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大书法就写得好吗?看他是怎么做的

年龄大书法就写得好吗?看他是怎么做的

王羲之与王献之是东晋时期人,他们是父子俩,由于书法方面的贡献,在书法史上,人们把他们称为"二王"。这样的称呼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王家父子的意思,另一层就是说他们书法不相上下。

年龄大书法就写得好吗?看他是怎么做的

王献之书法

我们知道,王羲之是王献之的父亲,而王献之的书法则多是他的父亲教授的,受他父亲的影响最为深刻,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而王献之虽然性格内向,不像他的父亲那么"魏晋风流",但他在书法方面的学习可是非常勤奋和扎实的,在十八岁以前,王献之的书法风格与其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书法功底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这位仁兄虽不外向,而心里一直装的都是对书法的变革思考。

年龄大书法就写得好吗?看他是怎么做的

王献之书法

经过他不断的努力,几年后,他以作品示人,并终于说话了,而且很狂妄,自称书法要比父亲的高明,他说大王的书法有"工巧"和"精熟",我小王不仅有工巧、精熟,还"妙有余姿"。多年的积淀,今日终于爆发了,这叫厚积薄发。不过在当时,人们对其书法的认可程度还是有限的,特别是在魏晋风度的大环境下,有些人对小王的书法仍持不屑一顾的观点,批评的声音时常有,因为人们还得顾及老王的面子。但年轻人有朝气、有活力,也不管那么多,继续探索书法之艺。

年龄大书法就写得好吗?看他是怎么做的

王献之书法

他在思想上始终带着一股求变的创新意识,不管是临摹,还是研究,他只有这一个目标,终于有日,他打破了老王书法字字独立的格局,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寻求着艺术之美,形成了他的"一笔书",把他自己心里装的"妙有余姿"在纸面上飘扬起来了。而这样的"一笔书"后来成为狂草书法的"首创"作者了。

假如当年小王不叫板老王,假如小王性格一直内向下去,又假如老王很在乎自己的面子,对小王实行家法遏制其思想的话,我想至少中国书法的这种草书精神还不知要向后推迟多少年,或者说书法艺术中的"妙有余姿"还不知道何时才能被人实现。

年龄大书法就写得好吗?看他是怎么做的

王献之书法

魏晋时期是一个人人讲风流也讲风度的时代,"竹林七贤"以他们自己的快活方式,释放着或者是引领着时代的"风气",而王羲之他们则相聚兰亭,在"惠风和畅"的茂林之中,如果他们这些群贤不喝酒,不来这里"放浪形骸",也如果他们不是那么风流痛快,那么《兰亭序》也就不会诞生,天下第一行书恐怕也不会是它了吧!所以"竹林七贤"与王羲之叫板了那个时代,而王献之则叫板了王羲之,异曲同工是也!

上述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这就是学习书法不仅要尊重、深入传统,练就一身扎实的书法功底,更为重要的还是要有不断思考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则来自于对古人书法的求变、求新,更要有悟性和"胆识",一味地临摹古人,那与古人有何区别?没有古,又何来创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