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贵妇失宠》中镜子与戏剧的运用及作者女性意识的表达



作品介绍

《贵妇失宠》是茨威格于1910年创作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褫夺摄政的波旁公爵执政的权柄后,波旁公爵的情人——德普里夫人被驱逐出宫、最后在自己的庄园自杀的故事。

《贵妇失宠》是译者改的标题名字,这篇小说的原标题是《Die Gouvernante》,翻译过来就是“女的家庭教师”、“女管理人”“保姆”之类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茨威格在1911年发表的另一篇短篇小说,其标题也是《Die Gouvernante》,译者按原意将它翻译成了《家庭女教师》。


浅谈《贵妇失宠》中镜子与戏剧的运用及作者女性意识的表达


《家庭女教师》以两个小女孩的视角讲述一个家庭女教师被情人哄骗、抛弃,最终走上绝路,从而令一对小姐妹窥探到她们即将步入的成年世界阴森恐怖的一隅,一夜之间她们纯真尽失,对原以为温馨的家庭充满了恐惧,对慈祥的父母失去了信任,从无忧无虑的孩童时代一下子载进万丈深渊。

这里的家庭女教师是一个传统的被压迫、被侮辱与损害的女性形象,而《贵妇失宠》里的女主人公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同样的标题,1910年的《Die Gouvernante》如果按原意翻译的话,很显然应当翻作《女掌权人》。因为女主人公有两年时间曾是法兰西实际的主人,在政坛上叱咤风云,掌握人们的生杀大权。这是一个强势霸道的、利用手中强大的权力反过来压迫别人的女性形象,在茨威格虚构出来的女性人物(世所周知,他笔下的玛丽安托瓦内特是真实历史人物)当中相当另类独特,几乎绝无仅有。


浅谈《贵妇失宠》中镜子与戏剧的运用及作者女性意识的表达

本文中的人物画像与正文无关


实际上德普里夫人并非失宠,而是失势;国王从来没有爱过她,是她的后台波旁公爵倒了,她的权柄才随即被夺。我们暂且把她的失势算做失宠吧,那么德普里夫人在乎宠爱吗?她失宠之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心理变化?为什么她的结局只能是死亡,并且是自取灭亡?

以上都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接下来我会通过小说中镜子和戏剧的运用来剖析德普里夫人这个人物,以及作者通过小说所表达的女性意识。


浅谈《贵妇失宠》中镜子与戏剧的运用及作者女性意识的表达

镜子

镜子作为一个意象经常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当中。中国擅长运用这个意象的现代作家代表当属张爱玲,外国文学作品中镜子意象的使用更是多不胜数,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已经具备普遍意义,是公认的象征符号。

那么镜子象征的是什么呢?结合它的特点:硬、冷、具有映射作用、增殖作用、易碎等等,可以看出它作为意象的应用方向:构建双重空间,使叙事的空间结构更具张力;映照人物形象,呈现人物心灵的镜像;用镜子的冰凉虚幻暗示世界的虚无,用它的坚硬却易碎象征世间的一切都是看似坚固实则脆弱的。


浅谈《贵妇失宠》中镜子与戏剧的运用及作者女性意识的表达


在《贵妇失宠》当中,镜子这一意象第一次出现是在德普里夫人被流放回自己的庄园、找了一个乡下青年当玩具排遣孤寂并亲手砸烂了这个玩具的时候。夜色入侵房间,封闭的房间如同一口钉死了的棺材,没有出口和入口,只有一条通向朦胧路途的道路在闪着微光,这就是那面高高的镜子。

镜子“犹如一个夜幕下的泥沼池塘的水面”,里面好像总有什么东西在动,好像这个东西能给德普里夫人的问题提供答案。镜子此时成为了棺材里的唯一一条出路,可是里面似乎有烟雾涌出来,一股阴森的气氛弥漫了整个房间。这象征着绝境中的德普里夫人唯一的救赎就是正视自己内心深处最初始的愿望,找回未被权力腐蚀过的那个自我,但这又是不可能的,她已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远,远得连自己的面貌都很久没注意看也无法看清了,她已经变成了镜子里“一个鬼气森森的东西”。


浅谈《贵妇失宠》中镜子与戏剧的运用及作者女性意识的表达


她还有什么要问镜子呢?她十分清楚自己的美貌,这是她在巴黎上流社会的敲门砖、介绍信,从那些为她神魂颠倒的男人眼中,她确认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眼睛就是她的镜子。眼睛就是镜子是一个暗喻的修辞手法,眼睛是本体,镜子是喻体。这种修辞很常见,乍看没什么特别。可是结合刚刚分析过的,镜子在前文的比喻中是作为本体出现的,喻体是“水面”、“道路”,在这句话中镜子又成了喻体,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连环的效果,加上镜子本身的符号意义,这一连串的比喻不仅起到了修饰作用,还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强调了镜子这个意象在小说中的重要性。


浅谈《贵妇失宠》中镜子与戏剧的运用及作者女性意识的表达


德普里夫人终于朝镜子里自己的形象看去。她周围那些燃烧着渴望的眼睛已消失,自信也跟着消失了,她惶惶不安、心惊胆战地检视自己的镜像,仿佛看向自己的命运。她看见镜中人容颜已逝,青春老去,形容消瘦,像个鬼影。截止到这儿,镜子所呈现的都还是客观现象,可是接下来就完全是人物心灵的映照了:“她向镜中张望每一分钟,似乎都夺去了她生命中好几年岁月。”她越是靠近镜子,自己就显得越老,面容迅速苍老衰败,一生飞快地消逝,现在她已经是个老太婆了。镜子里苍老的面容反映了德普里夫人内心对时间流逝的恐惧,而老太婆扭曲变形的脸则是她心灵扭曲的具象表现。小说写道:“她发现她整个命运已阴森可怕地在镜中展开”,这是在说镜子真的能够回答她的疑问,并且预言她的未来吗?不是的,这是德普里夫人内心深处对自身命运的不祥预感,投射进了镜子里,再映入自己的眼中。


浅谈《贵妇失宠》中镜子与戏剧的运用及作者女性意识的表达


这时镜子里突然闪现出另一个陌生身影,德普里夫人吓得尖叫起来,将手中的烛台扔向镜子自卫,镜子被砸得粉碎。镜子碎了,德普里夫人躺倒在玻璃碎片和熄灭的蜡烛中间,也变成了破碎的一部分。前文中写仰慕者的眼睛是她的镜子,一句话道出了她自恋的本质。现在她对镜中影像的长久注视就仿若纳西索斯对水面倒影的凝视,最终只能以自我的幻灭为结局。

镜子里的幽暗阴森是德普里夫人内心的辐射,镜子本身也是对她的一个譬喻。只能映射物体的镜子是阴性的,正如月亮是阴性的,她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芒而自身不能发光。就像德普里夫人权势滔天,可都是从旁人处借来的,这是造成她悲剧结局的根源。


浅谈《贵妇失宠》中镜子与戏剧的运用及作者女性意识的表达


在小说的尾声部分,镜子再次出现了。这时德普里夫人已吞下毒药自尽,为了将死亡表演成一出幸福的喜剧,为了自己身后的虚名,她拼命装出一抹蒙骗人的微笑,然后“她伸直了身子,仿佛在她面前什么地方有一面镜子,她等待着死神降临,微笑着,微笑着”。在她面前那面不存在的镜子是供她观赏自己表演的吗?从她表演的目的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她是在以旁观者的眼光检视自己临终的遗像,看它是否可以达到欺骗世人的目标。毕竟她是一个欺骗成性的女人,一个总是戴着假面的女人。她的两面性和双重化同样被镜子这一意象所暗示,同时镜子还暗示了小说里其他的双重化因素,比如下面我要谈的现实与戏剧的双重化。


浅谈《贵妇失宠》中镜子与戏剧的运用及作者女性意识的表达


戏剧

为了避免她一度在法兰西光彩夺目的姓名被面貌日渐衰颓丑陋的老妪所玷污,德普里夫人决定设计一出死亡前的喜剧来欺骗众人。她已决定去死,但要死在欢快的熊熊燃烧的烈火中,要踏着舞蹈的脚步迈入万丈深渊。

她惯于伪装,善戴面具,总想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蒙上一层谎言。在这里面具不仅是矫饰的象征,还代表沉重的压抑,压抑真实的感受,压抑本能的诉求。面具戴得太久,已化为囚牢,禁锢了本真的自我。

抵达庄园的第一天,这个本真的自我曾经从德普里夫人的面具下被释放了出来,混迹宫廷之前的小姑娘短暂地在她心中复活了。可惜第二天她就怀念起权力带给她的奢华日子,开始给巴黎宫廷的朋友写满是谎话的信。


浅谈《贵妇失宠》中镜子与戏剧的运用及作者女性意识的表达


从前大权在握的德普里夫人看起来至高无上,实则只是一个依附于权杖的寄生虫。寄生不单单指她不劳而获的物质生活,还包含她对拥趸者的精神依赖。她靠吸食他们的谄媚、奉承、赞赏、爱慕甚至嫉妒和仇恨生存,别人的情绪反馈是她维生的养料,是她用以确定自身存在的依据。他们是水,是镜,而她需要不断审视自己从中映照出来的形象来完成她的自恋行为,所以她离不开他们。正因为她以朋友们的主人自居,以优越感为一切行动的源动力,所以她才要无时无刻地戴上面具演戏,蒙骗众人、戏弄众人。


浅谈《贵妇失宠》中镜子与戏剧的运用及作者女性意识的表达


德普里夫人的庄园成了法兰西的第二个宫廷,庆典接二连三地举行。她原来想用来欺骗别人的奢华靡费,现在成了自欺欺人,她迷失在醉人的娱乐中,把幻影当成了真实,以为自己仍然是那个玩弄所有人命运于鼓掌的女王——这是现实与戏剧的第一次双重化。

接下来这种双重化以预演死亡的方式表现出来:首先德普里夫人预告了自己的死亡时间,然后演出了一场女王的国家被敌人侵犯后悲壮自杀的戏码。她有两个目的,一是在演戏的过程中重新过一把手握大权的瘾;二是在真正自尽之前于众人面前表演一次自我了断,加深他们的印象,创造自己的传奇。

德普里夫人在演戏过程中再当一次女王,这是过去现实与戏剧的双重化;她的现实死亡情景是戏剧中她扮演的女王的死亡情景的复制,这是将来现实与戏剧的双重化。戏剧这个元素在这篇小说中运用得别出心裁、出神入化,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独运。


浅谈《贵妇失宠》中镜子与戏剧的运用及作者女性意识的表达


女性意识的表达

其实德普里夫人这类虚构女性人物不止是在茨威格的小说中罕见,在世界文学范围内都不常有。传统的严肃文学作品里,女性人物可以拥有各种家世背景、各种个性、各种思想、各种离奇经历,但作者们往往不会让她们登上权力巅峰,让她们玩弄权术、只手遮天,一般印象中这都是男人干的事。

19世纪资产阶级妇女运动已在整个西方世界发展起来,这肯定影响到了一向以描写女性心理见长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他创造的德普里夫人这个角色颠覆了人们对女性的传统认知:德普里夫人突破了感情的桎梏,她不再像许许多多个过去的女性角色一样为情所困;她打破了男权的束缚和规训,当上了法兰西的主人,拥有为国王选择王后的权力。但同时她的统治也很糟糕,造成了饥荒和农民起义,并且她压根不把她的人民放在眼里,只想满足自己对权力无尽的欲望。她嗜权如命、挥霍无度、视人命为草芥——多么典型的暴君形象。她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男权的缺陷和弊端,还有荒诞。


浅谈《贵妇失宠》中镜子与戏剧的运用及作者女性意识的表达


《贵妇失宠》跟茨威格1900年的小说《普拉特尔的春天》都涉及到了一个身份置换的问题。《普拉特尔的春天》比较简单,就写一个交际花穿回朴素的衣裳,在春天的普拉特尔公园来了场艳遇,重回了一次过去单纯的少女时光。而《贵妇失宠》里面,德普里夫人的身份置换是双重的:一个是表面的,即从大权在握的宫廷命妇到无权无势退隐至乡间的被放逐者;另一个是深层的,即女性同男权的置换。

作家赋予了这个虚构人物强大的政治权力,让她做当时男人才能做的事,甚至凌驾于男性之上。她的失宠也不是失去波旁公爵或国王的宠爱,而是政治斗争失败导致的失势。作者的女性意识通过德普里夫人这个人物表达得淋漓尽致:她在乎的只有权力,和权力带来的仰望与爱慕,艳羡与嫉妒。她不在乎宠爱,那是客体渴望自主体身上得到的东西;她要自己成为主体,成为众星拥戴衬托的月亮,享受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她要主宰自己的命运。


浅谈《贵妇失宠》中镜子与戏剧的运用及作者女性意识的表达


可惜的是,她始终是生活在一个男权社会,即使掌握权柄,这权柄还是从男性手里借来的。她看似坐拥天下,本质上依然是依附于男性的。她没有培植自己的羽翼,那些她一手提拔起来的朋友都是趋炎附势之徒。可她还天真地幻想着他们会帮助她蒙召返京,却不知人走茶凉,树倒猢狲散,她的命运在离宫的那一刻早已注定。没有权力,没有优越感,没有仇恨和谎言,只有看不到头的孤寂空虚,这样的生活她怎么能够忍受?所以她的结局只能是毁灭,并且是自我毁灭。


浅谈《贵妇失宠》中镜子与戏剧的运用及作者女性意识的表达


结语

茨威格对女性人物的心理刻画深刻细腻,对女性的命运充满关切,对于她们遭受的不公待遇寄予深厚的同情。但他对此无能为力,甚至有时他也难免带着男性沙文主义思想来看待女性,把她们描绘成痴情的、命运悲苦的、为爱情耗尽一生的女子。当然,他所揣测描写的女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事实,但作为一个女性,我实在不愿意仅仅因为性别就被人俯视,哪怕这视线中包含同情和善意。所以当我看到德普里夫人这个女性形象时,不免觉得耳目一新,兴致盎然。这是一个充满反抗和斗争精神的女性,在封建时代敢于跟男权一争高下,并且试图超越他们,凌驾于他们之上。不论她的目的是什么,不论她最后的结局如何,她强烈的自主意识都值得肯定。

茨威格在创造德普里夫人这个角色的时候没有突破男性视角的局限性,这一点从角色的命运走向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但他在小说中透露出来的对女性要求平等的尊重和理解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人文关怀,表现出了他追求自由、平等、和平的理想。虽然他的理想最终破灭了,他和妻子也在绝望中走向了死亡,但我坚信这个理想绝不会后继无人,星火再渺小也不会熄灭,人道主义光辉会永远闪耀在人类群星之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