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大書法就寫得好嗎?看他是怎麼做的

年齡大書法就寫得好嗎?看他是怎麼做的

王羲之與王獻之是東晉時期人,他們是父子倆,由於書法方面的貢獻,在書法史上,人們把他們稱為"二王"。這樣的稱呼含有兩層意思,一層是王家父子的意思,另一層就是說他們書法不相上下。

年齡大書法就寫得好嗎?看他是怎麼做的

王獻之書法

我們知道,王羲之是王獻之的父親,而王獻之的書法則多是他的父親教授的,受他父親的影響最為深刻,用現在的話來說,他父親是他的啟蒙老師。而王獻之雖然性格內向,不像他的父親那麼"魏晉風流",但他在書法方面的學習可是非常勤奮和紮實的,在十八歲以前,王獻之的書法風格與其父沒有多大的區別,但書法功底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這位仁兄雖不外向,而心裡一直裝的都是對書法的變革思考。

年齡大書法就寫得好嗎?看他是怎麼做的

王獻之書法

經過他不斷的努力,幾年後,他以作品示人,並終於說話了,而且很狂妄,自稱書法要比父親的高明,他說大王的書法有"工巧"和"精熟",我小王不僅有工巧、精熟,還"妙有餘姿"。多年的積澱,今日終於爆發了,這叫厚積薄發。不過在當時,人們對其書法的認可程度還是有限的,特別是在魏晉風度的大環境下,有些人對小王的書法仍持不屑一顧的觀點,批評的聲音時常有,因為人們還得顧及老王的面子。但年輕人有朝氣、有活力,也不管那麼多,繼續探索書法之藝。

年齡大書法就寫得好嗎?看他是怎麼做的

王獻之書法

他在思想上始終帶著一股求變的創新意識,不管是臨摹,還是研究,他只有這一個目標,終於有日,他打破了老王書法字字獨立的格局,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裡,尋求著藝術之美,形成了他的"一筆書",把他自己心裡裝的"妙有餘姿"在紙面上飄揚起來了。而這樣的"一筆書"後來成為狂草書法的"首創"作者了。

假如當年小王不叫板老王,假如小王性格一直內向下去,又假如老王很在乎自己的面子,對小王實行家法遏制其思想的話,我想至少中國書法的這種草書精神還不知要向後推遲多少年,或者說書法藝術中的"妙有餘姿"還不知道何時才能被人實現。

年齡大書法就寫得好嗎?看他是怎麼做的

王獻之書法

魏晉時期是一個人人講風流也講風度的時代,"竹林七賢"以他們自己的快活方式,釋放著或者是引領著時代的"風氣",而王羲之他們則相聚蘭亭,在"惠風和暢"的茂林之中,如果他們這些群賢不喝酒,不來這裡"放浪形骸",也如果他們不是那麼風流痛快,那麼《蘭亭序》也就不會誕生,天下第一行書恐怕也不會是它了吧!所以"竹林七賢"與王羲之叫板了那個時代,而王獻之則叫板了王羲之,異曲同工是也!

上述說明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這就是學習書法不僅要尊重、深入傳統,練就一身紮實的書法功底,更為重要的還是要有不斷思考的創新意識,而創新意識則來自於對古人書法的求變、求新,更要有悟性和"膽識",一味地臨摹古人,那與古人有何區別?沒有古,又何來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