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帐下谋士贾诩为什么被人污蔑为三国第一毒士?

非想


贾诩是一大谋士,但政治上烂糊三鲜。最早助卓为虐,几经跳槽,最后才投到曹操帐下。

他不如诸葛正派,亦逊于司马稳重,更缺少鲁肃忠诚。从一开始就为凶残的董卓效力,是属于同流合污之小人,歹毒之徒,当为第一毒士。


夏雨风




渔樵之人W


贾诩,三国第一毒士这一殊荣,非他莫属。

贾诩是个极端利己主义者,他做出所有选择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自保。为了自己活命,为了家族生存下去,就算牺牲万万黎明百姓也在所不惜。

这样的人,很可怕,他的数次选择,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举个例子。

贾诩本是董卓手下谋士,董卓被吕布杀了之后,贾诩跟着董卓的手下李傕、郭汜,一路向西逃窜。

但逃着逃着,贾诩觉得要是这么逃窜,迟早会被别人抓住,那样就必死无疑了,不如聚拢残兵,反攻长安,于是贾诩找到了李傕、郭汜二人,对他们说:

“咱们这样三三两两的跑,一个小小亭长就能抓住我们,不如收拢士兵,反攻长安,若是胜利,咱们就得到了天下,若是失败,咱们再逃不迟。”

后来,李傕、郭汜果然听了贾诩之计,成功占领了长安。


贾诩此计,得以保全性命,他的全家也性命无忧,但是长安却成了人间炼狱,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百姓死的死,逃的逃。

贾诩为了活命,置成千上万百姓于死地,这难道不是毒士吗?

再举一个例子。

官渡之战僵持之时,曹操和袁绍两个死对头争相拉拢张绣,因为张绣有兵,有粮,有本事,但张绣举棋不定,不知道该站在哪边。

综合实力看,袁绍占上风,况且张绣曾经杀了曹操的儿子曹昂,大将典韦,以及侄子曹安民,也差一点杀了曹操,按照常理来说,张绣理所当然地选择袁绍。

张绣是这么想的,但贾诩不这么看!


PS:此时贾诩离开了没头脑的李傕、郭汜,投奔了张绣。

贾诩找到了张绣,极力忽悠张绣投奔曹操,理由如下:

一是,袁绍心胸狭隘,连亲哥哥袁术都容不下,何况你一个外人。

二是,汉献帝在曹操那,人家是正统,其他都是乱臣贼子。

三是,袁绍兵强马壮,咱这点儿人马,人家看不上,曹操实力弱,咱们去,曹操高看一眼。

四是,曹操志向远大,心胸宽广,肯定不会记仇的。

张绣在贾诩一个劲地撺掇之下,也不知哪根神经搭错了,头脑一发热,真的听信了贾诩的馊主意。

其实,是贾诩看好曹操,是他想投奔曹操,但是他不敢一个人去,因为他曾经是董卓的帮凶,血债累累,他怕曹操杀了他,所以才拼命裹挟张绣一起去。

说到底,他还是为了自保。


但到了曹操那边之后,贾诩成了曹操首席谋士,后来官拜太尉,位列三公之首,还成了曹丕的老师,死后葬在曹丕庙里,这份殊荣可谓位极人臣了。

而张绣呢?

他沦为了曹操的杀人工具,北征乌桓的途中,被曹丕逼死了,连他的儿子张泉,也因卷入了魏讽谋反案,被曹丕诛杀了,家人或被杀,或被发配边疆,可谓悲惨至极。

张绣被忽悠惨了!


一半秋色


贾诩(147年---223年)字文和,武威(今甘肃武威)人。

贾诩自幼熟读兵书,精于谋略。最初为董卓谋士,董卓被王允、吕布联手除掉后。他又为李傕效力,董卓被杀后,李傕,郭汜原来打算带兵逃回西凉。他献计回西凉不如反攻长安,挟天子以令诸候。李,郭二人兵败后,贾诩又投靠到西凉老乡张绣帐下。

张绣曾用贾诩之计两次打败曹操,尤其是宛城之战,曹操痛失长子曹昂,大将典韦,自己也差点丢掉性命。

官渡之战前夕,张绣本打算投靠袁绍,毕竟和曹操有杀子之恨。贾诩极力反对,并劝张绣道:“袁绍心胸狭隘,兄弟都会反目何况我们外人,况且河北多名士,他不能重用。曹操雄才大略,求贤若渴,定会不计前嫌。”

张绣降曹后,果然和贾诩说的那样,曹操不计前嫌并和张绣结为亲家。张绣在官渡之战中,也表现良好并立下大功。

赤壁之战后,马超,韩遂的凉州联军约十万多人据守潼关联合抗曹。贾诩利用反间计让马超,韩遂互相猜疑。曹操趁机与联军决战,大获全胜,并平定关中。

曹昂在宛城之战为救曹操身亡后,曹操在选储君的问题上曾摇摆不定,曹丕首先拉拢贾诩为其智囊。最终曹丕胜出,继位后封贾诩为太尉。

贾诩作为一代谋臣,多次易主,也无可厚非。毕竟人往高处走,都有选择明主的权利。

后人称其为“第一毒士”我的理解是当年在董卓被杀。李傕,郭氾如果逃回西凉。朝庭里有王允等一些大臣主持朝政,也许会天下太平。贾诩为了自保,献计李傕,郭氾反攻长安。朝中忠臣良将死伤怠尽,令天下彻底大乱,群雄四起,民不聊生。所以被称“第一毒士”。


墉上闲人


三国四大“毒士”,贾诩、李儒、程昱、诸葛亮。

我个人觉得之所以会将此四人评为毒士,并不是说他们本身是坏人,而是他们洞悉人性,出的主意往往不计后果,毫无下限,当然,这种“毒”没有办法品评对错,毕竟在那个战乱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罢了。

我们今天就好好说一说贾诩。

贾诩的“毒”更多的是眼光毒辣,他善于洞悉人性,把握时机。

“毒计”之一:反攻长安

初平三年,董卓被杀,王允要清算董卓余党。此时,李傕、郭汜等人心怀不安,打算各自逃离。贾诩出面阻止了他们,说:“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尊奉国家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此计为众人采纳。

于是李傕等散发“王允欲洗荡此方之人”的流言,联络凉州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十余万之众。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攻而不克。后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凉州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

事后,李傕、郭氾欲封贾诩为候,以奖赏贾诩的功劳,但贾诩却而不受。这也是贾诩老谋深算之处,李傕郭氾反攻长安是保命之计,但攻破长安后血洗长安则有违人伦。如果自己受封,天下人的口诛笔伐,势必都会集中在自己身上,于名声不好。

“毒计”之二:拒袁归曹

建安四年,袁绍招降张绣,并派人与贾诩结好。此时袁绍势大,张绣倾向于降袁,但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曹操闻讯后大喜,亲自接见贾诩,执其手说:“使我的信誉扬于天下的人,是你啊!”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由于当时冀州为袁绍所占,贾诩便留参司空军事,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

“毒计”之三:离间马韩

建安十六年,马超、韩遂纠结十万于众,在潼关与曹操对决。马超提出划河为界的议和条件,被曹操拒绝。马超多次前来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使马超欲急战速胜不得。九月,再次提出划地为界的要求,并送子为人质。贾诩认为可以表面上假意应允,麻痹对方,实际积极准备,伺机歼敌。曹操又问贾诩如何破敌,贾诩说:“离间他们。”曹操采用他的计谋,写书离间马超和韩遂,使他们内乱。曹操视时机成熟,主动对关中联军发起进攻,大胜而归。

总结一下,贾诩的“毒”,其实说的就是他审时度势,能洞悉人性的敏锐眼光,而并不是计策有多恶毒。

如果单从计策恶毒来评价的话,第一毒士可是非诸葛亮莫属了。诸葛亮善用“火”计,是出了名的,不论是演义,还是史记,都强调了这一点,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军、火烧上方谷。火计的狠辣之处自不用多说,瞬间就可以让上万大军灰飞烟灭,而且死状十分惨烈,死时痛苦万分。就连诸葛亮自己都说过:“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始终先生


你好,我是煮酒放歌,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清“毒士”这个概念。在史书上,从未有过毒士一词的记载。在桌游三国杀中贾诩有一个成就叫做“冷酷的毒士”,不确定这是不是毒士一词的来源。

所以毒士这个词,古代是没有的,是今人生造的一个词。

贾诩

很显然,这个词是贬义的。顾名思义,毒士,毒辣之谋士,那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贾诩呢?是在抹黑他吗?

在我看来并不是的,原因请听我细细道来。

我们知道,初平三年,董卓被吕布和王允联合杀死,不久以后,董卓女婿牛辅也被部下杀死,西凉军群龙无首

摇摇欲坠的大汉,貌似在这一刻出现了一缕曙光!

李傕郭汜这些西凉军将领,想向王允请降。事情在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有了这十万西凉精骑,中央政府就有了号令天下的资本和底气,献帝也可以拜托傀儡的身份。

可这一切都被我们的王司徒毁了!

他拒绝西凉军请降!

他要杀光他们!

王允是造成李傕郭汜之乱的罪人

王允真的蠢,就算是秋后算账,也得等到秋后啊,兔子急了会咬人,狗急了还会跳墙呢,更何况十万大军,你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手下有几个兵?

我估计后来献帝诛他九族的心都有了。

不过差点让王允得逞了——因为李傕郭汜一伙人也是蠢人。他们听到王允不许投降的消息,吓得惊慌失措,竟想出一个“好主意”

干脆咱们解散军队,跑家里躲起来吧!

他们蠢,可贾诩不蠢啊,作为西凉军的核心一员,贾诩还想活命呢。他赶紧劝这几个人:“别犯傻了,躲家里一个小小的亭长都能捉住你们去请赏,现在手握大军,为什么不去攻打长安,打下了可以奉天子以正朝堂,打不下再想这些也不迟”

众人一想是这个理,干!

集结大军破长安,破长安,杀人放火,奸淫掳掠,诛杀百官,好不痛快!

贾诩,李傕郭汜们的脑袋,暂时是不用担心了,而且还加官进爵,封侯拜相,快意人生啊!

不知道贾诩看到长安城里人吃人的景象,作何感想,有没有愧疚之心。不知道历经桓、灵、少、献四朝的贾诩,面对献帝是什么心情。

裴松之给贾诩的评价,我觉得挺客观的

  • 夫仁功难着,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求生得生,求仁得仁,本是个人的选择,我们无可厚非,再说要求每个人都杀身成仁,也不现实。

是的,每个人都有求生的自由和理由,没有人不爱惜生命,自私并不可耻。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不要有违自己生而为人的,一颗良心。具体点来说,就是要有底线。再具体点,不要做危害国家和天下苍生的事,这,就是底线。

如果所有人为了生存都可以毫无底线,并且得到后人的原谅,那么秦桧是不是早该PF了,汪兆铭是不是也该得到大家的理解,为什么还揪着汉奸的身份不放?

贾诩

我就一句话,如果贾诩值得原谅,那秦桧和汪兆铭都需要PF,在家国大义上,他们本质都一样的,为了小我,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一万年都没得洗!

回到问题,叫贾诩为毒士算是污蔑他吗?我觉得没有,李、郭之乱,荼毒天下,单一个毒字,算是轻描淡写了呢!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欢迎留言讨论,共同学习进步。


煮酒放歌


我们应该为贾大夫正名,兵荒马乱的年代,从皇帝到百官,从士兵到草民,哪一个人不是先保命要紧,为主公出谋划策的谋士,哪一个不是欲置对手于死地,如果用计说成是狠毒,三国人物岂不是个个都毒。

李傕郭汜祸乱长安

贾诩字文和,起初跟随董卓女婿牛辅做一个小官,后来董卓身死,牛辅也很快丧命,接下来董卓的手下会被挨个清算,很快贾诩就要大祸临头了,这时候半路上遇见从都城长安逃回来的李傕、郭汜,贾诩就对他们说,你们还能往哪里跑,只身逃回去了随便是个亭长都能把你们抓回来,不如我们打着为董卓报仇的旗号,沿路聚集董卓旧部下,杀回长安去,如果能成功就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失败了再跑也不晚。这哥俩茅塞顿开,立即往回杀,没想到一路下来,收聚了十几万董卓旧部残兵,声势浩大很快攻破长安,但是入城之后李傕郭汜纵容手下滥杀无辜,贾诩一看坏了,这俩人一得势就胡作非为,下场不会好,我贾诩成罪人了,于是找借口脱身离开避险。这个事件贾诩自己也说过,我这是保命的计策,算不上什么功劳。后来长安大乱他也没有预料到。

与曹操的恩怨

贾诩跟随张绣的时候,本身他们已经投降曹操了,曹操来了以后色心一起不顾张绣颜面,把张绣家婶接来淫乱,致使张绣怀恨在心,问计贾诩,贾诩两次献策搞的曹操损失惨重,还差点丢掉性命,曹操长子曹昂,猛将典韦也都死在宛城,这是曹操一生最惨痛的教训,让他对贾诩心生畏惧敬服,但人家贾诩为主公张绣献策乃人之常情,况且曹操无礼在前,怎么能去怪贾诩狠毒。后来袁绍曹操开战的节骨眼,贾诩看准时机力劝张绣又一次归降曹操,给了曹操以极大的帮助,也为自己以后安身立命创造基础。此后贾诩在都城闭门谢客,为了避嫌不与其他人交往,曹操以及想陷害他的人也无从下手了。

对曹丕的帮助

计杀曹操长子曹昂,实际上也是帮了曹丕的大忙,准太子没了,最大的获利者是曹丕,曹丕从次子变成了长子,太子位十有八九就是他的。

曹丕曹植形成两股势力为夺取继承权绞尽脑汁明争暗斗,曹操也不胜其烦,举棋不定,这时候他突然想起了这个明哲保身没有参与夺嫡的贾诩,就问他什么意见,贾诩沉默不语,曹操又问,贾诩才说,臣不是不回答,而是正在想一件事,曹操忙问什么事,贾诩又回答:思袁本初,刘景升,之家事。曹操一下恍然大悟,袁绍和刘表违反将王位传给长子的传统习惯,不顾别人劝谏传给了小儿子,结果他们一死,儿子们互相打了起来,导致曹操这个外人乘机灭掉了他们整个家族。这是近在眼前血的教训啊,刚发生没多久的事实。于是立刻决定了传位给曹丕。这短短一句话,决定了曹丕曹植一生的命运。所以曹丕即位以后,最敬重的是贾诩,其他朝臣也都极其敬畏贾诩,让他最后得以高龄善终。贾文和才称得上真正的算无遗策,轻易不发言,一说话就切中要害,一用计就反转局面,生平没有遇到过对手。


非想


贾诩是三国里比较出名的一个人物,至于他是不是毒士?有没有被污蔑?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献计董卓,霍乱朝纲

公元189年,西凉大吏董卓进京大汉王朝开始了落幕的序章,当然这在正史中并没有过多的提及贾诩,但是我们通过分析董卓这个人我们就能从里面抽丝剥茧找出其中的玄机。董卓是什么人?残忍、嗜血、无情但是董卓也是有优点的其一他能采纳部下的建议、其二董卓生性谨慎,那我们设想一下董卓在接到朝廷号召时第一反应绝对不是风风火火的奔赴洛阳,而是会找一个计谋无双值得信赖的去磋商,这个人很可能就是贾诩,我们说贾诩是善识人心的,他不可能不知道董卓进京会有什么样的后果,那他是为了利益或者处于危险之中自保吗?都没有,要知道那个时期草头王可是很吃香的,在西凉我贾诩可以说是一言堂,入朝你就不得不和其他谋臣共享资源,贾诩此为可以说是损人不利己的瞎招。

始于贾诩,终于董昭

我们说董卓进京仅仅是大汉王朝落幕的序章,而真正压死这匹骆驼的稻草致使三国百年动乱乃至于后来的五胡乱华生灵涂炭的也是贾诩,董卓死后其部下欲做猢狲散,贾诩献策杀回长安,导致王允自杀、吕布败逃,把尚有一丝希望的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彻底撕成了无数块,可能有人会说他是为了自保无可厚非,但是以你贾诩的才智无论去投靠任何一方如袁绍、曹操、刘备都会对你礼遇有加何必要弄的尸横遍野、民不聊生呢?

赤壁疑云、自私自利

公元208年,曹操赤壁大败,我们说曹操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可是奇怪的是这次贾诩又禁言了,我们就很奇怪贾诩之智不在郭嘉之下为什么这一次他一言不发?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其实你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贾诩投张秀时用的也是这个套路。他真的没有发现周瑜的阴谋吗?不见得,但是他宁愿用千千万万将士的血来为他贾诩铺一条平坦的大路。

综上所述,贾诩并没有被污蔑,他是真正的三国第一毒士,另外我写了一篇关于三国“五绝”到底三国里谁最邪、谁最毒、又是谁最狂呢?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这里是西厢奇谈我们下次见。


西厢奇谈


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三国时代的谋士和名人,很多人结局都不好。贾诩却安然无恙,寿终正寝。他为曹氏集团服务了两代人,在文帝曹丕朝官居太尉,七十七岁去世,谥曰肃侯,结局比许多人都好。贾诩的聪明,在于他洞悉人性,总能看透对方的心思。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堪称三国时代一等一的奇才、怪才和鬼才。

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

赤壁之战前,他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

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曹丕曾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贾诩被称毒士的原因:

贾诩,字文和,然而早期贾诩行为更适合说是“乱武”。《三国志·贾诩传》对他早年的“乱武”勾当,有详尽的记载。比如李傕和郭汜劫持皇帝祸乱国家,就是他造的孽。董卓被王允和吕布刺杀后,李傕和郭汜见大势已去,心灰意冷,准备解散队伍,抄小路逃回老家。贾诩却把他们拦住,说你们“弃众单行”,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你们捉拿归案,不如重新集结队伍,杀回长安,为董卓报仇。事情成了,你们可以“奉国家以正天下”;事情不成,你们再走不迟呀!李傕和郭汜一听有道理,就杀了回去,结果是国家、皇帝和人民再次遭灾。不过贾诩倒是有自知之明。李傕和郭汜要给他封侯,贾诩说:“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拒不接受。李傕和郭汜又要拜他为尚书仆射,贾诩又说:“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结果李傕和郭汜又敬重他又害怕他。贾诩自己呢,大约也觉得罪孽深重,便利用自己的影响,尽可能地遏制李傕和郭汜,制止了他们不少罪行,保护了不少大臣,也算是将功补过吧!

贾诩眼光深远,素有谋略,但其为李傕、郭汜等献计攻进长安,不仅加速了汉朝的灭亡,而且使得天下大乱。说他是毒士也不为过。


壹零壹肆


贾诩是东汉末年很有名的谋士,算是很另类的一种人,主子一直更换,但是他却一直受到重视,最后高龄善终。贾诩在那样的乱世里,能够一直留住性命,保护家人,是非常有智慧的一个人,在三国时期是很聪明的人了。不论是帮助曹操,还是在曹丕手下,他有两个特点非常著名,毒辣和能够保命。每次他一献计,必定是毒计,而且他的眼光也很独到,看人极准。另外他是三国中最擅长保命的,这也是他能活到最后的原因。


反攻长安


董卓带军进洛阳,贾诩担任都尉,后来升为校尉。王允和吕布杀了董卓后,打算把他手下的人也都杀掉,当时这些人群龙无首,有些人打算逃亡。这时候贾诩说,听说长安城中的人都商量着把凉州人杀了,但是你们抛弃大部队独自出行,肯定立马就会被抓住。不如大家一起向西行,沿途收些士兵,再打入长安,给董卓报仇。这些人听了之后,决定奋力一搏。

后来的长安城就变成了人间炼狱,百姓们流离失所。贾诩是发动遮,于是被称为“毒士”,不过想想他当时也只是为了自保,但他没想到当时要逃亡的人不太精明,总是会引发内部矛盾,尽管他已经尽力调和,帮助汉武帝出逃等等,但是当时的大局已经形成,他没能力去改变。

败兵取胜


这次失败之后,贾诩成为了张绣的门下。张绣在和曹操打仗时大败,曹操夺走了他的婶婶,还准备杀了他。张绣就准备袭击宛城,结果大胜,手下的将士死去了很多。曹操再次来打失败,张绣要追赶,但是被贾诩拦下了,张绣却执意要去,结果失败了,等到张绣回来之后,贾诩家安逸出兵去抓,果然胜利了。张绣很费解,贾诩说,曹操没尽力打我们就撤退,肯定是缓兵之计,你去追,曹操会留部队断后,必然会失败。等到失败回来,曹操肯定认为我们不会再去了,就不会防备,这时候追击一定会胜利。

暗助曹丕


曹操晚年身体不好,于是打算选储君,不知该选曹丕还是曹植,犹豫不决。贾诩认为自己是后来才来的,资历很浅,不想参与这件事,但是曹丕主动上门来问,眼看是躲不过去了,一定要谨慎战队。贾诩是个聪明的人,他早就看好了曹丕,但是为了防止出意外,就开始暗中帮忙。

他劝曹丕做事要低调,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扬长避短,主要是孝德。等曹操来问他意见的时候,贾诩也不直说,还是信口开河,不过也是有章法的,说想起来袁绍的刘表。这样一说,曹操确定了年龄大的曹丕。他站队是正确的,收获也很大,曹丕上位之后,给他升官进爵。

纵观他这一辈子,效忠过很多主子,不管是帮谁,都是个好员工,唯一的把柄被百姓抓住的就是献计取长安,但他也是为了自保,天下的大乱已经开始,作为一个文人,是不可能改变大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