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大師常香玉——在密縣的成長曆程(下)

□ 李宗寅 高冠松 陳賀平

豫劇大師常香玉——在密縣的成長曆程(下)

從超化到藥廟,豫劇新星冉冉上升

時間到了1932年,常香玉姐妹二人學戲已滿三年,張福仙(茂堂)見她倆的演技水平也都差不多了,按一般窩班學徒學習半年就要登臺演出、邊演邊學的慣例,張福仙自然也想讓她們能先鍛鍊一番,也好檢驗一下他這幾年的心血成果。

正好華溝當時有一個正月初七火神廟會,礦上的窩班在這裡演出,張想讓姐妹二人登臺亮相。當時戲劇舞臺上還沒有女演員出現,四個會首都不肯點頭。在三人的一再哀求、挨個磕頭的情況下,勉強得到允許。

豫劇大師常香玉——在密縣的成長曆程(下)

華溝火神廟

當二人一登上臺子,很快便受到了許多群眾的反對,說這是給神演戲,讓兩個妮子上臺, 是對神的大不恭敬,有人起鬨,有人打碎了燈,砸了臺子,弄得不歡而散。常的父親也非常生氣,也沒有辦法在華溝村住下去。他們全家又搬到距火石崗煤礦不遠的地方,叫北董溝,住在火石崗礦上的李大太家,在這仍一邊學戲,一邊隨礦上的窩班班社演出,積累舞臺經驗和本領。

張福仙一直帶著兩姐妹,照料生活、演出,指導各項事宜。在這裡,他們又住了半年時間。在這期間,發生了一次意外事件,為她們的人生留下了一件抹不去的悲痛和陰影。一次在學戲中,可能是張小花做的有些差錯,張福仙當時正在抽菸,順手用煙籤子紮了她一下,不料幾天以後,傷口得了破傷風,不幸因之夭亡。這使密縣的戲曲舞臺上,失去了一顆就要升起來的新星,也使常香玉父女二人悲痛萬分。據說在上世紀50年代,常香玉還曾親赴白寨華溝,去祭奠這位與自己三年多朝夕相伴、共同苦練的小妹。

豫劇大師常香玉——在密縣的成長曆程(下)

走出華溝以後,常香玉由其父張福仙帶領,因超化東窯“太乙新班”名流雲集,又有第一代女演員王金枝和馬金鳳加盟,就入了“太乙新班”,開始登臺演出,時間大致是在1932年到1933年間,開始時住在超化東莊的“窩鋪”,現在又叫戲坊門的地方,後來隨著包價銀的提高,父女二人住進了超化二層寨的一處院落裡。

豫劇大師常香玉——在密縣的成長曆程(下)

超化二層寨今貌

當時的“太乙新班”是豫西一支陣容強大、力量雄厚的著名戲班,名藝人徐雙槐掌班,著名的演員有張同慶、王同秀、張小乾、韓小丹、馬天德、劉九來、徐雙槐,旦角有馬金鳳、王金枝、範秀榮、毛蘭花、常香玉、張福仙(男)、燕長庚(男)等,將近有40餘人。


豫劇大師常香玉——在密縣的成長曆程(下)

燕長庚大師

大師常香玉在她的回憶錄中有這樣一段話:“沒事的時候,我總是站在場門旁看別人演出,留心和體會他們的唱腔和身上功夫。其中有兩個人,一個是雙槐,一個是金枝,丰姿出眾,對我最有吸引力。一有功夫就向他們問長問短,恨不得把他們的本事都學到手。”雙槐就是掌班徐雙槐,金枝就是在豫西第一個登臺演出的女旦角王金枝。這也是他們在“太乙新班”搭班生涯的實際情況。

1934年,太乙新班因經營困難,和藥廟煤礦光緒三十年成立的豫劇“小三班”合併(藥廟煤礦的窯主為時任超化區長的劉月亭),改稱為“太乙上班”。常香玉父子也隨之遷往藥廟居住。藥廟因有供奉藥王孫思邈的祠廟而得名,位於李堂集後,又稱李堂。

豫劇大師常香玉——在密縣的成長曆程(下)

李堂藥王廟

據老人們回憶,當時常香玉父子就單獨住在李堂南頭靠西的黑溝小寨上,當時寨上約有二三戶人家,現在小寨已無存。馬金鳳當時也在“太乙上班”,住在李堂南頭叫老官叉的地方。她們二人是在這段時間,聲名鵲起,受到了人們普遍歡迎。“看過馬金鳳,一輩子不生病;看過常香玉,一輩子不生氣”的民謠,就是在這時傳開的。

豫劇大師常香玉——在密縣的成長曆程(下)

豫劇大師常香玉——在密縣的成長曆程(下)

李堂常香玉故居

1935年,常香玉父女又隨同周海水的戲班到鄭州、開封等地演出三年,在當時省會開封的舞臺上,唱出了名氣,成為了人人皆知的豫劇新星。1938年開封淪陷,他們父女又重回密縣,和馬金鳳一起,在“太乙上班”演出。1938年夏天,為響應當時抗日形勢的需要和新風尚要求,她和著名演員趙錫銘、李門搭合演的時裝劇《打土地》,受到了人們的廣泛稱讚和好評。

豫劇大師常香玉——在密縣的成長曆程(下)

1939年,17歲的常香玉已經成長為行當齊全,唱腔優美,具有自己獨到的藝術水準和魅力的豫劇名家,在其父的主導下,她開始走上自己獨撐一面的新路子。他們先是到洛陽、偃師等地搭班演出,爾後又到西安(因當時河南大部分淪陷,多數人都已逃難或遷往西安),在西安成立了“香玉劇社”,開始了她獨具特色的藝術生涯。

後來,為了回報密縣父老對她的深愛和教育,她在1940年和1947年,曾兩次帶領“香玉劇社”回密縣超化演出,密縣人民以極大的熱情,予以熱烈歡迎。常氏父女成立“香玉劇社”後,太乙新班老班、太乙上班的一些故舊和名藝人,有許多都隨著去了劇社,成為後來河南省豫劇舞臺上的臺柱子,如趙錫銘、馬天德、小央、燕長庚等豫劇大師。

豫劇大師常香玉——在密縣的成長曆程(下)

戲曲表演藝術家常香玉從1929年7歲時進入密縣,在白寨華溝學戲練功三年,又在超化“太乙新班”演出學習二年,在藥廟“太乙上班”演出學習二年,到1939年離開密縣在西安成立“香玉劇社”為止,在密縣居留長達十年之久,是密縣的山水、密縣的父老培養並哺育了大師的青少年。

正像和她同齡、同臺、同班、同樣命運的馬金鳳大師在回憶錄中所言:“我的嗓子是喝密縣水,吃密縣的棒子麵練出來的,可以說山東是我的生身母親,密縣是我的養身母親,養身更比生身親,我永遠也忘不了密縣人民對我的培養和關懷。”應該說,是密縣的山窩窩、煤溝溝造就並推出了我們的一代戲劇大師常香玉,華溝、超化和藥廟是她在密縣的第二故鄉,這裡的那一代群眾,也都自認是大師的老家人。

豫劇大師常香玉——在密縣的成長曆程(下)

循著大師的足跡,我們彷彿又回到了70多年前的密縣,那是一個以戲曲為唯一娛樂形式的時代,那暗夜的鑼鼓,戲場裡的攢動與狂熱,戲班裡的對戲、養戲與規矩,呈現出來的是一幅我們現在所難以理解的社會萬花筒。

再想一想,那一個個十分簡陋的煤窯,深深的礦井,只露出白牙白眼的黑色礦工,卻因為老子的關係和花花綠綠的豫劇結下了不解之緣,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大師和戲曲藝術家。還有那獨具一格的豫西調唱法,它又怎能不是豫劇的搖籃,大師的溫床呢?僅憑此,我們就不應該忘記這一段遠去的歷史。應該讓人們知道,是什麼樣的土壤,才會長出嬌豔的花朵,芬芳燦爛,馨香久遠。這在河南戲曲舞臺乃至全國的戲曲舞臺上,都是一段有著特別意義的,抹不去的戲劇發展歷史。

豫劇大師常香玉——在密縣的成長曆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