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前的天坛,清朝皇家祭祀圣地,彼时杂草丛生、人迹稀少


本组老照片拍摄于1914年,距今已有106年。这一年的冬至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这里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祭天大典,有人认为这次的祭天大典是袁世凯称帝的一场预演,是预谋复辟帝制的罪证。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明嘉靖二十四年改建为三重顶圆殿,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

圜丘在天坛南半部,始建于嘉靖九年,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子墙四周各有一大门。北门叫成贞门,也称北天门;东门叫泰元门,也称东天门;西门叫广利门,也称西天门。南面正门叫昭亨门,也称南天门。

圜丘外面有二层圆形围墙,中间是三层圆形石坛,上层台面四周环砌台面石,中心一块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18块,依次往外每圈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

斋宫在天坛 圜丘坛成贞门外西北,坐西朝东,平面为方形。宫墙两层,外层叫砖城,周长为66.07米;内层宫墙叫 紫墙,周长为41.33米。围墙正东有宫门2道,左右各有1座角门,角门前面又各有1座 汉白玉石桥。紫墙四周有167间回廊环绕,是守卫宫墙的八旗 兵丁遮避风雨霜雪的地方。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按照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建立的国家祭坛。自明永乐十九年起始,共有22位皇帝亲御天坛,向皇天上帝顶礼膜拜,虔诚祭祀。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政府宣布废除祭天祀典,并与1918年改天坛为公园。祭天典礼延续了约五千年。祭天礼仪即从历史角度系统介绍中国古代的祭天礼仪,展示中国的祭天历史即中国古代的祭天文化。

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树木惨遭破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进行过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使古老的天坛更加壮丽,公园占地200公顷,四面各有一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