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生的金智英》:慾望,不該被“合情合理”的制度所禁錮

《82年生的金智英》:慾望,不該被“合情合理”的制度所禁錮

由衷期盼世上的每一個女兒,都可以懷抱更遠大、更無限的夢想——趙南柱

《82年生的金智英》為韓國作家趙南柱所著,是亞洲10年來少見的現象級暢銷書,講述的是一個叫金智英的女人,從小到大所面臨的種種困擾,故事平淡無奇,情節頗為生活化,寫實風格到位,但就是這部像流水賬一樣的小說,卻引來了很大的爭論,在韓國某打分網站上,女性打了9.46的高分,而男性則是1.76。可以說是一部因性別不同評分呈兩極分化的作品。

出於對評分的好奇,我有了想窺探“真相”的念頭,書籍買回來後,發現是薄薄的一本,書中所描述的場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儘管如此,我還是放慢了閱讀的速度,因為金智英內心的掙扎與迷茫很讓人揪心。

讀過書籍後,為了豐富人物形象,又特意去看了同名改編的電影。相比之下,電影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現實,也給出了完美的結局:丈夫鄭代賢申請了“育兒假”,金智英找回了自我,正為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努力著。

而回到書籍中,金智英面臨的問題和困擾依舊沒有得到解決,甚至連努力的方向,作者也無法給到,這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雖然書中所刻畫的人物、事件都是普普通通的,就像平凡的你我每天所經歷的一般,但看過之後,我發現自己的內心是動容的,原來在那些合情合理的制度下,也有刻意隱藏的真相,原來我們都生活在別人編排好的秩序中,卻毫無察覺。

這部以女性作切入點的小說,講述了兩性權利不平等所引發的衝突,但撕開權利這層“面紗”之後,我們發現一個非常普遍又急需思考的現象,且無關性別,即一個人的價值觀很容易被“合情合理”的制度所侷限,甚至是迷惑,從而自身的慾望(思想)被禁錮,隨後一步步走向那個早已刻畫好的模板中,而這,才是金智英面臨的問題的根源所在。

01 合情合理的制度下所產生的“順遂人生”,造就了行將就木的靈魂

女主金智英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家庭主婦,她在家排行老二,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從小到大,最好東西都要讓給弟弟,父親對兒子更是偏袒至極,出差回來給兒子買了昂貴的鋼筆,卻給兩個女兒買了廉價的筆記本。

《82年生的金智英》:慾望,不該被“合情合理”的制度所禁錮

奶奶更是重男輕女的“毒瘤”,心裡只有孫子,時刻強調“家裡至少得有四個男的”的謬論,當智英的媽媽生下男孩後,奶奶覺得家裡還需再添一個孫子。

學校裡,排號永遠從男孩子開始,男孩總是優先於女孩,就算欺負女孩,也有老師幫他們辯解。

智英放學路上差點被猥褻,告訴父親之後等來的卻是一句“誰叫你穿那麼短的裙子,你不能逢人就笑”的責罵。

工作後的智英努力勤奮,卻換來“女人要生孩子、休產假,擔任不了重任”的敷衍和輕視。

《82年生的金智英》:慾望,不該被“合情合理”的制度所禁錮

讀到這裡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是,這個社會對女性太不友好了,金智英所生活的環境女性地位太低了,她們怎麼不去質疑和反抗呢?後來細細品讀後才發現,這些不公平的對待,早在長輩們口口相傳的教導下變得“合情合理”了。換言之,這個社會就是如此,奶奶那一輩是這樣的,父母那一輩也是這樣的,那麼現在也該如此。

書中有一段話這樣寫道:

“為什麼男同學總是一號,凡事也從男同學開始,好像男孩優先於女孩是理所當然之事……就好比大家從不曾質疑過身份證上為什麼男生是以阿拉伯數字“1”開頭,女生則是以“2”開頭一樣,所有人都理所當然地接受這樣的安排。”

如此看來,這些“理所當然”之事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思想灌輸後,早已根深蒂固,變成了堅不可摧的合理制度,此時,質疑和反抗無疑是另類的做法了。

我們都知道,生長環境能使一個人的認知固化,環境教給他們什麼,他們就接受什麼,從內到外都會被徹底的改造。就好像“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樣,環境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現在想來,金智英的所作所為,包括她的膽小軟弱,是情有可原的,更說不上對錯,但拋開女性權的話題,從成長的角度來看,我總覺得一個活生生的人,就那樣按部就班的生活下去,直到被逼瘋,她身上肯定缺少某些東西,但又很難被人發現。

為此,我們再來看看金智英成年後的“順遂人生”:三十一歲結了婚,不久就在長輩的催促下有了孩子,在眾人“順理成章”的期待下,辭掉了工作,成為一名全職媽媽。

這讓我想起了papi醬著名的“人生排序論”——自己、伴侶、孩子、父母。這種“前衛”的婚戀觀出來後立馬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大部分人認為這是不合理的,因為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排序應該是:父母、孩子、伴侶、自己,那麼不難看出金智英的人生排序也是如此,她按照父母的意願結婚、生子然後失去自己。

於是她在這種合情合理的秩序中,逐漸形成了行將就木的靈魂,先是接受,後是麻木,等她意識到事實的真相不是如此時,已經找不到出口了,更沒有勇氣去反抗了。

在我看來,金智英身上缺乏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再者是行動的勇氣,她逆來順受,所有的慾望都被“合情合理”的秩序所禁錮了,她是孩子的母親,是丈夫的妻子,但她不是她自己。

02慾望是行為的動力,它不該被“合情合理”的制度所禁錮

如果說加繆筆下的默爾索是“局外人”,那麼我們這些常人就是“局內人”,有著不盡相同的情感和慾望。

正如古話所說:“人都有七情六慾。”也正是慾望不同,人和人才會有差異。“慾望”這個詞,往大了說,在某種程度上等同於理想,往小了說,它是一個人的思想活動。一個人得有想做的事,想成為的人,有了目標和理想,才會有下一步的行動。

也就是說,一個人從思想到行為大概是這樣的反饋機制:慾望(我想)——行動——結果。即慾望是前提,行動是關鍵,結果再作用於慾望,如此反覆。簡而言之,慾望是行為的動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慾望起作用的前提在於慾望的合理表達。

縱觀金智英的一生,她好像都是在他人的要求下按部就班的活著,很少有自己的慾望和想法,就算有也不敢表露出來。唯有那次,她在畢業找工作的節骨眼上交了個男朋友,這算得上違背眾人的意願了,但整個戀愛過程中,她依然把男朋友當做核心,用父親的信用卡給男朋友買昂貴的書、吃大餐,甚至在男朋友許願說“我希望你每個月能順利領到工資,然後買好多好吃的給我吃”的時候,她依然覺得世界如此溫暖。

在婆家,她積極地做家務,不辭辛苦,孝敬公婆,面對婆婆的冷嘲熱諷“我們智英真是有個好丈夫”的時候,她沒有反駁,而是馬上接過丈夫手中的髒碗,說自己能洗。當婆婆送給她的“禮物”是一條超市免費領取的圍裙時,她還是藏住了內心的不悅,笑著說“我喜歡”。

《82年生的金智英》:慾望,不該被“合情合理”的制度所禁錮

金智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你很少看到她表達慾望或者發脾氣,她總是默默地承受著,聽話、懂事得讓人心疼。

在我看來,金智英的“慾望”早已被生活環境以及那些“合情合理”的制度所禁錮了,隨之慢慢地被弱化,僅剩的那些也被她小心翼翼地隱藏了,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她慢慢地失去了表達的勇氣。

勇氣是什麼?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作者這樣解釋道:

“勇氣不是不害怕。勇氣是儘管你感覺害怕,但仍能迎難而上;儘管你感覺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對。”

在金智英身上我看不到勇氣的存在,書上有許多描寫她內心活動的句子,有一絲迷茫和掙扎,但她臉上依舊帶著平靜,說話永遠客客氣氣的,在學校裡如此,職場中也是如此,成家後更是如此。

一個人缺乏勇氣,從心理學上來說,是因為缺乏自我,或者說自我認同感太低。沒有自我,那麼自身的慾望就無法被表達出來,自然也就無法起到作用了。反過來,想要慾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動力,就需要自身的能力去作為支撐。

蘇格拉底曾把“認識你自己”作為自己信奉的哲學宣言。

在我看來,“認識自己”的前提在於“正視自己”。如果金智英能夠正視自己內心的“慾望”,正視自己的存在,找到直面生活的勇氣,不被那些“合情合理”的制度所侷限,去突破自己,或許會迎來不一樣的未來。

03 成長終究是一場以“自己為主,他人為輔”的探索之旅

“她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的——女孩子凡事要小心,穿著要保守,行為要檢點,危險的時間、危險的人要自己懂得避開,否則問題就出在不懂得避開人身上。”

不難想象,在這樣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從小被父輩灌輸陳舊的思想,任何事都有模板在那,且做事不能偏移準則,那麼她肯定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格也算不上真正的獨立,這樣的成長算不上完整,而真正的成長一定是一場以“自我為主,他人為輔”的探索之旅。

① 成長:“主動”與“被動”的角逐

其實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能感受到金智英內心的壓抑和迷茫,她從小到大的生活規則都被定得死死的。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像是人生的信條一般,不容質疑和反抗。這樣的成長是“被動”的,換言之,是父輩們希望她按照這種模板去成長的,而非她的主觀意願。

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生命的最初都是“被動”成長的,因為從牙牙學語開始,父輩們就開始用他們的生活經驗來教導孩子辨別是非,分清善惡,試圖一步步引領孩子步入“正軌”。此時的孩子是沒有判斷力和反抗力的,只能被父輩們牽著鼻子走,可以說孩子是透過父輩這層“面紗”去看世界的,這與真實的世界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但這個階段的“被動”成長算不上是壞事,因為它讓我們近距離接觸了這個世界的初貌。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也在不斷地進步,人的思想和認知也需跟得上時代的發展,如果這時還繼續“被動”地接受外界給予的一切,不去思考,不去探索,那麼終究會活成一副“軀殼”,任人擺佈。

在我看來,小說中的金智英就是如此,她受生活環境的影響,性格變得謹慎細微、膽小懦弱,成年後又缺乏反抗的勇氣,所以她一直生活在“被動”中。這一切似乎也合情合理,但細細想來,一個人的行為可以受環境限制,但思想並不會,所以金智英在思想上還是缺乏獨立性的。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生命最高的需求是“自我實現”

因此,成長這件事必須以“自我”為出發點,化“被動”為“主動”,以自己為主,他人為輔,以主觀意識去判斷和選擇,以他人的意見作為參考,如此才能形成獨立的人格。

《82年生的金智英》:慾望,不該被“合情合理”的制度所禁錮

② 活著:“為自己活”與“為別人而活”的抉擇

“活著”這個詞很難被定義,有的人是為自己活,而有的人是為別人而活,我認為小說中的金智英就是第二種。

小時候,她是家裡的“乖乖女”,以父母為準則,成家後,她是孩子的母親,丈夫的妻子,婆婆的好兒媳,以婆家為準則。她有多重身份,但沒有一種身份叫做“自己”。

受生活環境的影響,金智英學會了在每一件壞事裡自我貶低和攻擊,她體貼丈夫的辛勞,就算是生病了,也不忘安慰丈夫,我沒事的;她尊敬婆婆,就算對方刻意為難,她也會笑臉相迎,默默地承受著;她熱愛母親,就算分裂成另外一個人格,她也會記得母親的付出和犧牲。她為了照顧別人的情緒,深深地壓低了自己的需求,她不再是“她”,而是那個為別人而活的“傀儡”。

從心理學上來說,金智英的自我認同感太低了,她總是把自己放在最卑微的角落,凡事以他人為主,又不夠愛自己,所以日子才會過得“兵荒馬亂”。

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生命的意義是,成為你自己。”

因此,對於普通人來說,成長最好的途徑是成為自己,為自己而活,以自己為主體,才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價值。

③ 擁有“敢於為自己發聲”的勇氣,去突破自我

縱觀整部小說,最令人揪心的是金智英人格分裂那一段,她在生活的死衚衕裡迷茫、徘徊、吶喊。可悲的是,她的吶喊是無聲的,她只能通過人格分裂的方式變成他人來為自己發聲,她分裂成母親、朋友,但沒有一個是她自己。

《82年生的金智英》:慾望,不該被“合情合理”的制度所禁錮

讀到這一段的時候,心裡挺不是滋味的,不知道作者是不是刻意用這種方式來批判權利不公所產生的弊端與罪惡,但在我看來,金智英是缺乏反抗勇氣的,她一直被別人“拽著”走,從按照他人的意願結婚生子、辭去工作,到用“人格分裂”的方式為自己發聲,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人因缺乏反抗的勇氣而逐漸走向毀滅的例子,讓人心疼之餘也免不了反思。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的要求的越來越高,我們在不斷完善自我的同時更需要一份勇氣去為自己發聲,讓生命中那些未曾得到的看見屹立在陽光之下,去突破自己,而這,才是成長的意義。

《82年生的金智英》以女性作為切入點,講述了兩性權利不公下所引發的種種衝突,金智英是時代的縮影,在她身上我們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原來我們也曾在“合情合理”的生活中迷失過自己。但我更願意用成長的角度去解讀它,去探索成長路上所面臨的壓迫與反抗,去尋得一份勇氣去突破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