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班出身的90后国展书法家,作品如此狂野?

创作自述

■王浩(入展11届国展、第二届大字展)

我学习书法已逾二十一载,但正如如苏轼所言“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于书法一途努力既久,对古人名迹心追手摹,尤其在草书方面,下的功夫最多、也最深;从王铎到黄庭坚,从素旭到张芝二王,再到徐渭王铎等明清诸家。

科班出身的90后国展书法家,作品如此狂野?

王浩作品

我沉迷于草书“喜怒窘穷,忧悲愉佚,必于草书焉发之”的抒情特性中不能自拔。读古人论书,其中有“学书当兼收并蓄,聚古人于一堂”的论述,在对于古人从专一到广大的学习路径愈发明朗之后,便悉心实践。

科班出身的90后国展书法家,作品如此狂野?

王浩作品

最早进入行草书的学习,乃是无意间觉察到王铎调幅作品中苍郁雄畅的艺术感染力,从此便主学王铎。其后又因王铎行书取法米芾,又于宋人用功颇多,在临摹上日日不敢懈怠,必然保证每天写字八个小时的练习,沿着初而专进而博进乃臻于脱化的学书正途上逾行逾远。

科班出身的90后国展书法家,作品如此狂野?

王浩作品

我大学读的是书法专业,进入书法专业的学习经历确实使我受益良多。在读书期间,我以拟黄庭坚草书风格的作品入展十一届国展,在取法上做出改变、有所取舍之后获得的成绩极大地鼓舞了我,我深刻的感觉到只有在不停的思考、不停的练习之下才能有个人书艺的突破。

科班出身的90后国展书法家,作品如此狂野?

王浩

学书伊始,便受到过“一根线条打通五体书”概念的熏陶,在科班的学习中遍学五体临创。从甲骨文写到于右任,于各种风格均有接触,碑学帖学都不曾落下。

读书期间高强度的训练经历,也促使我较早的形成个人的审美偏好,除却草书跌宕的激情外,在碑刻金石看到的宽博厚重的博大气象,奇异浪漫的造型姿态同样深深地吸引着我。

科班出身的90后国展书法家,作品如此狂野?

王浩作品

在大篆的学习上我更着意如《散氏盘》这样凝重含蓄,朴茂豪迈却又不失自由活泼的作品,在对于此类作品的学习中着重取其稳健、老辣而又略有稚拙的线质和其中姿态变化丰富、字势生发呼应的趣味,以求在大草的创作中得以应用。

科班出身的90后国展书法家,作品如此狂野?

王浩作品

在小篆的学习中更倾向于如汉《袁安碑》婉转遒劲更具备书写自由行的作品,与大篆用笔“按多于提”相比,小篆用笔“提多于按”,此二者互为补充,对于书法的学习可谓相得益彰,同样的道理,在汉碑魏刻的学习中,主要学习的仍然是高古肃穆、博大雄强的气息。

依据我自己的审美取向来讲,朴拙而又高古,激荡又显精巧的书法作品便是我的创作追求,同样也是我的审美理想。

科班出身的90后国展书法家,作品如此狂野?

王浩作品

充满激情地写草书,必然是快速的、激越的、跳荡的,精巧的追求要求我注意细节。写高古的、朴拙的作品又要使我以率性的笔意去凸显博大的气象,同样不能失之细节。

点画得起、行、收要率意不能随性,看似矛盾,实则合理,正所谓“毫端变幻,出于腕下应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这有这样的作品方能显现出创作的激情来。

科班出身的90后国展书法家,作品如此狂野?

王浩作品

我当下的学习中仍然是以个人的审美偏好作为引导的学习,学古出新的目的实践的。虽然路很远,但我相信漫漫求索之下,终有一番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