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亮:他原本沒想過做英雄,他只是個有良知的普通醫生

01 吹哨人:李文亮

據財新報道,凌晨3點48分,武漢中心醫院官微發出消息:我院眼科醫生李文亮,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工作彙總不幸感染,經全力搶救無效,於2020年2月7日凌晨2點58分去世。

他原本沒想過做英雄。大眾知道李文亮,是通過網友們對李醫生的哀悼;和他同在一家醫院的醫生同事知道他,是在李文亮散播“謠言”,被訓誡以後。在訓誡以前,他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醫生,即便在一所醫院,大家也沒怎麼聽說過他,也從來沒見過他。

2019年12月30日下午,李文亮在他的班級群裡發消息稱:“華南水果海鮮市場確診了7例SARS,在我們醫院後湖院區急診科隔離。”半個小時之後,他又補充到,“最新消息是,冠狀病毒感染確定了,正在進行病毒分型。讓家人親人注意防範。”

正是李文亮的警示,讓同為醫生的同學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他們從那以後就開始上班的時候穿上防護服,儲備N95口罩。正是那時候知道的人還不多,口罩很容易買到。而正是這一批物資,在疫情爆發初期保護了一些醫生,更在物資奇缺的時候解了燃眉之急。

只是在得知李文亮被訓誡以後,他們不再微信上聊有關新冠病毒的事,但大家都開始重視了起來。同學們都說,李文亮真的救了很多人,也很佩服他敢於說真話的勇氣。

李文亮,不是從天而降的英雄,而是一個挺身而出的“吹哨人”。這不是製造恐慌,更不是異聲。

事實上,這種勇氣他一直都有,他也很佩服那些敢於說真話的人。所以在曾經的“動車事故”中,他為敢言的主持人王青雷說話,並徵集簽名,讓王青雷復職。

2020年2月1日,他在接受採訪時提到:“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該只有一種聲音。”就算被訓誡過、自己和父母都被感染,但他還是勇敢地表達自己,這是勇氣,更是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就在同一天,他的檢測結果出來了,陽性。

他說:“塵埃落定,終於確診了,還配了一個狗狗的表情。”

李文亮:他原本沒想過做英雄,他只是個有良知的普通醫生

在病房裡他看到網絡上大家給予他的安慰和鼓勵,並感謝大家:“謝謝大家的支持,我沒有被吊銷執照,請大家放心,我一定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出院。”

有人在微信裡問他,您病了以後有什麼打算?他說:“好了就上一線,疫情還在擴散,不想當逃兵。”

可最後,他還是離開父母、離開在懷著孕的愛人和5歲的兒子、離開世人,“逃”了,以一個英雄的方式。

他原本沒想過做英雄,他只是個有良知的普通醫生。

02 普通人:李文亮

他只是個普通人,和大多數80後、90後一樣,喜歡看《慶餘年》,喜歡肖戰,是個吃貨。

他時常調侃自己“食慾猛於虎”:想吃橘子,穿著拖鞋披風戴雨地跑1000米去買;冰淇淋、居酒屋和火鍋是他的最愛,面對美食,他會感嘆:“靠,誘惑太多”。

他描述雞腿的美味:大大的雞腿連著胯部,看著就好有滿足感,外皮酥脆,肉質軟嫩,配上獨家的幹碟,絕對是腿屆極品!這時候再來一杯可樂,感覺人生已經達到了巔峰。

李文亮:他原本沒想過做英雄,他只是個有良知的普通醫生

他是李文亮,更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你我。車釐子158塊錢一斤,他調侃自己買不起,30塊錢買幾個橘子,就喊自己是“屌絲”,感嘆生活的不易。他還很喜歡轉發抽獎微博,抽手機的、抽車的、抽車釐子的……終於,作為中獎絕緣體,他竟然抽終了一盒溼巾,於是專門發微博感謝了金主了。

翻看他的微博,“尼瑪”“我去”“靠”都掛在嘴邊,路上遇到有人叫他叔叔,他會“氣瘋”,感覺“很受傷”;他還很喜歡惡作劇,住酒店退房的時候故意把被子疊成裡面有人的形狀嚇唬服務員;喜歡油菜花,喜歡打羽毛球……

偶爾也會抱怨一下工作:“累死小爺了”、“討厭門診”、“病人虐我千百遍,我待病人如初戀”……。他時常把“不想幹了”掛在嘴邊,盼著下班去吃鍋包肉,可真讓他離開,他可捨不得那身白大褂。

看著他在社交網絡上的嬉笑怒罵,一個活生生的李文亮躍然於眼前。

他曾許過一個新年願望,新的一歲希望能做一個簡單的人,看得清世間繁雜卻不在心中留下痕跡,保持足夠的平常心。

03

魯迅先生曾寫道:“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

李文亮,是吹哨人,是發聲者,是用生命預警的英雄,身體力行地踐行著初心使命。

李文亮:他原本沒想過做英雄,他只是個有良知的普通醫生

在李文亮的背後,更有千千萬萬個同行,他們的名字叫醫生,他們更能體會李文亮的痛苦與堅守,也最能理解他的脆弱和堅強。

雖然被稱為“白衣天使”,可脫下白大褂,他們不過是和我們一樣會大哭、會大笑、會累、會被傳染的普通人。

我們給予他們太多、太沉重的期待,和太少、太輕微的瞭解。

在大多數人都抱怨996的時候,996對他們來說卻是福報,因為他們的日常是007。

在醫患關係中,大眾很容易站在患者和家屬一方,因為我們大多數時候是以這樣的身份出現的,所以更加感同身受:

要早起排隊,等很久才能見到醫生;

要在手術室外面煎熬地度過每一分每一秒,結果出來之後還是會有新問題和新的擔心;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醫藥費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

這些焦慮都可以理解,因為我們很多人都體驗過,但同時我們也要明白,這些負面的東西,是疾病帶來的,不是醫生。

看病的過程不是交易,不是買賣,不是一手交錢,一手給命。

人體和醫學都是非常複雜的,無論你給再多錢,再厲害的醫生,都擋不住治療風險的存在。哪怕幾率再小,只要發生,對於個人來說,就是100%。

不是每一個普通人都是醫生,但每一位醫生都是普通人。

李文亮的離開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警示: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能沒有醫生。

而作為普通人,我們最大、最優先的責任是做好自己。如果可能的話,讓自己平靜下來,獨自醞釀與咀嚼自我的情緒,而無需放大它,更無需傳播它。你無法決定太陽什麼時候升起,但你可以決定什麼時候起床。

如魯迅先生所說,“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從當下開始,用自己的行動在所處的領域創造一些價值,才能算對自己、對那些戰鬥在疫情一線,與疾病、時間賽跑的人有所交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