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北魏王朝都城在大同,为什么还要在洛阳建龙门石窟?

雲绯


历史上,洛阳曾是东汉、北魏和武周等朝代的都城,东汉时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汉文化的中心区域。北魏皇帝普遍崇尚佛教,而武则天对佛教更加笃信。为了表示对佛祖的虔诚,这些朝代在洛阳大兴土木,龙门石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
拓跋宏
北魏拓跋宏将都城从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就是为了摆脱偏居北方的形势,深入推行汉化政策。龙门石窟开凿的第一个高潮就在北魏。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400多年的营造,才形成如此庞大的规模。
龙门石窟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十多万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窟造像的第一斧就在古阳洞。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公元493年 癸酉 齐永明十一年 北魏太和十七年

本年五月,北魏孝文帝以平城地属北边,气候寒冷,夏季下雪,风沙常起,谋迁都于洛阳。但恐群臣谏阻,故借口南伐,以胁群臣。

本年八月十一日,孝文帝拓跋宏命太尉须跋丕、广陵王拓跋羽留守平城,自己亲率大军三十余万自平城出发,名为南伐,实为迁都。二十四日,到达肆州,当地百姓七十岁以上者均赐爵级。三十日,至并州,孝文帝亲自接见当地高龄百姓,存问民间疾苦。

九月初九日,孝文帝下诏,大军所到之处,伤民庄稼者,每亩偿谷五斛、帛二匹。二十日,渡过黄河,下诏并州、肆州、怀州、洛州四州百姓,百岁以上假县令,九十岁以上赐爵三级,八十岁以上赐爵二级,七十岁以上赐爵一级。凡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每人赐粟五斛、帛二匹。孝文帝至洛阳,群臣固请罢兵,乃定迁都之计。洛阳从此为国都,平城称北京、北都。

公元494年 甲戌 齐明帝萧鸾建武元年

北魏太和十八年

本年闰二月二十七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从洛阳到平城。

三月十八日,孝文帝在平城太极殿大会群臣,议迁都之事。群臣多不愿,孝文帝驳之,遂布置迁都事宜。

本年十月初十日,孝文帝辞太庙,奉神主,自平城出发去洛阳,正式迁都。

本年十一月,北魏在河阳(今河南孟县西)置牧场,自平城一带徙杂畜以实之。又每年自河西徙牧畜于并州,渐次南徙,使习水土,最终聚于河阳牧场。


杨柳春风天


咱们现在讲的北魏是指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鲜卑人建立的大魏政权。

鲜卑贵族以信仰佛教为主,在早期的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营造云岗石窟。

至孝文帝拓跋宏亲政,为统一中华,改革旧制,故迁都中原腹地洛阳,经过改革,改汉姓,讲汉语,穿汉服,通婚汉民族,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融合了中华民族大团结,一个全新的汉文化在九州腹地洛阳诞生了,这个新生的汉族影响了后世大统一的隋唐皇族,唐大宗李世民曾言,"我们李氏家族流淌着鲜卑独孤先祖的血统。"

说到正解,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这里依山傍水,原名伊阙,隋炀帝迁都洛阳后改龙门,故龙门石窟又名伊阙石窟。从龙门石窟经典之作北魏宾阳三窟就能感受到石窟之精美,该窟为孝文帝之子宣武帝为其父作功德而营造之石窟,代表了皇家之作。在当时的北魏都城洛阳不但有伊阙石窟,而且周边有几十处这样大大小小的石窟,现保存较好的,有代表性的有巩义石窟寺,偃师水泉石窟等等。


骠骑只看洛阳城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南北各股势力交互迭代,作为新生力量的鲜卑族在这个时期控制了北方大范围的地域,北魏孝文帝年幼时执政,此时实际政权掌握在冯太后手中,作为北燕皇族的汉族女子冯太后的为人处世对孝文帝拓跋宏产生了巨大的人生影响。

孝文帝亲政后认识到如果要巩固皇权,必须学习汉族执政的长处,与汉族融在一起才能长治久安。

所以在大同政权稳定后,排除众异迁都洛阳,并为了保证迁都及汉化的彻底贯彻执行,制定了严厉的制度,甚至死后也不得葬回北方,必须葬在洛阳附近。

孝文帝笃信佛教是受了汉化影响的重要体现,这种信仰不仅在大同营造了云岗石窟,也在在洛阳开始营造龙门石窟,并且在大同与洛阳之间官方,民间也营造了不少石窟,比较著名的有南涅水石窟,高平羊头山石窟等。

孝文帝营造龙门石窟一方面是彻底汉化并融入汉族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作为非汉族执政所必须的亲和民众的行为,不论孝文帝出于何种考虑,总之为大同,为洛阳,为中国留下了璀璨的石窟宝库。


从洛阳出发


建石窟是寺院,国家级的,这是高谋,让民众有个信仰,好于法律。当然,法律也是必须有的。

后来,仅仅洛阳就有1000多座………全国更是多的惊人…


洛阳车人


搬不走 只能再建


北魏研究院


问鼎中原方能建立千秋基业,礼佛刻像旨在融合万众一心!



宏躍


北魏在大同建都近一个世纪,使鲜卑族和汉族在这里加快融合,同期修建了大同云岗石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简单的游牧生活向农耕方向迈进,汉化的加速也促使其向中原发展,因而从当时的平城(大同)迁都至洛阳,进而修建了龙门石窟,与云岗石窟,并列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老生214


北魏时期平城旧鲜卑老旧势力错综复杂不适合改革,只能借口攻打其他国家转移注意力,寻找新的地方建都!


水之大帝46510111


北魏原都是鲜卑族,姓"拓拨″。到拓拨宏既位当皇帝时,迁都洛阳(今白马寺东),改姓"元″,同时改为汉族,30岁以下人一律穿汉服,学汉字,讲汉话,他们都信佛教,所以就凿龙门山上佛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