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中阳楼|樊学明

终于等到你了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记忆中的中阳楼|樊学明

记忆中的中阳楼

樊学明

「汾阳的塔,离天还有二尺八,孝义的中阳楼,半个还在天上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到了这样的民谣。小时候就是听着这种民谣开始了解中阳楼。在这朗朗上口的民谣中,中阳楼渐渐走进我心里,而且形象越来越高大。直到现在,每当跟着小伙伴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话时,心理总会有一种自豪感。

记得当年我曾天真地问父亲母亲,中阳楼是个什么样子的楼,究竟有多高?有我家的房子高吗?父亲母亲也总是这样回答,中阳楼很高很高,一共有四层楼,比那个电线杆子的两倍还要高很多。后来就有了看一看、登一登中阳楼的梦想。但是,说来遗憾,到现在我多次见过中阳楼,仍然没有登过一次中阳楼。

记得孩提时代,跟随大人进城赶集会时,每次远远地看到巍峨的中阳楼,总会兴奋地大喊大叫:「中阳楼,中阳楼!」,而这时父母总会告诉我,中阳楼就是咱们孝义城的标志,看到中阳楼,马上就会看到孝义城了。果然,不多时就来到了中阳楼下。

中阳楼

记忆中的中阳楼|樊学明

站在楼下抬头仰望,更加觉得中阳楼是如此巍峨高大,真想登上楼俯瞰古城,一睹古城的芳容,可惜四周早以被铁栅栏围绕,根本没有上去的路。急得我只能围着中阳楼绕圈圈。

我曾经问父亲说您小时候登上过中阳楼吗?父亲就会说我们小时候进城就登上楼玩,那时候,站在最高层,俯瞰孝义古城,觉得特别美!古城南北大街小巷一览无余,站在楼上,看大街上人流涌动,觉得非常惬意。

对于这样的待遇,今天的我只能可望而不可即了。最近我在美篇中看到了曾经的副市长吴汉国老先生的《登中阳楼记》,文中写到吴老小时候在中阳楼爬上爬下的玩耍的情景就羡慕得不得了。而且吴老也说自从告别小时候就再也没有登上中阳楼了。但是幸运的是今天吴老能找到有关管理人员再登中阳楼,站在楼顶纵览古城风貌,感慨中阳楼的沧桑巨变。我想这样的美事对于我们这些无名小辈来说,恐怕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了。我倒是希望,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孝义古城的开发复修,能让中阳楼重放异彩。

从吴老先生的回忆中,我对中阳楼的了解就渐渐丰富了。知道中阳楼60年来已经经过三次大修,知道从楼顶望去当年一脊两坡的清灰屋顶的老房子今天早已十室九空了;知道了从中阳楼往南俗称城合里,南关里;知道了附近的城隍庙正在复建,知道了楼西街上曾经的孝义中学旧址等等。

从中阳楼上俯瞰

记忆中的中阳楼|樊学明

其实,对于中阳楼,小时候最大的印象就是高,根本不知道其中的文化内涵。随着年龄渐渐增大,断断续续的从大人们的闲谈中或者一些课外闲书中了解到中阳楼的传说。

比如孝义火烧的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今天,过年的时候,在我们汾孝一带,大年三十总要吃一顿火烧,美其名曰:翻身火烧。这种火烧的形状类似于月饼,外形看起来是圆形,但是做法与月饼截然不同。首先是和面就与月饼不同,先是用老酵、碱面和凉水把面和好揉光待用,然后是馅的制作也不同,主要是肉火烧的馅,与饺子馅相同。然后包好擀平涂油上鏊,用火烤。渐渐的一股香味就弥漫开来,特别诱人,咬一口,唇齿留香,津津有味。

而传说中这个火烧的来历就与中阳楼有关。据说中阳楼始建于汉魏,从汉唐设郡以后,孝义就成为一方重镇。城内车水马龙,商贾往来不绝,一派繁华景象。其中又以中阳楼最为著名,人们闻其名而争先观赏中阳楼,多少年来,孝义人都以中阳楼而沾沾自喜。逢人便说:「俺孝义的中阳楼,半个还在天上头!」,也许是因为这句话有点儿欺天之意,慢慢距惹恼上帝,上帝就暗自派火神下界烧之。

话说一日中午时辰,街市正红火,人头攒动,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构成一首动听的乐曲。这时,中阳楼下一位头发斑白、衣衫褴楼的老汉正在卖火烧,老汉眉头紧锁,面露忧闷之情。他一面制作火烧,一面高声反复叫卖;「世人快来买火烧,吞掉火烧,火就不烧」。

从中阳楼向下俯瞰

记忆中的中阳楼|樊学明

老汉奇特而非同一般的叫卖声,引来众人围观。一个年青的后生问老汉:「多少钱一个?」老汉回答说:「百两黄金,千两白银」。「小小火烧,这般昂贵,怪事!」围观的人们议论纷纷,深感怪异,百思不解。老汉愤激地说:「嫌我的火烧小,那你们等大火烧吧!」说罢,老汉收摊而去。中午刚过,中阳楼突然起火,顷刻之间,巍峨的中阳楼便化成瓦砾一堆。

后来人们把中阳楼火灾与卖火烧老翁的出现联在一起,以为是神的点化。于是,城里人普遍吃火烧,认为不吃火烧,火就会烧房燃屋,后来乡里人也照着做。此后,火烧便成了孝义人的食俗。

资料显示:「据碑记载,中阳楼始建于汉魏,元大德七年地震坍毁,何年复建不详,清同治七年(1868)又遭雷火,清宣统元年(1909)重建,解放后县政府拨款,分别于1957年,1983年进行了两次较大的全面修葺。」

这段文字或多或少可以证明中阳楼火烧的传说还是有一定的渊源。

长大以后,我再观察中阳楼,就注重中阳楼的结构,知道中阳楼有四层四檐,全部都是木质结构,资料上说「十字歇山顶」,四角高高翘起,像鸟展翅飞翔一般,我记得欧阳修正在《醉翁亭记》中就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的描述,我觉得与中国大多数的的亭阁建筑风格基本一样。

以前,每次路过中阳楼,总会驻足观望,或是绕楼转圈,总想把中阳楼尽收眼底,但对中阳楼的碑刻、牌匾等不甚了解,也总想一探究竟,可是也总是道听途说,不得其全;也没有得到《孝义县志》一解其详。

近日,听取郭建荣老师讲座以及读到许多关于中阳楼的文章,再一次激起我的探究欲望,于是,我查找资料,努力了解中阳楼的文化。

中阳楼全楼上下于南北双向悬挂大小牌匾14块,皆为历代书法名人手迹,牌匾文字南向一檐下书「中和位育」。

中和位育

记忆中的中阳楼|樊学明

「中和位育」最先出自《中庸》,其开篇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位育」,是儒家的核心口号,是修养工夫之极致,「中和」是目的,不偏不倚,谐调适度;「位育」是手段,各守其分,适应处境。

侧匾书「带汾水,襟霍山」。应当是说孝义中阳楼连接着汾水和霍山,气势浩远。

南向二檐下中匾书「行孝仗义」,侧匾书「向南斗」、「衔衡岳」。「行孝仗义」更是孝义几千年来优良传统凝聚而成的「孝义精神」「向南斗」、「衔衡岳」应当是从南北方向面对南斗六星,连接着南岳衡山,突出中阳楼气势浩浩荡荡。

北向一檐下中匾书「光被四表」,侧匾书「控云朔」、「位中枢」。意思是孝义人的盛德善行远播四方。我猜想「控云朔」、「位中枢」的意思应当是孝义贯通云朔(大同和朔州),位于四周的中心。

北向二檐下中匾书「纵览四宇」,侧匾书「倚太恒」、「拱北极」意思是登上中阳楼就可以纵览四宇。我猜想「倚太恒」、「拱北极」的意思是中阳楼向北依靠北岳恒山,环绕着北极星,同样是气势雄宏。

南北四檐下各悬一匾,文为「中阳楼」三字,此外,在一楼南向檐柱上挂一幅木刻对联上联「孝为人之本」,下联「义乃君之宗」。这幅对联准确折射出孝义文化的核心——「孝」「义」。

「中阳楼层檐迭峭,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牌匾四悬。楼顶脊兽奇特,流金溢彩」

总之,中阳楼是孝义永远的标志,是孝义人心中的骄傲。

自己在写作中参考了有关中阳楼的不少资料,也许解读不很准确实在是能力有限,在这里要感谢那些为我写作提供帮助的那些资料的作者及吴汉国老先生的图片。

樊学明,孝义市普普通通的一名教师,教学之余,读读书,写写小文,陶冶情操,丰富生活。

记忆中的中阳楼|樊学明

[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发现不一样的新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