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里的“亲后妈”:不吼不叫才能拯救妈妈的“亲子困局”

你的“吼叫”正把你变成孩子眼中的“亲后妈”

妹妹是幼教老师,因为疫情的原因不能回去上班,只能在家通过视频直播给学生们上课。前两天,在直播上课的时候就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儿,视频那头,因为孩子小,直播操作还不会,家长也不太熟悉操作,可能还有点网速的问题,所以,经常卡,听不见老师声音,特别影响孩子的学习。

孩子找妈妈处理,妈妈调了半天也没有调好,就开始焦躁了,气冲冲的向孩子吼到“你刚才是不是碰到什么了!”,孩子说“我什么也没碰,它自己就这样了”,“没碰怎么会这样?!之前不是好好的吗?!”……然后这位妈妈对孩子的吼叫就成了视频直播的“背景音乐”。

虽然最后视频正常了,孩子也没状态听课了,这课程基本上算是白折腾了。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性子比较急的家长,在日常生活当中,对孩子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就是大声吼叫,大声说话。

孩子眼里的“亲后妈”:不吼不叫才能拯救妈妈的“亲子困局”

老家村里,也有这么一位妈妈,大嗓门,说起话来气汹汹的,就比如有一次,她家小孩在隔壁邻居家和小伙伴一起看电视,玩忘了,不小心过了饭点,没有回家吃饭。然后就听到这位“大嗓门”妈妈,满村庄的喊孩子,但是一直都没找到,最后孩子自己回来了。

其实他就在隔壁和小伙伴一起看电视,看的太入神了,一时间忘了回家。所以在苦寻无果的情况下,这件事把父母彻底恼火了,看到孩子的一瞬间就是一顿打,妈妈非常的气愤,边打边责怪孩子“不知道回家吃饭,到处乱跑”,嗓门大的把孩子都吓着了,三下五除二的就把孩子拽进院子里了,结果院子里又传来了爸爸的训斥声......

孩子眼里的“亲后妈”:不吼不叫才能拯救妈妈的“亲子困局”

也许父母确实很担心,太着急了,所以一时火大,但是如此凶悍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孩子也是十分担惊受怕的,他或许根本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甚至都没有反应过来,父母为什么如此的对待自己,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就是简单的忘了回家吃饭,然后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就被父母一顿责骂,孩子的心里会觉得特别委屈,难过。

而家长把自己的焦灼愤怒发泄在孩子身上的这种方式,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哪怕孩子确实做错了事情,父母也不合适去大吼大叫,甚至把“火口”对着孩子,一派“后妈”作风,其实无意间你已经成为了孩子眼中的“亲后妈”。

孩子眼里的“亲后妈”:不吼不叫才能拯救妈妈的“亲子困局”

大吼大叫的责骂,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它只是一种怒火和情绪的宣泄。

首先,父母在大吼大叫,在对孩子发怒的时候,孩子其实是根本听不到父母在说什么的,因为他已经被你的大吼大叫,大声训斥给震住了,很忐忑,很不安,这个时候他听不到父母在跟自己说什么,因为他的大脑无法及时的,理性地解析出父母对自己的教育。

同样,父母也是如此,当你沉浸在自己的高压情绪中, 去大吼大叫教育孩子,此时的你是没有思考力的,因为你正在被你的情绪掌控,而情绪下的人都是缺乏理性思考力的,因为大脑此时已经退居二线,停止思考,你无法调动起大脑中理性的部分。此时掌控你的正是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大脑。

所以吼叫式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够真真切切的帮助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样的方式不仅对孩子无益,对于家长朋友也是没有好处的,应该放弃这样的方式,学会用温和的方式去表达。

孩子眼里的“亲后妈”:不吼不叫才能拯救妈妈的“亲子困局”

为什么你会大吼大叫?

1、代际遗传-你的言行举止和你的父母大抵相似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什么样的家长会带出什么样的孩子,那么习惯吼叫的父母也会带出习惯吼叫的孩子。

当他成为父母时,他也会不自觉的采用这种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他就会觉得自己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而且他觉得这种吼叫方式很有效,因为自己小时候听到父母大声训斥,就会很听话不敢乱淘气,所以轮到他自己成为父母的时候,他也会觉得这招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应该也会很有效。这就是遗传的影响力。

孩子眼里的“亲后妈”:不吼不叫才能拯救妈妈的“亲子困局”

大吼大叫的家庭成长出来的孩子,一般他们的表达方式也是大声吼叫,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冲突需要解决的时候,

吼叫成为了唯一的一种解决方式,似乎谁的嗓门大,谁就是胜利者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小孩子,喜欢大吼大叫的的原因,因为这样能给他带来胜利的快感,很有效,所以当他屡试不爽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把吼叫作为自己解决的问题的方式。甚至很多孩子在成年以后,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这样“吼叫”方式的影响,最直观的表现方式就是他也成为了“大嗓门”。

法国著名的教育家狄德罗曾经说过:“孩子如果想反驳你的观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拉高嗓门。

所以作为父母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不要助长孩子的恶习,归正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你的一点一滴都在潜移默化当中塑造自己的孩子,温和的孩子需要温柔对待。

孩子眼里的“亲后妈”:不吼不叫才能拯救妈妈的“亲子困局”

2、面对强者,迁怒弱者

一方面对外,父母需要为家庭的生活,孩子的未来奔波劳碌,另外一方面对内,又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生活工作两兼顾,确实对很多年轻爸妈来说是压力山大, 也带来了很多不良情绪。

当这些情绪和压力,没有找到释放的途径,得不到释放的时候,父母最有可能的就是迁怒于孩子,因为孩子还比较小,他只能被动承受父母的情绪,还没有学会反抗。

这其实是变相的勾起了人性当中“恃强凌弱”的天性,面对强者,比如公司领导,比如父母长辈,我们不敢去也不能去发泄情绪,因为我们知道这可能会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不可控,但是面对孩子,家长会觉得孩子是可控的,训斥他两句没有关系,所以经常会不自觉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发泄桶”。

孩子眼里的“亲后妈”:不吼不叫才能拯救妈妈的“亲子困局”

就比如说一开始提到的这个例子,当妈妈在满村庄找不到孩子的时候,内心是焦灼的,但是着急最后变成了愤怒,在看到孩子的那一刻,全部的发泄出来,方式就是大声训斥大吼大叫,孩子被动的承担着来自妈妈的怒火,小心翼翼而不知所措。

那这位妈妈其实就是把自己的愤怒情绪,宣泄在弱小的孩子身上,因为弱小,所以不能反抗,没有威胁,孩子也不会离开,所以她心里会有一定的安全感,从而让她可以“肆无忌惮”的对着孩子发火。这也是父母喜欢吼叫孩子的原因之一。

但是孩子没有理由去承担大人的压力和情绪,家长更多的应该是给他们呵护和关爱,而不是吼叫和责骂,更不应该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压力宣泄“树洞”。

孩子眼里的“亲后妈”:不吼不叫才能拯救妈妈的“亲子困局”

如何改善自己对孩子的“大吼大叫”?

——3点建议帮你成为“不吼不叫”的父母

1、ABCDE法则

美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罗娜•雷纳在她的《不吼不叫:如何平静的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一书中,提出了停止吼叫的ABCDE法则,如下:

①自问(Ask)

首先第一步,家长朋友们要学会审视自我,审视自己对孩子的爱,问问自己的情绪表达是否是正常的,在过往的教育孩子过程当中,有没有对孩子大声吼叫过,向内回视自己的内心感受,询问自我。

在自问的这个环节,家长朋友要能够觉知到自己的吼叫,并找到自己发脾气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够正确的对症下药。

②呼吸(Breath)

在向内审视自我的时候,要通过呼吸疗法,把自己的情绪引到正面,通过呼吸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身体,可以闭目养神,可以静坐调整,想象自己的身体在一呼一吸当中,放松而又有能量。

孩子眼里的“亲后妈”:不吼不叫才能拯救妈妈的“亲子困局”

③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

这跟呼吸是密切相关的,正式通过自问来检视自己的问题,通过呼吸来调整自己的身体,从而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平静下来,让自己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下,才能够唤醒我们大脑当中的理性部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和孩子沟通,定会事半功倍。

④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有时候父母给的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想要更好的教育好孩子,就要了解他,有目的的教育,那么确定他的需求很重要。所以就要在和孩子的相处当中学会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得知他的喜好和需要,确定孩子的需要,并且据此去沟通和教养,才能更好的符合孩子的心理诉求的,而不是大人的心理诉求

⑤同理心(Emphasize)

同理心也就是换位思考,用之甚广,每个人都需要。换位思考,带来的是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当中,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去到孩子的内心世界看看它的小精彩,感受孩子的感受,爱他所爱,陪着他一起成长,而不只是“拽着他往前冲”。

孩子眼里的“亲后妈”:不吼不叫才能拯救妈妈的“亲子困局”

2、不要和孩子“争权”,给出弹性选择空间

(1)不要和孩子争夺“决策权”或“控制权”

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方式就是,家长企图给孩子下达指令,企图通过命令的方式让孩子就范。

曾经有位女老师,问班上的一位学生:“你和你父母的关系融洽吗?”。

那位同学很无奈的说:“我现在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了,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在自己房间里待着,除了和父母在一起吃饭,基本上都不怎么说话”。

女老师:“为什么不和自己的父母多说说话呢?”

学生:“因为我感觉和他们说话总像是在接受命令,他们不知道我的想法,也不了解我的心思,我也就不想和他们说话了。”

孩子眼里的“亲后妈”:不吼不叫才能拯救妈妈的“亲子困局”

其实这位学生口中的生活场景是挺常见的,孩子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父母又觉得孩子什么话都不跟自己说,其实这就是沟通出现了问题。

家长朋友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经常对孩子使用命令行的吻说话,比如孩子在开心的玩手机,你大声吼他,“别玩了!快点过来吃饭!”

沟通出现断裂,教育也自然难以施行。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放不开,对孩子的控制权, 不能够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成长。

所以出现了很多包办的父母,喜欢事无巨细的亲力亲为的给孩子去做所有的事情,却不知道这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烦恼,他会用强烈的反抗去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大多父母都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这种反抗的情感表达,甚至用自己作为大人的强势去压制孩子这种反抗,最终导致孩子的沉默寡言。

孩子的事情应该交给孩子自己决定,父母作为监护人,应该更多的是

“场外监护”的职责,而不是亲自下场代替成长。所以对孩子少一点控制权,给孩子多一点自由,彼此之间的亲子关系才会更加的和谐和融洽。

孩子眼里的“亲后妈”:不吼不叫才能拯救妈妈的“亲子困局”

(2)威胁不是选择,真诚给出孩子选择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朋友不要妄图通过大声吼叫威吓的方式让孩子屈服。

因为你的大声吼叫是在变相的告诉他“原来有权力就可以随便吆喝控制别人”,这样会激起他对于权力的掌控欲望,一旦他长大,有能力脱离父母的掌控,很可能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成为一个喜欢强权,喜欢控制的人,因为父母“大吼大叫”的方式就在告诉他“强者就可以随意压制弱者”。

比如说,今天带孩子到游乐场玩,到了回家的时候,孩子玩的很开心,不愿意回家,家长可能有3种沟通方式:

①玩的差不多了,赶紧回家!

②要么你现在跟我一起回家,要么你在这自己玩,我回家。

③要么你现在跟我一起回家,要么妈妈给你买个棒棒糖,你吃完了咱们再一起回家。

很明显,第一种方式就是直接了当的命令,后两种方式妈妈给出了选择。

第一种方式就是直接给出命令,强制接受。

第二种方式看似给出了选择的空间,但是实际上还是通过威胁的方式来恐吓孩子

,比如丢下或抛弃孩子,孩子根本不存在选择权,因为妈妈不可能真的丢下孩子自己回家,孩子也不可能选择自己一个人呆在游乐场,所以第二种方式只有一种选择,就是跟妈妈一起回家,妈妈其实没有真的给出孩子的选择空间。威胁不是选择。

第三种方式才是真的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给出孩子弹性选择空间,照顾到孩子的心理,同时又能够达成一起回家的目的,这样的方式才是明智的育儿方式。

孩子眼里的“亲后妈”:不吼不叫才能拯救妈妈的“亲子困局”

3、规划家庭会议

在很多书籍当中都提到了家庭会议是良好的家庭关系以及亲子关系的强力“助推器”。

家庭会议其实跟公司会议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主要的区别就是,家庭会议的参会人员是家人。家长可以参照和公司会议的形式,定好会议时间和参会人员,以及提前做好议题准备。注重仪式感的家庭,也可以把它做成一张议程表贴在家里的常见的地方,提高每个家庭成员的重视程度。

孩子眼里的“亲后妈”:不吼不叫才能拯救妈妈的“亲子困局”

环节设计可以参考以下4点:

①参会的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对其他家庭成员近期的表现提出表扬,赞美别人做的好的精彩的地方。

②每个人要对自己做一个总结,可以重点谈谈需要改进的地方。

③针对家庭当中一些共同的问题,大家一起去讨论商议解决,每个成员要给出自己的意见,包括孩子,带着孩子一起去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孩子的家庭意识和集体意识,同时也能够提高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置“发言权杖”。为了保证家庭会议的有序进行,在其他人说话的时候,不随便被插话打断,家长们可以提前设置这一个发言权杖,比如一只筷子或者一支笔,只有拿到这支“发言权杖”的人才能够发言,其他人只能禁言。这样是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够畅所欲言的,无所顾忌的,顺畅的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所以,强烈建议有机会的家庭能够去设立这样一个家庭会议,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强每个家庭成员的家族意识和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亲密度,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有助于这个家庭长期的和睦和欣欣向荣。

孩子眼里的“亲后妈”:不吼不叫才能拯救妈妈的“亲子困局”

结束语

在教育儿女的过程当中,

“不吼不叫”是一种温和的力量,家长朋友们应该要学会用这种温柔的力量去呵护孩子的心灵,唤醒他的成长,而不是大吼大叫的压制和宣泄。

孩子健康的成长需要是父母“暖暖的爱”,而不是“气汹汹的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