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常遇春:“只要有十萬大軍我就能橫行天下!”他:“三萬足矣。”

常遇春:“只要有十萬大軍我就能橫行天下!”他:“三萬足矣。”

常遇春是明朝的開國名將,其人勇猛果敢,武藝精湛。史料記載常遇春在歸附朱元璋後,每戰必自請為前鋒,皆可力戰克敵,為朱元璋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後,對常遇春更是愛重,特意下旨表彰他“勤勞於外,南平諸郡,兵不失律,民無所擾”的功勞,認為常遇春功勳卓著,“雖古名將,未有過之”。常遇春更是自稱“將十萬眾,橫行天下”,故此軍中上下皆稱其為“常十萬”。然而早在這位“常十萬”之前,於北魏年間就已經出現過一個“候三萬”。

常遇春:“只要有十萬大軍我就能橫行天下!”他:“三萬足矣。”

▲大明第一勇將,常遇春

北魏末年,禍亂四起,在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的壓迫下,北方不斷的爆發農民起義。延昌四年,冀州僧人法慶以“新佛出世,除去舊魔”的口號領導大乘教眾和大量百姓起義,兵力最盛時達五萬餘,兵鋒已達冀﹑瀛二州的武邑﹑勃海﹑長樂﹑武垣四郡,北魏政府動員了整整十萬軍隊才堪堪鎮壓下去,這幾乎損耗了北魏最後的國力,於是再也無力應付邊鎮各胡族群起反抗而引發的六鎮大起義。

戰亂危害了國家的統治和百姓的生活,卻也給了英雄用武之地。鮮卑化羯人侯景,從小在邊陲長大,不拘小節,驍勇好鬥,雖然由於左足生有肉瘤而行走不穩,但極擅騎射且深具謀略。趁著北魏國勢動盪的時機,侯景率領自己組建的部隊投靠了六鎮起義中實力最強的爾朱榮,被其任命為先鋒。梁大通二年八月,爾朱榮與葛榮在滏口展開大戰,侯景悍勇有謀,御軍有法,在此戰中大顯神威,生擒了敵軍首領葛榮,立下赫赫戰功,被爾朱榮升為定州刺史。

常遇春:“只要有十萬大軍我就能橫行天下!”他:“三萬足矣。”

▲北魏末年爆發的六鎮大起義,起義軍包括了漢、鮮卑、匈奴、氐、羌、敕勒等各族人民。

侯景為人生性狡詐,爾朱榮死後,高歡起兵反叛,大敗爾朱家族,侯景見局勢不妙,立馬率本部人馬歸降。高歡素知侯景性情手段,暗中忌憚,但有西魏宇文泰虎視眈眈在前,只能接受侯景投降,並封他為司徒兼定州刺史。其後侯景屢立戰功,曾與高歡言:“願得兵三萬,橫行天下,要渡江捉來蕭衍,讓他做太平寺住持!”(太平寺在東魏都城鄴城)高歡見侯景如此猖狂,心有不滿,但正值用人之際,所以他並沒有限制侯景的勢力,於是侯景得以擁兵十萬,割據河南十四載。

常遇春:“只要有十萬大軍我就能橫行天下!”他:“三萬足矣。”

▲侯景雖腳有殘疾,但擅長騎射,勇力過人。

沙苑之戰中,高歡率領二十萬大軍圍攻宇文泰,深入敵軍腹地,隨軍的侯景建議高歡分前後兩軍,相繼而進,互相照應,以避免一招不慎,滿盤皆輸的局面。高歡出於對侯景的不信任和之前的經驗教訓,斷然拒絕了分兵之舉。高歡雖不願分兵,但其臨陣常有奇計,此刻見蘆葦草深,便欲用火攻破敵,這時候高歡手下的猛將彭樂站了出來,他意圖生擒宇文泰邀功,認為“我眾賊寡,百人擒一,何憂不克?”緊接著,一個別有用心的人也站了出來,他就是先前獻策不被採納的侯景,他認為用火攻燒死宇文泰無法顯示我軍聲勢,應該生擒宇文泰,當眾處罰以示我軍威風,威懾其餘勢力。高歡在侯景的慫恿下放棄了火攻的念頭,殊不知侯景和他早就貌合神離,又因先前的分兵之策被拒再生齟齬,加上侯景欲養寇自重,這次的建議完全就是為了宇文泰著想。高歡一再錯失良機,在宇文泰佔據了地利的情況下與其作戰,本已勝算在握的東魏軍恃眾欺寡,正面突擊,不料西魏軍伏兵四起,鐵騎橫擊,東魏軍全線潰敗。這一戰,東魏軍臨陣被斬首六千餘級,在倉皇逃竄中“喪甲士八萬人,棄鎧仗十有八萬”,高歡統一北方之夢終告破裂。

常遇春:“只要有十萬大軍我就能橫行天下!”他:“三萬足矣。”

▲西魏軍主帥宇文泰按兵法“以正合,以奇勝”伏擊東魏軍,取得了沙苑之戰的勝利。

宇文泰經此大勝,兵精糧足,成為高歡的心腹大患,於是在沙苑之戰後一年,高歡便發動了河橋之戰。此戰由侯景擔任東魏軍主帥,他率領東魏軍重奪洛陽,一度將西魏軍打得丟盔棄甲,迫得宇文泰在戰場上假裝小卒逃生。此戰東魏軍雖未獲全勝,侯景卻打出了赫赫威名,他在東魏的地位、權力已經不容置疑。高歡崩逝後,高澄繼位,侯景立即叛變,投靠了南朝梁武帝,其後又再次反叛,餓死梁武帝蕭衍,強娶溧陽公主,自封為“宇宙大將軍“。梁大寶二年,侯景的野心愈加旺盛,他廢蕭綱,立豫章王蕭棟為帝,又於同年命蕭棟禪讓,自己升壇受禪,稱帝改元,是為梁漢帝。

常遇春:“只要有十萬大軍我就能橫行天下!”他:“三萬足矣。”

▲侯景繪畫形象

侯景稱帝后陷入了舉世皆敵的處境,公元552年,王僧辯與陳霸先在白茅灣會盟,進軍建康,大敗侯景,侯景在逃亡中被部下所殺,其後更是被百姓分屍而食,可謂是不得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