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導航,他們上任之路怎麼走的?

追憶青春17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他們肯定會要走很多的彎路,不像現代一樣可以用定位精準的判斷位置。如果有導航需要10天的路程,在沒有導航的情況下可能要1個月,甚至幾個月的路程,因為,沒有導航他們確實會走很多彎路。那他們是怎樣遠行的呢?比如說要去京城上任,或者趕考。他們一般都要提前幾個月,甚至半年前就要出發。



1、國家會統一修建“官道”。古代的道路沒有現在這麼多,也沒有這麼複雜,會主要休幾條大的官道,南北方向或者東西方向,人們很容易識別。馳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道”,始於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築以咸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著名的馳道有9條,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陝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

2、古代也會有一些簡單的地圖,不過那個時候的地方不是用來導航的,而是用來標識佔用及掠奪的,表示我佔有的地方究竟有多大。上面也會有一些簡單的道路,所以,遠行的人可以參考這個。


3、星象,比如說羅盤和指南針的發明。古人眼中的星宿可不是隻有浪漫這一功能,它更多的是用在了導航上。早在漢晉時期,就有船員注意到一些重要的“方位星”,比如說北斗七星的位置大致恆定,可以利用它們在大海中判定方向和位置。

隨之演變的“過洋牽星術”便在鄭和的七次下西洋中幫了大忙。鄭和的船隊以“過洋牽星圖”為依據,結合指南針進行航行。


4、在古代一些基本的大道上是有驛站的,是古代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人們可以更具驛站的基本方向來判別自己想要去的方向。


5、沿途問路打聽,這是最原始的方法,當然也是有效的方法。


以上是我個人的幾點分享,我是【老皮讀書】,歡迎大家的關注!


Excel皮先生


古時,道路交通建設比較落後,而且自然環境亦沒大面積開發;再有,古時人民生活方式比較單一,認為“父母在,不遠遊”,而且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沒有。因此當時人們很少有遠遊或者遠走他鄉的習慣。

所以,只有下面的幾類人,才會遠走他鄉:異地拘押、流放的刑犯;商人;官員異地上任或辭官返鄉;行軍;因故遷徙;學子進京趕考;流民。

因此古人遠走都會做好萬全準備:地圖和指南針(司南)、行囊等必不可少,另外還有問路問來的“小筆記”等等。

其實古時道路可大致分為四種:官道、鄉路、山野小路、海/漕運。

官道:顧名思義是官府修建的道路,安全係數很高。官道的出現本是服務於朝廷政務軍事的,因此官道往往都是取“近”而修且必須連接其他州府,遇到岔路口還有地界碑指明方向。沿路還設有驛站供來往人員休息。

因此官道是首選之路。

鄉路:多數都是人們自己走出來的“捷徑”。當然條件好地區,也會對鄉路進行修繕。因此為辨別方向,人們都會用土堆、石碓等做成路標。後來人走過也會重新修整這些土堆、石碓。

另外,官路、鄉路兩旁都會種植樹木,因此辨別樹種也是出行首選。

山野小路,顧名思義在深山野外之地,往往人煙罕至。這些路多數都是草寇、軍隊走出來的。因此正常人是不會走山野小路的。

至於海漕兩運均有固定路線,而且別忘了,指南針可是咱們發明的。因此只要不遇上自然災害,是不會出現迷路的情況的。

當然,對於行軍打仗、商人、官員上任來說,一般都有專職的嚮導。

雖然當時的沒有現如今的各種科技,但古人還是有與其對應的智慧的。


素閒新說


在現代社會導航大大方便了我們的出行之路!尤其是現在智能手機普及的今天更是方便,手機在手,導航一開,說走就走。媽媽再也不用我們外出迷路了!

那麼在沒有導航的古代我們古人是如何趕路,辨識方位,遊歷祖國的大好山河呢!

年齡稍微大點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在智能手機沒有普及的時候,我們出行也遠沒有現在這麼方便,出行的的時候有很多人也都是買一張地圖,或者大方向依靠路標來認路,更多時候是依靠那些收費指路的人群,收費指路這個職業在十年前也是養活了我國一大批人!

而在更遠之前追溯到我國古代時候,那時候是連地圖都沒有的,那麼那時候的人們怎麼出遠門呢?古時官道也是四通八達,而且朝廷為了信息能及時傳遞修建了大量的官方驛站!

而驛站除了能及時傳遞信息,更是拉進了各個地域之間的聯繫,不管是南來的北往的,都可以通過驛站休息問句,從而到達自己想到的任何地方!

所以古人即使沒有導航,出遠門也是絕對沒有問題的!畢竟歷朝歷代信息的傳遞,政令的通暢,關乎一個國家的根本!







魚樂說說說


古人在沒有導航的時代是怎麼上任的呢?

首先,古代雖然科技不發達,但是制度是非常完備的。正"所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

烹古


從我們現代人的角度來說,導航是我們每個人出行所必備的工具。尤其是在出遠門去陌生地方的時候,能否看懂導航所給你的指示,成為了你能否找到目的地的關鍵。但是古人出遠門,尤其是赴任就職地方官的時候,他們往往是去自己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就任,在這個時候,他們並沒有衛星導航這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卻少有迷路的,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由於古代獨特的基礎設施建設——驛站的大規模建設所導致的,中國從秦朝開始,開始以首都為中心修建通向全國的馳道網絡,開始統一全國的道路以及車輛大小及形制的規範,簡單來說就是全國的路一樣寬,全國的車一樣大小,這樣使得中央可以建設一套完整的道路體系。

這使得幅員遼闊的帝國有了一套交通便捷的“高速公路”系統,這套古代的高速公路通向全國的各個角落,所以任何一個官員只要按照路牌指示,沿著整潔寬敞的道路行走即可,而很難出現迷路的情況。

當然,由於古代的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限制,他們沒有辦法用先進材料與技術來建設並管理這種高速公路。因此需要有專門的人員來進行維護並且為來往的官員提供包括飲食,住宿,替換馬匹以及指路等服務。因此漢朝將驛站制度更加的規範完善,五里設郵,十里設亭,三十里設驛或傳,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載,西漢時全國共有亭29635個。

而漢朝一里按照我們現在的標準有415.8米,所以按照我們現在的標準只要走兩公里多就可以看到一處為官員服務的“高速公路服務站”。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走在官道上是很難迷路的。

等到了唐朝的時候,唐朝格外重視驛站管理,注重迅速傳遞信息。驛站的官馬晝夜可以不間斷的奔跑500裡以上,使得官方的交通更加的便利。並且唐朝時期會在沿路設置土堆以計算里程,名為堠,即今天里程碑的雛形。有了這樣的設置使得官員可以大致把握自己距離下一個亭或者是驛的距離,而且作為一種標誌能夠確保官員自己能夠了解是否已經偏離了大道。

驛站不僅僅是一種官員的路標,也是為官員出行提供服務的機構。官員在驛站可以居住和飲食的,在此驛站具有了汽車旅店的功能,官員也在此可以獲得和換乘交通工具,而如果沒有為官員按規定提供交通工具的,驛站管理人員按照唐代的法律需要被處以杖100的刑罰。

唐代將在驛站換乘交通工具作為一種硬性的制度規定,在沒有緊急情況的時候驛馬每日限行180裡,傳馬每日限行120裡,如果沒有換馬,將被處以杖80的刑罰,以保證馬匹的狀態良好。

作為管理驛站的小吏,不僅需要維護道路,提供服務,還需要維護道路治安,保證道路安全。等到了明清兩代對於交通管理,運輸在中央與地方更設有專門的機構與官職,明代在中央設立兵部車駕輕吏司,在府州縣設立驛丞,對於各級亭、驛進行管理。使得全國的高速公路得到了統一的規劃與管理,既有專門的官員負責管理,也有負責實際操作的辦事員小吏,整體上處於一種井然有序的狀態。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隋唐時期,水路交通已經成為了重要的交通方式,官員上任也開始需要走水路,使得官員的上任方式多樣化,從貫穿南北的大運河到各種江河。同時陸路的道路建設水平由於技術的進步不斷的上升,從客觀上使得陸路交通更加便捷,從整體上由於水路交通的發展使得官員的移動速度更快了。

而且中國古代各級官僚可以合法地擁有自己的儀從,也就是隨從。明朝官僚,哪怕是最低級的七至九品官,也可以擁有兩名儀從。因此其上任之路上往往並不是形單影隻的,而是有數人隨從,而這些隨從平日裡負責服侍官員,其中就包括了問路,因此官員可以保證自己不會長期處於迷路狀態。

綜上所述由於中國古代系統而又完善的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及制度規定,中國古代出行方式的多樣化與官員所擁有的特權,導致了官員出行尤其是上任是十分便利的。


無筆


1、官道,古代歷朝都很重視交通的發展,會投入大量的資金來修築、養護道路。商朝後期,通向各地的道路體系已經初具規模了。秦始皇修建的馳道,是有“國道”的意義,更完整的把中國各主要地區連接了起來。

2、手繪地圖,我國在西漢時期,已經能十分精確詳細的繪製地圖,雖然當時的地圖上沒有圖例與比例尺,但作為非軍事用途還算詳細。時至宋元時期,中國古代地圖已經初步成熟。不僅有局地區詳圖還有全國地圖的大致模樣。

3、辨認方向的設備,羅盤和指南針。

4、沿途問路,在遠途中向店家、行人打聽,現代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或許都忘了跟人於人面對面直接交流的這種方式。


船伕觀史


古代人出門沒有導航,靠什麼指路?現代人馬上會想到羅盤、指南針、地圖之類的工具。這些當然也對, 但這些在古代都是高大上的東西,不是人人都有的。就如有人問你現代人靠什麼出行,你總不能說航天飛 機。這一點,只要問一問現在的老人他們年輕時出門就能明白。現在的老人他們小時候出行就沒有用過羅 盤、指南針、地圖之類的東西。

羅盤、指南針、地圖,在行軍、航海等重大行動中一定會用到,但是平時古人出行靠什麼指路呢?

1.最常用的一個:嘴。出門問路,這是最常用的方式。先知道一個大體的方向,再知道路上大體會路過哪 幾個重要的地點,然後向著那個方向走,每到一個有人的地方或岔路口,便問一下。古代較現在民風純樸 ,開口問路是一個即方便又實用的方法。古時生活節奏慢,最重要的不是尋找最短路線,而是確保方向不 錯,不錯過住宿、保證安全。

2.第二個,古代地廣人稀,那可是真正的地方人稀,所以路並不多。依照官道和驛站的指引,去到一個地 方,要比現代人沒有導航的情況下更容易。


寶寶愛詩詞


第一,古代人的智慧很高,運用羅盤和指南針判斷方向。自從秦始皇統一全國,統一官道,設立了驛站;成為了上任之間的公交樞紐。第二,古代人上任,一般皇帝都會先命人繪製好當地的地形。並且,標註好到達的目的地。第三,可利用風向來判斷方向,一般春天刮的是東風,夏天刮南風,就知道自己上任的方位。第四,也可以根據太陽昇起和落下的方向,一般太陽昇起的是東邊,落下的事西邊。從而可知道,上任的方向在那邊。第五,古代人每個地方,都設了巡邏的人員,報時間。一般遇見他們都可以知道當地是什麼地方,也可以知道下一站是那裡。


江南笨才


從周開始就有驛站了 官員可沿驛站走 且吃住不花錢 私人出錢也可以 但是要收費 而且不低 所以大多請向導

但是很多偏避的縣 府 沒有驛站 只能請向導

到任地後可以報銷一部分


超超9918


真他媽的棒槌!!導航興起不過十來年時間,大規模應用不過五六年時間!還古人回家問你媽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