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情声色还是纯洁无罪?这里为什么会带着如此神秘而独特的魅力?

纵情声色还是纯洁无罪?这里为什么会带着如此神秘而独特的魅力?

公元前207年,伊壁鸠鲁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学派,这个学派的活动范围仅限于他的住房和庭院,与外部的世界完全隔绝,因此,伊壁鸠鲁被人们称为“花园哲学家”。据说,在他家庭院的入口挂着一块告示牌,上面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其实,自有人类开始,花园与哲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西班牙人类学家贝鲁埃特的新作《花园里的哲学》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编年体花园哲学史。


在动笔之前,贝鲁埃特建了一座小花园,亲自除草、翻晒、清杂、耕种,用经过园艺劳作的长满老茧的双手写下这些文字。他眼见着一片荒芜的土地逐渐繁茂,变为人间乐土,熟知了各种园艺用具和书本以外的知识,更加欣赏和尊重园艺工人。他也磨练了耐心、韧性,更加懂得感恩,也正是这些美德,让本书发芽、开花、结果。


纵情声色还是纯洁无罪?这里为什么会带着如此神秘而独特的魅力?


01 花园的概念和概念的花园


如果要给花园下一个定义,你认为它会是什么呢?很多诗人和哲学家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转瞬即逝之物的聚会”、“天堂的仿制品”、“古老的万物有灵论的重要支撑”、“植物诗歌”、“可以实现的乌托邦”……


这些说法固然都很有诗意,但在贝鲁埃特看来,它们仍然是片面的,因为它们都不能解释为什么从文明诞生之初,人类就会有建造花园的需要。为了解释这个问题,贝鲁埃特从哲学的角度对花园的概念进行了论述。


事实上,自从上帝将哲学赐给了人类,花园就一直与哲学难分难解。无论是柏拉图学园,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园,再或者是被毕达哥拉斯学派用作传授知识场所的库诺萨尔盖斯体育馆,都是美轮美奂的花园式建筑。


纵情声色还是纯洁无罪?这里为什么会带着如此神秘而独特的魅力?


为什么这些古希腊的哲人都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哲学思想与花园结合在一起呢?这是因为,花园是根据一种理想、某些意识形态的假设,以及一种对历史的感知来塑造自然的。换句话说,花园其实就是一种哲学创造!正如意大利哲学家罗萨里奥·阿孙托所说的那样:


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哲学。我们可以说,这种哲学的思考对象就是景观,而花园就是景观非概念化的表现形式,也是没学的具体表现形式……花园在本体论的定义里,不仅是一个乐园般的地方,还是充满生命力的地方。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景观之美可以给人类心理产生积极作用,例如刺激感官、平静思绪、疗愈心灵等。而作为景观之美的集大成者,花园让我们能够梦想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以实现内心深处对平静和幸福的渴望。为什么我们精心布置好的植物和花卉能带给我们喜悦和幸福的感觉呢?贝鲁埃特告诉我们,这背后其实是秩序带来的虚幻的幸福,以及远离金钱压力和多舛命运,无忧无虑去生活的梦想!


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花园还可以让我们与周围的环境建立起最基本的联系。当我们受到浮夸和惑乱影响,迷失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时,花园会赋予我们和谐的平静感,以及通过体验得来的智慧。当我们整天奔波忙碌、心神疲惫之时,花园又会让我们感受到创造性休闲活动的快乐,让我们建立起健康生活的信仰。正如一句古老的波斯谚语所说的那样:“

建造花园的人会与光明为友,没有任何一座花园在黑暗中诞生!


纵情声色还是纯洁无罪?这里为什么会带着如此神秘而独特的魅力?


02 对乐园的思念,对天国的怀恋


在基督教的世界观里,人类所处的整个世界都是愁泉泪谷,唯有花园能与外界相隔绝。被篱笆围绕起来的花园,不仅能阻绝尘世的诱惑,还能阻止外部的干扰,保持内部的平静,防止那些在其中祷告和冥想的灵魂分心。因此,修士们将花园视为封闭、静修、隐遁之地,并称之为“封闭的乐园”,认为它象征着纯洁和无罪。亚当和夏娃就曾在那座名为“伊甸园”的地方隐遁。


然而,从11世纪末到14世纪,花园却又蒙上了一层纵情声色的面纱。它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不再仅仅是“封闭的乐园”这样的形象,还被认为是享乐之地和愉悦之地;它也不再仅仅是无罪、纯洁和贞洁的代名词,也是爱、欲望和诱惑的代名词。亚当和夏娃就是被这些东西所诱惑,最终遭到放逐。于是,很多修士为了避免花朵的美丽、树叶柔和的窸窣声,以及潺潺流水清新的细语的诱惑,离开了他们小小的、美丽的花园,转而通过苦行的方式修行。


纵情声色还是纯洁无罪?这里为什么会带着如此神秘而独特的魅力?


无论如何,在基督教的神学体系中,花园都具有一种神秘的意味。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地球上的生命是两座花园之间一个短暂的间隙。这两座花园,一座是已丢失的花园,一座是被承诺的花园,它们位于时间的那头和这头,一座在堕落之前,一座在死亡之后。


堕落之前的花园,自然是亚当和夏娃曾经呆过的伊甸园,而死亡之后的花园,则是天国之城。基督徒认为,天国之城是一座无比美丽的花园,人们在那里不需要劳作,也没有痛苦。为了让更多信徒对天国花园充满向往,拜占庭的艺术家们又为传统的天国形象引入了新的元素:虔诚的信徒在甜蜜的花香中享受永恒的天上乐园。中世纪的吟游诗人奥特弗利德曾经用无比动人的诗句来描述这座天国花园:“西洋丁香和玫瑰总是绽放在你的荣耀之光里,总是散发出香甜的气味,永不凋谢,那香气永远启迪着灵魂,施与永恒的祝福。


从15世纪末开始,在西方世界的观念中,天国就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代名词。人们在那里或与上帝相处,或与亲人重逢,所有能够进入天国的人,都能充满活力地享受永恒的生活。虽然天国的形象是虚无缥缈的,但毫无疑问,与天国最相似的地方就是花园,呈现它的唯一方式就是借助现实世界的经验,而大自然之美无疑是最普遍,也是最永恒的。


纵情声色还是纯洁无罪?这里为什么会带着如此神秘而独特的魅力?


03 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


在本体论中,花园还具有另外一个功能,那就是调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斗争。换句话说,花园有一个“乌托邦”的维度,它一直以来是人们在视觉层面上对“幸福”的比喻。我们甚至可以说,任何让我们感到摆脱了苦难和焦虑的空间,都可以通过一种感觉上的炼金术转变成花园。所有人类想象中或梦中的乌托邦之地,所有没有肉体和道德煎熬的地方,都无一例外地呈现出花园的样子。


从更深的层次来说,花园是存在于“出生前”和“死亡后”的地方。鉴于此,那些有关乌托邦的文学作品,例如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托马索·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大西岛》,都以花园作为理想社会的布景和舞台,就不足为奇了。


纵情声色还是纯洁无罪?这里为什么会带着如此神秘而独特的魅力?


从巴黎公社到俄国革命,乌托邦设想在昏暗中出现。然而,人们对完善社会制度、结束阶级斗争以及完成革命承诺的追求,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压制和迫害。最终,极权主义思想大行其道,而技术与有权势的人联合,成为统治和控制思想的工具。


随着人们对美好明天的期望逐渐枯萎,乌托邦也开始走向消亡,而反乌托邦则从它被蛀蚀的身体中现身。那些未实现的承诺、落空的希望、遭受背叛的理想以及集体的痛苦,夺走了旧乌托邦设想中的浪漫光彩,而这也导致了大众感知的变化。那些不满和寻求改变的冲动,就在反乌托邦的故事中找到了发泄和表达的方式。


在表现乌托邦的那些作品中,花园在表现美好生活和构建更完美世界的思想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出于同样的原因,在反乌托邦的故事中,花园的缺位也是十分明显的。在《一九八四》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温斯顿应朱莉娅之约,到一处僻静的小树林里见面。为了避开巡逻队的监视,两人沿着一条小路进入树林深处,然后在灌木丛的树荫下嬉闹,在那一刻,他们忘记了痛苦不安的日常生活。微风的甜蜜、叶子的绿意、鸟儿的歌声,与被他们抛在脑后的阴沉灰暗、尘土飞扬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温斯顿的脑海中,这里的田园风光唤醒了他梦中不时出现的关于黄金乡的记忆。而对于读者来说,这个充满生机的场景,恰恰也与小说中窒息的、幽闭的、让人沮丧的城市风景形成了强有力的对比。


如果说乌托邦把一个不存在的地方视为真实,那么花园则把一个真实空间变成一个梦中之地;如果乌托邦因渴望建立更公平、更美好的社会和改变世界的意愿而出现,那花园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期待更美好世界的理想保持生机。

花园既表达了人类对曾实现过的事物的怀念,也表达了对尚未实现之物的渴望。如果我们努力尝试,未实现的也可能会实现。也许这就是贝鲁埃特在《花园中的哲学》里希望表达给我们的观点吧:“在花园里的人,比在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的人,都更接近乌托邦!


纵情声色还是纯洁无罪?这里为什么会带着如此神秘而独特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