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导航,他们上任之路怎么走的?

追忆青春17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他们肯定会要走很多的弯路,不像现代一样可以用定位精准的判断位置。如果有导航需要10天的路程,在没有导航的情况下可能要1个月,甚至几个月的路程,因为,没有导航他们确实会走很多弯路。那他们是怎样远行的呢?比如说要去京城上任,或者赶考。他们一般都要提前几个月,甚至半年前就要出发。



1、国家会统一修建“官道”。古代的道路没有现在这么多,也没有这么复杂,会主要休几条大的官道,南北方向或者东西方向,人们很容易识别。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道”,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

2、古代也会有一些简单的地图,不过那个时候的地方不是用来导航的,而是用来标识占用及掠夺的,表示我占有的地方究竟有多大。上面也会有一些简单的道路,所以,远行的人可以参考这个。


3、星象,比如说罗盘和指南针的发明。古人眼中的星宿可不是只有浪漫这一功能,它更多的是用在了导航上。早在汉晋时期,就有船员注意到一些重要的“方位星”,比如说北斗七星的位置大致恒定,可以利用它们在大海中判定方向和位置。

随之演变的“过洋牵星术”便在郑和的七次下西洋中帮了大忙。郑和的船队以“过洋牵星图”为依据,结合指南针进行航行。


4、在古代一些基本的大道上是有驿站的,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人们可以更具驿站的基本方向来判别自己想要去的方向。


5、沿途问路打听,这是最原始的方法,当然也是有效的方法。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分享,我是【老皮读书】,欢迎大家的关注!


Excel皮先生


古时,道路交通建设比较落后,而且自然环境亦没大面积开发;再有,古时人民生活方式比较单一,认为“父母在,不远游”,而且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没有。因此当时人们很少有远游或者远走他乡的习惯。

所以,只有下面的几类人,才会远走他乡:异地拘押、流放的刑犯;商人;官员异地上任或辞官返乡;行军;因故迁徙;学子进京赶考;流民。

因此古人远走都会做好万全准备:地图和指南针(司南)、行囊等必不可少,另外还有问路问来的“小笔记”等等。

其实古时道路可大致分为四种:官道、乡路、山野小路、海/漕运。

官道:顾名思义是官府修建的道路,安全系数很高。官道的出现本是服务于朝廷政务军事的,因此官道往往都是取“近”而修且必须连接其他州府,遇到岔路口还有地界碑指明方向。沿路还设有驿站供来往人员休息。

因此官道是首选之路。

乡路:多数都是人们自己走出来的“捷径”。当然条件好地区,也会对乡路进行修缮。因此为辨别方向,人们都会用土堆、石碓等做成路标。后来人走过也会重新修整这些土堆、石碓。

另外,官路、乡路两旁都会种植树木,因此辨别树种也是出行首选。

山野小路,顾名思义在深山野外之地,往往人烟罕至。这些路多数都是草寇、军队走出来的。因此正常人是不会走山野小路的。

至于海漕两运均有固定路线,而且别忘了,指南针可是咱们发明的。因此只要不遇上自然灾害,是不会出现迷路的情况的。

当然,对于行军打仗、商人、官员上任来说,一般都有专职的向导。

虽然当时的没有现如今的各种科技,但古人还是有与其对应的智慧的。


素闲新说


在现代社会导航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出行之路!尤其是现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更是方便,手机在手,导航一开,说走就走。妈妈再也不用我们外出迷路了!

那么在没有导航的古代我们古人是如何赶路,辨识方位,游历祖国的大好山河呢!

年龄稍微大点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在智能手机没有普及的时候,我们出行也远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出行的的时候有很多人也都是买一张地图,或者大方向依靠路标来认路,更多时候是依靠那些收费指路的人群,收费指路这个职业在十年前也是养活了我国一大批人!

而在更远之前追溯到我国古代时候,那时候是连地图都没有的,那么那时候的人们怎么出远门呢?古时官道也是四通八达,而且朝廷为了信息能及时传递修建了大量的官方驿站!

而驿站除了能及时传递信息,更是拉进了各个地域之间的联系,不管是南来的北往的,都可以通过驿站休息问句,从而到达自己想到的任何地方!

所以古人即使没有导航,出远门也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毕竟历朝历代信息的传递,政令的通畅,关乎一个国家的根本!







鱼乐说说说


古人在没有导航的时代是怎么上任的呢?

首先,古代虽然科技不发达,但是制度是非常完备的。正"所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烹古


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说,导航是我们每个人出行所必备的工具。尤其是在出远门去陌生地方的时候,能否看懂导航所给你的指示,成为了你能否找到目的地的关键。但是古人出远门,尤其是赴任就职地方官的时候,他们往往是去自己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就任,在这个时候,他们并没有卫星导航这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却少有迷路的,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由于古代独特的基础设施建设——驿站的大规模建设所导致的,中国从秦朝开始,开始以首都为中心修建通向全国的驰道网络,开始统一全国的道路以及车辆大小及形制的规范,简单来说就是全国的路一样宽,全国的车一样大小,这样使得中央可以建设一套完整的道路体系。

这使得幅员辽阔的帝国有了一套交通便捷的“高速公路”系统,这套古代的高速公路通向全国的各个角落,所以任何一个官员只要按照路牌指示,沿着整洁宽敞的道路行走即可,而很难出现迷路的情况。

当然,由于古代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限制,他们没有办法用先进材料与技术来建设并管理这种高速公路。因此需要有专门的人员来进行维护并且为来往的官员提供包括饮食,住宿,替换马匹以及指路等服务。因此汉朝将驿站制度更加的规范完善,五里设邮,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或传,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时全国共有亭29635个。

而汉朝一里按照我们现在的标准有415.8米,所以按照我们现在的标准只要走两公里多就可以看到一处为官员服务的“高速公路服务站”。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走在官道上是很难迷路的。

等到了唐朝的时候,唐朝格外重视驿站管理,注重迅速传递信息。驿站的官马昼夜可以不间断的奔跑500里以上,使得官方的交通更加的便利。并且唐朝时期会在沿路设置土堆以计算里程,名为堠,即今天里程碑的雏形。有了这样的设置使得官员可以大致把握自己距离下一个亭或者是驿的距离,而且作为一种标志能够确保官员自己能够了解是否已经偏离了大道。

驿站不仅仅是一种官员的路标,也是为官员出行提供服务的机构。官员在驿站可以居住和饮食的,在此驿站具有了汽车旅店的功能,官员也在此可以获得和换乘交通工具,而如果没有为官员按规定提供交通工具的,驿站管理人员按照唐代的法律需要被处以杖100的刑罚。

唐代将在驿站换乘交通工具作为一种硬性的制度规定,在没有紧急情况的时候驿马每日限行180里,传马每日限行120里,如果没有换马,将被处以杖80的刑罚,以保证马匹的状态良好。

作为管理驿站的小吏,不仅需要维护道路,提供服务,还需要维护道路治安,保证道路安全。等到了明清两代对于交通管理,运输在中央与地方更设有专门的机构与官职,明代在中央设立兵部车驾轻吏司,在府州县设立驿丞,对于各级亭、驿进行管理。使得全国的高速公路得到了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既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也有负责实际操作的办事员小吏,整体上处于一种井然有序的状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隋唐时期,水路交通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方式,官员上任也开始需要走水路,使得官员的上任方式多样化,从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到各种江河。同时陆路的道路建设水平由于技术的进步不断的上升,从客观上使得陆路交通更加便捷,从整体上由于水路交通的发展使得官员的移动速度更快了。

而且中国古代各级官僚可以合法地拥有自己的仪从,也就是随从。明朝官僚,哪怕是最低级的七至九品官,也可以拥有两名仪从。因此其上任之路上往往并不是形单影只的,而是有数人随从,而这些随从平日里负责服侍官员,其中就包括了问路,因此官员可以保证自己不会长期处于迷路状态。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系统而又完善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及制度规定,中国古代出行方式的多样化与官员所拥有的特权,导致了官员出行尤其是上任是十分便利的。


无笔


1、官道,古代历朝都很重视交通的发展,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来修筑、养护道路。商朝后期,通向各地的道路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了。秦始皇修建的驰道,是有“国道”的意义,更完整的把中国各主要地区连接了起来。

2、手绘地图,我国在西汉时期,已经能十分精确详细的绘制地图,虽然当时的地图上没有图例与比例尺,但作为非军事用途还算详细。时至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地图已经初步成熟。不仅有局地区详图还有全国地图的大致模样。

3、辨认方向的设备,罗盘和指南针。

4、沿途问路,在远途中向店家、行人打听,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或许都忘了跟人于人面对面直接交流的这种方式。


船夫观史


古代人出门没有导航,靠什么指路?现代人马上会想到罗盘、指南针、地图之类的工具。这些当然也对, 但这些在古代都是高大上的东西,不是人人都有的。就如有人问你现代人靠什么出行,你总不能说航天飞 机。这一点,只要问一问现在的老人他们年轻时出门就能明白。现在的老人他们小时候出行就没有用过罗 盘、指南针、地图之类的东西。

罗盘、指南针、地图,在行军、航海等重大行动中一定会用到,但是平时古人出行靠什么指路呢?

1.最常用的一个:嘴。出门问路,这是最常用的方式。先知道一个大体的方向,再知道路上大体会路过哪 几个重要的地点,然后向着那个方向走,每到一个有人的地方或岔路口,便问一下。古代较现在民风纯朴 ,开口问路是一个即方便又实用的方法。古时生活节奏慢,最重要的不是寻找最短路线,而是确保方向不 错,不错过住宿、保证安全。

2.第二个,古代地广人稀,那可是真正的地方人稀,所以路并不多。依照官道和驿站的指引,去到一个地 方,要比现代人没有导航的情况下更容易。


宝宝爱诗词


第一,古代人的智慧很高,运用罗盘和指南针判断方向。自从秦始皇统一全国,统一官道,设立了驿站;成为了上任之间的公交枢纽。第二,古代人上任,一般皇帝都会先命人绘制好当地的地形。并且,标注好到达的目的地。第三,可利用风向来判断方向,一般春天刮的是东风,夏天刮南风,就知道自己上任的方位。第四,也可以根据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一般太阳升起的是东边,落下的事西边。从而可知道,上任的方向在那边。第五,古代人每个地方,都设了巡逻的人员,报时间。一般遇见他们都可以知道当地是什么地方,也可以知道下一站是那里。


江南笨才


从周开始就有驿站了 官员可沿驿站走 且吃住不花钱 私人出钱也可以 但是要收费 而且不低 所以大多请向导

但是很多偏避的县 府 没有驿站 只能请向导

到任地后可以报销一部分


超超9918


真他妈的棒槌!!导航兴起不过十来年时间,大规模应用不过五六年时间!还古人回家问你妈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