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的神祕力量,幫助實力弱小無意儲位的李治成功勝出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武德九年(626年)發生在玄武門的那場血腥搏殺,早已從人們的記憶中淡去。玄武門城樓,依舊雄偉莊嚴,依舊熱鬧非凡。但

曾經的那場宮門喋血的爭鬥,不但在勝利者唐太宗李世民心中,留下了永遠也抹不去的痕跡,而且也在無形之中,不斷地影響著大唐後來的政局。貞觀朝的晉王李治,在三個爭奪儲位的嫡子之中,實力最弱小,本人也無意於東宮之位,但“玄武門之變”卻如同一隻無形之手,冥冥之中用神秘的力量,將李治推上儲君之位併成功登基,成為大唐王朝的第三位君王,是為唐高宗。


“玄武門之變”的神秘力量,幫助實力弱小無意儲位的李治成功勝出

玄武門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當年,唐高祖李淵的竇皇后,給他生了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李建成,二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四子李元吉。三子李元霸很早就去世了,四子齊王李元吉堅定地支持太子,武德朝東宮之位的爭奪,就發生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

李建成與李世民的爭奪,終於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那個早晨全面爆發。秦王與其部屬在進宮的必經之路玄武門設下埋伏,成功截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李世民殺死太子和齊王后,逼迫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成功登上皇帝的寶座,成為千古一帝唐太宗。

十餘年後,當年東宮之位的爭奪戰,似乎又重新上演。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也生下了三個兒子,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東宮之位的爭奪,在三個皇嫡子之間展開,尤其是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的爭戰,與當年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的對戰,是何其的相似!

晚年的李世民,對幾個兒子的心態,又與當年的李淵,或者說與天下所有的父親一樣,都希望兄弟之間和睦相處,至少是和平共處。在選擇未來的皇位繼承人時,患得患失、猶豫不決,反而給東宮的爭奪戰埋下了無窮的隱患。


“玄武門之變”的神秘力量,幫助實力弱小無意儲位的李治成功勝出


“玄武門之變”對於李承乾:太子未必就是將來的皇上

李承乾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嫡長子。在李世民剛剛登上皇位的武德九年十月,就被立為皇太子,當時李承乾年僅八歲。這是“立嫡立長”的傳統禮法的力量,也是長孫皇后的影響力。

李承乾成為太子之後,前期的表現可以說非常突出,這是李世民和長孫家族的優良基因,在下一代身上的集中體現。史書的記載是,太子忠孝仁厚,虛心納諫。唐高祖李淵去世後,李世民有孝在身,太子代理李世民監國,表現出了超出常人的智慧,小小年紀,便將國家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

但太子李承乾後來的表現,卻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思進取,醉心聲色犬馬,沉迷打獵,而且完全聽不進身邊大臣的忠心勸誡。

最有代表性的兩件事是:太子與東宮的太監、宮女等人,一起穿上胡人的服裝,將自己打扮成胡人的模樣,跳舞嬉戲。還與漢王李元昌,扮演胡人首領,讓手下人扮演成胡人士兵,相互“廝殺”。還有一件事就是,寵戀一個只有十來歲的兒童稱心,與他同吃、同睡。李世民知道後,將稱心殺掉。李承乾傷心痛哭不已,讓人做了一座稱心的雕像,日日跪拜紀念。

貞觀十年前,一個聰慧孝順的李承乾,怎麼突然就變得荒誕不經了呢?有人將李承乾的變化解釋為“小時了了,大時未必了了”。說是小時候的聰明孝順都是裝出來的,不是他的本來面目,他的本質就是一個紈絝子弟;又或者說李承乾小時候是個好孩子,因為沒有教育好,長大後就變化成為紈絝子弟,我完全不認同這兩種觀點。

太子李承乾前後判若兩人的巨大變化,完全是當年“玄武門之變”的影響造成的。有人也許會問,“玄武門之變”的影響,之前就沒有嗎?之前有,但影響不大,至少不強烈。

貞觀十年,對李承乾來說,發生了一件天大的事,他的母親長孫皇后去世了。李承乾與母親的感情很深,母親是他的心靈家園和安全的港灣。長孫皇后非常賢德,與李世民的感情很深,深得李世民寵愛和信任。她的話和主張,在李世民心中的分量很重。同時,長孫家族在朝廷的地位,也舉足輕重。所以,只要長孫皇后在,李承乾就沒有後顧之憂。


“玄武門之變”的神秘力量,幫助實力弱小無意儲位的李治成功勝出


同時,在李承乾還小的時候,他的弟弟魏王李泰更小,還沒有露出鋒芒,對東宮之位的威脅還沒有形成。

但這一切的影響,都是來源於當年的“玄武門之變”。失去了依靠,日漸長大的李承乾,發現自己與當年的伯父李建成的處境,是多麼的相似。他彷彿看到了將來的自己,也同李建成一樣,被弟弟殺害,身首異處的慘狀。這種夢魘,時時刺激著他,折磨著他。

同時也是由於“玄武門之變”的影響,朝中真正有實力有威望的大臣,如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徵、褚遂良、李勣等人,吸取當年兵變的教訓,都不會過早地表現出支持和依附太子。這讓李承乾更加感到沒有依靠和安全感。

自身的能力和才智比不上弟弟魏王李泰,父親李世民對弟弟的寵愛又超出了自己。無助的李承乾,只能在恐懼之中選擇自我麻痺,自我放縱,甚至昏招頻出。

當別有用心的侯君集主動投靠時,李承乾將其當成救命稻草。後來被侯君集和一幫小人忽悠,決定造反奪位。計劃還沒施實,就事發被捕,被廢為庶人,發配黔州,最後病逝在遙遠的西南邊陲。

如果不是“玄武門之變”的陰影,一個聰慧仁孝的太子,有一個宏才大略的父皇支持,有一幫朝廷重臣的依附,順利登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李承乾也一定可以成為一位出色的守成之君,更不會冒險去造反。縱觀歷史,凡是太子造反,都是被逼無奈的下下之策,李承乾更是如此。正是“玄武門之變”的“力量”,就這樣將原本最有可能成為皇帝的太子李承乾,無情地推出了競技場。


“玄武門之變”的神秘力量,幫助實力弱小無意儲位的李治成功勝出


“玄武門之變”對於李泰:藩王也有鹹魚翻身的機會

李泰比李承乾小一歲多,近乎完美地繼承了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所有優點,從小就聰慧過人。長大後更是有膽識、有才華,頗愛讀書,喜歡文學,很有文采。因此,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寵愛,史料上說是“寵冠諸王”

李世民對李泰的寵愛,歷史有幾個具體事例的記載。

一是特許李泰不去封地。按照唐朝的慣例,成年後受封的皇子,都必須去自己的藩國封地,不得長期住在長安京城。但李泰因為李世民的偏愛,特許“不之官”,可以長期留居在京城。

二是允許李泰開設文學館。唐太宗特別批准,李泰在自己的府邸設置文學館,而且任由他挑選文學館的學士。不知道大家明白了其中的意義所在麼?當年的秦王李世民,也正是開設了文學館,招納了大量的有學有識的人才,包括“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和杜如晦在內的十八學士,組成了李世民的智囊團,搭建了秦王府的人才班子,成為了李世民後來奪取皇位和治理國家的關鍵。如今的魏王,不又成為了當年的秦王嗎?

三是讓李泰住進內宮。作為藩王的李泰,不就封已經是破例和天大的恩寵了。然而李世民還覺得對他的寵愛不夠,居然下詔讓心愛的兒子李泰,搬進武德殿居住。武德殿的位置,在李世民寢宮的左邊,而太子的東宮在寢宮的右邊。這是明擺著告訴朝臣,打算讓魏王與太子平起平坐了。

李泰作為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次子身份,再加上太子李承乾後來的不爭氣,以及李世民對其格外寵信,由不得李泰不心懷奪位之志。更重要的是,當年的“玄武門之變”,自己的父皇也不是嫡長子和太子,不是也成功當上了皇帝了嗎?所以,成年後的李泰,一步步實施他的奪儲計劃,大量拉攏朝臣,擴大自己實力,先後將駙馬都尉房遺愛、柴令武,黃門侍郎韋挺,工部尚書杜楚客等人拉入魏王集團,正式加入了爭奪儲位的戰爭。

“玄武門之變”給了魏王李泰信心和力量,也正是當年的“玄武門之變”,讓李泰對皇位之爭近乎瘋狂,為了皇位向李世民表態願意殺掉自己的兒子,正是這種喪失理智和人性,才讓他與皇位失之交臂。


“玄武門之變”的神秘力量,幫助實力弱小無意儲位的李治成功勝出

李治


“玄武門之變”對於李治:不爭儲不依附

皇九子李治,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兒子,自然也是嫡子,也具備了當太子的資格。李治比李承乾小了九歲,比李泰小了八歲。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世的時候,他才九歲。一個九歲的孩子,永遠沒有了母親,沒有了母愛,沒有了庇護,在無情最是帝皇家的皇家,心中必然充滿了無助和悲涼。因此,長大成人後的李治,雖然為人寬厚、孝順仁愛、性格溫順,但同時也膽小懦弱,缺乏皇子應該具有的自信和決斷。

李治雖然性格有弱點,而且年紀也小,但卻非常的聰慧。自己年紀比兩個哥哥小很多,身邊也沒有什麼勢力,與其去爭奪遙不可及的皇位,成為哥哥們的眼中釘、肉中刺,最終落得當年“玄武門之變”身首異處的下場,還不如老老實實地做個王爺。於是,晉王李治,超然儲位爭奪之外,過著自己平淡而安逸的生活。同時,也不依附太子,不交往魏王,完全將自己置身事外。

有人也許會問,晉王李治是真心不爭儲位,還是隻是一種韜光養晦的策略,以退為進,以不爭為爭。從李治當時一系列表現來看,是真心不爭。真心不爭的選擇,也是“玄武門之變”對他的影響。明顯爭不過,強行去爭,只會白白送上性命。同時誰也不依附,這也是總結了當年齊王李元吉的教訓,將自己綁在太子的戰車上,陪上性命,一同殉葬。


“玄武門之變”的神秘力量,幫助實力弱小無意儲位的李治成功勝出


但是,李治自己不爭,卻偏偏有人主動為他爭,而且還是絕對重磅人物,這個人就是他的舅舅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是貞觀朝最有實力的大臣,也是李世民奪爭皇位最大的功臣,位居凌煙閣24功臣之首。作為當年“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者和親身經歷者,他對當前的朝廷局勢洞若觀火,對李世民的心思和想法瞭如指掌。所以,長孫無忌是各個皇嫡子儲位之爭的關鍵人物。

長孫無忌選擇支持李治,正是因為李治柔弱的性格和不爭的心態。當然也是出於自身的私心。柔弱的李治,將來做了皇帝,便於自己的掌控和實現專權;不爭的李治,正好將自己爭儲的作用最大化。將來李治坐上皇位,完完整整是我長孫無忌的功勞,謀取將來新王朝專權的資本。

長孫無忌不但自己支持李治,還影響了房玄齡、諸遂良等文臣大佬的支持。正是由於一班重臣的支持和運作,李治才成為最後的贏家。貞觀十七年四月初七,李世民正式下詔,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這一年李治十五歲。


“玄武門之變”的神秘力量,幫助實力弱小無意儲位的李治成功勝出

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對於李世民:兄弟相殘的慘劇絕不允許再發生

作為“玄武門之變”的總導演和男一號,李世民是這場政變的最終得益者,殺兄逼父,成功上位。但,對於這場殺戮,李世民只有成功的喜悅嗎?顯然不是,還有永遠的痛苦、自責和愧疚!

關於這次政變,李世民曾痛哭過兩場。政變成功的當日,李世民見到李淵,跪在父親的跟前,將頭埋在李淵的懷裡,號啕大哭!還有,李世民登上皇位後,下詔追封大哥李建成為息王,追封弟弟李元吉為海陵王,以諸侯王的儀式,重新安葬,並親自前往送行!在送行的整個過程中,李世民都是痛哭流涕,傷心不已。有人或許認為,李世民這是在演戲,貓哭耗子——假慈悲!其實不然,人性都有兩面性,在爭奪廝殺的戰場,兄弟之間是敵人,但當塵埃落定、勝負已分之後,人性和親情又會主宰情緒。一母同胞的兄弟,從小一起長大的親人,突然間就這樣慘死在自己的手中,傷心悲痛,都是人之常情。

特別在貞觀朝的後期,自己的兒子為東宮之位,爭的你死我活的時候,李世民更能體會父親當年的心境和悲涼,更能從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十多年前的那場宮廷喋血,他甚至有了深深的自責和愧疚,對父親是如此,對兩個兄弟更是如此!


“玄武門之變”的神秘力量,幫助實力弱小無意儲位的李治成功勝出


所以,貞觀十六年六月初六,李世民下詔,恢復李建成太子的身份,追封李元吉為巢王。

與此同時,李世民下定決心,不惜一切阻止當年“玄武門之變”流血事件的重演。他果斷地廢黜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乾淨利落地將魏王李泰幽禁,改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並宣告天下。將一切可能發生的危險,統統扼殺在搖籃之中。

雖然李世民對晉王李治的懦弱不滿意,中途還曾計劃選擇吳王李恪。但,最終還是選擇了不完全滿意的李治。因為,只有選擇了寬仁孝友的李治,所有的兒子才能保全,兄弟相殘的流血事件才能真正避免!當然,吳王李恪在李治登基後,還是以謀反的罪名被冤殺,但並非身為皇帝李治的初心,是權臣長孫無忌的陰謀和權術。

正是由於武德九年的“玄武門之變”這股神秘的力量,在無形之中左右著貞觀朝的各方勢力,才讓實力最弱小本無意儲位的李治,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成功登上皇位,讓最不可能成為了可能。

正所謂“夫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