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别的朝代,南宋的连身风帽像有何特色?

摘要:禅是古印度宗教通过打坐使也念安定下来的实践。中国的早期佛教造像主要集中于新疆克孜尔附近,及西域与中原的口户之地甘肃一带。唐代敦煌地区持续塑造裹头式禅定造像,风格圆搁写实,裹头衣—侧搭肩式为主。五代时期,敦煌西千佛洞第19号窟绘有大量修持罗汉。


相比起别的朝代,南宋的连身风帽像有何特色?


引言

身着连身风帽式装榮是南宋禅画人物的一个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于观音像、罗汉像与达摩像。观音风帽皆高耸于头部、披搭于化佛宝冠之上;罗汉、达摩风帽裹头式为主。代表作品如,梵隆《十六应真图卷》局部禅修罗、法常《观音像轴》、法常《罗汉图轴》及东谷妙光赞《达摩图轴》。虽然梵隆所画的连身风帽罗没只是应真图局部,却是此类造像在传世卷轴画中的最早体现,南宋及元明时期同类题材的水墨画多秉承这一样式进行创作。这一形象的呈现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演变,最终在南宋禅画发展中得固定与强化。


一、缘起——佛涅薬图


"禅是古印度宗教通过打坐使也念安定下来的实践。在释迦牟尼[从前,印度即有生天为坐禅目的的思想;至释迦牟尼时,始展开远离苦乐两边,达中道涅藥为目的的禅。"所,早期佛教中的禅修造像多与佛涅薬紧密相连。连身风帽式的佛教造像最早见诸于古印度键巧罗佛涅薬图石刻中的比丘形象,如大英博物馆藏2-3世纪键陀罗佛涅染图石刻、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健陀罗佛涅藥图石刻、美国波±顿美术馆藏键陀罗佛涅藥图石刻等,这几尊石刻中释迦下方多坐着一位风帽人物,一般认为这描绘的是先于释迦入灭的弟子舍利弗或须跋陀罗。


相比起别的朝代,南宋的连身风帽像有何特色?


舍利弗是释迦大弟子,常修禅定,因不忍观释迦涅藥,所跪请先行入灭。须跋陀罗是释迦的最后一位弟子,120岁时才改信彿法,须跋轮罗的悟道经历带有浓厚的顿悟色彩。佛临涅薬时,告知阿难将其引至床前,为其传法,入夜成阿罗汉,须跋陀罗先于释迦速灭,大众香木茶化火化。类似的造像自古印度、阿富汗辕转传入,在克孜尔石窟、敦煌石窟壁画中均有遗存。所连身风帽式佛教造像,在发展初期便与佛弟子、罗汉、听法、顿悟、涅藥密不可分。在早期佛教各类主题的造像中,佛弟子众多,形态各异,唯独涅梁图中的禅坐弟子独特的面貌出现,伴随释迦进入涅藥境界。


二、南北朝、隋朝——禅定僧与披风观音


中国的早期佛教造像主要集中于新疆克孜尔附近,及西域与中原的口户之地甘肃一带。在南北朝初期甘肃地区陆续开凿了一些小型禅窟,供僧众隐世禅修之用,早期的连身风帽式造像多见于此类禅窟。也有许多其他类型的石窟中发现此类造像,多结禅定印或袖手、咖跌坐,连身风帽式造像自传入中国后的发展初期便与禅修、禅定紧密结合。


南北朝至隋代连身风帽式造像多见于敦煌、甘肃地区的禅定僧壁画及彩塑,装装有交领、型领、搭肩领三种,颜色有朱、蓝、白、黑多种。化及山西、河南等中原地区石窟、石碑上的浮雕禅定僧,多素面,或妆彩单色僧袍,汉化的交领装裳为主。与风帽观音不同的是禅定僧的风帽呈裹头式,是禅画中禅定罗汉造像的形象来源。


相比起别的朝代,南宋的连身风帽像有何特色?


三、唐代——巴蜀连身风帽与观音雏形


唐代敦煌地区持续塑造裹头式禅定造像,风格圆搁写实,裹头衣—侧搭肩式为主。如敦煌莫高窟中唐第357窟禅修僧塑像,遗失海外的有盛唐彩塑禅定僧(英国国家博物馆藏,源自敦煌莫高窟)。唐代趋于写实的造像方式,正是当世僧侣禅修状态的真实写照,连身风帽、袖手、咖跌坐、低垂的眼神己经成为历代僧侣禅修时的特定着装与姿态。唐代佛涅梁图中依旧有一位身着连身风帽装裳的佛弟子。


在纷乱的场景中,众人服饰、动作、表情多变,只有这位弟子静默无语,安然入定。历来位于画面右下方的舍利弗或须跋陀罗,在隋唐时期的涅藥图中逐步右移,愈加突出。如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画第窟东壁口上涅藥变,这位身着连身风帽的佛弟子面目苍老,描绘的应是须跋陀罗;敦煌莫高窟盛唐第窟涅藥图彩塑,右边的连身风帽佛弟子,面目清秀,应是舍利佛。


巴蜀地处中国的西南地区,指的是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带,主要包括今天的四川省、重庆市及附近地报早在北魏晚期,受化方石窟造像风潮的影响,四川东北部开始开窟造像,早期主要参照的是北方造像形制。南朝时期,西北、中原地区盛行的头披宝缠、壊塔严身的造像开始在四川一带流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南朝川蜀佛教造像创造了褒衣博带式的服饰,即身着宽袍、中系阔带的汉族儒生装束。


如1921年在四川茂县出止的南齐无量寿造像碑中的无量寿佛便是一例。之后这种造像方式在四川盛行,并风靡全国。日本大德寺藏法常《观音图轴》中观音身着的便是褒衣博带式梁榮。隋唐以来,己蜀佛教造像愈加兴盛,并且逐步向四川腹地川东、川西地带扩散。并且在这一进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的面貌。唐代造像最为重要的突破是在四川、重庆境內开始出现连身风帽的观音与菩萨造像。


相比起别的朝代,南宋的连身风帽像有何特色?


如初唐成都蒲江飞仙阁第60号正觉佛衾右侧石刻观音、唐代安岳候家湾第5号蹇弥勒右侧执莲菩萨、中唐眉山丹棱刘嘴第14蠢石刻观音、晚唐大足北山佛湾第241堯石刻观音等。可见连身风帽式观音造像在唐代四川地带的石刻中已成维形,风帽多披搭于宝冠上沿,立姿为主,这类观音像正是披风式观音与裹头式禅定僧的结合与创造。


唐代开始,连衣风帽式观音造像形式逐步确立。此外,身着裹头风帽的比丘浮雕群像出现,如盛唐广元千佛崖浮雕比丘(睡佛畜北壁浮雕自焚金棺)。总体来看,唐代西北地区的连身风帽式造像仍旧禅修僧与涅藥图中的佛弟子为主,造型更为简洁,特征更加鲜明。己蜀地带开始将连身风帽造像应用于观音石刻。


四、五代、西夏——披风观音与风帽罗汉


五代时期,敦煌西千佛洞第19号窟绘有大量修持罗汉,共164身,另有彩塑16身,共180身。其中许多罗汉身着连身风帽裝装,呈禅定式,这是连身风帽式造像大规模运用于罗奴像的早期例证。五代时期中原地区罗汉造像开始盛行,由此可见,敦煌与中原造像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五代、西夏时期,敦煌出现了披风式风帽白衣观音的壁画与绍本,如五代絹本白衣观音、敦煌莫高窟西夏壁画第237窟前室西壁口上水月观音、敦煌莫高窟西夏壁画第308窟白衣观音)。此时的白衣观音造像形式更为广泛,绘画分体的披风式风帽为主,多坐姿。雕塑延续唐代连身风帽的样式,多立姿。如五代石刻安岳庵堂寺第16拿白衣观音、五代石刻大足北山佛湾第277拿右侧白衣观音、五代石刻安岳圆觉洞第59盒观音。


整体五代、西夏时期的观音手姿呈现多样化。唐五代还流行一种小型便携式观音貪,如苏州市博物馆藏晚唐五代观音檀盡。五代西夏时期,连身风帽造像开始绘画的形式频繁出现于观音像,并出现同类罗汉像,壁画为主,多坐姿,雕塑仍立姿为主。


相比起别的朝代,南宋的连身风帽像有何特色?


五、北宋——连身风貌雕塑造像定型


四川浙江一带陆续石刻、泥塑的形式塑造了许多风格成熟统一的连身风帽式观音,此时这一样式的观音造像已经定型,咖跌禅坐、立姿数珠手为主,但是还没有广泛的影响到绘画。

坐姿观音如北宋石刻安岳石窟华严洞第号窟左壁观音,洞口左刻明万历丙戌《重妆功绩记》碑题记:"夫古洞华严乃周昭遗迹。


立姿连身风帽观音如五代末宋初石刻烟霞洞大势至菩萨、北宋大足石刻北山第180号观音十相盡右壁观音与数珠手观音.北宋政和六年至宣和四年、北宋苏州瑞光塔出士泥塑白衣观音等。北宋时期,身着连身风帽的罗汉像在中原、江南地带的佛教造像中盛行,且多做禅定咖跃坐姿,袖手或结禅定印,多妆彩,直接吸收了早期禅定僧的造像方式。


如北宋石刻大足北山第168窟取经图局部罗汉,宣和年间1119-1125雕刻,1128年妆彩)、北宋保胜寺彩塑影壁十八罗汉之,北宋大中样符年间1008-1016,江苏吴县用直镇保胜寺古物馆藏,装娑红彩剥落)。北宋彩塑山东长清灵岩寺千佛殿四十罗紋之二十一。北宋治平H年1066)、北宋彩塑山西长子孙崇庆寺三大士殿罗没,北宋元丰二年1079)。其中灵岩寺与崇庆寺的罗汉最为写实,是当世修行僧人形象的直接反映。


除了风帽观音像、罗汉像,北宋末期禅画还开始出现类似的祖师像,如《石口文字禅》所记慧洪曾作《六祖师画像赞并序》,其中赞曰:"潜溪海山,麻衣风帽。"这是风帽祖师像的早期记录。这一时期连身风帽式造像多出现于江南地区,其中罗汉像开始増多,此类坐姿观音的典型形态己然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