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秒記憶

七秒記憶

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

以下文章來源於量子學派 ,作者魯不遜

量子學派

專注於自然科學領域(數理哲)的教育平臺

七秒記憶



你經常能遇到這樣的事:


一件令人髮指的惡行幾乎令所有的人義憤填膺,嚴懲肇事者的呼聲響徹耳畔,肇事者都以為自己在劫難逃。


可是,第二天新的事件發生了,又是山呼海嘯般的責難。


抽刀斷水,水過無痕,沒有人再去追究前面的事情,閉目等死的肇事者長吁了一口氣——


原來一切的真相是:

像金魚一樣的七秒記憶。

舉個例子:


還記得那個開車進故宮撒歡兒的女子叫什麼名字嗎?

當時的憤怒也如雷霆,如海嘯。


這件事情其實發生在:2020年1月17日。

好像是一年前的事情,為什麼會如此健忘?


01

永遠的“看客思維”


看客不需要強化記憶,只需要那七秒的快感。


並非真正關注這件事件,並非多麼的愛憎分明,只是一個看客而已。


本質上仍然置身事外,發生的一切都和自己無關。


當另外一部新的戲劇上演時,哪裡還有時間去挖掘上一部劇本的悲劇意義。


七秒記憶


魯訊先生在《祝福》中描述過,人們爭先恐後地趕去聽祥林嫂講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很象久餓的人見了食物般,眼裡現出一種攫取的光,在無聊的生活中尋求刺激,一開始還陪著“抹兩把眼淚”,聽厭了之後加之以又冷又尖的笑。


沒有發自內心的悲憫,永遠只是一個快樂的“七秒看客”!


02

奶頭世界中的“娛樂至死”


層出不窮的娛樂事件,只需要你

“記憶七秒”就可以了。


娛樂無需思考,七秒記憶足夠。


有人說奶頭樂戰略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奶頭樂”現象卻真實的時刻發生在身邊。


七秒記憶


對很多人來說,娛樂永遠是他們生命中的一切。


第一天,疫情產生了,這些人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第二天,肖戰在同人創作中被畫成了女生,TA們感覺這是天大的事;


第三天,王一博有了新女友,TA們成群結隊去點贊或者謾罵;


第四天,孫揚同學被禁賽八年,我也要去表示一下抗議;


第五天,楊什麼蜜離婚了,TA們又開心的咀嚼了一天。


…………


每天都在盯著熱搜的下一個話題,八卦是畢生營養,一切皆為娛樂。


消遣娛樂及充滿感官刺激的產品層出不窮堆滿人們的生活,大眾沉溺於享樂和安逸中,不知不覺喪失思考能力,再也無心去改變什麼,或爭取什麼!


03

高度發散的“碎片化思維”


五秒鐘刷一次微博;



一分鐘刷一次抖音;


…………


與此同時,三個月沒有與朋友正面溝通過;


一年都沒有讀過一本完整的書;


三年都沒有寫過一篇超800字的文章。


每天都在碎片化信息海洋裡早就迷失了方向,已經沒有能力找回那遺失的深度思考能力!


七秒記憶


一個碎片映射著一段時間,你所有的時間都被碎片化了,時間碎片化帶來的是思維的碎片化,思維的碎片化反過來對應的就是“七秒思維”


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是握於指間的流沙,在信息洪流蕩滌過後不會給你的生命留下任何痕跡,你的線性思考能力完全被粉碎,最後只餘下一個神經反射似的大腦,一看到信息馬上抖動一次。


…………


04

缺乏“追求真相”的能力


因為沒有追求真相的能力,所以只能看到七秒錶面上面的東西。


七秒記憶,自我安慰。


因為沒有追求真相的勇氣,所以也只能去關注下一個七秒的事情。


七秒記憶,自我麻痺。


有的人看到的只是一則七秒新聞,有的人可能會思考後面一系列的邏輯。


七秒記憶


例如:


七秒人看到的是疫情數字新增為零,思考者則在研究這條光滑函數後面的邏輯;


七秒人還在曬飯圈的各種新詞彙,思考者則在對比這是一種追求七秒的普遍弱智文化;


七秒人看到特朗普當上了美國總統,思考者則在思考社交媒體是否打開人類潘多拉魔盒。


…………


一條七秒的新聞,後面可能隱藏很多邏輯,而對於那些只有七秒記憶的人來說,TA沒有這種追求真相的能力,所以只能去追求下一個“七秒記憶”。


05

跟風,缺乏獨立思考能力


沒有自己的辨別能力,所以跟風;


沒有自己的目標方向,只能隨大流。


一個並無原創能力以及優秀作品的明星,可以成為千萬人的偶像,就是因為跟風。


因為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所以才加入一個群體,只有在這個群體,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這就是“烏合之眾”。


七秒記憶


創客來了,要跟風;人工智能來了,要跟風;VR來了,也要跟風;區塊鏈來了,還是要跟風;


同樣,《陳情令》來了,要跟風;《慶餘年》來了,要跟風;《三生三世》來了,要跟風。

跟風的本質是因為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缺乏強大的內心支撐。


每一個新生事物的出現,總是要迅速跟進,生怕自己落伍。


所以只有不停的追逐下一個七秒,

才能緩解內心的焦慮。


TA們也會不停地追逐下一個明星,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


06

永遠沉浸於“即時滿足”


即時滿足是需要下一個刺激點的,重複與靜止的內容不符合“即時滿足”規律。


上一秒的滿足必須迅速清空,才能在下一秒中獲得等同刺激。

在互聯網時代:


55% 的頁面得到的關注時間都不超過 15 秒。


一篇文章只有 10-20% 的人會滑到最後讀完。


在線視頻緩衝時間只要超過 2 秒,人們就會開始不耐煩。


YouTube力推 6 秒廣告產品取代原來的 30 秒貼片。


七秒記憶


因為是七秒滿足,所以無需認真對待;


因為無需認真對待,隨時扔掉就可以了;


因為隨時扔掉,就需要尋找下一個七秒來填充空虛的內心。


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因為即時滿足,所以七秒記憶。


07

缺乏同理心


一個真正有同理心的人,能夠感知他人的情緒;


一個具有共情能力的人,能夠領略他人的痛苦。

為什麼有些人只有七秒記憶,因為他沒有能力去感知一件事情給他人的傷害。


例如,以韓紅捐贈這件事為例,站在韓紅的角度想想,如果你冒著各種危險在為疫情災區募集物資,最後發現有人過來各種舉報。


如果你是韓紅,你會怎麼想?


如果你有這種共情能力,你一定會對韓紅的這次遭遇記憶猶新,以後在同樣的事件中告誡自己。


七秒記憶


只有具有同理心,才會在內心深處牢牢的刻下印記,思考這件事帶來的後果。


根本沒有時間去追逐下一個“七秒記憶”。


08

沒有自己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什麼?它像一根握在手中的銀針。


具有價值觀體系的人對進食的“信息體”進行檢測,哪些有毒,哪些沒毒,分得清清楚楚。


沒毒的吃得更有味,有毒的記得更謹慎。


因為有了這根銀針,所有的信息都進行了過濾。因為進行了辨別,所以就有了記憶。

但有些人是沒有這根銀針的,所有食物都一古腦兒吞到肚子裡,只為了充飢。


七秒記憶


價值觀又像一個人建好的數學理論模型。


每一件事情只是其中一個個例,這些個例是來驗證自己模型的。


符合數學模型的,就納入自己的大腦數據。


不答合自己數學模型的,就丟到垃圾桶。


模型和數據相互映證,強化了自己的大腦記憶,不會出現“七秒記憶”。

李躍華醫生為例:


有些人一貫堅持科學論證方可入藥的價值觀,不論你是中醫還是西醫,也不論你是神醫還是騙子,不管你是

懸壺濟世還是賺取外快,都需要經過科學的醫學決策這一塊,不可能隨便給病人注射藥物。


對於擁有價值觀的人來說,李躍華將是他理論中的永恆案例,而那些沒有價值觀的人來說,只是七秒之內看個熱鬧而已。


09

大腦退化,褐蟻一般的“短思維”


褐蟻如果要記住凹槽“6”的形狀,就不得不清除頭腦中“蟲子”的形狀。


這屬於褐蟻的悲哀,褐蟻的記憶能力極其有限,

無法在大尺度上進行記憶,所以,它必須不停的清空,不停的記憶,才能擠出腦力空間來應付眼前的情況。


褐蟻的所有反應均為反射性的,沒有自己特別深遠的思考。


這與我們現在很多人的“七秒記憶”非常相似。

七秒記憶


可是,人類本來擁有優秀的大腦,卻甘於自我退化。


頸椎快斷了,眼睛快瞎了,學習快垮了,思考快沒了,沉浸在社交媒體中,滿足於各種即時獎勵,大腦不退化才怪。

如此發展下去,越來越多的人形成七秒記憶。


七秒記憶,韭菜思維


聽說越高等的動物記憶力越持久。


所以大象報仇,幾十年都不晚。


而我們卻越來越樂於忘卻了,追逐一個又一個新的熱點,最後只剩下這自我快活的“七秒記憶”。


誰說遺忘意味著背叛,現在遺忘意味著快活。

弱點已經暴露,沒有人會在意你的憤怒,因為無需一年半載,關注點就蕩然無存。


鴻X藥酒評上了先進企業,王廣發評上了抗疫先進個人。


曾經的過往,不過是你虛擬的鏡花,夢中的幻影。


你自己都不在意那些過去,誰又會在乎你現在的感受。


七秒,既然是你幸福的全部,


韭菜,那就重新再割一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