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棺之謎”專家懸賞求解,結果老農一語道破

  • 據《太平御覽》中描述: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

懸棺廣為分佈,專家學者不得其解

國地大物博,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著其自身的風俗特色。而有一種風俗是人在死後要安置於懸棺內。懸棺屬於崖葬的一種,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

近千年來,懸棺一直都是一個未解之謎,但因為其年代久遠,至今早已無古書記載,因此人們只能通過推理的方法來判斷。

懸棺是一種特殊的葬禮,自古以來,採取這種葬俗的人都顯得非常的神秘。它曾分佈於中國南方許多地區,已知有臺灣、福建、江西、廣東,和廣西、湖南、湖北、貴州以及四川等,一共13個省區,而內蒙古阿爾山市也被傳出存在懸棺。此外,在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南部島嶼上也有發現。

專家學者們對此百思不得其解,這懸棺之迷究竟是神秘的術法,還是精巧的機關?在懸崖峭壁上是如何放置懸棺的,這不僅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心,更是讓許許多多的學者想要一探究竟。

懸棺之迷讓多少學者為此神魂顛倒,最終一個不起眼的老農一語道破,眾人才恍然大悟!

懸棺由來已久,是當地根據實際形成的葬式

據吳沈瑩所寫的《臨海水土異物志》中記載:“父母死亡,殺犬祭之,作四方函以盛屍。飲酒歌舞畢,仍懸著高山岩石之間,不埋土中作冢也。”

懸棺就是當時一個時期的人們,為了對死去老者的安置,但是又有兩個顧慮,一是怕山林中的野獸對死者騷撓;二是因為當時處處的叢林處處茂密,無法制作路標性的記憶標誌。

為此,當時人們只好將死者的棺木,安置在懸崖陡壁形成的大小適中的,自然風化雨水浪打腐蝕的溶洞中。

“懸棺之謎”專家懸賞求解,結果老農一語道破


懸棺內部曝光,但如何搬運仍是千古之謎

單江西龍虎山懸棺來說,在沿著盧溪河順流而下,兩岸的千尺絕壁上,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天然洞穴,而龍虎山一帶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在洞裡面藏著無字天書以及金銀財寶。

但是,由於這些洞穴都在距離水面20米到100米的懸崖峭壁上,因此人們無法上去看個究竟。後來,在專業道具以及當地人的幫助下,洞裡的秘密才露出端倪。

根據懸棺中諸多的陪葬品,考古隊判斷13號洞懸棺的主人,是古代的百越民族。在春秋戰國時期,百越民族生活在今天的武夷山以及龍虎山一帶。

當時,考古隊一共發掘了18具棺木,這些棺木都是由獨根的楠木製成的,有房形棺、船形棺等多種樣式,其中,大的有一千多斤重,而最輕的也有300多斤重。

令專家們疑惑的是,放置懸棺的地方,上至峰頂、下距水面或者空谷,全部都有數十米甚至一百多米,並且,上下左右都是異常陡峭的石壁!一直以來,懸棺都被包裹在重重迷霧之後,古人究竟是如何把幾百斤重的棺木,放到懸崖峭壁之上的,始終是千古之謎。

為了揭開真相,專家們懸賞40萬求民間各路大神給予解答,直到最後,懸棺之謎被當地老農一語道破。

“懸棺之謎”專家懸賞求解,結果老農一語道破


老農有特殊裝備,與記載內容相近引起轟動

在懸賞無效,多處求證無解後,專家們專門召集了許許多多這方面的研究者,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在民間走訪請教民間人士。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後,小組終於在一位世代居住在龍虎山的老農口中,得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根據老農的提示的“咕嚕”,專家們造出了一套裝備,這套裝備就類似於現代的定滑輪,而在這套''咕嚕''的幫助下,專家們成功的把幾百斤的東西,通過吊起來的方式放在了洞裡,這也跟史料中記載的從山頂懸下的方式相符合。

據唐張鷟《朝野僉載》記載:“五溪蠻父母死……盡產為棺,於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自山上懸索大柩,彌高者以為至殮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巖穴間,高者絕地千尺,或臨大河,不施蔽蓋。”

一時間,大家都以為這就是困擾大家許久的“懸棺”的秘密,這個實驗的成功,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問題再次出現,專家無法確定答案

然而不久之後,專家們在研究的過程中,又有新的問題浮現出來。如果是運用滑輪的話,肯定會在山頂留下痕跡,而這大大小小几百個棺木,專家並沒有在山頂找到任何痕跡,就算是多年雨水的沖刷,也不可能將他們的痕跡都抹去,並且當時也沒用能夠承載如此重量的繩索。

難道是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有著比現在更加先進的技術?能夠不用滑輪就能夠讓重達百斤的棺木飛進去?還是有了更加好的材料,能夠不留下痕跡的讓滑輪運行?專家們無法確定答案。

“懸棺之謎”專家懸賞求解,結果老農一語道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