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中陽樓|樊學明

終於等到你了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更多精彩

记忆中的中阳楼|樊学明

記憶中的中陽樓

樊學明

「汾陽的塔,離天還有二尺八,孝義的中陽樓,半個還在天上頭。」,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到了這樣的民謠。小時候就是聽著這種民謠開始瞭解中陽樓。在這朗朗上口的民謠中,中陽樓漸漸走進我心裡,而且形象越來越高大。直到現在,每當跟著小夥伴們一起吟誦這兩句話時,心理總會有一種自豪感。

記得當年我曾天真地問父親母親,中陽樓是個什麼樣子的樓,究竟有多高?有我家的房子高嗎?父親母親也總是這樣回答,中陽樓很高很高,一共有四層樓,比那個電線杆子的兩倍還要高很多。後來就有了看一看、登一登中陽樓的夢想。但是,說來遺憾,到現在我多次見過中陽樓,仍然沒有登過一次中陽樓。

記得孩提時代,跟隨大人進城趕集會時,每次遠遠地看到巍峨的中陽樓,總會興奮地大喊大叫:「中陽樓,中陽樓!」,而這時父母總會告訴我,中陽樓就是咱們孝義城的標誌,看到中陽樓,馬上就會看到孝義城了。果然,不多時就來到了中陽樓下。

中陽樓

记忆中的中阳楼|樊学明

站在樓下抬頭仰望,更加覺得中陽樓是如此巍峨高大,真想登上樓俯瞰古城,一睹古城的芳容,可惜四周早以被鐵柵欄圍繞,根本沒有上去的路。急得我只能圍著中陽樓繞圈圈。

我曾經問父親說您小時候登上過中陽樓嗎?父親就會說我們小時候進城就登上樓玩,那時候,站在最高層,俯瞰孝義古城,覺得特別美!古城南北大街小巷一覽無餘,站在樓上,看大街上人流湧動,覺得非常愜意。

對於這樣的待遇,今天的我只能可望而不可即了。最近我在美篇中看到了曾經的副市長吳漢國老先生的《登中陽樓記》,文中寫到吳老小時候在中陽樓爬上爬下的玩耍的情景就羨慕得不得了。而且吳老也說自從告別小時候就再也沒有登上中陽樓了。但是幸運的是今天吳老能找到有關管理人員再登中陽樓,站在樓頂縱覽古城風貌,感慨中陽樓的滄桑鉅變。我想這樣的美事對於我們這些無名小輩來說,恐怕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了。我倒是希望,在不遠的將來,隨著孝義古城的開發復修,能讓中陽樓重放異彩。

從吳老先生的回憶中,我對中陽樓的瞭解就漸漸豐富了。知道中陽樓60年來已經經過三次大修,知道從樓頂望去當年一脊兩坡的清灰屋頂的老房子今天早已十室九空了;知道了從中陽樓往南俗稱城合裡,南關裡;知道了附近的城隍廟正在復建,知道了樓西街上曾經的孝義中學舊址等等。

從中陽樓上俯瞰

记忆中的中阳楼|樊学明

其實,對於中陽樓,小時候最大的印象就是高,根本不知道其中的文化內涵。隨著年齡漸漸增大,斷斷續續的從大人們的閒談中或者一些課外閒書中瞭解到中陽樓的傳說。

比如孝義火燒的故事至今還記憶猶新。今天,過年的時候,在我們汾孝一帶,大年三十總要吃一頓火燒,美其名曰:翻身火燒。這種火燒的形狀類似於月餅,外形看起來是圓形,但是做法與月餅截然不同。首先是和麵就與月餅不同,先是用老酵、鹼面和涼水把面和好揉光待用,然後是餡的製作也不同,主要是肉火燒的餡,與餃子餡相同。然後包好擀平塗油上鏊,用火烤。漸漸的一股香味就瀰漫開來,特別誘人,咬一口,唇齒留香,津津有味。

而傳說中這個火燒的來歷就與中陽樓有關。據說中陽樓始建於漢魏,從漢唐設郡以後,孝義就成為一方重鎮。城內車水馬龍,商賈往來不絕,一派繁華景象。其中又以中陽樓最為著名,人們聞其名而爭先觀賞中陽樓,多少年來,孝義人都以中陽樓而沾沾自喜。逢人便說:「俺孝義的中陽樓,半個還在天上頭!」,也許是因為這句話有點兒欺天之意,慢慢距惹惱上帝,上帝就暗自派火神下界燒之。

話說一日中午時辰,街市正紅火,人頭攢動,各種叫賣聲此起彼伏,構成一首動聽的樂曲。這時,中陽樓下一位頭髮斑白、衣衫襤樓的老漢正在賣火燒,老漢眉頭緊鎖,面露憂悶之情。他一面製作火燒,一面高聲反覆叫賣;「世人快來買火燒,吞掉火燒,火就不燒」。

從中陽樓向下俯瞰

记忆中的中阳楼|樊学明

老漢奇特而非同一般的叫賣聲,引來眾人圍觀。一個年青的後生問老漢:「多少錢一個?」老漢回答說:「百兩黃金,千兩白銀」。「小小火燒,這般昂貴,怪事!」圍觀的人們議論紛紛,深感怪異,百思不解。老漢憤激地說:「嫌我的火燒小,那你們等大火燒吧!」說罷,老漢收攤而去。中午剛過,中陽樓突然起火,頃刻之間,巍峨的中陽樓便化成瓦礫一堆。

後來人們把中陽樓火災與賣火燒老翁的出現聯在一起,以為是神的點化。於是,城裡人普遍吃火燒,認為不吃火燒,火就會燒房燃屋,後來鄉里人也照著做。此後,火燒便成了孝義人的食俗。

資料顯示:「據碑記載,中陽樓始建於漢魏,元大德七年地震坍毀,何年復建不詳,清同治七年(1868)又遭雷火,清宣統元年(1909)重建,解放後縣政府撥款,分別於1957年,1983年進行了兩次較大的全面修葺。」

這段文字或多或少可以證明中陽樓火燒的傳說還是有一定的淵源。

長大以後,我再觀察中陽樓,就注重中陽樓的結構,知道中陽樓有四層四簷,全部都是木質結構,資料上說「十字歇山頂」,四角高高翹起,像鳥展翅飛翔一般,我記得歐陽修正在《醉翁亭記》中就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的描述,我覺得與中國大多數的的亭閣建築風格基本一樣。

以前,每次路過中陽樓,總會駐足觀望,或是繞樓轉圈,總想把中陽樓盡收眼底,但對中陽樓的碑刻、牌匾等不甚瞭解,也總想一探究竟,可是也總是道聽途說,不得其全;也沒有得到《孝義縣誌》一解其詳。

近日,聽取郭建榮老師講座以及讀到許多關於中陽樓的文章,再一次激起我的探究慾望,於是,我查找資料,努力瞭解中陽樓的文化。

中陽樓全樓上下於南北雙向懸掛大小牌匾14塊,皆為歷代書法名人手跡,牌匾文字南向一簷下書「中和位育」。

中和位育

记忆中的中阳楼|樊学明

「中和位育」最先出自《中庸》,其開篇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和位育」,是儒家的核心口號,是修養工夫之極致,「中和」是目的,不偏不倚,諧調適度;「位育」是手段,各守其分,適應處境。

側匾書「帶汾水,襟霍山」。應當是說孝義中陽樓連接著汾水和霍山,氣勢浩遠。

南向二簷下中匾書「行孝仗義」,側匾書「向南鬥」、「銜衡嶽」。「行孝仗義」更是孝義幾千年來優良傳統凝聚而成的「孝義精神」「向南鬥」、「銜衡嶽」應當是從南北方向面對南斗六星,連接著南嶽衡山,突出中陽樓氣勢浩浩蕩蕩。

北向一簷下中匾書「光被四表」,側匾書「控雲朔」、「位中樞」。意思是孝義人的盛德善行遠播四方。我猜想「控雲朔」、「位中樞」的意思應當是孝義貫通雲朔(大同和朔州),位於四周的中心。

北向二簷下中匾書「縱覽四宇」,側匾書「倚太恆」、「拱北極」意思是登上中陽樓就可以縱覽四宇。我猜想「倚太恆」、「拱北極」的意思是中陽樓向北依靠北嶽恆山,環繞著北極星,同樣是氣勢雄宏。

南北四簷下各懸一匾,文為「中陽樓」三字,此外,在一樓南向簷柱上掛一幅木刻對聯上聯「孝為人之本」,下聯「義乃君之宗」。這幅對聯準確折射出孝義文化的核心——「孝」「義」。

「中陽樓層簷迭峭,巍峨壯觀,雕樑畫棟,牌匾四懸。樓頂脊獸奇特,流金溢彩」

總之,中陽樓是孝義永遠的標誌,是孝義人心中的驕傲。

自己在寫作中參考了有關中陽樓的不少資料,也許解讀不很準確實在是能力有限,在這裡要感謝那些為我寫作提供幫助的那些資料的作者及吳漢國老先生的圖片。

樊學明,孝義市普普通通的一名教師,教學之餘,讀讀書,寫寫小文,陶冶情操,豐富生活。

记忆中的中阳楼|樊学明

[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發現不一樣的新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