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蒙古軍隊為什麼那麼強大,蒙古國都有什麼裝備?

冬季的花栗鼠


蒙古軍隊是一支前所未有的組織嚴密、訓練有素而且紀律極其嚴格的軍隊。他們的規模通常比敵手要小。最大規模的一支軍隊是征服波斯的那支,人數不到24萬;而用來征服俄羅斯和整個歐洲地區的軍隊從未超過15萬。

由此可知,蒙古軍隊取得勝利依靠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精銳而又特殊的裝備也是單兵作戰質量的保證。

1、防具

典型的蒙古軍隊中大約有40%是重騎兵,他們頭戴當時中國和拜占庭士兵常用的簡易頭盔,全身披著皮質盔甲,這些甲冑由魚鱗狀小片組成,每片都上漆以免被雨淋損壞。雖然這些皮革裝甲不如歐洲重甲騎兵身上的鎖子甲保護性強,但負擔輕,容易保持長時間的戰鬥力。此外,也不會像鐵質鎧甲那樣在嚴寒酷暑時成為難以忍受的“酷刑”。

而另外60%的輕騎兵,除了戴頭盔外,身上不披盔甲。主要是因為輕騎兵的任務是偵查、掩護,以及為重騎兵提供火力支援、肅清殘敵及跟蹤追擊,並不需要和敵方軍隊剛正面。所以他們放棄了防護能力同時,擁有了極強的機動性。

蒙古士兵裡面習慣穿絲綢內衣,當然目的絕不是為了舒適。數層絲綢製成的內衣質地相當堅韌,遠距離射來的箭矢穿透皮質戰袍以後,往往無法繼續穿透內衣。近距離的箭矢穿透絲綢內衣時,箭鏃會被絲綢包裹著進入人體,這樣絲綢包裹的箭鏃可以輕易取出,同時箭鏃上如果塗抹毒液或有倒鉤,都無法發揮作用,使得蒙古士兵在戰場上的傷亡率大大低於其他軍隊。

2、近戰武器

重騎兵的主要兵器是長槍,每個士兵還帶一柄短彎刀或一根狼牙棒,掛在腰間,或者置於馬鞍。輕騎兵和重騎兵一樣,也有一柄短彎刀或狼牙棒。此外他們還常常根據個人愛好裝備其他武器,譬如套馬的繩套和網馬的網套,這在正規的歐洲軍隊看來是匪夷所思的,也是防不勝防的。

3、遠程武器

前面提到輕騎兵主要任務中有一條是為重騎兵提供火力支援,所以他們的主要兵器就是弓。蒙古輕騎兵的弓是一種很大的弓,至少需大約80公斤的力量才能拉開,比英格蘭長弓還重。射程遠,射擊距離大約為200到300碼左右。他們身帶兩種箭,一種比較輕,箭頭小而銳利,用於遠射;另一種比較重,箭頭大而寬,用於近戰。在重騎兵衝鋒瓦解了敵軍戰線後,輕騎兵便依靠機動性和強力的遠程火力,進行追擊和殲滅敵人。

4、馬匹

蒙古人所用的馬匹也經過極其嚴格的訓練。和歐洲馬匹不同,蒙古馬身材矮小,跑速慢,跨越障礙能力也是遠遠不及。但蒙古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強的馬,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無論亞洲的高寒荒漠,還是歐洲平原,蒙古馬都可以隨時找到食物。它們還可以長距離不停地奔跑,嚴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韌性極強的蒙古馬,也是蒙古軍團縱橫歐亞的重要保障。

綜上所述,符合自身作戰特點的這些裝備,加上嚴格的部隊紀律和強悍的個人素質,便造就了強大的蒙古軍團。


論史大能貓


機動,這是蒙古軍隊的最大優點。

更讓人難以相信的是,蒙古軍隊的武器也比南宋更先進,他們天才的發明了當時最為可怕的弓,其射程可達300米,無論多厚的鎧甲都難以抵擋。只有最精銳的南宋軍隊裝備的神臂弓才能與之相比。但戰爭中,武器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作戰的士兵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和蒙古人打仗是一種很痛苦的事,因為他們並不與對方直接用刀劍廝殺,其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弓箭。

當你碰到蒙古騎兵時,你的噩夢就開始了。進攻前射箭,進攻的過程中射箭,甚至在他逃跑時,還在射箭。你追也追不上,打也打不著,這種類似無賴的打法可以把人逼瘋!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蒙古軍隊進攻東歐時,那些體格遠遠比他們健壯的歐洲人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原因。

他們基本上都不是被刀劍砍死的,而是被箭射死。


野史共享


說到古代蒙古軍隊就是四個字概括——“蒙古鐵騎”。鐵騎就是古代蒙古軍隊的最重要裝備,也是蒙古士兵戰無不勝的根本。

▲蒙古鐵騎

蒙古士兵數量並不多,但裝備大量馬匹,而且是每人多匹。受限於古代落後的交通條件,騎兵相比較步兵能快速集結投入戰鬥,機動力強,用現在的話說叫遠程戰略投送能力強大。

在古代蒙古士兵與敵軍作戰中,往往一個蒙古士兵攜帶多匹戰馬輪換乘騎,對敵進行快速突擊。在單位時間內蒙古鐵騎可以投入更多優勢兵力戰鬥。而他們的對手往往又以步兵為主,機動力、戰鬥力較差。面對蒙古騎兵只有挨宰的份。

同時蒙古士兵是亦民亦兵,每個士兵都從小長在馬背上,並有熟練的弓箭技能。單兵作戰能力遠高於他國。

▲善於騎射的蒙古士兵

蒙古大軍外出作戰時,一邊放牧一邊行軍,不需要攜帶大量物資。反觀他國就需要大量淄重運輸,機動力進一步變差,而且需要對物資進行分兵把守。與蒙古士兵作戰往往被分割包圍,個個消滅。

▲邊放牧邊行軍的蒙古鐵騎

同時蒙古鐵騎紀律嚴明,賞罰分明,士兵作戰意志高昂。並且蒙古軍隊善於學習利用俘虜敵人為其服務,製做作戰攻城工具。

但蒙古鐵騎也有弊端,就是面對有堅固城牆防守的城池,鐵騎發揮不出作用。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史無眠


當年不足100萬的蒙古人征服世界,為什麼之前沒有任何民族能像蒙古族那樣,席捲幾乎整個歐亞大陸!蒙古軍隊為什麼那麼強大我認為他們主要靠三樣東西。

1、出色的紀律性和近乎變態的服從意識

成吉思汗曾對他的士兵說過這樣的話:“一人後退殺十人,十人後退殺百人,百人後退殺千人,千人後退我殺光蒙古人”,它也確實是這麼做的,那個時期的蒙古軍隊不存在投降一說,所以成吉思汗的軍隊堪稱“魔鬼之師”。

蒙古人戰鬥意志強悍

蒙古人從小就是戰士,在馬背上長大,射箭刺殺。由於在嚴寒和艱苦的環境中長大,都具有極為堅韌耐勞的性格,對物質條件的待遇幾乎從不講求,從小就練就遠距離跋涉的習慣。蒙古軍人擁有東西方各定居的農耕民族素無的連續作戰的意志。對財富的渴望對殺人帶來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幾乎沒有停止對外發動戰爭時候。

蒙古騎兵衝鋒

2、奶粉和肉鬆

花刺子模在今天的土庫曼斯坦附近,在裡海旁邊,曾經斬殺過蒙古使者,這是成吉思汗不能忍受的,他們之所以敢斬殺使者,是因為蒙古要攻打花刺子模必須率大軍經過至少500公里的沙漠地帶,20萬騎兵,每騎帶2—3匹空馬,其馬匹之多,吃住問題是個非同小可的問題。弄不好就有餓死渴死的危險。500公里的長跋途涉大兵團行軍需要20—25天時間。在這期間不管颳風下雨,嚴寒酷暑,士兵們風餐露宿野營生活。而這樣大兵團供應問題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了。這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成吉思汗發誓一定要報仇,就召集手下開會。

兌點水化開,可以當牛奶喝

成吉思汗手下的一位將軍去參加軍事會議,走的時候鍋裡煮了一鍋奶,忘了把火熄滅,等這位將領回來的時候,已經過了一個星期了,鍋裡的奶早就被熬幹了,他拿起一片吃了發現沒有變質也沒有被燒糊,他又拿了一片兌點水化開,發現還能喝,他就趕快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成吉思汗,於是蒙古人開始推廣這種奶片,這就是奶粉的雛形。

松狀能快速風乾,能長時間存放

蒙古人只吃牛羊肉和牛奶,牛奶的問題解決了,就剩下肉了,如果不作處理,肉很容易就變質不能吃,所以蒙古人就把肉打成松狀風乾,這下就可以做到“馬歇人不歇”,吃喝全在馬背上解決,以最短的時間快速通過沙漠。當成吉思汗的騎兵來到城下時,花刺子模國國王詫異道:“他們是從天上下來的嗎?”

花剌子模國

蒙古馬從戰鬥力上說不如歐洲大馬,但是可以一人帶3匹馬輪換著騎,士兵可以做到十天不下馬,所以最後花刺子模國國王一直跑到海南島都沒有甩掉蒙古騎兵,看到這樣的蒙古兵他也沒有繼續逃跑的信心了。

3、蒙古馬

蒙古馬體形矮小,其貌不揚,然而,蒙古馬在風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沒有失去雄悍的馬性,它們頭大頸短,體魄強健,胸寬鬃長,皮厚毛粗,能抵禦西伯利亞暴雪;能揚蹄踢碎狐狼的腦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這種馬不需要馬廄,不挑食,能承受零下40度的嚴寒。肩高不超過1.4米,跨上就走。成吉思汗鐵騎西征時,經常靠蒙古馬的驚人速度及耐力對敵人進行突然襲擊,從而得到勝利。

裝備

蒙古軍隊的騎兵分為重騎兵、輕騎兵。

首先所有騎兵身著扎甲。扎甲本身都是鐵片通過筋線連接而成,可以非常有效的抵擋刀劍的劈砍,跟箭支的穿刺。據目前的研究,蒙古時期這些士兵身上僅僅扎甲本身就有20.5公斤。

接下來就是蒙古自己特製的弓箭——蒙古複合反曲弓,弓背由木材、牛角、肌腱等材料複合而成。

其優點就是發射頻率快,射程遠,在同時期,蒙古國的複合弓要比歐洲自己研究出來的弓箭射程遠了整整100米。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那時候的蒙古弓的射程要比現在的衝鋒槍射程都遠。

僅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蒙古兵還會配備其他裝備,近戰武器使用彎刀、手斧、鐵骨朵,彎刀的設計絕對是一筆亮點。彎刀的設計呢,更加符合力學體系,當時進攻歐洲的時候,歐洲使用的都是還是直劍。彎刀跟直接比,彎刀割向敵軍的時候,所造成的上就床上面積更大,而且不存在刺進去拔不出來的問題。

還有就是輕騎兵攜帶的另一種神器,帶有鉤的矛或搶,長度比較長,可以直接將敵人從馬上拉到地上,而且前面的槍頭或者矛頭一般不會太長,可以輕易從敵人身上拔出來。

最後一種就是重騎兵使用的狼牙棒了,蒙古時期狼牙棒的重量可以達到80斤。當士兵在使用的時候,加上馬的速度,與人揮舞的慣性力,到人的身上可想而知這傷害是有多大。

蒙古鐵騎另一種神物就是他們的戰馬,蒙古那時候真的可以說是將馬的優良性達到了最大。蒙古馬,可以在極端低溫環境下都可以在野外生存,而且當時蒙古馬的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蒙古能取勝的另一個優點就是他們採用大量的母馬,其木馬產生的馬奶,可以為軍隊提供續航能力。最值得一提的是,一般的蒙古騎兵擁有的不僅僅是一匹馬。

馬的優良,武器裝備的別有用心,再加上嚴格的管理,讓這支虎狼之師,在歐亞大陸橫行近一個世紀。



喜愛歷史的小陌


眾所周知,元朝是我國曆史上領土面積最大的時期。元朝東起日本海,西抵天山,北邊包括貝加爾湖,難至現在的泰國。大家都知道元朝靠的是其瘋狂的鐵騎軍團。那究竟蒙古的鐵騎軍團有多強大,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傢俱體的瞭解一下蒙古鐵騎的這些頂級裝備。

鐵騎由人跟馬組成,先來說人。只要是能被挑選上參與鐵騎營的人,必定是體格健壯、智勇兼備。人員素質必定必定是可以以一檔二的主,這些人一般是在三歲的時候就開始進行嚴格的訓練,等到成之後在經過鐵騎隊伍的層層選拔層層篩選進入鐵騎大軍。

人才有了,主要看管理,那時候的蒙古之所以能橫掃亞歐。就是因為那時候的蒙古出了一位神一般的人物,那就是成吉思汗鐵木真。在蒙古為啥管成吉思汗叫“汗”呢?汗就是國王,就是這些能以一擋二的牛人都服從鐵木真的管理。為了使管理效率提高,鐵木真的管理隊伍方陣就是嚴、準、狠。

鐵木真的的這部隊就是一群放大了的野戰特種大隊,因為他們有了現在特種兵的最基本的特點,就是簡潔。部隊講究的是單兵質量跟團隊協作。

部隊劃分主要為一個標準的蒙古野戰部隊,由三個縱隊組成,每個縱隊1萬騎兵,每個騎兵縱又有100個騎兵連,每連100人,每個連又有10個班,每班10人。這就是蒙古不對的管理模式。從粗到細,從多到少。極其嚴格的管理制度。為迅速擴張人員做好了準備。

很多人都以為蒙古征服亞歐大陸是靠數量,其實不然。在對外戰爭中蒙古基本都是以少勝多。成吉思汗傭兵講究的是快、準、狠,部隊的機動性舉世無雙。在當時世界上都沒有一支部隊可以與之匹敵。

人員素食、部隊管理講完了我們講裝備。

蒙古軍隊的騎兵分為重騎兵、輕騎兵。咋們今天就對這這兩個兵種使用的武器裝備一一介紹一下。

首先所有騎兵身著扎甲。扎甲本身都是鐵片通過筋線連接而成,可以非常有效的抵擋刀劍的劈砍,跟箭支的穿刺。據目前的研究,蒙古時期這些士兵身上僅僅扎甲本身就有20.5公斤。

接下來就是蒙古自己特製的弓箭——蒙古複合反曲弓,弓背由木材、牛角、肌腱等材料複合而成。

其優點就是發射頻率快,射程遠,在同時期,蒙古國的複合弓要比歐洲自己研究出來的弓箭射程遠了整整100米。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那時候的蒙古弓的射程要比現在的衝鋒槍射程都遠。

僅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蒙古兵還會配備其他裝備,近戰武器使用彎刀、手斧、鐵骨朵,彎刀的設計絕對是一筆亮點。彎刀的設計呢,更加符合力學體系,當時進攻歐洲的時候,歐洲使用的都是還是直劍。彎刀跟直接比,彎刀割向敵軍的時候,所造成的上就床上面積更大,而且不存在刺進去拔不出來的問題。

還有就是輕騎兵攜帶的另一種神器,帶有鉤的矛或搶,長度比較長,可以直接將敵人從馬上拉到地上,而且前面的槍頭或者矛頭一般不會太長,可以輕易從敵人身上拔出來。

最後一種就是重騎兵使用的狼牙棒了,蒙古時期狼牙棒的重量可以達到80斤。當士兵在使用的時候,加上馬的速度,與人揮舞的慣性力,到人的身上可想而知這傷害是有多大。

蒙古鐵騎另一種神物就是他們的戰馬,蒙古那時候真的可以說是將馬的優良性達到了最大。蒙古馬,可以在極端低溫環境下都可以在野外生存,而且當時蒙古馬的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蒙古能取勝的另一個優點就是他們採用大量的母馬,其木馬產生的馬奶,可以為軍隊提供續航能力。最值得一提的是,一般的蒙古騎兵擁有的不僅僅是一匹馬。

馬的優良,武器裝備的別有用心,再加上嚴格的管理,讓這支虎狼之師,在歐亞大陸橫行近一個世紀。






太乙伏魔錄


蒙古騎兵能夠馳騁歐亞大陸所向披靡,除了靈活多變的戰術配合和獨特的後勤補給方式外,也得益於他們的裝備!

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蒙古騎兵的裝備,看看它們是如何在戰場上發揮作用的。

第一種裝備就是弓箭:

蒙古人使用的弓是複合反曲弓,弓背由木材、牛角、肌腱等材料複合而成。

這種弓拉力最大能達到166磅,有效射程320米,這個射程和二戰時期的栓動步槍的射程大體相當。

輕騎兵身上會攜帶三種箭,一種是輕質的箭頭,細小尖利,用於遠射能射穿鎖子甲。

另一種是重箭,箭頭大而寬,近戰時射馬匹效果很好。第三種則是放響箭發信號的,或者是放火用的。

第二種裝備是彎刀:

蒙古重騎和輕騎都會使用彎刀。整體刀身呈現弧線形,刀身細長,刀背厚實,使用這種刀能更好發力,傷口深且刀口還長。

與還在使用長劍的阿拉伯人和歐洲人相比,蒙古人的彎刀已經用實力碾壓他們了。

第三種裝備是帶長鉤子的矛和槍:

這也是輕騎兵的標配,這種武器的實用性更高。

兩軍交戰時,只要揮槍過去,只要勾住對方的盔甲或者馬鞍,對方就會很被動,策應的其他小夥伴可以將其輕鬆斬殺。

第四種裝備是套馬索:

這是輕騎兵的最愛,他們在偵查“抓舌頭”時,常常使用套馬索生擒敵人。

這項技能是遊牧人獨有的神技能。十幾米外,一根繩索在套馬杆的輔助下就能將敵人或者馬匹套住。

第五種裝備是鐵骨朵:

鐵骨朵是重甲騎兵的剋星!鐵骨朵有十幾斤重,蒙古騎兵揮舞起來,那力道甚為兇狠,砸在鎧甲之上,敵人常常受內傷,五臟被震裂,瞬間就失去了戰鬥力。

第六種裝備是狼牙棒:

狼牙棒也是重甲騎兵的剋星,最重的狼牙棒據說有80斤,騎馬舉著它衝向敵營,就這陣勢足可以嚇破敵人的膽。

《武經總要》中詳細記載了狼牙棒的製作:“取堅重木為之,長四、五尺……植釘於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

第七種裝備是鎧甲:

蒙古騎兵穿的鎧甲有三種:扎甲、鎖子甲和皮革護甲。

扎甲是用皮條繩索將長方形的甲片編在一起形成的盔甲。甲片互相疊壓防護效果很好,1毫米的甲片常常形成4毫米厚的防禦效果。

扎甲上的縫隙緊密,敵人的利器即使從空刺入隙,兵刃也難以對人體造成有效傷害。

鎖子甲也叫“環鎖鎧”。是一種用鐵絲、鐵環套扣綴合成的,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

皮革護甲,在輕騎兵中使用比較多。牛皮經過硬化處理後變得堅硬異常。比起金屬鎧甲,這種盔甲更輕便,不過防護效果也差不少。成吉思汗起兵時,手裡銀子不多,所以他自己穿的就是皮革護甲。

第八種裝備是蒙古馬:

蒙古馬堪稱蒙古騎兵的雙腿,沒有蒙古馬,也就沒有蒙古帝國的疆域無限。

別看蒙古馬身材矮小,速度也不快,但它的耐力卻可以出奇地好。

蒙古騎兵一天最多能跑200公里,這是高大的歐洲馬不能匹敵的。

而且蒙古馬不挑食,路邊雜草就著雪水都能飽餐一頓。在遠征乾旱的波斯地區時,蒙古馬一天喝一頓水就能支撐一天。

第九種裝備是投石機:

蒙古騎兵還隨軍配備了配重投石機也就是“回回炮”。

史書上記載其威力驚人:“重一百五十斤,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

公元1271年,蒙古大軍圍攻襄陽時,投石機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十種裝備是火器:

成吉思汗曾經建立了一支火器神軍——“砲手軍”。遠征花剌子模時,“砲手軍”的“火砲”發揮了巨大作用。含有火藥的炸彈打得敵人抱頭鼠竄。

“砲手軍”還遠征中亞,歐洲,火箭、火球、炸彈等統統派上了用場,當時歐亞大陸的敵人以為蒙古大軍是神靈再世,紛紛擺陣下來。

總結,這十種裝備就是讓蒙古騎兵所向披靡的“殺手鐧”!有了它們的加持,蒙古騎兵才得以縱橫四海。


二月二的二龍頭


古代的蒙古軍裝備需要分時間段來述說的

一、成吉思汗時代:

1、人:

人即是戰爭的發起者,也是戰爭中最重要的武器。

早在成吉思汗之前的蒙古草原,事實上是存在著一個鬆散的汗國,只是在金國女真人覆滅契丹遼國時,為了防止與契丹人同宗的蒙兀人崛起,金國人一直對草原施行強壓政策。

但是這種恐怖的壓制政策並沒有摧毀蒙兀人的鬥志,反而在百年後,在鐵木真的率領之下,蒙古人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汗國。

《世界征服者史》:“無論何時,只要抗敵和平叛的任務一下來,他們便徵發需要的種種東西,從十八般武器一直到旗幟、針釘、銼刀、馬匹、車帳等。檢閱的那天,他們要擺出軍備,若有缺損,負責人要受到懲罰。“

鐵木真並非僅僅是統一了蒙古諸部這麼簡單,他帶給蒙古族最偉大的並非是對外征服的戰爭,而是他為蒙古諸部所制定的種種律法和規則,使得幾千年來,草原的強權政權在不斷變幻著(匈奴、鮮卑、突厥、東胡),唯有蒙古人迄今還保存在這片草原之上生存著。

成吉思汗鐵木真給予的蒙古人制定的律法裡,使得那個時期的蒙古軍人擁有著任何一支軍隊都無法媲美的精神力量——衝鋒陷陣時,他們就像是受過訓練的野獸去衝鋒、去撕咬、去追逐敵人;在艱難困境中,他們則鮮有抱怨退縮者。他們能忍受那個時代所有艱難的困境,就連他們的婦孺在男人們都出去打仗時,依舊能保持著向大汗或兀魯思封君提供正常的賦稅。

二、長兵器

一、標槍

蒙古騎兵鹹執一體輕而甚長之標槍,以為衝鋒陷陣之長兵,其標槍之鐵刃頭常系四角形,極為尖銳牢固——《中國兵器史》

根據《中國兵器史》中的描述,當時的蒙古軍擁有三種不同的標槍(長槍、矛):

1、“欺胡大”:其體長,向前之刃作三角形,其杆尾之刃作花瓣形,兩頭均可刺敵,亦可拋殺敵人。

2、“巴爾恰”:體型較長,向前之刃近似斜方形,杆尾之刃做圓頭釘子形,兩頭均可刺敵,亦可拋殺敵人。

3、“三尾擲槍”:向前之刃作圓頭釘形,杆尾有三尖刀,但不是在尾部,而是裝置在尾之旁,可用作馬背衝刺時刺殺敵人,也可與敵人交匯之後用尾部三尖刀劃傷敵人,還能用作拋投遠刺之武器。

二、槍(矛)

蒙古人稱之為“蘇勒德”,類似中原的鉤鐮槍。

在《黑韃事略》中有描述:有長短矛,刃板如鑿,故著物不滑,可穿重札。

同時羅馬教皇的派遣出使蒙古的使臣加賓尼是這樣描述的:“有某些人有矛,這種矛在其鐵頸上有一個鉤子,如果他們能夠得到的話,也將敵人拉下馬來。”

三、棍棒

這可能是早期蒙古人缺乏鐵器的原因致使的,也可能是身穿的衣服多為皮質,在步兵作戰時,刀刃難於劃傷敵人,所以從成吉思汗時代這種武器就一直保留在蒙元軍中,可謂是一種較為古老的武器之一。

這種武器包括了:木棒、鐵棒、鉤棒、狼牙棒等數十種,發展到元朝時期,還有長、把的骨朵(元朝宮廷衛隊必備的武器之一)。

元史中曾描繪忽必烈平息東道諸王乃顏謀反時,士兵用這類的武器進行戰鬥——“士卒執刀矛、骨朵近戰。”

三、短兵器

一、刀

質輕而略彎。一般是放在騎士的左臂下方刀鞘中,揮之省力(《中國兵器史》)。根據《岷峨山人譯語》的介紹用法:“俯身平視,刀指馬,待馳過敵,即反手砍之。揮刀輕,故腕有餘力”。

蒙古人稱之為”兀勒都環刀“,有點類似中原的環手刀,但沒有那麼厚、大,也有類似與回回人的彎月腰刀,但刀刃處的幅度又沒有那麼彎。迄今還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蒙古人是從什麼時候學習到這種鍛造方式的。可從契丹人的刀發展進程來看,兩者應該有聯繫。

二、斧

有兩種,一種是錨斧,長圓刃,柄較長,有兩三尺。

一種是短斧,類似於今天電影裡北歐海盜的那種,一面有小鐮。

斧頭的使用其實與棍棒類似,但根據中外史書的描述來看,蒙古人是分地區戰事來使用的,如果是在草原上作戰時,如征伐花剌子摸或欽察人時,多用棍棒類的武器,可能是當時的西方人主要是用鏈子甲或是穿皮衣有關;而在進攻中原時,多用斧頭,可砍殺可砸敵人。

四、弓箭

“士兵每人兩到三張弓,或至少一張好弓,三個裝滿箭的巨大箭囊”——《蒙古史》
“韃靼人從四五歲時便持小弓短矢,習射近物,從眾馳騁“——《黑韃事略》
“論其長技,弓矢第一,環刀次之,因以弓馬之利取天下,古或未之有也”——《元史》。

成吉思汗時代的就有短弓和長弓之分,但都是複合弓,也是用相同的材料製作而成,主要是由木(沙柳)、竹、動物肌腱、牛角、動物骨骼等。其中短弓又成為騎弓,多用於馬背作戰;而長弓則是多用於步兵或攻城時。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之時,弓箭的製作還是較為簡略的,有時候從沙柳砍下一支樹杈,經過簡易修理,捆上箭弦就成了。而且據說早期時的箭頭還是骨頭製作而成的。

但是當成吉思汗統一了整個蒙古草原之後,尤其是“林中百姓”的諸部投附之後,成吉思汗的軍隊就開始擁有了鐵箭頭。

在而後攻打西夏之後,蒙古軍的箭鏃就發生了質的改變,擁有了十幾種不同種類、不同作戰時需求的箭鏃。有專門破各種甲冑的箭鏃,也有攻城時的三菱箭鏃。

成吉思汗及蒙哥汗時期的大蒙古兀魯思帝國時代。

蒙古人歷來都注重在戰爭中學習,所以這個時期,蒙古軍的裝備已經完全脫離了草原本性了。在攻佔花剌子摸、西夏、金國之後的蒙古人,已經擁有了漢家、回回、唐兀(党項)人的各種工藝技巧。

因此這個時期的蒙古軍中,不僅僅擁有上述的武器,還擁有漢地的弩箭、炮弩、投射車、攻城器械,還擁有了回回人制作的鋼刀、大型投石車(炮車),以及唐兀人的鎧甲。

所以當旭烈兀發動的第三次西征時,那個“山中老人”所建立的刺客帝國,被轟成粉碎也就完全是小意思了。中東千年古城巴格達堅持不到兩個星期就淪陷也是正常的。

除了這些武器之外,金國的武器庫中的一個明星武器,是蒙古人發揚光大的——火器。

在這裡必須要說明一下,金宋兩國時期,金朝的火器比宋朝的還要強悍,宋朝的火器中火藥的雜質教多,且品質過於繁多;而金朝直接只有三種,其中最厲害的是,其火藥已經類似於今天的黑火藥製作,少有宋朝時期的雜質存在,純度更純,射程更遠。

所以當旭烈兀西征時,一種全新的武器出現在所有人面前——炮!一種金國時期的“震天雷”,被放進了投石車裡,投射攻城或攻擊敵人陣地。

這種武器其實就是火藥放進鐵質圓彈中,內還加入砒霜、鐵釘等物,在蒙元軍隊中稱之為“鐵火炮”。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

除了上述武器之外,在攻佔了南宋之後的元朝軍隊,再次發生了軍事上的改革

一、火銃發明了

宋金時代,宋朝將火藥放進牛皮紙做成的火器之中發射石頭或鐵丸。金國人學到了這種技術,進行了改進形成了“鐵火槍”,而元朝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進,除去了長柄,並用銅或上好的鐵質鑄造成一種近代武器的始祖——火銃。

二、鐵火炮(拋)

一種今天稱之為手榴彈或炸彈的武器,是元朝對金宋兩國的震天雷進行的改進,體型更小,威力更大。內放火藥、砒霜、鐵釘,甚至是放入石油(希臘油),常用於水師作戰。

總述

其實還有很多融合了多種民族優點的武器存在,如鎧甲、盾牌、船隻、攻城器械、守城武器,馬匹等。但篇幅有限只說進攻性武器。其實古代的蒙古軍最好的武器就是人和制度。

正因為這種制度下的士卒才能保持強有力的作戰意圖,但這種制度最大的危害就是穩定,當穩定下來之後,軍隊就會迅速腐化,軍官不斷蠶食士卒的財產,最終士卒不再保持戰意。


史之為用


據歷史記載,為便於管理和調度,成吉思汗將蒙古軍隊分成4個萬戶,下設95個千戶。軍隊按任務又分為戰鬥部隊、後勤部隊和警戒部隊。顧名思義,戰鬥部隊的任務就是衝鋒陷陣的部隊,在戰場第一線執行各種作戰任務;後勤部隊主要任務是保障糧草和軍需補給,在軍隊的後方有人專門放牧,還有專人維修畜欄和驛站;警戒部隊主要是承擔警戒重任,保軍隊糧草畜群的安全和軍隊指揮部的管理。此外,軍隊裡還配備了翻譯、醫生等人員,為軍隊提供了全方位支援。

就兵種來說,成吉思汗的軍隊中有騎兵、弩兵、炮兵等兵種。

騎兵。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軍隊主要由騎兵組成,騎兵部隊是蒙古軍隊的中堅力量,且"撻人生長在馬鞍間,人自習戰"。蒙古人自幼就在馬背上長大,等到成年的時候,不用專門訓練,就已具備了堅強的戰鬥力。另外,與歐洲的兵相比,蒙古騎兵的裝甲多用皮革製成,輕便堅韌還節省體力。此外,蒙古騎兵常常根據個人喜好選擇武器,他們隨身攜帶各種武器,有箭、馬刀、長矛甚至套馬的繩套,每一個士兵本身就可以完成不同的作戰任務,讓敵人防不勝防。

蒙古軍隊的主要兵種:騎兵

弩兵。蒙古人擅長使用各種武器,但最著名的還是弓箭。據說,蒙古軍隊使用的箭是很長很大的,而弓則需要相當於80公斤的力量才能拉開,這種弓箭射程遠、殺傷力大。蒙古軍隊作戰時往往先是用弓箭做開路先鋒,當敵軍的人馬被箭殺得人仰馬翻時,蒙古軍這才衝上去與敵人進行廝殺,弩兵和騎兵結合起來進攻時,蒙古軍隊往往勢不可擋。

工兵。成吉思汗發現在進攻城池的時候,往往被高大的城牆所阻擋,蒙古騎兵和弩兵的優勢發揮不出來,戰鬥力大大被減弱了。於是他就組建了工兵,這些工兵大多是由各地俘虜來的組成,這些工兵很快就能造出火炮、攻城車、雲梯等攻城器械,此外,工兵還可以快速地挖壕溝、挖地道等幫助蒙古軍隊拿下一座座城池。

炮兵。蒙古的炮兵主要是與工兵相配合的,在遇到高且堅的城牆時,炮兵能夠發揮大的威力。1211年,在蒙金戰爭中,成吉思汗為了攻城需要,成立了炮兵。後來蒙古軍隊,還專門創建了炮兵團。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曾被任命為首任炮兵最高指揮官,蒙古軍隊炮兵戰鬥力很強,炮兵們配備了石彈投石機、上百人一起拉的大弩炮、火焰噴射器等先進的武器裝備。

通信兵。《元史.太祖本紀》中對成吉思汗的評價,只有十個字"帝深沉有大略,運兵如神"。成吉汗運兵如神的秘密武器之一,就是組建了通信兵。從而及時掌握戰場第一線的局勢動態,從而可以迅速作出戰鬥部署。成吉思汗組建的通信兵,可以日行數百里,實現"箭速傳騎"。為了使消息迅速地從戰爭前線傳遞到成吉思汗的指揮部,沿路設置驛站,並派兵保護,遇有緊急情況則日夜兼程、換馬不換人,及時將總部的命令傳達到前線部隊,又把前線的戰況轉呈到指揮部,從而保證情報的及時傳遞和戰鬥的勝利。

水軍。蒙古軍隊古以來都生活在乾旱少雨的草原,善於在平地馳騁作戰,遇到江河湖泊時軍隊往往英雄無用武之地。為了征戰方便,成吉思汗下令收編投降的水軍,徵集工匠建造舟楫組建了一支水軍。成吉思汗的這支水軍在多次征戰中都派上了大用途。蒙古軍隊的武器裝備也很先進,狩獵放牧的弓箭、繩套等既是生產工具,又是得心應手的戰鬥武器。

此外蒙古軍隊的戰鬥武器配備齊全,蒙古軍可以靈活使用長槍、矛、彎刀、弓箭等武器來隨著成吉思汗征服疆域的擴大,成吉思汗積極吸收各地先進的兵器製造技術,可以說在當時的冷兵器時代,成吉思汗的軍隊當之無愧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






遠古歷史


蒙古騎兵征戰均依賴於馬匹,戰馬在他們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因此蒙古人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蒙古騎兵善長射箭,馬刀鋒利。

在長期的生活和戰爭中,蒙古騎兵積累了豐富的馴養馬匹的經驗,並逐漸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違者重罰,這樣就讓他們的馬匹永遠矯健雄壯,才能讓成

吉思汗東征西戰,雄跨歐亞。





隱者康司馬


炸藥、20毫米口徑火炮、單眼火銃、地雷,當時中國已經進入火器時代。

第一,條頓騎士團是被大炮轟垮的,不是蒙古騎兵戰術,更不是快馬彎刀。

第二,蒙古大軍之所以先攻打西方後攻宋,原因是宋也進入火器時代,不好打。

第三,西夷史書刻意隱瞞這一段,是不想讓人知道他們當時還是部落時代。蒙古人讓他們知道了落後就要捱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