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提到的名将为什么不是赵云魏延?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向宠?

圈外扒姐


诸葛亮写出师表自然就是为了告诫刘禅应该去怎么做,他里面所有的事情都是非常有深意的,想把所有事情安排的妥妥当当,这样他才能够安心下来北伐。赵云魏延,对于诸葛亮来讲,他在北伐中需要这两位将领,至于向宠是非常适合辅佐刘禅的,所以诸葛亮就是这样做的。

赵云已老,魏延有反骨,这两个人不适合留在刘禅身边。

赵云的年纪已经很大了,都快要死了。虽然赵云非常的厉害,但毕竟他是跟刘备他们一辈子的人,蜀国的老一辈就只剩下诸葛亮和赵云这些人,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去辅佐刘禅了,还不如积极去北伐一下,或许有机会赢得胜利。


何况诸葛亮可能就早已经猜到了,赵云快要死了,当初北伐的时候听到赵云去世的消息,诸葛亮只是哭了一下,因为在心里早就是有准备的。

延熙三年《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孔明欲斩魏延,并有“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

而魏延天生有反骨,放在刘禅身边不安全。曾经诸葛亮就是想要杀掉魏延,但是就是因为刘备不同意,最后就放过了魏延,从这一件事情上来看,诸葛亮就对魏延不放心,把他放在自己身边才是最好的。


而刘禅是那么单纯,魏延可是老谋深算,就算有10个刘禅也不是一个魏延的对手,想一想后果就非常的可怕。这个诸葛亮是打死也不敢把魏延放在刘禅身边,自己带在身边还可以监督他一下。只要有他诸葛亮在,魏延就不敢谋反。这些事情可以从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提出过奇袭子午谷计划,但是诸葛亮却不同意,不仅是因为这个计划太过于危险,而是对于魏延也不放心,怕魏延造反,给蜀国带来很大的损失。

向宠脾气非常好,很适合刘禅,就连刘备都说向宠好,所以向宠是最好的人选。

诸葛亮: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早在刘备还活着的时候,刘备都已经考察过向宠,刘备都觉得他非常的不错。刘备的眼光可是比诸葛亮好多了,蜀国很多人都是刘备精心挑选出来的,才会有这么强大的局面,刘备的眼睛可谓眼光独到,乃是伯乐识千里马也。


诸葛亮对刘备的话言听计从,所以必须要选择向宠。诸葛亮有今天可都是刘备的结果,所以他对刘备是感恩戴德的,刘备的话他不敢不放在心上。当年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不能够辜负刘备对他的信任。所以对于刘备选择的人,诸葛亮也是会选择的。

更何况大家都说向宠非常的不错。当时刘备考察过向宠之后,还问了大家向宠怎么样,大家都认为向宠好,是大家经过议论一番,刘备就给向宠升官了。这个都是大家讨论的结果,诸葛亮肯定是不会和大家作对的。


向宠非常适合刘禅。向宠这个人忠厚老实,不会有什么谋反之心对于刘禅最适合人选,不一定就是能力最好的人,而是最适合的人。所以选择向宠的话,刘禅是没有什么危险的,更何况向宠也是非常有能力。对于军事方面的事情刘禅就可以问向宠,这个就不需要诸葛亮指导刘禅,可以减少很多麻烦,诸葛亮就可以专心北伐了。这个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诸葛亮自然是要选择他的。

赵云魏延适合治外,向宠适合治内,这是最好的安排。

赵云威望高,去北伐最合适不过了。虽然赵云已经非常老了,蜀国五虎将只剩下他一个了,但是他在军中的威望非常的高,有他在的话,不光可以震慑自己人,还可以让敌人害怕。他常山赵子龙浑身是胆的威名,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了,有他在诸葛亮这里就像一个定海神针一样。


魏延有勇有谋,是蜀国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是诸葛亮北伐的得力干将。当时老一辈的人都快凋落了,这时候魏延开始要出头了,诸葛亮打仗都没什么人选,能用就尽量的用魏延。而且魏延也不一定能够治理内部,魏延就是打仗非常厉害,要是治理国家,可能不会有很大作用。好铁要用做钢刃上,魏延也要放在外面打仗。

向宠谈一下军事问题还是非常可以的,但是打仗确实不行。向宠经过刘备考察了一下,确实觉得向宠不错,但是向宠却从来没有打过什么大的仗。诸葛亮自然是不可能带着他去打仗的,感觉有点像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诸葛亮自然是能够看出来的,放在刘禅身边已经足够用了,要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南征汉嘉(今四川雅安北)蛮夷时,遇害,尸体被其部下夺回。


后来向宠打仗失败之后被杀,向宠可不是和魏国他们打仗的,而是跟那些蛮夷打仗,结果就死了,尸体都是被手下的人夺回来,由此可见向宠的军事实力还是不够强大。诸葛亮神机妙算,可能就知道向宠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糊弄刘禅就是可以的了,真正有用的人才都被诸葛亮带走了。


诸葛亮为了辅助刘禅,真的是花费了很大的心血,要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得妥妥当当,难怪最后诸葛亮会积劳成疾,然后一命呜呼了。可惜的是刘禅是不可以辅佐的,真的就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就算诸葛亮再怎么厉害,他死了之后,蜀国还是难以改变灭亡的结局。刘禅都还没有打完仗,就已经投降了。可惜了诸葛亮这么尽心竭力的辅佐刘禅,还不如早点投降,诸葛亮能够多活一天。

你们觉得诸葛亮辅佐刘禅怎么样?那应该怎样辅佐刘禅呢?


最帅汪公说


首先说两点。其一,《出师表》有前后两份,实际上在《后出师表》是有提到赵云的,《前出师表》则没有。其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只提到将军向宠,并非他有多么出色,而是因为他是留守人员,其他出色的将领都随诸葛亮出征了。

以下详说之。

第一,《前出师表》提到的名将为什么没有赵云、魏延,只有向宠?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是这样写的: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这份《出师表》的目的,除了解释为什么要兴兵北伐之外,就是对刘禅的敦敦教诲,告诫他在自己北伐期间应该要怎么做?这里说的是“宫中府中”之事,而非军旅之事。诸葛亮的意思是说,刘禅对军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向宠。而当时其他名将如赵云、魏延等,都在诸葛亮军中,你叫刘禅怎么问呢?

为什么要问向宠呢?在刘禅即位后,向宠被封为都亭侯,被推举为中部督,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向宠就是宫廷禁卫军的总首领,是刘禅身边的人,有疑问问他,是最合适不过的。

第二,向宠有什么本事?

向宠在三国史上,其实知名度不高。但是在缺乏军事人才的蜀国,他还是一定地位的。向宠曾担任牙门将,在夷陵之战中,刘备遭到惨败。陆逊火烧连营,蜀军各营损失惨重,独向宠的部队保持完整的建制。因此,刘备对向宠颇为赞赏,称赞他有才干。后来,向宠受封都亭侯,在诸葛北伐时,出任中领军。

中领军是相当高的职位,这个官职最早是在公元207年曹操设置,典禁军之事,也就是禁军的最高统领。后来蜀国也依魏制,设立中领军。中领军属于高级军事长官,我们看看魏国哪些人曾担任过中领军,就可略窥一二,比如夏侯渊、曹真、曹休等都曾担任中领军,足以见此职之重要性。

我们总是记得在战场上大展身手的名将,但对皇帝来说,身边的禁军首领更重要,不仅要有才干,也要忠诚,也要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倘若宫廷有变乱,皇帝依靠只能是身边的禁军了。

第三,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的将领,赵云是排在第一

《出师表》有前后两份,前出师表没提到赵云,因为赵云不是留守将领;后出师表则有提到一长串的将领,都是过世的将领。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后出师表》与《前出师表》有所不同,主要是解释为什么在敌强我弱之下,还要坚持北伐。诸葛亮提到一点是随着能征惯战的宿将的去世,高级将领已是青黄不接。在列举去世的将领中,赵云是排在第一位的。

当然,文中没有提到魏延、王平等其他将领,因为他们还健在。

因此,在两份《出师表》中罗列的将领名单,其实是针对不同情况所说的,不代表诸葛亮对所有将领的评判,这一点是要注意的。


君山话史


《出师表》是高中语文课本里的名篇,晦涩难懂,要命的是还要全文背诵,想当年,为了背诵这篇佳作也是抓耳挠腮,顿足捶胸啊!

再次读《出师表》,竟然读出了异样的感觉。发现《出师表》的口吻,不像是下级对上级,倒像是上级训斥下级似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出师表》的大意就是,先帝打江山多么多么不容易,你要多亲近贤臣,远离小人。我要带兵打仗去了,你在家好好呆着,不要乱来。

像不像一个家长在训斥儿子。一般家长怎么训斥儿子的呢?大体是这样的:

你爹在外打拼相当不容易,你要多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不要整天和差生鬼混。我这就要出去干活了,你在家好好做作业,不准打游戏。



刘禅见到诸葛亮就像老鼠见到猫似的,谁喜欢唠叨来唠叨去的,婆婆妈妈的没完没了唐僧啊?

通篇《出师表》,居然有十三处“先帝”,“陛下”二字仅有六处,全都是先帝怎么怎么好,先帝怎么怎么棒,先帝怎么怎么不易。

刘禅耳朵都听的长茧子了,嘴上不敢说,心中暗骂:“先帝这么完美,你怎么不随他而去啊!”

刘禅不喜欢诸葛亮,以至于诸葛亮死后,刘禅禁止大臣前往奔丧,也没提给诸葛亮立庙的事,后来,蜀国百姓一起请愿,刘禅这才同意立庙。



《出师表》里面大臣提到了四个,分别是郭攸之、费祎、董允和向宠。

向宠名不见经传,也没有过人表现,诸葛亮为何对他如此推崇备至呢?

向宠就干过一件事,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他跟着刘备去打东吴,结果蜀军被陆逊一把火烧的全军覆没,刘备大败而回,但向宠带的兵却完好无损。后来,刘备夸赞向宠小伙子不错。

仅凭刘备一句话,就判定向宠人不错,似乎有点牵强!诸葛亮貌似不够严谨啊!



但仔细分析向宠的身世,一切就豁然开朗了!

向宠他叔是向朗,向朗他爹是司马徽,司马徽是诸葛亮的好朋友。

孔明啊,孔明,说好的公私分明的呢?


一半秋色


我的答案是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诸葛看人的眼光一向都比较差,这跟他总是事无巨细的抓在自己手里有很大关系,不能用人替自己负担工作,那就会埋在无尽的工作里,哪里有什么时间去观人识人?

有人说诸葛看人不如刘备,那是自然,刘备半生颠沛流离,见过的人从当朝皇帝大臣,结交的都是各路诸侯,对抗的是曹操这种枭雄,还能够三顾茅庐请出来诸葛亮为他服务,这种阅历和经验,就算是一个庸才,最终也会有超出一般水平以上很高很高的见识。

第二,诸葛要带着魏延出征,赵云年事已高,向宠此人虽然一般,但却是益州世家里投向自己的那部分人里,拔的出来的高个儿,不用这个人用谁?

第三,这种推荐法说明蜀中无大将,更进一步说明,益州的板凳深度很浅,更更进一步说明,益州的潜力只会越来越差,诸葛的北伐失败也是必然。。。

😅😅😅😅

纠错,向宠不是益州人,是荆州人,我想成了李严,但李严也不是益州本地人,只是到益州比较早,得到了刘璋的重用。

其实益州本地人在刘焉时代就备受打压,只能在底层,刘备入蜀,其实更多是在与比他们更早进入益州的东洲士等外来士族进行斗争。

“飘逸的历史”提供了信息:向宠的叔叔向郎和诸葛亮是同门师兄弟,都师从司马徽。他们都是诸葛亮隆中躬耕时编织的人际关系网啊。

qhwei提供了信息:其实很简单,老乡帮老乡,出师表里提到的所有人全部都是诸葛亮的荆州老乡,难听点可以说是诸葛亮派系或者诸葛亮的党羽。刘备死后留下的制衡机制,没几年就被诸葛亮给摧毁了,导致后来的蜀汉,诸葛亮一家独大,刘禅形同傀儡。直到诸葛亮死后,刘禅对他的冷漠态度也可见一斑。


伪装135707859


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复杂,我们也不用过度解读诸葛亮的意思,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分析诸葛亮的立场,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相比于赵云魏延,向宠的确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么个人,我们在回答问题之前,先啰嗦几句给大家介绍一下向宠这个人:

向宠有个叔叔叫向朗,向朗这个人在荆州很有名望,师从司马徽,他和徐庶、庞统的私交很好,自然也是诸葛亮的好友。在建安十三年向朗就跟着刘备打天下了,算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当年马谡街亭失守,北伐失利。向朗犯了包庇马谡逃亡,知情不报的大罪,诸葛亮也没舍得杀了向朗,只是贬职惩罚。所以有向朗这个关系在,向宠和诸葛亮的接触自然没有太大阻力。

再说这向宠的确也有两把刷子,章武元年蜀吴爆发著名的夷陵之战,经过双方长期的对峙,最终吴国儒将陆逊巧用火攻,大破蜀汉军。蜀汉各个营地损失惨重,唯有向宠所带领的部队完好无损,得到了刘备的肯定。

刘备死后,诸葛亮权倾朝野,向宠虽然并无功绩,但是关系硬加上有先帝刘备的称赞,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先封都亭侯,后升中部督,负责管理宫廷的宿卫军,宿卫军在当时不会去前线打仗,就是专门保护帝王的军种,等同我们常说的禁卫军、御林军。

那么我们回到问题,为什么诸葛亮把这样一个保安头头写进了《出师表》里却没有提及魏延和赵云这样的大将呢?

首先,对于诸葛亮排挤赵云、魏延的说法,我个人表示反对,赵云和诸葛亮作为开国元老,两人的关系还是很融洽的,彼此评价都是溢美之词。

诸葛亮和魏延的确有点矛盾,但是两个人在政治上没有任何分歧。只是魏延对诸葛亮领兵作战的方式方法有很大的不满,这才是两者闹别扭的源点。回过头来说,提拔向宠也不等于排挤赵魏,难不成不用有能力的人了?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看诸葛亮的立场,诸葛亮《出师表》所表的对象是刘禅,《出师表》就是写给他看的。而当时诸葛亮的任务是举国北伐,像赵云、邓芝、马谡、吴懿这种有名有号的全都跟着诸葛亮到前线去了,魏延就更别说了,人家当的就是汉中的守门员。

所以腹地剩下近乎都是负责后勤,行政管理的文臣,向宠身为皇帝贴身保安大队长几乎是唯一一个有领兵作战经验的武将。诸葛亮想要刘禅汲取经验、虚心学习的对象除了向宠也没有别的选择。因为别人都去前线了,十万八千里的,就是刘禅想取经问道也没有那个条件。

所以,诸葛亮提到向宠: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原因就是刘禅身边,没有其他的大将,只有向宠还像个样子,除了他,没有咨询其他人的选择。

其次,向宠虽然有点本事,但是并无功勋,倍受提拔做到中部督的位置上已经破格了。诸葛亮想要再次提拔这个亲信,培养成自己的左膀右臂,自己再出面就不太合适。毕竟这蜀汉不是姓诸葛的,《出师表》上提一嘴,也是拉了向宠一把。但凡向宠会来事,能够和刘禅相处融洽,凭借自己的才能收到刘禅的赏识,再升几级也不是不可能。最好能当个皇帝的老师,这样再加上费祎、董允,更有利于以诸葛亮为核心的集团主持内部矛盾错综复杂的蜀汉。

当然,诸葛亮也是为了稳定后方,有自己人把持,也就是朝廷有人,诸葛亮外出打仗也才放心嘛。

向宠倒也做得不错,但可惜的是后来向宠死于平定汉嘉地区的叛乱的过程中,不过那个时候诸葛亮也已经死了。所以向宠作为诸葛亮集团的一分子,为蜀汉的稳定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最后捐躯为国,的确是一个可敬可用的将领。

三国鼎立的时代,培养国家的新鲜血液的任务,在我看来蜀汉比魏吴都要严峻得多。所以无论是现实条件还是政治目还是国情需要,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名向宠都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赵云和魏延,跟向宠都不是一个辈分的,也不在蜀汉的权力中心,提他俩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毕竟《出师表》是给刘禅看的,目的是让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宫里面贤臣不多,小人横行,向宠显然是靠得住的贤臣,提他也就顺理成章了。

向宠最终与蛮夷作战身亡,清代学者端木埰曾写了这么一句评价向宠早逝的话:

“诸贤早逝,宿将只一赵云,内治只一蒋琬,向宠、董允以下力皆有不逮将相之任。”

想来,也是惋惜了……


杨角风发作


看历史跟看现实一样,最怕人云亦云去跟风。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没有提及名将,只提到了一个无名小卒,表面上这个问题轻描淡写,很好回答。

因为我们只要跟风,不动脑子回答,答案信手拈来就是。

无非是,赵云、魏延要跟诸葛亮先生到前线去,出师北伐了,要对蜀后主交代后方的事。向宠军纪严明,又组织能力,有执行力,当然值得刘禅依靠了。

但是,如果只从表面回答,不看其背后的原因,这个问题就不值得去关注和探讨。

诚然,《出师表》是千古名篇,是历代忠臣的座右铭。千百年来,它得到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推崇,受到了武将文官的追捧。爱国诗人陆游诗赞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也曾一气呵成默写过诸葛先生的前后《出师表》。宋朝有个大文豪赵与时甚至断言:谁要是读《出师表》的时候,没有热泪盈眶,谁就不是好人。

可是忠心归忠心,能力归能力,一码归一码。诸葛亮的忠心可鉴日月,但他的胸襟和知人善任的能力却实在不敢恭维。

如果不服的话,我们不妨用事实说话,先来看看诸葛亮对刘禅推荐的这个向宠,到底有怎样的来历,他的能力如何。

关于向宠的来历,《三国志》里是这样记述的:"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

向朗是谁?向朗是刘表的部下,一个文职官员,刘表去世后来到刘备这里打工,在这里得到重用。就是说,向宠是蜀汉重臣向朗的兄长之子。

后来诸葛亮带兵北伐,这个向朗留守后方。后来向朗因为被马谡一事牵连,被免职,回到成都。

诸葛亮没有因为向朗的过错而歧视向宠,当然值得肯定。但向宠到底有什么优点值得诸葛亮欣赏、重用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各路人马都被打得溃不成军,唯独向宠带领的部队得以全身而退,损失最小。

说白了,向宠是个谨小慎微,中规中矩的人。这样的人适合当一个管家,不适合当一个将军,统领大军独挡一面。

将军都是有胆有识,敢做敢为,有气魄,有斗志,奋不顾身的人。向宠做将军,也会不会坏事,但也绝对不会成事,在战场上有什么作为。果然,从这个向宠的生平事迹看,一生真没有做过什么可歌可泣的事,也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向宠一生中唯一的亮点,除了夷陵之战,还真是乏善可陈。

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向宠带兵去平定蛮夷造反,倒是勇敢了一回,但这一去就再也没有活着回来,窝窝囊囊地做了蛮夷游击队的刀下鬼。

由此可见,向宠的个人能力真的很稀松平常。

可是一代伟人诸葛亮为什么会看上向宠,极力向刘禅老板推荐呢?这就跟诸葛亮的性格有关了。

如果说诸葛亮是一个格局不大的人,大家可能不会同意;但要是说诸葛先生小心谨慎的人,估计没有几个人反对。不服气的人,请看一下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评语: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诸葛亮是一个心细如发,谨小慎微的人,他容不下大智大勇有魄力、有胆略的魏延,只欣赏跟自己一样谨慎的向宠,一个老老实实、勤勤勉勉,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大好人向宠。就连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对刘禅推荐向宠的时候,对向宠的评价也是:"将军向宠,性情平和,为人善良"。

这样一个好好先生,当一个库管还行,当一个后勤部长也没问题,但是要担当平定一方的重任肯定没戏,指望他收复中原、恢复汉室更是痴人说梦了。

端木埰:诸贤早世,宿将只一赵云,内治只一蒋琬,向宠、董允以下力皆有不逮将相之任。

诸葛亮最大短板就是武大郎开店,以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来选人才,凡是跟自己合不来的,一辈子也别想有出头之日,你的建议和主张也不会被采纳。

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向诸葛亮提出建议,希望自己带5000人马出奇兵从子午关奔袭长安,但这个建议被诸葛亮无情否决了。

魏延的计划即使失败,也不就是五千人吗?打仗就是冒险,就是赌博,哪有什么十拿九稳的事?

都说选择大于努力,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说,诸葛亮的选择和命运就选定了后蜀的命运,诸葛亮的部下,有真本事的人很难得到重用。得到重用的,只能是向宠这样的平庸之人。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就是诸葛亮胸襟太小,让蜀国无人可用,只能在平庸中灭亡。


历来现实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向宠,而不是赵云,魏延,原因很简单,诸葛亮要带赵云和魏延出征,而不是向宠。可是,诸葛亮为何要提“名不见经传”的向宠,而不是其他的留守大将呢?看看向宠此时的职务“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三国志.向宠传》。所以,向宠之职,在于蜀汉安危之腹心,倘若有别有用心之人担任,便可直接挟持刘禅,掣肘诸葛亮,动摇了蜀汉的根基。那么,向宠又凭什么让诸葛亮信任,并担当如此重要的职务呢?



首先从向宠的家世说起,他可是根正苗红的荆州集团人物,这还不止,从他叔叔向朗和诸葛亮,马谡的交往来看,向氏家族是大族,和马氏,诸葛氏都有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思。一伐中,担任丞相长史的向朗,还曾经一度包庇战败惹祸的马谡,被诸葛亮免职,但是不久就被复用为光禄勋,后又为左将军。不单是向朗,向宠,向朗之子向条,景耀中担任御史中丞,归晋后成为江阳太守,南中军司马;向宠之弟向充,历任蜀汉射声校尉尚书,归晋后任梓潼太守。所以,向氏家族还是混得不错的。言归正传,在蜀汉先混起来自然是向朗,刘备让他都督秭归,夷道,巫县等四县军事,因此作为向朗之侄的向宠,受到蜀汉的提拔,培养,和其家族,自身,特别是向朗的影响是免不了的。



首先,向朗对向宠的入仕肯定起一些作用,因为向宠成名于刘备的夷陵之败,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向宠一营完好无损。这里,说明了几个问题,第一,向宠确实具有很强的军事能力;第二,向宠能全身而退,证明对夷陵,秭归一带十分熟悉,源于向宠可能就是在向朗主持四县军务时入的职。影响最大的,其实是第三点,向宠的军事管理思想就是源于向朗。根据《三国志.向朗传》注引《襄阳记》:

朗遗言戒子曰:"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

意思是,《左传》说,得胜之军靠的不是部队多少,而是要看众人能不能团结一致,天地和谐,万物自然滋生,团结就是力量云云。再看《出师表》对向宠的描述: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

可见,向宠和向朗的军事思想一致。



再看向宠的履历表现,和另外一个大将更是相似,谁呢?就是赵云。刘备入蜀时,赵云留在荆州担任别部司马,就是负责部队的日常管理,训练工作;刘备入成都,赵云为翊军将军,统帅禁军;建兴元年,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到了一伐时,赵云就彻底从幕后走到台前,作为偏师北伐。向宠就是一伐前后,接棒赵云,升任中领军,成为护卫宫中,统领禁军的大将。另外,向宠在夷陵之战全身而退,赵云在箕谷之战也是如此。

所以,向宠不是名不见经传,而是后起之秀,蜀汉和诸葛亮是把他作为重要的后备将领培养,《出师表》自然要和费祎,董允,两个跨代接班人相提并论了。另外,就是宫中管理和安危都交给董允,向宠等人,诸葛亮五次北伐才能不担心后方问题。可惜向宠后来牺牲在和叛乱的夷人作战中,否则地位可能会在姜维,诸葛瞻之上,也没黄皓什么事了。


大飞熊骑士


对于不太熟悉三国这段历史的人,向宠估计也就是个路人甲的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诸葛亮却在《出师表》中对他进行了高度评价,诸葛亮在表中是这样说的:“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意义就是说,向宠性格好,知晓军事,先帝刘备曾认为他很有才能,众大臣也对他的评价非常高,所以宫中宿卫之事,可以全部交给他来负责,他必然能够做得让大家都满意。

这里,不少人就很是疑惑,按理说不管是赵云还是魏延,才干能力都比向宠强上好几倍,诸葛亮为什么不提他们呢?

其实呢,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在他准备第一次北伐时上奏给刘禅的,目的是推荐一些人来协助刘禅处理宫中各项事情,以保证都城的稳定和太平,这样也好让诸葛亮不用担心后方出乱子。



当时的魏延、赵云、马谡、王平、杨仪等人,都即将跟随诸葛亮一同北伐,诸葛亮自然没办法把他们推荐给刘禅,因为推荐也没用,刘禅如果在后方遇到问题,也找不到魏延和赵云的人影。

反观向宠,还有费祎、董允这些人,都是留守在成都大本营,所以诸葛亮在临走之前,就把他们推荐给了刘禅,让刘禅把宫中的事情交给他们来处理。而这些人基本都是丞相府的人,诸葛亮对他们比较知根知底,相当而言会比较放心。

对于费祎、董允两人,因为知名度比较高,在蜀汉后期又是位高权重,所以很少有人对他俩产生怀疑,但是向宠呢,诸葛亮为什么觉得他是保卫宫廷安全的不二人选呢?这其中的原因,就如诸葛亮自己说的,向宠首先是刘备看上的人,当年夷陵惨败时,刘备的大军都狼狈往回逃,各营都损失惨重,唯独向宠所领完好无损,刘备称其能干。



这层意义上来,诸葛亮给向宠推荐的保卫皇宫的人选,并不是诸葛亮的嫡系,而是刘备看上的人,这样对刘禅来说,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接受,不会引起他内心的反感。其次,向宠做事稳重,军纪严明,但性格却有很好,和大家的关系都处的比较好。

我们都知道,京城里都住着高官、皇亲国戚。当城防司令的,如果做事很慌乱,纪律又不好,遇到危险,怎么保卫京城的安全呢?同时,因为京城高官比较多,而且宿卫皇宫的将士很多都是权贵子弟,如果负责人做人做事太严肃,很容易遭到大家的反感和排斥,而向宠做事稳重的同时,性格又非常好,大家都比较佩服他。

所以,等到诸葛亮北伐时,向宠就被升迁为中领军,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而在宠负责保卫京城后,京城就基本上没出过大事,更没发生过什么乱子,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向宠确实是宿卫皇宫的不二人选。

后来,等到诸葛亮去世后,朝廷调遣向宠南下平定蛮夷之乱,结果他在混战中被蛮夷所杀,这其实也再一次证明,向宠毕竟适合京城保卫,而不适合带兵野战。诸葛亮当年把他留在成都,而没有带去北伐,就是知人善任的表现。


我是赵帅锅


如果你知道诸葛亮写《出师表》的背景,就不会问这样的问题。

诸葛亮写《出师表》时,是他准备北伐曹魏时,向刘禅上的折子。重点是北伐,还有上表对象是刘禅。

诸葛亮北伐,自然要把蜀汉能打仗的将领都带走,如赵云魏延。而留在朝廷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比如向宠。

虽然向宠能力一般,但也没有特别差,而且对蜀汉非常忠心。刘备在世时,非常信任向宠。刘备伐吴时,也带着向宠。当东吴名将陆逊火烧连营时,蜀军惨败,蜀军各部都损失惨重,只有向宠所部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刘备称帝后,任命向宠为中部督,负责蜀汉宫廷的警卫工作,责任重大,也说明刘备对他的信任。

这一点,在《出师表》里有明确的体现: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

时值诸葛亮北伐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当然是要把蜀汉的拔尖人才都带走,和曹魏死磕。至于向宠这样中规中矩的人才,诸葛亮显然不会带着他。

诸葛亮特意提到向宠,一则是因为刘备非常信任向宠,他是刘备的人马,而非诸葛亮的人马,这样才会让刘禅好接受。如果诸葛亮推荐自己的人马,难免有控制刘禅之嫌,刘禅恐怕很难接受。

二是蜀汉朝廷毕竟也需要人,诸葛亮如果把所有人才都带走了,那么刘禅万一有什么事该找谁商量呢,难道飞鸽传书给诸葛亮吗?恐怕黄花菜都凉了。虽然向宠是中人之姿,但也不是很差劲,应付宫廷之事应该没有问题。

因为赵云魏延能力出众,所以诸葛亮北伐时必须带着他们。可是刘禅和朝廷也需要有人啊,于是诸葛亮就推荐了向宠,能力不算特别差,而且刘禅也能接受。

所以说,多读点书还是有好处的。至少不会问这样没头脑的问题。


袁卫宇


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年届46岁的丞相武乡侯诸葛亮上表伐魏,即前《出师表》。从章武三年刘备病逝白帝城,蜀汉形势不容乐观。外与魏吴不和,所辖南部少数民族地区(今云贵川边一带)动乱,朝政不稳,诸葛亮只能“攘外必先安内”,一面调整人事安排,一面按当初隆中对决策与孙权重修旧好,约定平分天下盟约。稳定东吴后,诸葛亮于公元225年(建兴三年)率军平叛,降孟获平南中,蜀中又再稳定,内外皆平的诸葛丞相仍旧花了一年时间整军备战,才在公元227年上表伐魏,故此才有了表中“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还于旧都……”之论。

北伐中原还于旧都,重振汉室是刘备、诸葛亮的生平志愿,此是武侯终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他之后,大将军平襄侯姜维又继承了这一遗志,这里不细表。既然是征伐大事,诸葛亮出兵必带赵云、魏延、关兴张苞及王平马谡等一干大将,而保境安民,稳定朝政又该找谁?都乡侯李严求分巴州不成与亮不和,朝局交由蒋琬、费祎、郭攸之、董允等共治,军事上也得有人负责,赵云魏延一干大将都出征的情况下,中领军都亭侯向宠必然是首选,其本身就拱卫京师,又是先帝刘备看重的年轻将领,能干忠心年轻,不用他用谁?所以诸葛亮说其“性情淑均,晓畅军事,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请注意“众议”之说,说明向宠是得到公认的,并不是刘备或诸葛亮指定的。

事实也证明了向宠干得不差,深受士卒爱戴,其于公元240年(延熙三年)死于平叛,也是手下军队奋战夺回尸身安葬于成都,在留镇成都一事的表荐中,诸葛亮一点都没说错,无论是蒋、费、郭、董还是向宠、姜维,都一生忠于汉室,与诸葛亮一样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今故汉大将军平襄侯姜维墓仍在四川广元剑门关下永佑巴蜀,思来令人嗟叹!(剑门关下姜维祠塑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