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父子》一部精雕细琢的影片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198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谢铁骊将张天翼小说《包氏父子》搬上银幕,这部影片描写的是三十年代江南某市镇上父子俩的命运。父亲老包望子成龙,省吃俭用供儿子上学,对儿子百依百顺。儿子包国维却追求虚荣,和一群纨绔子弟混在一起,最后被学校开除,父亲的希望成了泡影。

《包氏父子》一部精雕细琢的影片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1983年《大众电影》第7期画页

张天翼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作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我国传统教育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在《包氏父子》中塑造了一个望子成龙的小市民的形象,及其溺爱下不求上进的儿子形象,同时折射出国人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拜访张天翼

1982年下半年,导演谢铁骊刚刚拍完《知音》不久,他就考虑把少年时就喜欢的张天翼1934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包氏父子》搬上银幕。影片在开拍前也曾遭到某些领导的阻挠,但是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同志的却鼎力支持,才使得影片没有夭折。

《包氏父子》一部精雕细琢的影片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1982年谢铁骊拜访张天翼,此时张天翼说话已经很困难了。

1982年年11月月的一个星期天,作家张天翼先生家里,来了群客人,他们是北影《包氏父子》摄制组的同志们。为了深刻地领会和表现原作的精神,改编兼导演的谢铁骊同志等特来向张先生当面请教。他们反复地研究了剧情、人物、服装、细节,时代背景和风土人情。谢导演还拿出了选定演包国维的演员刘昌伟的照片给张先生过目,张先生高兴地点头:“象!象!”这样的会面对谢导演来说已是第三次了,不过这次导演还带来了全体摄制组的同志。

《包氏父子》一部精雕细琢的影片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包氏父子“管宗祥、刘昌伟拜访张天翼。

张天翼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和儿童文学家,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他的作品养育了一代代的少年儿童和广大青年;有些也曾被搬上银幕。摄制组在客厅里架起机器,打亮了灯光,为谢导演与张先生的热烈交谈留下了珍贵的镜头。这组镜头出现在了未来的影片中。

《包氏父子》一部精雕细琢的影片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老包父子多年后见面,倍感亲切。

演员的选择

《包氏父子》一部精雕细琢的影片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包氏父子》在老包的演员选择上,谢铁骊试用了许多人,最终决定用管宗祥。当时不少人认为管宗祥常演反角、坏人,与老包无能、善良、懦弱的性格相差太远。但谢铁骊认为管宗祥体瘦、面部苍老、那种气质上的沧桑感很有时代气息。他说:“我只要控制好他的眼神和嘴,他就可以演好老包。”管宗祥在这个角色上倾注的心血也超过任何一部影片。他在苏州、同里拍摄的时候,老包那身几十年的旧袍子,三个月都没有脱掉,谢导让摄制组人员不要叫老管,一律叫他老包,用管宗祥的话说,拍这部电影扒了一层皮。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包氏父子》公映后获得了好评,老包也成了管宗众多银幕形成中极具代表性的角色,以至于现在经常有人喊他“老包”。

《包氏父子》一部精雕细琢的影片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上海毛头小伙刘昌伟是全国海选出的包国维的扮演者,他当时在上海市青年宫学话剧。虽然已经23岁,但长相滑稽的他一点不显老,谢铁骊拜访张天翼的时候,将刘昌伟的照片给张老过目,张老看了照片后连连点头,说他想象中的包国维就是这副样子。

刘昌伟,1959年11月10日生于上海。1982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昌伟进入《包氏父子》剧组,开始了自己的演员生涯。刘昌伟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进过电影学校进行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但是多年在影视圈的摸爬滚打,让刘昌伟在影视圈里慢慢地沉了下来。由于个子和长相等个人条件的局限,刘昌伟只在电影《出门挣钱的人》中担任过一次男主演。后来又参加了许多影视剧的拍摄,但《包氏父子》中的包国维应该是他最有影响的一个电影角色。

《包氏父子》一部精雕细琢的影片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影片中的理发师戴老七,用的是真的理发师,苏州请的。他一边剃头,一边谈话,别人不敢这样做。这是用的非职业演员。理发有个动作,在老包住的房子里,他一面谈话一面剔指甲,这个动作一看就很典型演的不错。

古镇同里春来早去

1982年12月开初,江南水乡古镇同里连天阴雨。五日一早,北风乍起,气温骤降、天却放晴了。虽然还是岁末,同里镇却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居民们惊奇地发现,小镇中心的拱桥头,出现了一个不小的集市。小摊上摆满了水漉漉的青菜萝卜、肥鸡嫩藕,活蹦乱跳的青虾鲜鱼、湖鸭、黄,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个季节难得见到的清水大闸蟹。集上的人都是三十年代的装束,长衫马掛,还有草鞋足裙,来来往往好不热闹。仔细一看却又都是镇上左邻右舍的熟人,真是怪事。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说:“是电影导演谢铁骊又下了江南,选中了古镇同里作外景场地,正在拍摄他的新片《包氏父子》呢。”

《包氏父子》一部精雕细琢的影片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导演谢铁骊在给演员刘昌伟(左一)和龚莹(左二)说戏。

人们都说老谢是一员福将。你看,他拍戏,老天也作美。其实也未必,开拍三天,雨又来了,老谢当机立断,改变计划把实景房间里的戏提前拍,还是按计划提前完成了拍摄任务。可见事在人为,福不在天。

细处要求真

刚电影中最给人以真实感的是细节,最让人感到虚假的,也是细节。谢导演对细节的要求是一丝不萄。影片主角老包是个穷当差。为了供儿子上学,省吃俭用,一件棉袍穿了十五年。

话好说,十五年的棉袍不好找。北影服装库里,各种棉袍有的是,可导演没一件中意。为什么?一看就知道是没有人穿过的。这可难坏了服装员,总不能拿件棉袍先穿几年再拍还是老谢有主意,他动员了全体演员,在同里镇四乡走街串巷,收购。以新换旧。同里的广大群众,成了摄制组最理想的服装道具来源。

《包氏父子》一部精雕细琢的影片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除了老包的棉袍,厨师胡大的棉袄也真让人费心。扮演胡大的演员穿着它下厨房,进肉铺,设法做旧。可怎样也做不出那种拿厨多年的油泥污垢。还是化装师帮了忙,不知往上抹了多少发蜡,才成了今天这个油光光的样子。

谢铁骊不仅要求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合情合理”“近情近理”,而且片中的道具、服装、建筑好不含糊。《包氏父子》中的棉袍、针线包、眼镜盒、理发馆的椅子、磨刀条子,小孩用的灯笼要求和20年代一模一样,这恐怕是现在影视作品太需要学习的地方了。

剧情简介

《包氏父子》一部精雕细琢的影片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江南水乡某镇。五十多岁的老包忠厚、善良,但很懦弱。他在秦府当差三十多年别无所求,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从小失去母亲的独生子包国维身上。

《包氏父子》一部精雕细琢的影片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2、包国维是省立志诚中学三年级的学生。老包平时省吃俭用,望子成龙,而儿子却不争气,整日与纨绔子弟厮混。老包苦口婆心劝儿子要用功读书,包国维根本不听。

《包氏父子》一部精雕细琢的影片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3、寒假里,学校发来了通知,包国维因几门功课不及格而留级。老包凑不齐儿子的学费,要求缓交,遭到学校拒绝。

《包氏父子》一部精雕细琢的影片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4、为了替儿子交纳高昂的学杂费和制服费,老包四处奔走,最后,在秦府下人们的帮助下,才勉强凑齐。盼小包能继续上学,日后出人头地的热望,又在老包心中翻腾。可是当他在街上告诉儿子学费已经落实的喜讯时,小包却不愿在众人面前认他这个穷酸父亲。

《包氏父子》一部精雕细琢的影片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5、包国维一味模仿阔少,追求虚荣,甚至连头上抹的油也要和阔少的一样。还幻想自己已成了阔少爷,安淑珍主动请他跳舞。

《包氏父子》一部精雕细琢的影片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6、为此,一生没做过亏心事的老包竟去偷东家少爷的头油。开学第一天,小包因在假期里拦截女同学一事遭到训育主任的训斥。老包却不知道儿子在外边做了什么,众人起哄说包国维将来做了官,老包就是老太爷了,老包心里却美滋滋的。

《包氏父子》一部精雕细琢的影片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7、大年三十,高利贷债主陈三癞子找上门来,向老包讨债。正当老包与其的人周旋的时候,学校又派人来通知:小包在球赛中受阔少唆使打架伤人,被学校开除,还要罚交五十元医疗费。

《包氏父子》一部精雕细琢的影片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8、包国维被学校开除了,尽管老包还试图极力挽回,但为时已晚,可怜的老包苦楚地望着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望子成龙的期望成了泡影。

本专栏由梧桐老片坊制作,您喜欢《包氏父子》这部影片吗?有关影片台前幕后的故事您还知道哪些,影片中望子成龙的主题,在当今否有现实意义,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