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死后,李隆基将她的儿女大多处死,为何独留下她的儿子薛崇简?

西安新社区


人物简介:

太平公主,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李显的妹妹。武则天在位时,对太平公主宠爱有加,因为太平在长相和性格上和自己相似,经常与女儿商议朝政,因此太平公主对母亲很崇拜,也是对帝位有所野心的。

临淄王李隆基,相王李旦的儿子,太平公主的侄儿。唐隆政变,相王被拥护登基时,李隆基被封为太子。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夺权的历史背景:

武则天退位让贤,唐中宗李显登基即位,而李显并不是强势的君王,大唐的朝堂政局上,有李唐宗室、武周残余势力、韦皇后家族、太平公主等各方势力争权夺利,李显无力应付,朝廷内部的矛盾日益增多,因此局势动荡不安。


公元710年六月,以韦皇后毒死李显,逼死太子,想要夺权上位为开端,开启了多次血雨腥风般的政变。韦皇后没有婆婆武则天治国理政的实力和魄力,相王李旦即位,只是被韦后架空着。同年七月,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太平公主派其二子薛崇简与李隆基一同刺杀韦后的行动,杀死了韦后,韦后一派的家族势力彻底清除,只是皇位终究只能留给一个人。


临淄王李隆基年轻有为,身份又是太子,因此李隆基是雄心勃勃相当皇帝的,而太平公主则想要效仿母亲武则天,成为第二个女皇帝。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出现,已经惹得朝臣不满,天下人议论纷纷,因此李隆基的拥护人更多,实力更强,在这场争权较量上,太平公主落败。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下诏赐死了太平公主,其子女也都被李隆基杀害了,只留下了薛崇简。

留下薛崇简的原因:

第一点是薛崇简与李隆基自小一块长大,关系亲密。薛崇简深知李隆基的能力,在唐隆政变时曾并肩在前线厮杀;

第二点是主动站位,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决裂时,薛崇简更偏向李隆基,多次劝自己的母亲放弃追逐权力。

总的来说,薛崇简在母亲与李隆基的较量中,他一直是助力李隆基的,而且没有做过对不起李隆基的事情,放薛崇简一条生路,也在清理中。


薛崇简活下来后去哪了?

后来免于一死的薛崇简,赐姓李,视为李唐宗亲,这场政变结束后,正史关于薛崇简的记录就消失了。直到发现了薛崇简的墓志铭后,我们才得知,政变后,薛崇简被立即送出了长安,在地方担任蒲州别驾,后来被罢官谪居,最终郁郁寡欢,老死溪州。


狂热历史


薛崇简是太平公主与驸马薛绍的小儿子,出生于公元688年,薛绍被丈母娘武则天杖责一百饿死狱中的时候,薛崇简才刚刚满月。

薛崇简的长相也酷肖母亲太平公主,宽宽的额头,大大的眼睛,浓浓的眉毛,高高的鼻梁。幼年即与表哥李隆基关系匪浅。

太平公主曾是中国历史上权势最大的公主,她拥立了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两个皇帝,还废掉唐哀帝李重茂,差一点就和她的母亲武则天一样当上女皇帝。

太平公主在拥立哥哥唐睿宗李旦称帝以后,凡是太平公主想干的事,李旦没有不同意的,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迁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话,其余经过她的举荐而平步青云担任要职的士人更是不可胜数。由于太平公主的权势甚至超过了皇帝李旦,所以对她趋炎附势的人数不胜数。

太平公主的儿子武崇行、武崇敏、薛崇简三人都受封为王。太平公主的田产园林遍布于长安城郊外各地,她家在收买或制造各种珍宝器物时,足迹远至岭表及巴蜀地区,为她运送这类物品的人不绝于路。太平公主在日常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也处处模仿宫廷的排场。

公元713年,48岁的太平公主被亲侄子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杀死,她的党羽被一网打尽,她的所有子女无一善终。

事实上李隆基并没有把太平公主的儿女杀光,他还留了太平公主的次子薛崇简一命,为什么说成没一个善终的呢!

的确,史书里面是这样记载的

“公主事败,儿女俱受牵连,惟崇简幸免,复官爵,赐姓李,视同宗亲。”

这段话中的“崇简”,指的就是太平公主与第一任丈夫薛绍所生的次子薛崇简,他也是太平公主一脉中唯一的幸存者。

太平公主被杀后,李隆基将太平公主的儿女以及党羽纷纷处死,薛崇简之所以能免死,是因为他一直以来支持的都是李隆基,属于李隆基的亲信。

薛崇简是李隆基的表弟,他们自幼感情深厚,在李隆基做皇太子之前,势力还没有威胁到太平公主时,太平公主对李隆基也是相当疼爱的。

薛崇简曾是太平公主最喜欢也最器重的儿子,在杀死皇太后韦香儿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的唐隆政变时,太平公主就派出了薛崇简配合李隆基发动兵变。

后来太平公主拥立唐睿宗李旦以后,李隆基做了皇太子,逐渐成为了权倾天下的太平公主的政敌,两人经常针锋相对,薛崇简与母亲政见不合,他经常劝说母亲不要与李隆基作对,每次都会惹怒母亲而受到鞭打。

公元713年七月,太平公主事败逃入山寺,请求哥哥李旦放她一条生路。

太上皇李旦请求唐玄宗李隆基,放过妹妹太平公主,但李隆基对姑母太平公主与祖母武则天(武则天曾把李隆基生母窦妃残忍杀害尸骨无存)积怨已深。

李隆基没有为父亲李旦的求情而感动,一番义正言辞,下令杀死太平公主。


李旦很伤心很无奈。李隆基却连死去的姑父武攸暨都不放过,挖出尸体报复,让姑母太平公主死无葬身之地。

正史中关于薛崇简的记载不多,至太平公主被杀后便销声匿迹了,根据记载,他似乎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荣养,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薛崇简的墓志《大唐故袁州别驾薛府君墓志铭并序》中,可以看到真正的薛崇简到底是怎样过完后半生的。 太平公主死后不久,薛崇简就被送出了长安。他出任为蒲州(今山西永济)别驾,后因坐事被贬官降职到溪州(今湖南龙山),十多年后他的妻子方城县主(武三思的女儿)病逝。



妻亡后不久,薛崇简起复为袁州别驾。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坎坷仕途后,薛崇简尝尽了冷落辛酸,再加上妻子去世对他的打击,使他的心情更加郁闷,36岁的薛崇简因心情郁闷、怀才不遇,在公元724年九月二十三日病死于袁州。

虽然正史记载唐玄宗不杀薛崇简,还恢复了薛崇简的官爵,赐其李姓,把薛崇简当作李氏宗亲来对待,但实际上李隆基却对薛崇简冷漠至极,恩情极薄。

毕竟李隆基杀了薛崇简的母亲与兄弟姐妹等家人,李隆基客观上已经是薛崇简的仇人,表兄弟之间的感情已经不复存在。

在薛崇简的墓志中并没提到他被李隆基赐姓为李,他不被李隆基重视,飘荡十余年后客死异乡,无比凄凉。 而且,薛崇简死后也没有比照李姓郡王之礼,列入李唐宗族陪陵,由此更加印证了李隆基并不像史书所记载的那样厚待表弟薛崇简。


厚德载物49847


太平公主死后,李隆基将她的儿女大多处死,为何独留下她的儿子薛崇简?

1.薛从简参加了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的唐隆政变。 薛崇简和李隆基这对表兄弟从小关系就不错,类似于 我们现在说的发小。况且在李隆基策划、引发“唐隆政变”,铲除韦后和安乐公主势力的行动中,薛崇简是积极而重要的参与者。此后唐睿宗李旦复辟帝位,李隆基被确定为储君等等过程中,薛崇简都立有功劳。导致玄宗在短时间内不会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2.其次是薛崇简在“唐隆政变”后,和自己的母亲太平公主的关系并不融洽,他并不支持母亲在政治上有大的作为。曾经多次劝说太平公主见好就收,不要过分参与政治权利的争夺。要克制自己,还权力给自己的四舅睿宗李旦(李隆基父亲)。这样自然讨不得热衷政治,喜欢权力的母亲太平公主的欢心,曾受到过母亲的斥责、批评与鞭挞。薛崇简的这些做法,客观上有利于太子李隆基执政,所以,李隆基他网开一面,姑且放过。

3.薛崇简本人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工作能力 ,将来李隆基荣登九五至尊后,李隆基还需要他的帮助与支持,此前,他是🈶不俗的表现的。且,李隆基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曾处心积虑声拉拢过他。还向他承诺过,赐他“李”姓,视其为李氏同姓宗亲。

但从后来出土的薛崇简墓志铭来看,强势的李隆基上位后,对薛崇简并不信任,且深怀戒心。无论如何,李隆基后来已是他的杀母仇人,所以,时时防着他,应该好理解。墓志铭内容朴素,未提及他的子孙,没有谈到玄宗对他的哀思,也未有镌刻撰文书写者的姓名与官爵。且薛崇简下葬之地亦非帝陵所在,所以,薛崇简并未比照李姓郡王之礼,进入李唐宗族陪陵。可以判断出:他身后享受到的皇帝的恩情是很薄很薄的。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2005704511835853"} --}

希望星晨58298869


太平公主一生中共经历了两段婚姻。薛绍是她的第一丈夫,薛绍的母亲是太平公主的亲姑母城阳公主。如此算来,薛绍还是太平公主的表兄。太平公主与薛绍婚后共育有二子二女,分别为长子薛崇训、次子薛崇简、长女薛氏、次女万泉县主。


但在688年,因为薛绍的大哥薛顗被牵涉进唐宗室李冲谋反一案,虽然薛绍并未参与其中,但武则天恨屋及乌,将薛绍饿死在狱中。当时太平公主与薛绍的幼子薛崇简才刚满月。

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武攸暨是武则天的堂侄。太平公主与武攸暨也生下了二子二女,分别为长子武崇敏、次子武崇行、长女武氏和次女永和县主。

在太平公主与侄子李隆基斗法事败后,太平公主被李隆基赐与三尺白绫。而太平公主的四个儿子除薛崇简外,均被李隆基处死。李隆基为何对薛崇简网开一面,而没有对太平公主的子嗣们斩草除根呢?这还要说从太平公主与李隆基携手合作的蜜月期说起。


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武攸暨个性非常谨慎老实,而太平公主却行为非常不检点,自己包养男宠不说,还经常给老妈送个帅哥,以表孝心。武则天也很宠爱这个女儿,渐渐地太平公主开始插手朝政。

在武则天晚年发生的神龙政变中,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诛,武则天被迫让位中宗李显。太平公主是这场政变的支持者。她虽然嫁与武家,但一直是站队唐宗室的。所以,李显复位后,太平公主因诛杀二张有功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并且准许太平公主和亲王一样开府设官,拥有自己的官署和官员。这样,太平公主开始明正言顺地参与朝政了。而在政变中立下大功的相王李旦,也就是李隆基的父亲也被加封为安国相王。

唐中宗李显性格懦弱,朝政一直被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把持。这母女俩权欲熏天,把朝廷搞得乱象环生。安乐公主甚至要父亲李显废掉太子李重俊(不是韦后亲生),立自己为皇太女。李重俊被韦后和安乐公主这对母女逼得发动兵变,意图杀死韦后和安乐公主。但事败被杀。


中宗李显被韦后毒死后,李显的四子李重茂被韦后立为帝,实际上他就是韦后的傀儡。

太平公主为了限制韦后的权力,曾试图让相王李旦参谋政事以牵制韦后。但在韦党的操纵下,相王李旦被改任太子太师,失去了实权。

为了改变这一政治格局,太平公主联手相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发动了唐隆政变,杀死了韦后、安乐公主母女。太平公主废掉李重茂,亲手将相王李旦扶上王位。

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在这场政变中立下了大功。他在政变的策划阶段就负责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联络,后又参与了铲除韦氏集团的行动。在与李隆基并肩作战的过程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交情。薛崇简也在政变后因功封上柱国、立节郡王。


睿宗李旦继位后,立李隆基为太子。而睿宗李旦对太平公主更是言听计从,太平公主把持了整个朝政。

但随着太子李隆基声望日高,太平公主敏锐地感觉来自李隆基的威胁。

太平公主想要拿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改立一位昏庸的新太子。

于是在太平公主的授意下,李隆基非嫡非长不应为太子的流言广为散布。太平公主甚至到光范门,围堵宰相们,逼迫他们上奏皇帝请求改立太子。但太平公主的这一提议被吏部尚书宋璟严辞拒绝。

太平公主当时的如此算盘是废掉李隆基,改立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或李治长孙李守礼为太子。为了打破太平公主的这一计谋,睿宗李旦采纳了宋璟及兵部尚书姚景的建议,把李成器和李守礼调离京城,外放地方;加强对李隆基的警卫,将部分羽林军改编为太子侍卫军;将太平公主夫妇安置于东都洛阳。


但太平公主是朝廷中的力量还是非常强大的。在太平公主的反击下,李隆基败下阵来,宋璟和姚崇这两个干将也被赶出了长安。

712年时,太平公主借口天空出现彗星,向李隆基泼脏水,称李隆基要代父上位。睿宗李旦不但没有迁怒于李隆基,反而顺水推舟,让位于李隆基。太平公主的这一招失算了。

值的一提的是,在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数番争斗中,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一直是反对母亲的作法的,他一直是李隆基的支持者。薛崇简也多次苦劝母亲,不要与李隆基斗法争权,但换来的却是母亲的鞭打。

李隆基继位后,太平公主还通过太上皇李旦对朝廷施加影响。朝廷的七位宰相,光是太平公主派系的就有五人。


朝廷上多是太平公主的人,李隆基这个皇帝也不好干。李隆基采纳了尚书右仆射刘幽求等人的建议欲诛杀太平公主,无奈事泄,刘幽求被流放岭南。

这边太平公主也不束手待毙,她指使宫女向李隆基投毒,也没有成功。于是太平公主联络羽林军决定在先天二年七月初四发动兵变。

但太平公主的计划被李隆基侦知。李隆基先下手为强,在太平公主决定政变的前一天,率军攻入虔化门,将意图参与兵变的两位羽林军将军砍掉了脑袋,参与政变的主谋都被一网打尽。而太平公主则逃往终南山。三日后回到家中,被李隆基赐死。


太平公主的儿子也被李隆基处死。但薛崇简由于是唐隆政变的功臣,而且与母亲太平公主的政见一直不和,而逃过此劫。据《新唐书》记载,李隆基不但恢复了薛崇简的官爵,还赐与薛崇简国姓李,似乎很优待薛崇简。

但据1954年出土于陕西咸阳底张湾的薛崇简的墓志铭记载,太平公主被赐死后,薛崇简的日子也不太好过。他先是被外放到蒲州任别驾,但很快又被到贬到溪州,最后死在袁州别驾任上。由此可见,薛崇简虽然曾是李隆基的铁血盟友,但由于受母亲太平公主的牵连,李隆基大抵对他还是不太放心的。虽幸免于难,但薛崇简的后况还是非常凄凉的。


岁月是一条河流


李隆基与薛崇简是内亲,姑表兄弟。太平公主先后嫁给薛绍和武攸暨,与他们各生有二子二女,与薛绍的婚姻是唐高宗李治玉成,亲上加亲,薛绍是李治的妹子城阳公主与薛瓘的儿子,城阳公主也是二次嫁人,在高宗朝夫妇牵入巫蛊案,贬逐房州时身死,李治很内疚,多年后,把爱女太平公主嫁给城阳公主的幼子薛绍,又大行恩宠,以示不忘兄妹之情。武则天当政,推行姻亲政治,打击关陇贵族,以谋反罪处死薛绍后,把太平公主改嫁给侄子武攸暨。从感情而论,李唐继承人李隆基应该是偏向薛家及其后人的。


史书记载李隆基在先天政变铲除太平一党后,太平公主子女全部杀死,只留下其次子薛崇简,只因薛崇简在之前有参与唐隆政变推翻韦后和安乐公主之功,得到太平和李隆基的看重,寄以重望,李隆基在大哥李成器的让贤下当上太子,太平公主野心不息,还想着大权独揽,女主天下,又与李隆基斗到一起,姑侄斗法各展身手。薛崇简见母亲利欲熏心,参与一次次政变犹不醒悟,怕她终引火烧身,多次苦劝她收手,太平公主不听,还以他不听母命为由,不时鞭打他。(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太平公主有镇国公主身份,又恃着兄长睿宗李旦的信任和宠爱,想推翻刚毅果敢的李隆基,换上其他容易操纵的皇子。从谋废太子位到以天变逼李旦换储君,都无法奏效。反把李隆基推上帝座。太平恼羞成怒,打算直接加害李隆基,一了百了。李隆基得到密报,先发制人,带同亲信着手铲除太平公主一派,太平公主逃入山寺避了三天,李旦向儿子求情无效,全家除薛崇简之外都被杀害。(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李隆基不杀这位表兄弟,又给他赐姓李的恩惠,除了薛崇简站位得当,谨守本份外,应该也有给外人立一个忠君样榜的意思。也有维系姻亲集团的考量。而从出土的薛崇简墓志铭来看,表兄弟两人相处得并不愉快,薛崇简不满李隆基手段恶劣,不念太平公主扶助匡正唐室之功而行诛,而李隆基赦免薛崇简后,也不重用,把他贬出朝廷,最后病逝于袁州。


南方鹏


薛崇简之所以能够在先天政变中免于一死,说到底是因为他站对了队,这是政治正确所带给他的好处。

太平公主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省油的灯,武则天对自己这个女儿的评价是什么?两个字,“类我”!

事实也证明武则天的这个评价非常精准,太平公主不仅和母亲武则天一样拥有强烈的权力欲,也很会玩弄心机和手段。

试想想她能够历经武则天、李显和李旦三个时期,却始终屹立不倒,这就足以证明她的能力了。

估计夜深人静的时候,她还会感叹自己错生了女儿身呢!倘若真让太平公主是个男子的话,哪还有李显李旦和李隆基什么事?她可一力承之。

太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是薛绍,原本已经生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可是因为薛绍的弟弟涉嫌谋反,所以连带着薛绍也遭了殃。

薛绍被打得遍体鳞伤,然后被扔到了狱中,饭也不给他吃,最后被饿死了。

薛绍死的时候,太平公主才二十多岁,她会甘心自此当一个在家带孩子的孀妇?显然不会。

所以,武则天又给太平公主找了个夫家,谁呢?是武则天的堂侄子武攸暨,为了让武攸暨能够娶自己的女儿,武则天还找了个由头处死了武攸暨的夫人。

所以,薛崇简的少年时代过得并没想象中的那么好。

武则天病重的时候,太平公主为了上位,选择了站在李显这一边,选择了配合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

这也是太平公主之前明明是武则天一派,却在神龙政变之后不仅没受到牵连,反倒取得了更大的权力的原因。

李显时期,韦后当权乱政,唯一一个还能够和韦后对抗的人可以说也就只有太平公主了,所以李显死了之后,李隆基选择了和太平公主合作,一起发动了唐隆政变,诛了韦后一党,将李旦扶了上去。

这个时候的薛崇简,也站在了李隆基这一边,和李隆基一起出力。

经过了唐隆政变之后,太平公主在唐朝的地位更上一层,尤其是李旦超级信任并且放纵她的情况下,她已经到了“疯狂”的边缘。

当时的太平公主有多疯狂呢?她知道李隆基这个侄子很有能力,所以不想让他继位当皇帝,一度策划要废了他。

后来李旦当了太上皇,让李隆基当了皇帝,可是权力却没有移交给李隆基,仍然掌控在太平公主和李旦二人的手上,太平公主仍然还是没有放弃废了李隆基的想法。

所以说太平公主的存在,对李隆基来说一直都是一个威胁,一个除之而后快、除之而安心的威胁。

太平公主的势力有多大?朝堂上有七个宰相,结果五个是她的人,直接听命于她,禁军将领也投靠了她,所李隆基面对她的时候也只能投鼠忌器。

对于这样一个威胁,任何一个皇帝恐怕都忍受不了,都想要铲除。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站到了对立面,而李隆基为了夺回皇权,想要铲除太平公主,那么薛崇简应该如何抉择?

唐隆政变的时候,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同一个阵营,所以薛崇简不用做出选择,可是这一次先天政变却不同。

他的母亲和皇帝李隆基站到对立面,那么他就不得不做出选择了。

选择帮助太平公主,那就是谋反,成功了还好,失败了的话估计要被抄家夷族。

选择帮助李隆基,那就是要和母亲作对,成功了可能功过相抵,即便李隆基失败了,太平公主也可能因为母子一场而放过他。

不过,薛崇简实际上早已经和太平公主在政治上产生了分歧,他早就猜到太平公主这样专权不可能有好下场。

所以,他最终选择了站在李隆基这一边,选择支持李隆基,那就代表了他政治正确。

因为在唐隆政变中,薛崇简选择了政治正确,所以在李隆基事后算账的时候,他也因此而得到了幸免。

太平公主逃到山里躲起来之后,李旦还去给她求情,可是李隆基连她的儿子都不想放过,还会放过她本人?

太平公主被赐死了,她的儿子当中出了薛崇简之外,也都被处死了。

薛崇简在先天政变中不仅没被处死,还被李隆基赐姓“李”,但却被贬出了长安,一直到了开元十二年才起复为袁州别驾,只可惜没多久便病逝了。


流浪的侯爵


答题者:理科男读历史。

李隆基就是唐玄宗,而太平公主则是他的姑姑,虽说他们是血缘关系,但却有着血海深仇。

也正因为这血海深仇,太平公主及其子嗣皆被杀,唯独剩了个薛崇简。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产生血海深仇的原因则是因为利益。

这件事就要从李隆基父亲李旦说起了。

李旦曾两次当皇帝,第二次当皇帝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扶持的,所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是有功劳的。

李隆基被立为太子,而太平公主自持功劳,开始干预朝政,并争夺权力。

无论哪个朝代女子干预朝政都是大事,尤其是唐朝出现了一个武则天。

太平公主权力愈来愈大,而李隆基也不甘落后,从而导致太平公主的权势地位受到了威胁。

因此太平公主想废掉李隆基,可李隆基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牛羊,所以双方开始斗法,最终李隆基胜出,成功坐上皇位。

李隆基当上皇帝后,太平公主心有不甘,开始图谋叛逆,然而还未发动叛乱,事情就已经暴露,太平公主也被李隆基赐死。

太平公主有两任丈夫,分别生二子二女。在太平公主死后,其子嗣皆被处死,只有薛崇简活了下来。

薛崇简是太平公主和第一任丈夫薛绍所生的次子。

虽然他是太平公主的儿子,但他却和李隆基玩的甚好,从小关系就匪浅。

而且最主要的是薛崇简和太平公主在政治上是不和的。太平公主向往权力,野心大,而薛崇简却经常劝诫太平公主。因此,薛崇简是站在李隆基一方的。

太平公主被杀后,薛崇简被李隆基放过,并赐姓”李“,改名为李崇简。

据其墓志记载,事后薛崇简被送出了长安,谪居于湖南龙山,最后病逝袁州。


理科男读历史


太平公主是中国权势最大的公主,她险些被立为“皇太女”,还差点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她跟她母亲一样聪明,心狠,有政治头脑,还有无数的政客支持她,她用智慧和手中的权势,她拥立了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两个皇帝,还废掉唐哀帝李重茂,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格局,对大唐的影响更是深远。

唐朝出了好多仿版武则天,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包括之前的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狠角色。

就说太平公主本可成就大业,可能会取代武则天成为第二代女皇或者”女皇二代“,可惜她遇上一样城府颇深、思虑甚远的李隆基,让自己的皇帝梦成了泡影,也连累自己8个子女几乎无一善终。

在这场政变中唯一善终的是薛崇简。薛崇简是何许人也?为何他能幸免于难呢?

薛崇简是太平公主跟驸马薛绍的小儿子,薛绍死的时候,他尚在襁褓之中。

薛崇简虽然是太平公主的儿子,但他跟李隆基发小,是内亲,而且两人感情很好。在唐朝的一场重要的政变——唐隆政变中,帮了李隆基的大忙,算是李隆基的党羽而不是政敌。

薛崇简本是太平公主最喜欢的儿子,在太平公主八个子女中,他是唯一让公主真心疼爱的孩子,因为太平公主对驸马薛绍是有真正的爱情的。不过后来因为政见不合,母子反目,而薛崇简性格刚毅经常惹怒太平公主而被鞭打,这些李隆基都是知道的,所以在太平公主事发之后,他并没打算为难薛崇简,不仅没杀他,还赐姓“李”。

唐隆政变是唐朝近乎洗牌的一场斗争,这场战争是李隆基策划的,太平公主参谋,薛崇简是重要的执行人员,他们联手铲除了韦后和安乐公主,让唐睿宗李旦复位,而李隆基也被正式确立为储君。

李旦即位后,对太平公主言听计从,因为他认为自己能复位是太平公主的功劳,而李隆基在他眼里还是个孩子。

自从以后朝政都把握在太平公主手里,自宰相以下文武百官的人事任免,都是她一句话,只要有太平公主举荐,此人就会平步青云,因此跟太平公主套近乎趋炎附势,甚至重金讨好的人比比皆是,太平公主府上热闹非凡,她的名气和权势远远盖过李旦。

太平公主的田产从长安一直绵延数千里,简直是沃野千里良田万顷,而她的家里也能见到全国最稀奇的珍宝器皿,来送贵重礼品的人络绎不绝,而太平公主的服饰之华丽超过皇帝百倍。她的三个儿子——武崇行、武崇敏、薛崇简三人都受封为王。

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事败逃入山寺,太上皇李旦甚至请求儿子李隆基放过姑母,李隆基对太平公主积怨已深,对李旦的求情毫不动容,坚持要杀死太平公主。不仅杀了太平公主,诛杀了她的子女以及党羽,还将薛绍挖出来鞭尸,死了也不让其安宁,李隆基不想让姑母死后得以清净,可见对她的恨意之深。

史载,“其诸多女男中只有薛崇简因平日屡次谏阻其母太平公主而受到责打,被玄宗特免,准许他留任原职,并赐李姓。”

不过薛崇简受到“荣养”一事只是史书记载,并非事实,在薛崇简的墓志铭《大唐故袁州别驾薛府君墓志铭并序》上我们可以发现真相——

在公主事败后,李崇简随即被送出长安,出为蒲州别驾,安置于溪州数年。谪居期间,其妻方城县主武氏(梁王武三思女)病逝于溪州;妻亡后不久,他起复为袁州别驾,心情郁闷,对他妻子思念至深。开元十二年(724年),病逝于袁州官舍,葬于黄山之原。

薛崇简死后也没有比照李姓郡王之礼,列入李唐宗族陪陵,说明李隆基对他其实并非“荣养”,而是颇有恨意,但只是面子上对他稍有宽宥,对朝廷也留下一个没有赶尽杀绝的光明的形象而已。

薛崇简长相酷似太平公主,李隆基见他怎能不恨?所谓对他宽宥,只是李隆基的一张牌,哪怕是从一开始,李隆基也只是说服他反对自己的母亲,而成为牵制他母亲太平公主的力量,处处对她掣肘,自己也好从中转圜,为他赢得争取帝位的时间而已。而他的帝位坐稳后,对这枚失去作用的棋子就不闻不问了。薛崇简无疑是可怜的,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静说历史


一部《大明宫词》让我们重新回到了1300年前的大唐盛世,更认识了太平公主—这位唐朝最有权势的公主,见证了帝王世家的赫赫显贵,也领略了围绕权利展开的血腥搏杀。

但影视剧主要侧重的还是太平公主本人,对其子女刻画比较少。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太平公主的两段婚姻里,一共生育了七个孩子(四男三女),分别是与薛绍生的薛崇胤、薛崇简及女儿薛氏(名字不详)、万泉县主(名字不详);薛绍死后,太平公主又与武攸暨生育二子一女,儿子分别是武崇敏、武崇行,女儿武氏(名字不详)。

其中三个女儿目前仅有二女儿万泉县主因为在上世纪50年代后被发现了墓室及完整墓志铭,身世比较清晰:太平公主的二女儿万泉县主薛氏,十一岁嫁豆卢光祚,二十四岁去世。万泉县主生子豆卢建,后来成为李隆基第十三女建平公主的驸马。其余两个女儿目前还没有找到详细记载。

重点是太平公主的四个儿子,长子薛崇胤据记载官至太常卿,被封寿阳郡王,但后期情况没有被记录,尤其是在关键的“先天政变”前后,太平公主势力与李隆基势力展开直接斗争,但始终没有发现薛崇胤的任何行踪,应该可以确定当时他已经去世。

其余武崇敏、武崇行两个儿子在“先天政变”后和母亲太平公主一起被杀。

只有次子薛崇简被李隆基放过。这其中很大原因是他共同参与了李隆基的“唐隆政变”,并立下功劳;其次是薛崇简在“唐隆政变”后,和太平公主在理念上产生冲突,他因为多次劝说太平公主不要过分参与政治权利的争夺,放权给舅舅李旦(李隆基父亲)而受到太平公主的鞭挞,李隆基为了报答他而对他网开一面。

同时,李隆基为了拉拢他,还承诺赐他“李”姓,视同宗亲。但实际上“最是无情帝王家”,根据1954年出土于咸阳市底张湾的薛崇简墓志铭来看,李隆基上位后其实一直对他刻薄寡恩,深怀戒心。墓志铭未提及子孙、亦未提及死后哀荣与官方派遣主持丧礼的官员名字,更未谈到玄宗对亡者的哀思,且于墓志盖上未镌有唐立节郡王字样,仅镌"袁州别驾薛府君",也未有撰文书写者的姓名与官爵,显示这篇墓志不带有太多官方色彩。而且薛崇简下葬之处黄山之原在今咸阳底张湾,亦非帝陵所在,底张湾一带,则有太姥姥杨姥的陵墓、与薛崇简亲妹万泉县主墓及豆卢氏族墓,这可能是薛氏家族或武杨一族的墓地,总而言之,显示他并未比照李姓郡王之礼,列入李唐宗族陪陵,身后恩情之薄,可想而知。




史海探趣


薛崇简是太平公主与第一任丈夫薛绍的次子,唐隆政变中,因公受封郢国公。随着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矛盾恶化,一对姑侄从战友变死敌,至水火不容的程度。薛崇简对母亲的行为表示了竭力反对,以至于愤怒的太平公主,经常鞭打薛崇简。

先天政变中,太平公主失败了。李隆基不顾太上皇李旦的求情,毅然杀害了太平公主。为了彻底清除太平公主一党,李隆基手段是相当狠毒,他甚至连去世多年的姑父的遗体都不放过!当然,太平公主的儿女们,也都被他全部诛杀!

唯独薛崇简,因为跟太平公主政见不和,逃过了李隆基的清洗。“公主诸子及党与死者数十人。薛崇简以数谏其母被挞,特免死,赐姓李,官爵如故。”

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嘛,看起来薛崇简因祸得福,不光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反而享受了李唐宗室的待遇。

大概薛崇简从此默默无闻地过起了幸福的小日子,所以,史书对他此后的记载缺失。不过,1954年考古专家从咸阳底张湾发掘出一块墓志铭,意外地揭开了薛崇简的后半生经历,并揭穿了一段历史谎言。

这块墓志铭叫《大唐故袁州别驾薛府君墓志铭并序》,墓主人就是薛崇简。奇怪的是,薛崇简被李隆基赐姓李,实际墓志铭里却并没有称他为李崇简,而是依然叫做薛崇简。

从墓志铭,我们大致了解了薛崇简在先天政变后的生活情况。政变后,他旋即被遣出长安,出任蒲州别驾,蒲州即山西永济,别驾就是长史,相当于地方长官的秘书长。

郢国公级别的地位和宗室身份,竟然只做了一个蒲州别驾,这分明就是贬谪嘛!

不久,薛崇简又不知道卷入什么案件,再次遭到贬谪,这一次他来到更远的溪州(湖南龙山),头上也没了乌纱帽。开元十二年,他的妻子武氏病故,当年,他重新被起复,担任袁州(江西)别驾。

脚步离长安越走越远,薛崇简郁闷之中,于当年九月病逝于袁州!

从墓志铭的样式来看,没有一点官修痕迹,应该就是由亲朋好友撰写。也就是说,薛崇简的死,官方没有任何表示,这显然不符合国公和宗室子弟身份。

从内容的分析,基本可以推断出如下几个结论:

一、薛崇简根本没有被赐姓李

古代姓氏是不能随便变更的,无故变更姓氏,会被视作悖逆祖宗,将会被宗族遗弃,不光在政治上被彻底封杀,即便在社会生活中也会遭到耻笑。

不过皇帝赐姓就不一样了,尤其赐国姓,那就是巨大的荣耀。赐姓后,被赐姓家族要举行隆重的典礼,还要变更谱牒。假如薛崇简被赐姓李,一定会由宗正出面,为他办理皇族的入籍手续。从此他的称谓就必须改称李崇简。

别说这种代表尊崇的赐姓,即便是代表侮辱的赐姓,被赐姓家族也不敢不用。比如武则天曾经赐萧淑妃家族为“枭”姓,王皇后家族为“蟒”姓,赐她的堂兄家族为“蝮”姓等。他们的后人忍气吞声,只能使用这种侮辱性的姓氏。

可见,薛崇简依然姓薛,说明赐姓李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

二、恢复爵位也是空话一句

按史书记载,李隆基在诛杀了太平公主家族后,恢复了薛崇简的国公爵位。从墓志铭记载情况看,纯属扯淡。假如薛崇简拥有国公爵位,按惯例,他去世后,必须由官方给他撰写墓志铭,同时在墓志铭中,必须以国公称呼他。

可是,在墓志铭中,薛崇简仅仅被称作“袁州别驾薛府君”。所以,薛崇简应该在先天政变后,被李隆基剥夺了爵位,后来也没有恢复

三、薛崇简受到恩遇纯属谎言

从先天政变爆发后,薛崇简被贬谪为蒲州别驾,到病逝于袁州,整整十二年的时间,薛崇简越贬越远,只做过短暂时期的别驾,其他时间出于“谪居”状态。这哪是什么恩遇!

薛崇简的墓志铭,充满了撰写人对他一生遭遇的悲悯之情,却又“技术性”地跳过了先天政变前后的事。很显然,李隆基虽然放出了赐姓、复爵的大话,其实就是欺骗天下人的空口白牙,根本没有兑现!

政治斗争没有亲情,即便如薛崇简,仅仅因为跟政敌是母子关系,哪怕是政见不和的母子,李隆基也没有放过他,难怪有人说,皇家亲情淡如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