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做練習,多讀書,如果正相反,就是走到歪門邪道上去了


少做練習,多讀書,如果正相反,就是走到歪門邪道上去了

因緣際會,曾連續十多年參與了中考模擬試題的命制。說實話,最初覺得自己挺牛的,一篇篇文章,經過刪改,變成了考試的文章。然後覺得是自己出題,彷彿掌握對學生的生殺予奪的大權似的。

而且,因為是自己命的題,所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甚至有時候還很得意地向學生炫耀一下,某個地方我為什麼這麼改,這麼改之於考試的理由何在。

但四、五年之後,夜深人靜之時,沉思一下,越來越覺得,幹這個事兒弊大於利。偶爾考一考也就罷了,但每當看到不僅僅是初三,甚至是初一、初二,各種練習像雪片一樣飛向學生。很多學校不踏踏實實教學生認真讀書,而是“以練代學”,不斷做各種各樣的練習。這時候,我就覺得我在幹一件助紂為虐的事。

多年的參與命題、組織閱卷、尤其是日常教學的實踐和思考告訴我:

在平時的語文課上,老師不能以講閱讀練習的方式代替學生真正的閱讀。同樣,學生也不能以做閱讀練習的方式代替真正的閱讀。用做閱讀練習代替真正的閱讀,即使不是飲鴆止渴,也是慢性自殺,完全偏離了語文學習的正確軌道。

何出此言?

考試文經過大量刪改之後,常常難以避免以下兩種問題。

一、邏輯斷裂

總會有一些語段或者語句前言不搭後語。而這些邏輯斷裂常常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如果為了做題而讀文,不是認真閱讀,潛心思考,就比較難於發現,以為文章原本就是那個樣子。而這樣邏輯斷裂的文章讀得多了,學生自己的思維中也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影響,思維也是碎片化的,邏輯斷裂的,在作文的語言表達上也經常會出現邏輯斷裂的情形。

二、語言乾癟

因為考試文章要限制字數,所以通常在刪改時,要壓縮要各種描述性修飾性的內容。雖然只有主謂賓也可以構成一個句子,但少了定狀補會如何呢?一棵光禿禿的樹,只有樹幹而沒有樹葉,自然難看極了。學生經常讀這樣的乾癟的語言會怎樣呢?當然也會有樣學樣,不管是口語表達,還是書面表達,語言都是乾巴巴的,沒有任何水分。

除了文章本身的問題,還有試題的問題。因為需要平衡整個試卷的各個試題,所以就不可能將文章裡各種有營養的部分都根據需要隨時挖掘出來。簡言之,考到的問題不一定真有價值,真有價值的不一定考到,由此造成了閱讀上的嚴重偏差與浪費。

以上都還是結論,不妨拿一個具體的實例做支撐。以梁實秋先生的《我的一位國文老師》為例,談談刪改後的考試文有哪些問題。


近十年前,我將《我的一位國文老師》這一篇改造了一下,命了一個模擬題。現在在網上搜《我的一位國文老師》,還有很多當年的模擬題散佈在各個網站上,也算是流毒甚廣了。今天,我拿自己開刀,好好批判一下這個考試文。

諸位不妨先對比讀一讀附錄中的原文和考試文,自己琢磨一下,這樣刪改的考試文具體存在哪些弊病,然後再回過頭來聽我的課堂錄音。錄音可以參見下面的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