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兩年征戰橫掃北方,遲遲不歸,錯過常遇春葬禮

在常遇春、李文忠率領明軍打下開平的第二天,徐達下令進攻慶陽。

以前我們說過,當時元軍在陝西、甘肅的力量主要有兩個部分,一是李思齊,一是張思道,而張思道還有一個弟弟名叫張良臣,在戰場上極為勇武,軍中稱呼他為“小平章”。

明軍佔領西安之後,張思道退往慶陽,李思齊在臨洮投降明軍,張思道明白慶陽也守不住,於是留下弟弟張良臣等人駐守慶陽,自己向西北方向逃往寧夏,結果在那裡被王保保抓了起來。前幾年,張思道和李思齊一直派兵與王保保作戰,如今落魄至此。


徐達兩年征戰橫掃北方,遲遲不歸,錯過常遇春葬禮

李思齊投降之後,明軍在臨洮設置臨洮衛,然後陸續打下鞏昌、安定州、會州、靖寧州、平涼、延安等地。

和攻克元大都時一樣,徐達下令把陝西的大量軍民押送到河南開封安置。《紀事錄》中說,指揮副使韋正押送兩萬軍民前往河南,正是酷熱的季節,天旱無水,而且缺糧,途中軍民死亡過關,景況很慘。

慶陽的張良臣聽說哥哥被王保保拿下,認為王保保不會來救援自己,單憑自己的力量無法對抗明軍,於是嚮明軍投降,獻出慶陽。

徐達派大將薛顯前去受降。在這次北征的過程當中,明軍最好用的兩位先鋒大將,一個是傅友德,另一個就是薛顯,而徐達自己似乎更偏愛薛顯一些。

薛顯率領一萬多明軍前往慶陽,其中騎兵五千,步兵六千人。張良臣恭敬出迎,當天夜裡卻率軍偷襲明軍大營,明軍毫無防備,結果大敗,大將張煥被俘,薛顯受傷但僥倖逃走。


徐達兩年征戰橫掃北方,遲遲不歸,錯過常遇春葬禮

張良臣降而復叛,打了明軍一個措手不及,也讓大將軍徐達大失顏面,下令集中全力圍攻慶陽,一定要把其拿下。具體的過程我們以前講過,這裡就不再細講。

慶陽包圍戰從六月開始,一直打到八月,張良臣頑強而且敢戰,當然最後被徐達處死。在整個包圍戰的過程當中,各方面的援軍一直試圖前來救援。

七月,王保保派部將韓扎兒攻陷原州,也就是如今固原一帶,策應慶陽。明軍指揮陳壽等人戰死,隨後韓扎兒又攻陷涇州。徐達派軍扼守住慶陽西南的驛馬關,同時,馮勝率軍迎擊韓扎兒,韓扎兒率軍逃走。

元順帝也派大將脫列伯進攻大同。此時,從開平返回的另一路明軍,由李文忠率領前往陝西,準備協助徐達。當他們到達太原時,得知大同告急,李文忠自作主張,率軍北上迎擊,在大同附近大敗脫列伯,生擒脫列伯和一萬多兵馬。這一戰打得非常漂亮,證明了李文忠的出色能力。


徐達兩年征戰橫掃北方,遲遲不歸,錯過常遇春葬禮

同時,賀宗哲率領另一支元軍攻打鳳翔。鳳翔的形勢比較兇險,元軍的進攻兇猛,而慶陽一帶的明軍騰不出手來救援。更危險的是,鳳翔的守軍當中有不少是在臨洮投降的李思齊的舊部,萬一在緊急時刻生變,後果不堪設想。

鳳翔的指揮金興旺等人巧妙應對危局,率領將士頑強抵抗十餘天,直到慶陽被攻陷,賀宗哲不敢再留在這裡,率軍撤走。

早在攻克慶陽之前,朱元璋派吳禎前往陝西,指示徐達:打下慶陽之後,他和湯和一起返回南京,把總兵官的印信交給馮勝,由馮勝、吳禎駐守慶陽,節制西北各地軍民。由康茂才駐守太原,李伯昇和耿炳文駐守陝西,何文輝鎮守潼關,韋正鎮守臨洮,此外還有郭子興駐守鞏昌,他是朱元璋身邊郭寧妃的哥哥,有材料說他灑色貪婪,處事兇狠。

朱元璋的想法,是等徐達回到南京之後,他們一起為常遇春舉行葬禮,再一起商議軍功封賞之事。但不知為什麼,徐達遲遲沒有動身,中間朱元璋又派專人催促,並說:“朕日望之,敕至可即日上道”。

不太清楚徐達拖延的原因。十月初九,朝廷為常遇春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而徐達返回南京並覲見朱元璋的時間已經是十一月初一了。這中間,似乎哪裡有些不太對頭。


徐達兩年征戰橫掃北方,遲遲不歸,錯過常遇春葬禮

至此,從至正二十七年年底開始的北征,算是告一段落。經過將近兩年的征戰,北征的明軍先後打下山東、河南、元大都、山西、陝西、甘肅等地。從速度上看,似乎不算太快。

不過,明軍經過的地方,並不是疾風掃過,而是穩紮穩打,消滅對手,建立軍政機構,委任官吏進行管理。可以說,是一塊一塊地真正吃到肚子裡去,這也符合朱元璋的穩健的作風。

於左 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