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Q 不止在底層


阿 Q 不止在底層

《阿Q正傳》劇照

魯迅先生創作的《阿 Q 正傳》,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他所塑造的阿 Q 典型形象,暴露了中國民族傳統中的種種病態,如“精神勝利法”等等。對阿 Q式的人物,魯迅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立場。

然而,阿 Q 這個形象,只是底層國民中的部分代表,是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那些群體。他們“由於卑怯性,遇見強者不敢反抗”,於是便尋求自我安慰,學會了以苦作樂。而其他的社會群體呢?

魯迅的好友許壽裳先生在《魯迅與民族性研究》一文中說:“阿 Q 的劣性,彷彿就代表國民性的若干面,俱足以使人反省,魯迅對於阿 Q 的劣性如‘精神勝利法’等等,固然寄以憎惡,然而對於另外那些阿 Q如趙太爺之流,更加滿懷敵意,毫不寬恕。”

然而,趙太爺式的阿 Q 是個什麼樣子,魯迅先生沒有深入闡述;而許先生也是一筆帶過,只說魯迅“利用了阿 Q 以詛咒舊社會,利用了阿 Q以襯托士大夫中的阿 Q”。這也正好給了我們思考的空間,提供了研究的餘地。

那麼,士大夫趙太爺式的阿 Q,是有別於底層國民中的阿 Q,還是彼此半斤八兩?結論應當是後者。也就是說,他們並無本質差異。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寫道:“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說的是誰呢?是阿 Q,也是趙太爺。至於什麼時候做獅子,什麼時候做兔子,他們心中都明鏡似的。這就是:在獅子面前做兔子,在兔子面前做獅子。而且沒有地位高低貴賤之分。趙太爺的表現,甚至比阿 Q 還卑鄙。阿 Q 在趙太爺和假洋鬼子面前,懦弱卑怯,逆來順受。趙太爺訓斥道:“你敢胡說!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本家?”阿 Q 罵不還口;捱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阿 Q打不還手。在獅子面前,阿 Q 善於做兔子、裝孫子。然而對比自己弱小的,如小 D、小尼姑,阿 Q 立刻蠻橫霸道,放肆猖狂。“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像小尼姑那樣毫無還手和還口之力的,阿 Q 則不但動口,甚且動手。

趙太爺呢,其實與阿 Q 一個德行。

阿 Q 革命之前,趙太爺見了,是張嘴就罵,抬手就打;而在阿 Q 革命之後,趙太爺見了,卻一口一個“老 Q”地叫,而且聲音怯怯的、低低的。那個趙白眼剛吐出一個“阿”字,立刻噎了回去,改稱“Q 哥”。然而,當趙太爺的兒子趙秀才花了四塊大洋買了一個柿油黨的“徽章”掛在大襟上之後,這個老霸道立刻“驟然大闊”,又開始目空一切。見了阿 Q,也就不放在眼裡了。

時至今日,趙太爺式的阿 Q 做派,非但沒有絕跡,反而依然大有市場。例如一些人對於權力的垂涎和追捧,真是達到了“骸骨地迷戀”。一當上官,就覺得了不起,高人一等,目空一切。一時被任為官,終生感覺是官。即使退了休、撤了職,仍然覺得自己是個官。是廠長的,喜歡被喚作“廠長”;是副局長的,受用被喚作“局長”。而當上一級、上兩級甚至更大的官出現在他們面前時,這些人便一改趾高氣揚的派頭,叉在腰上的手垂下去了,梗著的脖子縮回去了,高八度的嗓門低下去了。也會笑臉相迎,也會點頭哈腰。一言以蔽之,在兔子面前,他們馬上成了獅子;在獅子面前,他們立刻變成了兔子。

丁輝先生談到這種現象時說:“國人總是習慣於向下尋求平衡,而不是向上尋求突破與反抗;一個人混得不管有多糟糕,他似乎總能找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凌辱之、欺壓之,從而尋得心理平衡。”這種現象,其實是我們落後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因此,改造國民性的任務,雖然從魯迅開始喊了上百年,但依然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