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屬民國政府,軍統和中統會經常內鬥?

laughing_lin


特務機關是特殊部門,掌管機密,位高而且權重,很容易威脅到高層。為了防止特務系統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高層通常都會人為的製造矛盾,讓不同系統的特務內鬥,以便於高層控制。

而特務機關也明白“合則死,鬥則生”的道理,只有適當的內鬥才能讓高層不對他們產生懷疑。所以通常來說,特務部門對內鬥這件事也不會避諱。

這種高層人為製造的矛盾,就是軍統和中統內鬥的根本原因。


除了根本原因外,“兩統”內鬥還有一個直接原因——業務競爭。

抗戰爆發後,蔣介石以抗戰為由,將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黨務調查科改組成“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這就是所謂的“中統”。

幾個月後,蔣介石又將復興社特務處、軍事委員會密查組和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整合成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這就是所謂的“軍統”。

蔣介石建立中統和軍統的初衷,是希望把特務機關的業務切割,讓中統負責監控國民黨機關內部,打擊一切國民黨之外的黨派,控制社會輿論和思想;讓軍統收集情報、對軍隊監視整治,對敵對勢力逮捕暗殺。這樣的話,各搞各的業務,會比較專業一些。

而且扶持軍統,也能打擊CC系,讓蔣介石的地位更穩固。


“兩統”建立之後,起初一段時間,收集到的情報都會按規矩來,把屬於對方負責範圍的案子移交給對方接收,不會跨界插手。

但是,計劃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隨著勢力的擴大,“兩統”也就不管這些了,都在跨界管對方的案子。

比如戴笠就曾經扣下了本該屬於中統負責的案子,讓自己人處理。中統知道後,也是直接報復,有關於軍方的線索,也不給軍統。

更要命的是,中統地位本來比軍統高,但因為軍統趁著抗戰規模的擴大,急速發展勢力超過了中統,不拿中統當大哥看了,讓中統心裡非常不爽,覺得軍統都是一幫小人得志的傢伙,要修理修理才行。

這種巨大的矛盾,於是就造成了雙方撕破了臉皮,明爭暗鬥,勢同水火。


1938年,“魯東行轅事件”,軍統殺死了中統盧斌等十餘人。中統把軍統告到了蔣介石那裡,蔣的態度很有意思。他十分惱怒,但最後還是不了了之,縱容了軍統。(魯東行轅的主任和副主任分別是中統和軍統出身,軍統出身的副主任厲文禮看主任不爽,居然直接暗殺了中統出身的主任盧斌)

1940年春,軍統發生“軍統電臺案”,軍統很沒面子。中統藉機大肆攻擊軍統,報了一箭之仇,把軍統上下氣的要死。

1941年底,軍統四大殺手之一的趙理君因販賣鴉片與中統韋孝儒結怨,尋機將韋孝儒活埋,由於此事影響極大也極壞,趙理君被蔣介石命令處決。事後,“兩統”都覺得自己吃了大虧,對對方恨之入骨。

1945年,中統大佬徐恩曾利用自己職務之便放縱前妻大發國難財,被戴笠抓到證據,捅到蔣介石那裡,此事直接導致了徐恩曾的仕途被終結,中統從此一蹶不振,氣的中統上下對戴笠咬牙切齒,誓要搞垮中統。

像此類事件,抗戰期間數不勝數。

有人曾說,中統和軍統除了在“反共”這一點上是統一的外,可以說是“不共戴天”。別看他們身上都掛著黨國徽章,但實際上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


所以總的來說,中統和軍統內鬥的根源,主要是兩方面造成的。一是高層縱容,故意製造矛盾(中統不是蔣介石的心腹班底);二是他們在業務上的競爭。

情報這塊蛋糕就那麼大,兩方都想分對方的蛋糕邀功。這要是都不打架,就是見鬼了。

當然了,情報部門內鬥,這並不是民國特有的現象。美國的CIA和FBI也有內鬥,相互沒少坑對方。比如911事件就是這兩個情報部門相互不信任導致的悲劇。


Mer86


先了簡單解一下中統和軍統:

中統和軍統都是蔣介石的特務機構。徐恩曾是中統負責人,戴笠是軍統一把手。

中統局的工作重心在黨政機關內部。

軍統局的工作重心在軍、憲、警部門,但也擔負了對行政機關、金融等要害部門的監控。這樣就引起了中統與軍統的權限衝突。

作為旗鼓相當的兩大特工組織,代表著不同勢力派系的利益,各自為政,各行其是,所以會經常內鬥,相處起來勢如水火。

蔣介石應該是樂於看著中統和軍統之間狗咬狗,因為這是歷朝歷代最行之有效的制衡術。

最終,戴笠搞垮了徐恩曾,這好比軍統戰勝了中統。

今天講講出手不凡的戴笠是如何搞垮徐恩曾的:

戴笠抓著徐恩曾第一個把柄:偷運假鈔案:

1943年,中統在湖北查扣了一卡車鈔票。

這一卡車鈔票原本是中國銀行的。押運員在運鈔時遇到了日軍,為了保命,押運員將運鈔卡車遺棄在半道上,逃跑了。

押運員回來後,謊稱已經焚燬鈔票和卡車。財政部無從查證,信以為真,便將這批鈔票按編碼全部註銷了。

按理說,徐恩曾查扣這卡車鈔票後,應該就地銷燬或者上報蔣介石。可是,徐恩曾卻讓湖北方面把鈔票運送到中統總部來,名義上是調查,實際上是想挪用私吞。

這種大事怎麼可能躲過軍統的耳目。戴笠立刻以“中統局偷運假鈔”為定性,彙報給蔣介石。

蔣介石相當生氣,當時正處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戰事吃緊,經濟困難。如果這些被註銷的鈔票流入市場,會讓困頓的經濟更加雪上加霜。

蔣介石對徐恩曾的好感一落千丈:國家危難之際,作為軍政要員,徐恩曾不想著身先士卒,反而做出這種中飽私囊、危害國家利益的事,不是黨國棟樑。

戴笠抓著徐恩曾第二個把柄,販賣偽鈔案:

上海淪陷後,國民黨把一批印製法幣的銅版放到香港中華書局保存。但是,日軍佔領香港後,找到這些銅版,並仿製了一些十元面值的法幣。

徐恩曾指使手下買了200萬元的假鈔,想運回重慶,發一筆橫財。

不想,半道被軍統的戴笠截獲。

這麼看來,徐恩曾真是一個腐敗、貪得無厭的傢伙,根本沒有愛國之心。

蔣介石很是震怒,想嚴懲徐恩曾。但徐恩曾是國民黨大佬陳國夫、陳立夫的表親,屬於“朝中有人”的那一類人。若不是陳家兄弟二人一再在老蔣面前幫徐恩曾開脫,徐恩曾可能當時就栽了。

蔣介石看在陳家兄弟的面上放過徐恩曾,卻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有人在國民黨中央黨部貼了一條標語“總裁不裁,中正不正”。這讓蔣介石憋了一肚子怒火。

戴笠抓著徐恩曾第三個把柄,徐恩曾的老婆王素卿走私販私,致人死亡:

徐恩曾知道自己做的過分,收斂了自己利用權勢搞大錢的行為。可是,他老婆王素卿不肯收手。

王素卿打著徐恩曾的招牌,仗著中統這一大靠山,大肆買賣黃金、美鈔,放高利貸,還承包了成渝、寶成、滇緬等線路的交通運輸。

王素卿大發黑心財早已讓眾人不滿,正好有一天,王素卿的一個司機醉駕撞死了人。一個放高利貸的逼債逼死了人。

這可真是致命把柄。戴笠便把徐恩曾夫婦這些年走私販私、中飽私囊,並縱使爪牙傷人致死的鐵證一股腦兒上報給蔣介石。

這讓老蔣再也忍無可忍,親自提筆寫下手令“免去徐恩曾本兼各職,永不錄用。”幾天後,又補了一道口諭:“徐恩曾今後不許再作政治活動!”

這場狗咬狗的爭鬥,徐恩曾因貪婪而失敗。

戴笠和徐恩曾的結局:

值得一提的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徐恩曾咎由自取,在官場上徹底完敗,灰溜溜地鎩羽而歸。但是,他後來逃到了臺灣,商場開始得意。日子過得很是滋潤愜意,直到1985年去世,活了89歲。

而戴笠僅一年後,就因飛機失事而死於非命。

專心寫有參考價值的歷史,喜歡請關注。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先說軍統和中統的由來

1938年3月,老蔣以抗戰為由,將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黨務調查科改成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過了5個月以後又將復興社特務處、軍事委員會密查組和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整合成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這就是當時最為臭名昭著也是讓人聞風喪膽的特務組織中統和軍統的由來。

中統和軍統的區別

從性質上看,其實中統和軍統都是特務組織,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收集情報、打壓異類。但如果細分的話就可以看出兩者還是有很大的區分的。

  • 中統的主要職責是監控國民黨機關內部情況;打擊除國民黨意外的黨派;控制社會的輿論以及思想。

  • 而軍統的是軍隊的序列,主要是收集各類情報、對軍隊進行監視、對敵對勢力逮捕和暗殺等。

他們雖然都是特務組織,但兩者的工作領域並不一樣,中統是屬於黨內,而軍統是軍隊的。兩者職責範圍非常明確,都是收集自身負責的情報,如果收集到的情報屬於對方的職責範圍,必須由對方接收。

為何都同屬國民政府,卻經常內鬥?

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中統的前身就高於軍統,而他們又控制了郵政系統,當時的郵政是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因此中統多次立功,受到高層表揚。可是隨著戰爭爆發,軍統獲得的戰爭信息更強於中統,再加上戴笠極速發展勢力,慢慢的壓過了中統。

(軍統頭子戴笠)

那時候就連國民黨高級將領,也是談軍統為之色變,從雙方成立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都是水火不容,不管是明爭還是暗鬥,雙方從來都是下死手。

  • 魯東行轅事件

當時最出名的莫過於魯東行轅事件。魯東行轅主人盧斌與副主任厲文禮二人分別屬於中統和軍統,因為職責不同,兩人也是一直不和睦,並且兩人的手下還經常火拼。

1939年2月26日,厲文禮指使下屬胡鼎三和王海帶兵頭信息了盧斌以及下屬,把他們擄走後在夜裡用亂世砸死,造成十多人死亡。

這次的魯東行轅事件震驚了國民黨高層,也造成了中統和軍統永遠也不可能化解的矛盾,雙方從此更是見面就火拼。

老蔣的權術

除了雙方為了爭權奪勢、邀請求賞外,裡面滋生的矛盾也個老蔣有著莫大的關係。中統名義上是聽從老蔣智慧,但其權利卻控制在陳立夫、陳果夫手裡,國民黨內部各種派系都有,陳氏兄弟為了派系的利益更是以權謀私。

而軍統的負責人戴笠則對老蔣是忠心耿耿,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為了老蔣的利益而出發。因此,軍統的一切都聽命與老蔣,老蔣也自然更偏袒軍統。

權力雖然控制在雙方負責手上,但最高領導人依舊是老蔣,而精於權術的老蔣雖然喜歡戴笠,卻不敢讓其做大,所以他一直耍手段讓兩邊互相牽制。並且軍統和中統兩邊產生的摩擦,老蔣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壓根就不想化解。

因此說,雙方雖然都同屬國民黨政府,但因為兩邊都有各自的私心和利益,這就產生了不可化解的矛盾。再加上老蔣從中作梗,更是讓兩方老死不相往來,恨不得弄死對方,這些都是雙方經常內鬥的原因。


大國布衣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軍統、中統所謂的內鬥,主要是小說《紅巖》以及一些電視劇裡面說的。

這些只是傳聞和小說,不是真實的歷史。

實際上,中統和軍統的側重點是有區別的。

軍統側重於搞軍事情報,戴笠本人也是軍人。軍統主要強調對敵,也就是包括軍閥、日寇還有中共在內的敵人。戰時軍統不但有專門的敵後情報系統,還有暗殺組、遊擊武裝等等。

相反,中統則側重於地方情報工作,陳立夫兄弟本來就是搞黨務出身。中統主要滲透進入黨政以及文化界、教育界,還有社會其他各種組織,偵測異動,提供情報。

軍統和中統,一般會同時部署在一個城市,這樣便於情報的互相印證,可靠性更高。同時,也可以避免情報系統的問題,比如出現叛徒或者被人收買之內。

軍統和中統,也有互相監督的任務,但絕非主流。

軍統和中統也有合作,但合作很少。這主要是兩個機構有自己的關係,蔣介石不希望他們有所串聯,導致情報系統的不可靠。

所以,軍統和中統主要是獨立活動。

既然都獨立活動了,互相內訌的可能性比較低,也沒有必要。

因為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大家各管一塊,也不存在搶地盤的問題。

況且,情報工作本來就是秘密的,雙方很難知道對方工作的詳情,那就難以破壞。

在敵佔區,中統和軍統都是秘密活動。

他們採用單線單向聯絡方式。比如我是小隊長,只有我知道隊員是誰,隊員之間互相併不認識,只和我單線聯絡。就算隊員偶爾因為合作認識了,也不許私下接觸,不知道對方真實身份甚至名字。不同的隊,執行不同的任務。比如我是暗殺隊,是不從事情報工作的,也不知道搞情報的是其他隊是什麼人。

我這個小隊長,也只是同上級組長單線聯絡。一個組有好幾個小隊,但我不知道其他隊長是誰,我只認識組長。

所以,如果我的隊員被抓了,只要我能夠及時逃脫,最多損失一個人,小隊不會被破壞。

同樣,如果我被抓了,叛變了,最多也損失一個小隊,不會影響整個組。


薩沙


民國政府的中統和軍統,兩個都是屬於民國政府的情報機構,一個全稱是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一個全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之所以“軍統”和“中統”都帶“統”字,是因為中文的“調查統計”是情報部門的基本職能,而這兩個特務組織工作重心本來是不同的,為什麼會經常內鬥?

先來說說中統

中統成立於1938年3月,在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蔣介石以抗戰為理由,將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黨務調查科改組成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由陳果夫、陳立夫兩兄弟領導控制,中統的工作重心是監控國民黨機關內部情況,打擊一切國民黨之外的黨派,控制社會輿論和思想,從性質上來說,中統是負責黨內事務,由國民黨組織部控制,系統龐大,掌握了基層很多事務。

中統以各級國民黨黨部為基地,在各省市國民黨黨務內都設有調查統計室,在大學院校、重點中學、文化團體都廣泛建立了所謂的黨員調查網,蔣介石成立中統的主要目的是對付共產黨,這是因為1938年初國共達成合作,隨著抗日戰爭的不斷深入,共產黨在國統區由完全秘密轉為公開,中統的黨員調查網就是在中國國民黨黨內進行防共和監視其內部人員,從而鞏固國民黨的統治。

在四十年代以前,中統的勢力非常龐大,國民黨的各級基層黨組織,都是中統的特務網延伸。

再來說說軍統

軍統的前身是復興社,這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政府的集權,效仿墨索里尼的“黑衫黨”,組織了一個以軍人為主體的復興社,1932年又在復興社內設核心組織力行社,設有一個專門進行諜報活動的特務處,戴笠任處長。


1938年8月,軍統由復興社特務處、軍事委員會密查和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整合而成,軍統屬於國民黨軍隊序列,主要任務是收集各類情報,對軍隊監視整治,對敵對勢力逮捕暗殺。

“兩統”相較而言,軍統的核心是戴笠替蔣介石組織的一批浙江黑幫,靠地域關係和江湖規矩提供凝聚力,所以善於搶錢和暗殺。

這兩個都屬於民國政府的特務組織為什麼經常內鬥?

按理說,兩個部門各管各的,一個管軍、憲、警及對外情報,另一個是管黨務調查及情報,其職責範圍非常明確,收集到的情報和線索,如屬於對方負責的範圍,必須移交給對方接收。


而恰恰就是因為收集到的情報要移交給對方讓兩個部門不合,兩個部門都是搞情報的,很多時候會發現目標是一樣的,兩方為了收集情報都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這時候誰願意放棄功勞,把自己辛苦所得送給別人?這也就有了爭權奪位、邀功請賞的競爭關係,誰贏了誰就會升官發財,自然就產生了矛盾。

還有就是有互相調查監視的矛盾,軍統的高層很多是國民黨黨員,中統自然有權監視他們,這讓軍統的高層很不爽,而軍統在國民政府西遷後,就是從南京遷到重慶,因為形勢的嚴峻,軍統也擔負了一些對行政機關、交通、金融等要害部門的監視,這就會涉及到中統局的人,中統是情報人員,自然害怕調查會洩露自己的身份,也就產生了矛盾。


中統的陳氏兄弟是位高權重,兩兄弟掌管國民黨黨務機構,有“蔣家天下陳家黨”的說法,中統的人事蔣介石是不能直接控制的,而戴笠屬於權重但位不高,是蔣介石的親信,軍統後來能超過中統,有因為戰爭破壞中統基層的原因,也有蔣介石扶植的原因,而兩大特務組織經常內鬥,說白了就是因為爭奪秘密工作主導權,為了各自的利益引起的衝突!


歷史紅塵


中統和軍統兩大特務系統內訌的根源是什麼?這個問題並不簡單。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出現了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效忠於中華民國政府的兩個特務組織,居然內訌不已,甚至大打出手,實在是令人費解。可是,當你仔細觀察這兩個特務組織的淵源,然後再看民國政府的淵源,一下子就明瞭了。

相對於軍統,中統的歷史更加悠久。早在北伐戰爭期間,蔣介石就命令陳果夫陳立夫兄弟到各地發展黨務工作,吸收大量的土豪劣紳作為地方黨部的負責人。為了保證各地國民黨黨部的忠誠性,1928年陳果夫特意成立了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後來這個組織先後改為黨務調查科和黨務調查處,直到1938年,才最終定名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

1931年,顧順章叛變,差點導致我黨上海總部遭遇毀滅性打擊。即便如此,中統靠著這個大案,一下子得到老蔣的青睞,權利越來越大。對此,蔣介石表示很擔心,於是效仿德國納粹黨,成立了中華復興社,並且在復興社設立了調查處。至此,中統的前身黨務調查科和軍統前身復興社調查處明爭暗鬥,都想立大功,都想得到主子的青睞,都想得到更多的經費和權力支持。

最為危險的是,陳果夫甚至在黨務調查科之外,成立了特工總部。這個特工總部設立在南京市夫子廟附近瞻園路 132號 (即是明朝中山王徐達的王府 )。 “特工總部不對外公開 , 在國民黨的組織條例中也沒有這個組織機構, 它既不屬於國民黨的任何黨務部門, 也不屬於政府的任何部門, 不屬於任何的社會團體 , 它本身並不是一個社會團體。實際上黨務調查科和特工總部是一而二 , 二而一, 兩者完全是一回事 。”

這樣的一個特務組織,如何能不讓老蔣不寒而慄。

再聯繫起陳果夫叔叔陳其美的暗殺手段,誰能不害怕?誰能不防備?

陳其美是蔣介石的恩師,也是蔣介石的結義兄弟,就是他領著蔣介石亦步亦趨走上了國民黨高層。陳其美在上海結交黑幫,成立精武武術學校,聘請霍元甲當師傅(難道陳其美就是陳真?)。上海起義時,陳其美被俘虜,李燮和當了滬軍都督。陳其美就用暗殺方式趕走李燮和,自己當了滬軍都督。光復會首領陶成章在浙江招兵買馬,權勢越來越大,陳其美就派蔣介石刺殺陶成章,光復會在同盟會的刺殺下,實現了“功成身退”的理想。新成立的國民黨總務宋教仁在陳其美地盤上被殺,刺殺宋教仁的武士英又在陳其美的監獄裡被殺。陳其美是宋教仁案的主要嫌疑人之一。

再看蔣介石,一生中始終把刺殺陶成章作為自己政治生涯的起點,他認為,正式刺殺陶成章,促成了同盟會和國民黨內部統一,因此即使是陳其美死了,孫中山也對他另眼相看。蔣介石在黨內的主要對手汪精衛,恰恰也是一個刺客。光復會章太炎一句“同盟會都是遠距離革命家”,他就氣血上湧刺殺滿清攝政王。

與國民黨長期作對的北洋派,從來不害怕國民黨的槍炮和軍隊,他們害怕的是國民黨的刺客。國民黨這樣強悍的刺客傳統下,這樣強大的黑社會背景下,對以刺殺和破譯情報為主的特務工作自然是十分重視,又萬分提防。

軍統沒有讓老蔣失望,黃埔六期畢業的戴笠,帶著一大批黃埔學員,組織起強大的特務組織。戴笠此人,在黃埔讀書時,就總是愛打小報告,每次向校長高密,都得到讚賞。戴笠一開始單槍匹馬刺探黃埔學生動向,後來逐漸成了一個小團體,當老蔣組織復興社時,自然想到了這個喜歡刺探情報和秘密告發的忠臣。

中統和軍統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

中統最擅長的工作方式是“策反”,他們稱之為“細胞戰術”。中統總是能打入中共和其他反蔣團體中,每當發現嫌疑對象,第一時間不是抓捕和審訊,而死策反他。1941年,陝北的小學教師楊紅超收到中統策反信件,隨後被我黨發展為雙面間諜。這大概是電視劇《潛伏》中佛龕李涯的原型,與電視劇中不同的是,楊紅超始終都沒人直到他到底是效忠哪一邊的。

軍統最擅長的工作方式是“刺殺”。軍統的骨幹王天木、陳恭澍、趙理君等人,無一不是刺殺行動的高手。而戴笠本人,最喜歡的三件事槍、汽車和女人,槍是殺人的,汽車是殺完人逃跑的,女人則是逃跑後壓驚的。

隨著國民黨工作重心越來越轉移到反共反人民上,而在根據地和解放區,國民黨甚至連一個普通群眾都策反不了。於是中統就給人留下了“草包”的形象,相對軍統那種快意恩仇的工作方式,中統的工作太悶了,不容易出名,也不受人歡迎。

不管是中統還是軍統,都是蔣介石建立獨裁統治的工具,與德國納粹的蓋世太保黨衛軍沒什麼兩樣,根本不值得。


歷史知事


1942年,軍統“追命太歲”、“四大殺手”之一的趙理君,在戴笠保薦下出任了軍委會華北戰地督導團專員。

因私與中統河南調查室主任韋孝儒發生矛盾的他,竟將後者連同八名隨從人員綁架殺害後丟入了枯井之中。

中統幕後老闆及中統局實際主持工作的副局長徐恩曾,命令部下蒐集相關證據,在蔣介石面前告軍統的狀。

在蔣介石、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的關注下,此案告破,趙理君在洛陽被執行了槍決。戴笠領銜的軍統與徐恩曾話事的中統之間的這次大斗法,沒有人是勝者。

戴笠

那麼,軍統與中統這兩大特務機構,為什麼會斗的死去活來呢?不外乎有兩點,一則為名,一則為利。

為爭功邀寵,軍統、中統相互拆臺,甚至互下死手

本來,軍統與中統的職責範圍已經有所明確:前者負責軍事、警察、保安等領域的特務工作,後者負責黨政、經濟、文化領域的特務工作。

但真正操作起來有時又很難真正區別開來,也會交叉甚至重疊,這就出現了軍統、中統同時插手的怪異現象。

比如憲兵司令部,理論上屬於戴笠的工作領域,但由於徐恩曾兼任了憲兵司令部的整治督查,就掌握了憲兵司令部的核心部門,並把很多主要人員吸收進了中統,這讓戴笠非常惱火。

就連遭中統前身——中央黨部調查科秘密逮捕並叛變的顧順章,後來也在收買下答應為軍統前身——戴笠的“特務處”效力。

極度震怒的陳立夫、徐恩曾,派特務將顧暗殺了,這就是“我失去的,你也得不到”的變態心理。

徐恩曾

有時對同一個目標,一方想放長線釣大魚,另一方為搶先邀功而會提前收網,往往會破壞整個行動的最終效果。

為爭奪權利,軍統、中統相互掣肘,甚至暗下黑手

對軍統、中統來說,所謂權利權利,無非就是權和利。

抗戰期間,財政部在湖北印了一大卡車的新鈔,準備運往重慶。結果車剛開出不久,就遇到了空襲警報,加之聽說日軍馬上就會開到,安保人員及司機便棄車跑路了。

這一卡車新鈔落到了中統手裡,徐恩曾想吞掉這份飛來的橫財,就讓人押送到重慶,結果被軍統的交通檢查所截獲了。戴笠於是就把這事報告給了蔣介石,差點搞到徐恩曾掉腦袋。

一年之後,徐恩曾又有把柄落到了戴笠手裡。他用中統的卡車做走私生意,在四川境內又被軍統查獲了。

這事又被戴笠捅給了蔣介石,後者本來就對徐恩曾已嚴重不滿,於是就藉機撤去了徐的各種本兼各職。中統的“老大”,這次算徹底“翻車”了。

中統局局長朱家驊

對蔣介石來說,同時啟用軍統和中統,看似等於設置了雙保險。而從實際上來說,二者之間的嚴重內訌內耗,卻極度降低了行事效率。但蔣可能也無所謂,或許他也很享受二者在他面前拼命爭寵的快感吧


我是@司馬砸光,敬請關注、交流


司馬砸光


軍統和中統都是同屬國民政府的特務組織或者說情報機構,許多人都分不清二者到底有何不同。但事實上,這兩個機構區別很大。中統是屬於黨內,而軍統是軍隊的,一個對內,一個對外,都是直接對老蔣負責,不存在上下級關係。這有點像美國的FBI和CIA。

雖然說二者有分工,但在工作業務中難免會有交集,一般這種就比較麻煩,玩兒的好就是合作,玩兒不好那就是衝突了。沒辦法,雖然都是為政府效力,但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和利益,明爭暗鬥那是絕對少不了。

而且作為情報機構,二者的不合,,正好可以讓雙方實現更好的監督,從而防止一家獨大,壟斷情報,最終造成隱患,這絕對是高層想看到的局面。最為簡單的例子,明朝的廠衛制度,為何有了錦衣衛還要搞東廠,為了有了東廠還要弄西廠?不就是一個制衡嗎?

具體我們從以下三點來講。

第一:二者管轄範圍不同,但是任務多有衝突,哪一方都不想把功勞讓給對方。

中統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政機構,它的誕生要早於軍統,這個部門在設立之初就被確定了“位高權重”的地位,這個部門的重心主要在黨內事務上,中統工作人員有權利對黨內各高官進行監察行為,除此之外他們還擔任了國民黨思想統一工作的開展,有打擊和抓捕黨內外有反對思想的人或組織,控制輿論方向等任務。

中統自從1938年成立以來,很快就建設了龐大的系統,其權利也來到了頂峰。而軍統則是由復興社特務處、軍事委員會密查局以及統計局共同組建完成,成立的目的是蒐集外界情報、監察軍隊機構、對敵對勢力進行抓捕和暗殺。

通過對兩種機構主要工作範圍的分析,中統的任務主要是針對內部人員(包括軍統),而軍統的任務則是針對軍隊和外部人員,但雙方的共同點是都帶有諜報機構的性質。

所以二者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跨界”的現象,某個目標在調查的過程中慢慢變了性質,從中統的範圍中跳到了軍統範圍中(或者相反),那麼自己就必須把費勁收集到的情報全部交給對方。

這種情況讓雙方很是不爽,自己機構中的人員冒著危險取得的情報,轉而成為了人家的邀功之物,時間長了以後兩個機構就開始玩起了“陰招”,對彼此的好感也慢慢消失,雙方為了利益完全站到了對立面。

第二:雙方人員有了互相監控的矛盾。

在前面說到,中統在職權方面對軍統有著天然的監督權利,這種情況對於搞諜報的機構來說是非常彆扭的,畢竟對於諜報組織來說,身份洩露就意味著失去了價值以及增加了殉職的風險,軍統人員的資料被中統瞭如指掌,這讓他們對中統沒有一點好感。

而且在國民政府選擇西遷以後,由於黨內局勢變的比較緊張,軍統的職權也進一步擴大,他們也分擔了一些行政機構、交通、銀行方面的監控任務,而這時候的軍統也就很“自然”的掌握了中統人員的很多底細,這也讓中統人員有了同樣的不滿情緒。

雙方機構就是在這種局面之下不斷加深矛盾,以至於最後基本不能相容。

第三:軍統地位逐漸被中央提升,讓中統有了防範之心。

除了兩者在工作上的具體衝突之外,在政治層面他們也有很大的矛盾。中統機構由陳氏兄弟掌握,其權利如日中天,後期的蔣介石已經不能直接對中統進行控制,身為領導者的他自然不想再扶植這個機構。

有了這個想法之後,他對中統逐漸冷落,而對軍統則越發倚重,在這種政治偏向的影響之中,軍統機構不斷增加手中權利,其中很大一部分權利都是從對方手裡“摳出來”的,這樣一來雙方形勢已經不可收拾。

綜上所述,這兩個機構雖然隸屬於同一政黨,但是由於工作和政治層面的雙重利益衝突,它們最終不能“同心同德”。


白話歷史君


軍統和中統都是同屬國民政府的特務組織。蔣介石同時扶持軍統和中統,目的是為了左右逢源,防止一家獨大,壟斷情報,最終造成隱患。自然不希望他們爭鬥不休、內耗不斷,因此在組建之初親自出馬,對他們的工作範圍加以劃定。


蔣介石規定,軍隊、軍事院校、兵工廠及直屬後勤的軍需用品工廠,劃歸軍統的工作範圍;黨、政、教育、經濟、文化、一般民用工廠等等,則劃歸中統的工作範圍。但是在實際中,他們的工作範圍時有交叉,其次,兩個部門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明爭暗鬥那是絕對少不了的。其實也就是黃埔系和CC系的撕逼大戲。

軍統,隸屬軍隊序列,全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屬於“黃埔系”。那為何軍統會和黃埔有聯繫呢?請看“力行社→革命青年同志會→復興社→特務處→軍統”。中統,全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是“CC系”的自留地。CC系的基本盤包括了中央組織部、中統局、國民黨地方黨部和教育系統,以陳立夫和陳果夫兩兄弟為首。

業務糾紛。二者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跨界”的現象,某個目標在調查的過程中慢慢變了性質,從中統的範圍中跳到了軍統範圍中(或者相反),那麼自己就必須把費勁收集到的情報全部交給對方。是你你會交嗎?我tm冒著生命危險辛辛苦苦搞到的情報,瞬間成為了別人的邀功之物,給別人做嫁衣。時間久了雙方就開始耍陰招,彼此也就沒有了好感,都是站在自己利益考慮問題。比如戴笠就曾經扣下了本該屬於中統負責的案子,讓自己人處理。中統知道後,也是直接報復,有關於軍方的線索,也不給軍統。


互相監督。中統在職權方面對軍統有著天然的監督權力,這對於搞情報的人來說是致命的,畢竟神秘感是他們最基本的條件。軍統人員的資料被中統瞭如指掌,這讓他們對中統沒有一點好感。後來,軍統的職權也進一步擴大,他們也分擔了一些行政機構、交通、銀行方面的監控任務,而這時候的軍統也就很自然的掌握了很多中統人員的底細,這讓中統人員有了同樣的不滿情緒。於是雙方就是在這種局面之下不斷加深矛盾,以至於最後基本不能相容。

爭寵奪權。中統一直由CC系把控,有時甚至連老蔣都不能直接掌控,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老蔣這才下定絕心組建軍統。有了這個想法之後,他對中統逐漸冷落,而對軍統則越發倚重,在這種政治偏向的影響之中,軍統不斷增加手中權利,其中很大一部分權力都是從中統手裡“摳出來”的,這樣一來雙方形勢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因為軍統的出現使得中統“受寵”的程度大大降低。


兩個機構雖然隸屬於同一政黨,但由於爭寵奪權,導致雙方始終不能同心協力,當然這也許是老蔣的特意為之。


雁城流浪僧


從性質上看,中統和軍統都是特務組織,兩者有何區別呢?中統的工作重心是監控國民黨機關內部情況;打擊一切國民黨之外的黨派;控制社會輿論和思想。

而軍統屬於國民黨軍隊序列,主要任務是收集各類情報、對軍隊監視整治,對敵對勢力逮捕暗殺。他們的工作領域不同,中統的是黨內,軍統的是軍中。其職責範圍非常明確,收集到的情報和線索,如屬於對方負責的範圍,必須移交給對方接收。

軍統頭子戴笠



剛開始,中統及其前身的地位高於軍統,加上控制了郵政系統,能獲取到大量的情報,因此立功無數。

但軍統趁著戰爭爆發,急速發展勢力範圍,還獲得了資源的傾斜,地位上超越了中統,就連國民黨高級將領,也畏之如虎,談軍統色變。 這兩者都是國民黨統治的馬前卒,並且分工清晰,按理說沒有什麼利益衝突,實際上並非如此。它們從成立之時起到國民黨敗退大陸,沒有一刻停止過明爭暗鬥,勢同水火。

姑舉一例,魯東行轅主任盧斌和副主任厲文禮分屬中統和軍統,兩人素來不和。兩個派系下的武裝時不時火拼。1939年2月26日,厲文禮指使部下胡鼎三與萊陽縣長王海如帶兵偷襲盧斌以及部下,擄走之後趁著黑夜用亂石擊殺,死亡十餘人。這起“魯東行轅事件”震驚一時,是中統和軍統矛盾不可化解的結果。

中統和軍統矛盾重重的原因很多,除了爭權奪位、邀功求賞的競爭關係之外,和蔣介石關係最大。中統雖然名義上聽從蔣介石指揮,卻控制在陳立夫、陳果夫之手,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陳氏兄弟代表的CC係為了派系利益會圖濟其私。而軍統頭子戴笠對蔣介石忠心耿耿,言聽計從,工作原則就是“秉承領袖意旨,體驗領袖苦心”,軍統一切聽命於蔣介石,蔣介石自然偏向軍統,讓中統和軍統的矛盾日積月累,越來越深。 另一方面來說,蔣介石精於權術,明白中統和軍統相互牽制,才能讓他容易掌控,對許多矛盾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根本不想化解,這也是中統和軍統紛爭不斷的一大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