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雷锋事迹展览是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最早的雷锋事迹展览是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 胡世宗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

雷锋牺牲后没几天,他生前曾担任校外辅导员的望花区建设街小学和本溪路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带着一些雷锋辅导过的孩子来到部队营房,找到团领导。大队辅导员反映了一个情况,说雷锋叔叔突然因公牺牲了,孩子们非常悲痛。孩子们有一个愿望,就是想看看雷锋叔叔生前所有的遗物,寄托哀思,希望团领导和运输连的领导能满足孩子们的要求。

团领导立即进行研究,认为雷锋与孩子们在接触的时间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这一要求应当给予满足。这个展览对孩子们是一个慰藉,同时举办这样一个展览,对本团官兵和当地人民群众也是一种教育形式。团里决定举办一个小型的雷锋生前遗物展览,包括雷锋的衣服、日记本、看过的书籍、他的学习和生活用品,还有照片等等。

雷锋是一个孤儿,他没有家,没有直系亲属,所以他生前所有的遗物都在连队里放着,他走到哪儿,这些东西就跟他到哪儿。

最早的雷锋事迹展览是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团里决定由政治处组织股长、后任政治处副主任的赵玉瑞和团俱乐部主任陈广生、战士摄影员季增负责办展的工作。展室地点设在原抚顺钢厂招待所大墙外,也就是雷锋生前所在运输连营房一侧。

赵玉瑞和陈广生绞尽脑汁,想把雷锋的遗物一件一件展出来,把雷锋的精神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他们起早贪晚,常常干到后半夜。雷锋牺牲时,已经在军内外有不小的名气了,他在兄弟部队和地方机关、学校做了许多场报告,军内外媒体对他的报道也很多,记者和军内外报道员给他拍照的照片也不少。只是当时没有经费,又没有后来放大印制照片和做板子那么方便,他们自己动手,找木板,刮木条,钉展框,把照片镶进去。雷锋生前爱写日记,共留下8本日记,他们设计小支架,把这些日记都放在支架上展览出来。因为雷锋生前曾被团里评为“节约标兵”,运输连曾办过雷锋节约事迹的展览,有些实物和图片还都在,比如雷锋补补丁的袜子和衣服,他那掉了瓷儿的搪瓷牙缸,还有平时捡到积攒起来的螺丝钉、铁皮子、牙膏皮,修理门窗用的螺丝刀和小锤子等等。在雷锋的红皮箱子里,还有一件皮夹克和一条料子裤。当时没有那么多顾虑,都展出来了。这两件衣物,是雷锋在鞍钢当工人时,为应付节假日参加娱乐活动买的,没穿几回。从鞍钢当兵到部队,就全带来了。当兵前穿过的衣服,他还曾借给团战士业余演出队的队员演戏时穿过呢!

最早的雷锋事迹展览是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为了把雷锋苦难的家史展现出来,他们特意请人画了一幅插图。

这些遗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出来,加上简单的说明文字。经过十几天辛勤的筹备,这个最早的雷锋展览——雷锋纪念馆最早的雏形就这样完成了。

9月中旬,十团举办的“雷锋烈士事迹展览室”正式开放了。预展那天,王良太将军亲自赶来观看,团里的领导和抚顺市、望花区的有关领导,还有工、青、妇各方面的人士也全来了。

在参观结束后的座谈会,共青团抚顺市委书记宋廷章说:“这个展室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一个最佳典型,是一个好的活教材,我的意思是,能不能把部队这个小型展览搬到市里搞,因为部队这个地方小。如果全市人民都来参观展览,那影响会更大……”

最早的雷锋事迹展览是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不久,抚顺市就请雷锋生前所在团的同志作指导,同心合力,雷锋事迹展览在原有基础上,规模更大、内容更精准、特色更突出地办起来了。全市青少年响应团市委的号召,踊跃前来观看这个展览,在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展览室接待辽宁省内外的部队官兵、工人、干部、学生人数竟然达到了12万多!

抚顺市委书记沈越参观展览后题词,号召全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广大群众都来学习雷锋。在“沈越”名字底下,抚顺市委其他领导同志也都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抚顺市学习雷锋活动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

最早的雷锋事迹展览是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派人前来收集雷锋的珍贵遗物,并要在北京展出,其他部队也要求复制雷锋事迹展览,以便能提供给更多的人参观。抚顺团市委书记宋廷章向中共抚顺市委提议,市委书记沈越拍板,由抚顺市总工会支援800元人民币,把雷锋展室的图片、文字和展板复制两套,一套留在抚顺市工人文化宫;另一套则到清原县、新宾县、抚顺县这几个抚顺市属的县区巡回展出。

同时,沈越把雷锋事迹向中共辽宁省委做了汇报。省委宣传部很快就派人来到抚顺,把抚顺的雷锋事迹展览全部复制,在沈阳市文化宫进行了展出。沈阳军区政治部派人到抚顺,也复制了全部展品,在沈阳军人俱乐部“八一”体育馆两侧走廊展出,观众络绎不绝。

一颗饱满的种子,撒在适宜的土壤里,钻出地面那是挡不住的。

沈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沈阳网)编辑 王沛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