身。最让人意想不到是朱标的意外死亡,让朱元璋变态的集权思想进一步爆发,很多功臣继续被清算,蓝玉案就是一个典型。我现在再反问一句,李善长是真谋反么?

在关键证据中,有一句是他和胡惟庸的对话:“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可见李善长的无奈,他已经看透自己的处境,除了身不由己,更多的是如同待宰羔羊般的心碎。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功成身退?我们再关注下关键人物汤和,是他借给李善长兵士,告密的还是他。不排除朱元璋暗中授意,或者汤和顺势倒戈,最重要的是明白:只有老老实实放下身架当朱家的打手才能安享晚年!


我不是易中天


朱元璋杀了76岁的李善长,另外还株连李善长的家室老小七十多口。除了李善长的儿子驸马李祺和儿媳临安公主一家,其他人全部被冤杀,可怜!可叹!可悲!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对亲家下如此狠手呢?

从头说起

李善长曾是朱元璋的心腹,老朱不止一次地夸李善长是自己的“在世萧何”。

在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拜迎二人相见。朱元璋对他以礼相待,留下他掌管文史书籍。李善长成为老朱的大智囊,随军作战出生入死,还亲自带领士兵打败来偷袭的元军,他和朱元璋配合默契,为大明的建立立下卓越的功勋。


公元1368年,白手起家的朱元璋登基称帝,当年的放牛娃成皇帝,老朱大封功臣,普天同庆!李善长位列众人之首,李善长“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词条,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老朱还赐给李善长“免死铁书丹券”“尔免二死,子免一死”。

朱元璋又对自己的“萧何”大赞一番,可是今日的“萧何”的结局可不比往日的萧何。李善长可没有汉朝的萧何圆滑和忠心,朱元璋可不比刘邦对大臣的信任。

功高震主者多不幸

李善长的权利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让朱元璋忌惮夜不能寐。

李善长也对朱元璋不像以前那么谦卑和恭敬了,君臣以往对彼此的信任几乎消失了。

为了拉拢李善长的心,洪武九年,朱元璋把宝贝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封李祺为驸马都尉。

李善长的府内又一次蓬荜生辉,荣誉感爆棚。可是妒忌之火在同僚中燃烧。恰巧朱元璋生病了,病得很严重,十几天都不能上朝。作为亲家的李善长竟然没有去看望过一次,也没有让驸马儿子来问候,朱元璋心里的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有妒忌之心的人趁机弹劾李善长,说公主进了李善长家的门,李善长就变的不知道天高地厚,眼里连皇上都放不下了。朱元璋也觉得李善长过分了,开始厌烦他,“帝始微厌之”,一怒扣了李善长一年的奉禄。


另外李善长对部下监管不力,他曾想建造府宅,部下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汤和告诉老朱李善长私自用兵。

胡惟庸想谋反,还想拉李善长入伙,李善长不从。谋反是大罪,但他没有向朱元璋检举揭发胡惟庸。胡惟庸也许感到李善长有动摇,继续拉拢,李善长最终留下口实。李善长向朱元璋屡次请求赦免其发配边疆的亲戚丁斌等,惹起老朱怒火将丁斌治罪,没想到丁斌出卖了李善长的弟弟,一系列的导火索迸发。


胡惟庸的家奴丁斌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和胡惟庸密谋造反,李存义父子被逮捕审讯,供词牵出李善长。还供出胡惟庸派李存义劝说李善长时,李善长叹道:“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也作证李善长和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说他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不忠!最后有人说观天象有星变,灾祸会降临在大臣身上。到此李善长的人生成为定居局。

于是,太祖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斩杀。



实际上,李善长的这些大罪都是凭口说,证据根本不足以令人信服。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朱家江山会改姓,功高震主者不可留。朱元璋坚决要杀的人,谁能跑掉?


小姐姐讲史



有李善长的原因,也有朱元璋的原因。换做赵匡胤,李善长一定不会死。李善长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居开国六位公爵之首。朱元璋杀李善长一家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此时已经过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恒案,朱元璋杀了十万左右官员和家属,目的是维护法律尊严和朝廷纲纪。据明朝官方披露,朱元璋杀李善长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李善长向汤和借300士兵修房子。二是李善长有个亲戚牵涉到胡惟庸案,李善长一直找朱元璋说情,希望朱元璋放人。三是李善长当年知道胡惟庸要谋反,李善长不向朱元璋报告此事,不报告那就是同谋。



胡惟庸会谋反吗?胡惟庸是个文官,一开始是个老实人,虽然当了宰相,但是并无军权,怎么谋反?拿什么谋反?再说了,朱元璋是什么人?晚上睡觉都睁开一只眼睛的人,大臣们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逃不过锦衣卫的侦察,逃不过朱元璋的掌控,胡惟庸拿什么谋反,怎么可能谋反?胡惟庸要说有罪,也就是洋洋得意,工作方式粗糙了一点。

杀掉李善长就是因为前两个原因,借兵修房子和为亲戚求情。在朱元璋看来,有这两件事就可以杀李善长了,但在外人看来,因为这两件事就杀李善长,说不过去啊,为此只好刑讯逼供,把李善长牵连进谋反案,这样杀他一家,就没有人说三道四了。



说李善长涉及谋反,当时就有人怀疑,上书质问朱元璋,说李善长已经位极人臣,怎么会冒诛九族的风险参与谋反?结果这人被朱元璋关起来了。

胡惟庸案是彻头彻尾的冤案,李善长案也是冤案!老朱在办这事上,不地道!


坐看东南了


李善长之所在古稀之年被杀,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党争激烈,演变成威胁皇权。

以李善长、胡惟庸为代表的淮西党,与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党,相互争斗,起初只是党争,后来演变成威胁皇权的地步。

李善长虽然退下来,但并没有闲着,他想通过扶植胡惟庸,来遥控朝政。

李善长和胡惟庸还通过结亲,建立紧密关系,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之子李佑,就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者甚多,但李善长免于被株连。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李善长的弟弟及侄子)实为胡惟庸的党羽,明太祖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而李善长却没有表示感谢,太祖因而积恨在心。

二是包庇胡惟庸,隔岸观火,祸从口出。

胡惟庸一伙势力意欲图谋大事,曾亲自找退休的李善长商议,李善长开始很惊骇,后来居然说:“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我已经老了,等我死之后,你们再去干吧!)

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能说么?这话缺乏政治智慧的胡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不是找死么?

随后又有人告发李善长包庇胡惟庸,隔岸观火,说:“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

三是功高震主,还不检点,犯了帝忌。

朱元璋以微末之身得江山,十分不易,所以当上皇帝后,对骄兵悍将本就疑心重重,害怕自己死后,朱家子孙镇不住这些元老功勋,而李善长曾作为开国丞相、文官之首,首屈一指,德高望重,门生故旧遍布,纵然辞相依然影响力巨大。

而且李善长还是个“不检点”的皇亲国戚,平时屡屡违制,犯了帝忌,杀他只是朱元璋长久心中愤恨的爆发。

有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放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李善长和朱元璋在创业时,也曾是一对和谐君臣,形影不离,是同甘共苦的战友,可是当人一旦获得了高位,获得了权力,就会像着了魔一样,迷失相遇时的初心。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一段话亲评李善长:

“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 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

后来,一个成了九尊至尊,一个成了开国丞相,都是权势赫赫,但二人却渐行渐远,再也找不回那份初心和信任。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权力是催人疯狂的春药,也是催人毁灭的毒药。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羽被追责,朱元璋将已76岁高龄的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70余口,一并处死。血流成河,令人深思!





Zzz虚空索敌


李善长之死,历史上公论是冤死。

↑朱元璋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人物↑

朱元璋为何非要诛杀李善长不可,有这么一个故事似乎能够作解释:李善长死后,太子朱标找到朱元璋,委婉劝说到:杀人太多太滥,恐怕有伤朝廷和气。

朱元璋没有回答他,第二天,朱元璋把一根长满刺的木棍扔到地上,让朱标捡起来,朱标面露难色,朱元璋又命人把木棍上面的刺给削掉,朱标自然能够轻松捡起,于是老朱教育小朱:“我现在诛杀这些人,就是为你消除隐患”。

这个故事似乎暴露出了这对父子内心的秘密。

然而,真相是如此简单的吗?

并不是。

↑朱元璋的反腐措施,空前绝后↑

谁都知道,朱元璋堪称中国历史上反腐手段最决绝的帝王,他的反腐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反腐条件严苛

只要是犯有贪污的官吏,一经查实,一律发配北方荒漠中充军,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

二、反贪腐不避皇亲国戚。

开国将领朱亮祖,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都是死于贪腐相关案件。

以上事实人所共知,但大家很少去思考朱元璋这样的做法,会面对何等的压力。

换成任何别的皇帝,真不一定能够驾驭如此复杂的局面,哪怕这个复杂局面是朱元璋一手造出来的。

↑权贵官僚们当然会歌颂宋太祖赵匡胤↑

李晓鹏博士在《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书中曾经比较过赵匡胤和朱元璋的区别。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做法千古称颂,可你仔细想想,称颂者会是谁?必然是受益者和无知者。

石守信等大将权贵倒是可以丰衣足食,代代无忧,荣华富贵享受不尽,可背后需要多少老百姓付出巨大代价呢?

自古以来,官员们的荣华富贵和老百姓的丰衣足食是一对矛盾。

因为在农业经济时代,官员的薪水与富贵,都是取之于民。赵匡胤采用的是贿赂讨好官僚集团,至于民不聊生这样的事情,对不起,他不会考虑的。所以宋朝的公务员之多,堪称各个王朝之最,因为公务员待遇好啊。

这与出身有关,朱元璋是苦出身,当过要饭的,当过和尚,父母家人都是非正常死亡,朱元璋从小就痛恨贪官污吏。没想到老天爷竟然真的让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如何对待“腐化”的官僚权贵,朱元璋必然不会采用赵匡胤那种讨好的做法。

↑李善长活的没有安全感↑

再说另一方面,以李善长为代表的权贵们,他们其中一些人,保持了高尚的政治操守,朱元璋对待这些人倒也不坏。但其中多数官员,膨胀了,腐化了,这是人性的必然。

比如朱亮祖在广州,成为土霸王,和当地劣绅勾结,一手贪财,一手逞威,换做是赵匡胤当皇帝,屁都不管。但朱元璋不能忍!

再比如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他娶得可是马皇后与朱元璋的第四女安庆公主,以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深情来说,安庆公主也得到相当的恩宠。可是欧阳伦却利令智昏,偷偷贩卖私茶,谋取暴利,而且他还是利用公家的驿站搞走私,成本都是国家的,利润都是自己的,这种违法案件在历朝历代简直司空见惯。

而且权贵们还面临一个他们无法约束的情况:自己的家奴狗仗人势,自己的后代不长出息。欧阳伦的家奴周保在走私的过程中,嚣张至极,殴打河桥吏,河桥吏一直都是一忍再忍,这次无法忍受,于是上奏朱元璋。

↑朱元璋杀女婿,杀得好!↑

朱元璋大怒,立即处死周保,并且赐死女婿欧阳伦。都说朱元璋残忍噬杀,但换成赵匡胤来当皇帝,河桥吏岂不该活活被周保等人治死?或者等一个包青天?欧阳伦岂不要一直无法无天?

同样,胡惟庸案件的直接原因,也要拜胡惟庸儿子胡公子所赐,胡公子在街上肆意奔放,坠车而死,胡惟庸竟然亲手杀死驾车之人,给儿子报仇,换成赵匡胤当皇帝,恐怕不但不会追究胡惟庸的责任,还会派人慰问胡惟庸丧子之痛呢。

朱元璋反腐是没错的,但他最大的错误在于方法不对,他过于依靠人治,同时又不能体谅官僚的行事逻辑,比如空印案,官僚的初衷并非利用这样的手段谋私,而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的一种得宜之法,朱元璋却完全不去体谅此事的背景。

总之,朱元璋对待官僚集团的态度,让许多官僚都产生巨大压力。

↑胡惟庸有一大群追随者,他们受够了朱元璋↑

当官为了干啥?权贵的功劳不就是换来权势财富和地位吗?这些都是人性必然的行为,可朱元璋一丝都不肯妥协,如此严酷的手段,你要是在朱元璋手底下干活,你会怎么想?

普通官僚当然是畏畏缩缩,每天上班前和家人告别,能活着下班就是大庆幸了。但到了胡惟庸,李善长这样的位置,他们就有能量和朱元璋掰掰手腕了,而且能够得到足够多的官员支持,有“群众基础”,这点很重要!

虽然许多明史大家都认定胡惟庸与李善长没有谋反的心思,但小编认为,胡惟庸和李善长内心绝对想过反抗朱元璋的办法。

为什么?因为活的没有安全感。而且老朱的做法太极端了,当官贪污点怎么了?人家行贿我办事,怎么了?我不造反,该干活干活,又怎么了?老朱你这么搞,会没朋友的。

实际上,朱元璋也没有安全感。胡惟庸案件爆发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可胡惟庸的案件余波,一直到李善长被牵连诛杀才算基本停息。而李善长是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被诛杀的。

↑锦衣卫的诞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这十年间,朱元璋做了什么?为什么需要花费十年,才把李善长杀掉。原因其实很简单:朱元璋起初也不知道李善长做了些什么,他需要花费时间调查!

实际上,诛杀胡惟庸之后,朱元璋意识到了官僚集团存在着反抗他的力量,他需要顺藤摸瓜,逐一排查。

朱元璋一方面通过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加强皇权,加强自己控制朝廷的能力,一方面,他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立了锦衣卫,负责探查官僚的政治动向,充分说明了朱元璋内心的不安全感。

其实,随着朱元璋年纪渐大,他的极端性格有增无减,樊树志先生认为朱元璋利用这十年时间编织能够杀死李善长的理由,毕竟人家李善长有免死铁券,金身护体,还能免死三次!而唯一无法免死的条款,就是谋反。

证据炮制需要时间,但朱元璋派人伪造证据的动机呢?恰恰是他对李善长等人代表的巨大的政治能量的不信任!

李善长等权贵,是唯一能够真正打击朱元璋的政治力量,这种力量,已经决不能再留下来而且,为子孙后代考虑,朱元璋能够压制住官僚权贵,可朱标的威望手段能做到吗?显然做不到!

这里有意思的地方是,朱元璋的做法得罪了一大批权贵,为他的皇权反而埋下了巨大隐患,于是为了铲除这个隐患,他又不得不继续消灭权贵,这个死循环形成之后,无论李善长还是朱元璋,就都没有退路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李善长却没有任何办法,因为他遇到的是朱元璋——一个极其理性,手段酷烈,性格坚决的政治天才。


我见青史多妩媚


李善长是唯一一个没有战功却被封公爵的文人,朱元璋对李善长也算是不错了,不仅封为左相国,韩国公,位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年奉四千石,儿孙世袭封爵,而且还赐给他丹书铁券,可以免死两次。可是最终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即便已经是77岁的古稀之年。


李善长作为一开始就跟随朱元璋创业的智囊,对朱元璋很忠诚,当初郭子兴削弱朱元璋兵权想挖李善长过去,被李善长严词拒绝,就认准了这个草根主子,为他出谋划策定了天下。朱元璋也是视他为自己的萧何,给他足够的地位和荣誉。但是人都会变得,尤其是染指权力巅峰之后,朱元璋雄猜善忌的本性开始在打压残害功臣中慢慢暴露,李善长表面温和内心苛责的排挤刘基等浙东党。

对于聪明的李善长来说,早就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所以洪武四年他就辞职告老还乡了。朱元璋也很忌惮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势力,但是还是选择稳住而非打压,让李善长做了太子老师,还把自己女儿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长子李祺,和他结为亲家。但是后来李善长却触及到了朱元璋的底线——谋反!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罪被诛九族,涉案三万余人,但是这件事却远远没有结束。五年后,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胡惟庸的亲家)被查出和胡惟庸通谋,朱元璋看在他是李善长的弟弟的份上,没有杀他,只把他软禁在崇明岛。但是李善长对此却当做什么也没发生一样,连句谢谢也没有,好像和自己没有关系,朱元璋期待的谢恩落空了,心里很不爽。

又过了五年,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犯罪,严刑拷打下供出李善长在胡惟庸案中的隐晦态度:第一次严词拒绝同谋,第二次胡惟庸答应以淮西相赠,封诸侯王,李善长动心,第三次密室谈话,第四次李善长抛出一句著名的话“我死,汝等自为之”。朱元璋听闻后大怒,想到五年前李存义案以及李善长向汤河借兵300大兴土木的事,以“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治罪,将除女儿女婿两个外孙以外的李善长妻女70多人全部诛杀,淮西勋贵彻底击溃。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如果李善长可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纵然没有免死金牌也会得以善终,懂了却做不到,总是有十块免死金牌也挡不住被杀的命运。开国元勋40多个,被杀的近30人,不得不说剩着为王!


墨梅逸清寒


老朱杀了李善长,实在是不应该。不过老朱要杀他,实在是随便就可以找到几个理由。

当年胡惟庸案的时候,胡惟庸在事发之前曾经告发李善长谋反,不过当时老朱没在意,他也知道李善长不可能谋反。后来胡惟庸被杀的时候老朱这才知道,原来胡惟庸曾经策反过李善长,不过李善长没同意。



不过这事在老朱心里就是一个过不去的梗,既然这样,李善长肯定知道胡惟庸居心不轨,但是却没有向老朱告发,知而不报就是罪过,当时不清算是因为还没轮到他。

等过了几年,虽然李善长已经告老还乡了,但是老朱始终都没有忘了他,生活上也是经常派锦衣卫去寒嘘问暖,就看看他在干嘛。

而且要知道胡惟庸可是李善长一手提拔起来的,还是收了胡惟庸的贿赂,好几百两银子呢。胡惟庸案,李善长有脱不了的干系,最起码用人失误,这也是要处罚的。

且不说老朱本来气量就小,就说受贿,识人有误,知而不报,这一个哪一个老朱都能单列出来说事。

所以说李善长的死,怪老朱气量小,也怪他自己不小心。


听历史说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李善长卷入了胡惟庸案,绝非朱元璋滥杀。

李善长和胡惟庸有着密切的姻亲关系,最初胡惟庸就是李善长推荐才得以升官,最后成为丞相。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儿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双方也算是一家人。

然而,胡惟庸案件发生以后,朱元璋认为李善长和此案无关,没有调查他。

甚至胡惟庸案中有很多口供确认,李存义父子都参与谋反,但朱元璋认为他们是小角色,看在李善长面子上,给予免死。

然而,李善长为了和胡惟庸案件划清界限,装作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不因为赦免李存义父子而向朱元璋谢恩。

此举,引起了老辣的朱元璋怀疑。

果然,10年后,李善长有个叫做丁斌的亲戚入狱,供出李存义父子竟然是胡惟庸案件的核心人物。

朱元璋大怒,下令再次将李存义父子抓捕。

李存义父子为了自保,被迫说出全部事实。

实际上,胡惟庸谋反之前,曾经派李存义去游说过李善长多次,要求一同谋反,许诺淮西之地封他为王。

李善长开始不敢答应,但随后给予默许,还帮助隐瞒。

有人又告发李善长说:“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

朱元璋非常震怒,开始调查李善长。结果,很快发现李善长确实知道胡惟庸谋反的事情。

这就非同小可。

因为李善长本市朱元璋心腹,朱元璋还将女儿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双方也是亲家。

然而,李善长却竟然参与谋反,在当时就是诛九族的大罪。

结果,朱元璋便将李善长赐死,将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李善长之子李祺与公主,还有他们的几个孩子,都被法外开恩,免于一死,还继续做官。

其实,李善长被杀并不冤枉。

古代作为臣子最大忌讳就是不忠心,更别说参加谋反。

李善长知道谋反的事情知情不报,已经是重罪,更别说还帮着隐瞒,当然是死罪。


如果朱元璋只是借机滥杀,早就把李善长杀了,不可能等待10年时间。

一般认为,李善长是自以为聪明的两面投机,如果胡惟庸赢了,他就可以做王爷。

就算胡惟庸输了,他也可以尽量划清界限。如果不是丁斌意外被捕,讲述这个秘密,朱元璋也不知道李善长的事情。

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聪明反被聪明误。


萨沙


朱元璋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并不想杀李善长,毕竟他已经杀了那么多功臣,也想给自己树立一个正面典型的嘛。李善长之所以死都是被“猪队友”自己的亲戚连累了。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李善长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他的亲戚犯法了,于是李善长找到朱元璋,想让他网开一面,谁知道却上演了一出“农夫与蛇”的故事,他的亲戚反咬了李善长一口,墙倒众人推,李善长受到了大臣们的弹劾,最后被朱元璋处死了,还被灭了三族。李善长被杀时已经77岁高龄,如果不管亲戚的闲事,完全可以善终,令人惋惜啊。

一、李善长与朱元璋的交情不一般

李善长是安徽定远人,与朱元璋可以称得上是半个老乡,从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就开始追随朱元璋,一路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招贤纳士、管理军队的物资供应,可谓劳苦功高,其功劳可以比肩汉代的丞相萧何。

朱元璋初追随郭子兴时,受到郭子兴的怀疑,于是郭子兴想把李善长给挖过来,遭到了李善长的拒绝,这就进一步增强了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信任。

朱元璋称吴王后,就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洪武三年,朱元璋又封其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能得到朱元璋颁发的免死铁券,可见朱元璋有多信任李善长。

这还不算为了增进两人的感情,朱元璋和李善长还做了儿女亲家,朱元璋将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家从此显赫一时,时人极为羡慕。

二、无辜被卷入胡惟庸案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当年为了跟刘伯温斗法,李善长推举胡惟庸坐上了丞相的位置,可胡惟庸日益膨胀,渐渐的有了和朱元璋叫板的想法,但是他也知道朱元璋的厉害,于是他开始广结党羽,一方面是扩张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是拉人下水,法不责众吗,真犯了事,你朱元璋还能杀掉这么多人吗?看来胡惟庸还是不了解老朱的脾气秉性。

胡惟庸想拉拢李善长,因为李善长不仅德高望重,还有一个重要的东西——免死铁券,有了李善长做靠山,胡惟庸能踏实不少。

但是李善长不蠢啊,他跟了朱元璋那么久,自然了解朱元璋的手段,他当然清楚,胡惟庸想对付朱元璋,简直就是以卵击石,于是他拒绝了胡惟庸的要求。

胡惟庸还是很灵活的一个人,他看拉拢李善长未果,就想到了从李善长的亲戚入手,正好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是胡惟庸的儿女亲家,于是他便把李存义拉下了水。

李存义得到了好处后,便开始游说李善长,刚开始李善长还严厉的训斥了李存义一番,可后来说的时间长了,李善长实在拿李存义没办法了,就说了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也就是说,我老了也折腾不动了,我死了以后,你们好自为之吧。

后来,胡惟庸案被告发,牵连的人甚广,李存义的事情也被别人揭发出来了,但是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并没有杀掉李存义,而是把他安置在了崇明岛上。

按理说弟弟犯了谋反大罪被赦免,李善长应该感恩戴德,向朱元璋叩头谢恩,谁知李善长可能为了撇清自己,居然对此事默不作声,这就让朱元璋深感不满,二人之间的嫌隙渐生。

三、墙倒众人推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家的房子坏了,需要维修一下,但此时的他已经不是丞相了,不能再呼风唤雨了,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老乡汤和,向他借三百兵士当劳工。

按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谁知汤和竟然把此事报告给了朱元璋,这次朱元璋对李善长动了杀机。

没多久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犯了事,要被发配到边疆,这次李善长居然跳了出来去朱元璋那求情。对李善长不满已久的朱元璋正想敲打一下李善长,于是就想从丁斌身上找到李善长的罪证,就把他关进了监狱,日夜拷打,丁斌熬不住,供出了李存义与胡惟庸谋反的细节。

朱元璋知道后,立即把李存义抓了回来,仍然严刑拷打,于是李存义又供出了他劝说李善长的事情。

很快李善长的家奴根据形势,也向朱元璋汇报了李善长积极参与胡惟庸谋反的事。而朝中一向落井下石的文官,也开始跳出来纷纷弹劾李善长,什么贪污受贿、不守礼法等等。

更可笑的是连观察天象的钦天监也来插上一脚,说最近出现星变,是不吉利的征兆,还提出了解决方案“当移大臣”。

墙倒众人推,根据这么多人供述的或真或假的罪证,朱元璋终于决定杀掉他昔日最信任的合作伙伴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小结

历来功臣们总是受到开国皇帝的忌惮,从古至今,能够全身而退的屈指可数。李善长前半生可谓一直兢兢业业,谨小慎微,谁成想自己的一世英名却被那些愚蠢的亲戚毁于一旦,在77岁高龄被杀灭族。晚年的他也确实有些昏聩了,如果对于丁斌的事情能够置身事外,也许能够寿终正寝,可是真相就是这样的残酷,导致他和朱元璋三十六年的革命友谊、君臣之情一夕之间消耗殆尽,否则历史上又增添了一段君臣相宜的佳话岂不更好?


达达令观史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的出身可以说是十分卑微的,一个乞丐做了皇帝。越是这样的人,就越怕失去这来之不易的地位。尽管在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有这一帮文臣武将帮助他平南扫北,然而,这帮人最后都没有得到好的下场,仅汤和一人得以善终。



李善长是大明王朝的开国丞相,曾经被朱元璋比做是汉之萧何,爵封韩国公,排在众功臣之首。可以看出,朱元璋前期对于李善长来说,那是相当厚待。朱元璋让太子朱标拜李善长为师,还与他结成儿女亲家,甚至赐予他免死丹书。

其实,朱元璋一开始并不想杀李善长,即使是他的弟弟李存义参与了胡惟庸集团,被定为谋反,朱元璋也没有对李善长做出任何的处理。可是,李善长太了解朱元璋了,胡惟庸案虽然没有处理自己,然而他却一直活在惶恐不安之中,越是这样,就越是举措失当,最终撞到了朱元璋的刀尖上。



朱元璋杀李善长主要是因为两件事。一件是找汤和借兵。李善长要修缮和扩建自己的国公府,就去找汤和借了5000兵士来帮自己看家护院。没想到汤和借给他兵之后,转头就跑去向朱元璋报告了。虽然这件事可以看出汤和的做事谨慎,但这样一来,他也就把李善长给卖了。朱元璋本以为胡惟庸案后,李善长应该消停了,没想到他还敢借兵,这让朱元璋产生了警惕。

另一件是李善长府上有个叫丁斌的管家犯了罪,被朱元璋判了流放。李善长偏偏在这个时候给朱元璋上书求情。这一下彻底把朱元璋给激怒了:朕断了的案子,岂容你来指手画脚。你此前参与胡惟庸谋反,找汤和借兵,朕都没与你计较,本以为你能反省,现在你竟然干涉司法,朕岂能饶你!



当朱元璋杀李善长诏书下达之后,李善长拿出了朱元璋赐给他的免死丹书。朱元璋笑道:你再看一遍上面的字。李善长看后才明白自己死定了,因为丹书上面写着:免死,除谋逆外。于是,已是70高龄的李善长最终没有逃过朱元璋的屠刀,被以谋逆之罪判处满门抄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