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居士:死磕!孙过庭为啥扭着王献之不放?

唐孙过庭,算是小官吏。

如果没有后来他写了一篇关于书法的文章,

估计没几个人知道他。

一篇《书谱》理论联系实际,

既有高度,又有广度。

即使是不学书法理论,

单就书谱墨迹,都可以成为典范。

七星居士:死磕!孙过庭为啥扭着王献之不放?

显然,书谱墨迹继承王羲之草书的精华,

并有意识的强化了王羲之草书的使转。

也就是说,它可以作为二王书法的入门帖。

历来认为,书谱的文本文字古奥。

今人如果没有点古文底子,

估计读懂有点难。

文中大量的“古字”够今人查几天字典的。

七星居士:死磕!孙过庭为啥扭着王献之不放?

今天,我们不讨论书谱别的事,

单就孙过庭对待王羲之父子的态度,

就值得研读。

总体来说,在孙过庭眼里,

王羲之父子和钟繇张芝,

这四个人是最受推崇的。

谈到钟繇和张芝,他是敬仰。

钟张各有千秋。

他引用王羲之的评价,

是张草略胜王羲之。

当然,王羲之自认为草书不如张芝,

不是天赋不行,

主要是自己没有张芝努力。

“如果我像张伯英那样努力,

我不一定比他差”。

七星居士:死磕!孙过庭为啥扭着王献之不放?

谈到钟繇,

王羲之认为自己超过他一点点,

或不分伯仲。

而孙过庭自己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

他说王羲之是全才,

比张芝正书强,但草书差点;

比钟繇草书强,但真书不如人家。

总的来说,

张芝钟繇王羲之算顶级书法大师,

他们各有千秋,水平相当。

七星居士:死磕!孙过庭为啥扭着王献之不放?

至于说到王献之,

虽有肯定,但总体来说,

孙过庭对王献之颇有微词。

开始,他借谢安的口挤兑王献之,

说谢安喜欢尺牍,

遇到好的总是留下来慢慢欣赏。

王献之比较自负,

写给谢安的信总是颇费心思,

以为这样会得到谢安的夸赞收藏。

可谢安偏偏拧着干,不仅不收藏,

还把回信内容随手写在背面,

直接退回——分明是羞辱王献之嘛。

七星居士:死磕!孙过庭为啥扭着王献之不放?

这段文字是否有别的佐证,没自己查过。

但居士查阅很多关于二王父子的轶事,

这段记载真经不起推敲。

首先,谢安与王羲之有师生之谊,

虽然谢安比王献之大很多,

但也算是师承上的同辈,

那就是他们都学习王羲之。

再者,两家要好,

王谢都是大家,不会这么无理。

相反,有一段记载说,

谢安想请王献之为新大楼题匾,

不好意思直接说,

谢安拐弯抹角的说出了这事,

竟然被小王一口回绝,

并借机揶揄谢大哥。

老谢“只好作罢,不再提及”。

七星居士:死磕!孙过庭为啥扭着王献之不放?

书谱记载的另一件王献之的糗事,

似乎也不太靠谱。

孙过庭说,有次王羲之去京城办事前,

在墙上写几个字。

王献之偷偷擦掉了,换上自己写的。

满以为这样会瞒天过海,显摆一番。

不成想老王回来一眼看穿。

看穿了没当面指责,

只是当众叹了口气:

哎呀,走那天果真是喝醉了,

这字不能看啊。

说的虽是“自己”,

小王对号入座,无地自容啊。

这段调侃果真如此,

大概说明小王在老爸眼里是多么的受宠爱。

即使魏晋崇尚自由,个性解放。

但基本伦理还是有的。

小王也不至于这么皮吧。

倘若是几个哥哥也这样,

估计老王回来了会一一打他们的屁股。

七星居士:死磕!孙过庭为啥扭着王献之不放?

书谱里关于王献之的段子还有,

总体来说是为了印证,

小王比大王差远了这一观点。

倒觉得孙过庭是故意的。

有啥事儿让孙过庭跟王献之结了梁子呢?

喜欢老爸不一定要通过贬低儿子来证明呀。

但我们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

李世民皇帝极力推崇王羲之的事,

估计也好理解了。

毕竟,皇帝开了金口,

臣子还不搜肠刮肚找理由,

证明“皇帝无比正确”?

不过这点上,

孙过庭算是用力过猛了点吧。

以上仅一家之言,权且当笑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