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擊12和鷹擊18,為何我海軍要同時裝備兩種超音速反艦導彈?

岩石龍


中國海軍同時裝備兩種超音速反艦導彈很奇怪嗎?蘇聯/俄羅斯海軍同時裝備的超音速反艦導彈何止兩種,只要符合軍隊的作戰需求,多一種導彈少一種導彈又有什麼問題呢?而且就算同樣都是超音速反艦導彈,其目標任務定位、技術性能特點以及發射平臺要求也都迥然不同,並不存在互相取代的關係。當然如果導彈型號過於繁雜,相同類型重複建設,給後勤保障造成不必要的麻煩,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但是鷹擊12和鷹擊18之間並不存在這樣的矛盾。鷹擊12是採用全程超音速突防的重型反艦導彈,配備了固衝合一的衝壓噴氣發動機,四個進氣口均勻分佈在彈體四周,再加上X型佈局的可摺疊式彈翼,從外形來看類似於俄製KH31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拉皮版。當然對於KH31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我國曾經引進仿製並大量裝備了這款導彈。KH31最大缺點就是體積重量較大,導致通用性不佳,我軍主要使用飛機進行掛載。

鷹擊12儘管比起KH31袖珍了不少,但是依然算是一個大塊頭,彈長接近7米,彈翼摺疊後的直徑超過1米,這樣的尺寸顯然無法裝進我軍驅護艦的垂直髮射系統以及潛艇的魚雷發射管,因此鷹擊12最初只有空艦型和岸艦型兩種版本,後來現代級驅逐艦在中期延壽升級的時候也加裝了鷹擊12的艦艦型,但是隻能採取傾斜發射的方式,好在人家現代級畢竟是扛過SS-N-22白蛉超音速反艦導彈(彈長超過9米,彈翼摺疊直徑1.3米)出身的,扛鷹擊12還是綽綽有餘的。

鷹擊12的優勢是突防能力強、毀傷威力大,號稱達到“雙四”指標的超音速反艦導彈,也就是突防速度超過4馬赫,有效射程超過400公里,別說是幾千噸級的驅護艦,就是核動力重型航母捱上幾發不死也得殘廢,堪稱是無堅不摧的屠龍寶刀。不過純粹依靠高空高速強行突防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容易被對手發現並提前組織攔截,其打擊效率難免大打折扣。這時就需要一把專走下三路的小李飛刀以巧致勝,也就是鷹擊18的用武之地了。

鷹擊18的前身是俄製俱樂部反艦導彈,經過我國科技人員的魔改加持,性能比起原版更上一層樓,採用亞超結合的飛行模式,即中段亞音速巡航+末段超音速突防,憑藉世界首創的自適應超低空掠海技術,以極低的飛行高度藏身於風頭浪尖之中,讓對手難以察覺。亞音速掠海飛行數百公里以後,在距離目標數十公里處實施彈體分離,彈頭加速到超音速狀態命中目標。就像猛虎捕獵一樣,先是無聲無息地緩緩接近目標,然後突然發動迅雷不及掩耳的雷霆一擊。

鷹擊18同時兼顧了高射程、強突防、低可探測的多重特點,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完美的反艦導彈”,射程超過500公里,末段突防速度達到3馬赫,並且具備蛇形機動能力,使得敵方的防禦系統猝不及防、望塵莫及。而且鷹擊18彈體緊湊、體積適中,可以自由靈活地搭配在各種發射平臺上,尤其是直接兼容艦載或者艇載的通用垂直髮射系統,載彈量非常可觀,更容易形成飽和打擊。毫無疑問鷹擊12和鷹擊18的雙煞組合是中國軍隊僅次於反艦東風的最強制海戰力。


晨曦談兵


鷹擊-12和鷹擊-18,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反艦導彈,其中,鷹擊-12是一種全程超音速反艦導彈,低空彈道突防時,有效射程為150公里;採用高空飛行狀態時,有效射程為300公里,末端衝刺速度為4倍音速,巡航階段也有2倍音速。

從網上流露出的圖片判斷,目測鷹擊-12反艦導彈,應該源自隨4艘現代級驅逐艦一塊引進中國的SS-N-22“日炙”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國內高仿升級版,屬於一款重型反艦導彈,對於驅逐艦、護衛艦級別的水面艦艇幾乎能做到一發消魂,因此具備強大的反艦作戰能力。


而鷹擊-18反艦導彈,顯然技術更勝一籌,使用亞超結合飛行模式的反艦導彈,射程高達600公里,巡航階段為高亞音速飛行,末端50公里左右,卻是3倍音速高速度攻擊狀態,具備極高的突防能力和極難攔截的特點。

鷹擊-18實現了艦載垂直髮射,目前,新型潛艇上已裝備了潛射版此型導彈,已裝備052D型驅逐艦以及裝備即將服役的055型萬噸大型驅逐艦上,051C型、052C型、054A型等艦,由於不是海軍標準通用的垂直髮射裝置,因此不具備發射鷹擊-18反艦導彈的能力。


綜上,鷹擊-12,全程超音速飛行,是以速度取勝,儘可能地壓縮敵艦載防禦系統的反應時間,不過超音速彈的紅外特徵非常明顯,特別是採用高空飛行模式時,能否躲過拉姆和改進型海麻雀的攔截,確實有疑問。

而鷹擊-18,由於前段飛行屬於高亞音速,因此紅外特徵並不明顯,但被對方探測到時,非常有可能已進入了末端高速衝刺階段,因此極大地壓縮了對方攔截導彈和近防炮系統的反應,要攔截鷹擊-18的末端高速打擊應該非常困難。

中國海軍同時裝備鷹擊-12和鷹擊-18兩種不同類型的反艦導彈,就是對敵打擊手段多樣化考量,兩者相互相承,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打擊效果,讓對手的防禦系統防不勝防,從而確定在未來海戰場上反艦作戰的優勢地位。

現在,經現代化改裝的051B型驅逐艦167艦,已率先裝備了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已完成現代化改造重新歸建的現代級136艦也換裝了鷹擊-12反艦導彈,相信未來海軍所有裝備鷹擊-83反艦導彈的驅逐艦和護衛艦,也將用鷹擊-12反艦導彈取代,當然,056/A型輕型護衛艦不,考慮到排水量以及艦體太小等原因,不一定會換裝此彈。

而海軍所有服役的052D型驅逐艦都裝備了鷹擊-18反艦導彈,即將服役的055型萬噸級大型驅逐艦,也將裝備鷹擊-18反艦導彈。


國平軍史


謝邀。中國作為反艦導彈第一強國,全是被美國航母打擊群逼的啊,壓力山大。其實中國不光是搞了這兩款反艦導彈,而是搞了一大坨反艦導彈,壓力越大,搞得越多,手裡多備點貨總不會錯。

圖一:鷹擊12。

美國航母確實非常煩人,動不動航母打擊群在全球到處跑。把希望全寄託在一型反艦導彈上顯然是不靠譜的。馬島之戰中,阿根廷把所有的希望全寄託在飛魚反艦導彈上,結果一斷糧,阿根廷就哭了,沒了飛魚,只有靠鐵炸彈了。

中國現役的反艦導彈我們可以盤點一下:鷹擊62,鷹擊83,鷹擊91,這三型這第三代反艦導彈。鷹擊12和鷹擊18是第四代反艦導彈。另外別忘記了東風21D,能打航母的彈道導彈。這麼多種導彈,總夠美國軍艦吃一壺。

圖二:上為鷹擊18,下為原版俱樂部。

鷹擊12跟鷹擊18各有所長,鷹擊12是全程超音速反艦導彈,巡航速度約2馬赫,末端衝刺速度約3馬赫。優點顯然就是速度快,比美國魚叉這種亞音速反艦彈快了一倍多。缺點就是射程短,即使採用高彈道射程也很難超過500千米。

圖三:鷹擊18技術相當先進。

鷹擊18更先進一些,它實際是山寨俄羅斯的俱樂部巡航導彈,並且有了性能的巨大提高,至少翻了兩倍。它在巡航段,並不能超音速飛行,而是在低海面約5-10米的高度亞音速飛行,在進入末段鎖定敵艦後,進入2倍音速飛行,這種急劇的速度變化,會讓美國宙斯盾軍艦攔截非常困難。它另外一個優點就是射程遠,達到600千米以上不是難事。

未來中國也不會放棄研發新的反艦導彈,反艦彈道導彈肯定會接著幹,畢竟這是強項。同時隱身的巡航反艦彈,也會出現。


厲兵


世界上的反艦導彈主要分兩大流派:俄式和西式。

俄式反艦導彈走的是高速、超音速路線,它早期比較出名的日炙導彈可以達到2.5倍音速,號稱航母殺手。還有後來的寶石反艦導彈,也是2.5倍音速。

雖然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高速導彈也有它的弊端。首先它體積大,因為它需要裝更多的火箭燃料。不論是裝艦艇上還是掛飛機上都非常的佔地方,使用起來不夠靈活。更主要的是高速導彈飛行的時候,尾部的紅外特徵太明顯。簡單的講,它想高速飛行,火箭發動機就得燃燒的更猛烈,尾部就得噴出長長的火焰。這樣一來,就導致高速導彈非常容易被探測到。而根據現在的科技,現在的攔截水平,只要能被探測到,發射導彈把它打下來就不是什麼問題。

所以美國和歐洲這些西方國家在反艦導彈上沒有走高速路線,走的是低調、亞音速路線。美國的魚叉只有0.8倍音速,是俄式導彈的三分之一。而它目前正在裝備的新式反艦導彈也依然是亞音速的。這些西式導彈速度慢下來了,但體積小,在飛行的過程中,發動機燃燒比較平穩,導彈的尾部沒有明顯的火焰,這就導致它很難被探測到。

俄式導彈:速度快,但體積大,紅外信號強烈,容易被發現。
西式導彈:速度慢,但體積小,紅外信號低,不容易被發現。

這兩種思路到底哪個好?其實誰也說不清,大家沒有共識,只能說是有各自的理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有長短。

那麼問題就來了:站在中國人的角度,在準備研製自己的反艦導彈的時候,你會選哪條路?

在反艦導彈這塊,我們是後輩,前面兩個前輩趟出來了兩條路,我們跟誰走?其實最科學,最穩妥的辦法就是:都試試。

固然是人家已經做過充分的論證和實驗了,但我們也得自己動手試試,不然這裡面的門道,到底咋回事,我們還是不知道。人家為啥是這樣考慮的,為啥不那樣做,咱們只是站在旁邊看人家宣傳資料,肯定是體會不到裡面的精髓。只有動手自己也搞起來,才能把裡面的秘密全吃透。

咱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你來做主管反艦導彈開發的領導,現在讓你來拍板做決定:咱們走高速路線還是走亞音速路線?最負責的決策就是都搞一下,哪條路走得通,就走哪條路。這也是多一份保險,一個方案失敗了,還有另一個方案託底。

於是我國就有了:鷹擊12和鷹擊100。

鷹擊12走的就是俄式路線,高速,以1.5倍音速巡航,末端突防的時候可以達到3倍音速。而鷹擊100走的是西式路線,亞音速。還有鷹擊83,這走的也是西式亞音速路線。

但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是無窮的,事情走到這一步,一個新想法的誕生也就是必然的了:既然高速有高速的優點,低速有低速的有點,那我們為什麼不把俄式和西式結合一下呢?於是就有了:鷹擊18。

鷹擊18是一款亞超結合的導彈,也就是一款俄西結合的導彈。鷹擊18實際上是兩節發動機。先是西式發動機工作,推動導彈在亞音速的狀態下飛行。這樣尾部火焰不強烈,很隱蔽。等到離目標近了,這節發動分離,第二節俄式高速發動機啟動,加速,以3倍音速衝過去。

最初,中國肯定是亞音速和超音速都試試,後來靈感來了,又加了個亞超結合的。初衷就是都先發展,看看最終那條路可行。估計是後續的進展非常的順利,結果3條路都走通了,拿出來3款產品:鷹擊12、鷹擊18、鷹擊100。一實驗,還都挺好,各有千秋。

怎麼辦?全裝備吧。


銳度何老師


YJ18和YJ12這兩款反艦導彈是不同的,他們屬於海軍不同的打擊方式和不同的任務領域,具體點說的話,就是下面3個不同了:

首先,YJ18導彈是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YJ12導彈是高拋彈道的反艦導彈。YJ18反艦導彈因為巡航段是亞音速飛行,在末端在達到超音速突防的速度,因此他在中距離飛行階段是依靠掠海飛行來實現突防和降低被發現概率的。YJ12導彈則不同,全程都在超音速,使用超燃衝壓發動機,飛在高彈道上,根本就沒想別人看不見,而是希望利用自己極快的飛行速度來壓縮敵人的反應和攔截時間。

其次,YJ18導彈屬於亞超結合反艦導彈,他集合了亞音速反艦導彈射程遠、掠海飛行和精度高的優點,以及超音速反艦導彈突防速度快、攔截反應時間短的特點,射程可到600公里以上,因此他屬於一種新型概念的反艦導彈,類似於俄羅斯的俱樂部3M54反艦導彈。但是YJ12導彈不同,YJ12導彈屬於一種傳統的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飛行速度在4馬赫左右,突防性強,但是射程較短,只有400公里左右,導彈威力比較大。

最後,YJ18反艦導彈屬於一種靈活部署的導彈武器,他可以傾斜發射,也可以垂直髮射,他可以在陸地上使用越野機動平臺發射,也可以在052D和055等驅逐艦上的850毫米大口徑冷熱通用垂髮中發射,他甚至還可以在潛艇上的魚雷管中發射,這款導彈的適配性非常好,適合海軍多種平臺發起立體化火力打擊使用。

YJ12反艦導彈則比較單一,目前只有軍艦傾斜發射型和空射型兩種,主要佈置在我國海軍改造的現代級驅逐艦上,以及海軍航空兵的轟6轟炸機上,使用平臺比較少,而且產量不會太大,適用性不好,不會在國產神盾艦上使用。因此總的來看,兩款反艦導彈各有優劣,屬於不同的類型,可用於執行不同的作戰任務,不能彼此取代,而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海事先鋒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鷹擊18不屬於超音速巡航反艦導彈,而鷹擊-12在飛行的過程中都是超音速的。而我國海軍之所以要同時裝備鷹擊-12和鷹擊-18反艦導彈,就是因為其裝載對象和攻擊模式不同。

首先來說,鷹擊-18反艦導彈是可以裝進052D和055驅逐艦上的通用垂直髮射系統裡的,此外,還可以由潛艇發射。而鷹擊-12只有機載型,其升級版鷹擊-12A也有艦載版本,只不過不能由垂直髮射系統兼容,只能傾斜發射。所以說,我國同時裝備鷹擊-12和鷹擊-18也就不足為奇了。


鷹擊-18反艦導彈的動力構成是:固體火箭助推器+渦扇發動機+火箭發動機。在早期巡航過程中,由火箭助推器和渦扇發動機提供動力來源,這時其飛行高度為5米。在攻擊階段時,由固體火箭發動機充當動力來源,加速到3倍音速展開攻擊。此種亞超音速相結合的模式,使得鷹擊-18導彈的突防能力極強,射程達到了400-500千米。鷹擊-18導彈採用了中繼慣性+中繼數據鏈修正+末段主動雷達的複合制導方式,提高了命中精度和概率。總體來說,鷹擊-18反艦導彈所走的路是未來反艦導彈的發展趨勢。


鷹擊-12反艦導彈的動力是火箭助推器+衝壓發動機。其在巡航階段的速度在1.5馬赫左右,攻擊階段速度可達4馬赫。鷹擊-12反艦導彈的彈道為低空時,最大射程不超過200千米,在高空時,最大射程可達400千米。其制導方式為衛星+主動雷達+紅外成像,可以說,鷹擊-12反艦導彈的命中精度也是非常高的。

隨著相控陣雷達的普及和艦載防空系統的完善,不具備隱身能力且飛行高度較高反艦導彈的生存能力越來越差,較容易遭到對方導彈的攔截。

鷹擊-12反艦導彈的巡航高度在10米-15米之間,速度為1.5馬赫。即便在攻擊階段的速度可達3馬赫,但這個距離僅僅40-50千米。要知道美海軍標準-2增程型防空導彈的射程已經達到185千米。也就是說,對方攔截鷹擊-12導彈時仍有130-140千米的距離。1.5馬赫等於510米/秒,換算成時間的話也就是還有40分鐘左右。這麼看來,鷹擊-12生存能力也不算強。

鷹擊-18反艦導彈則採用了超低空突防,末段超音速攻擊的方式。由於鷹擊-18反艦導彈的巡航高度為5米左右,敵方艦載雷達受地球曲率的影響,對鷹擊-18的探測距離大幅度縮短。一般說來,軍艦的雷達高度在15米-40米之間,而雷達在這個高度上,對掠海高度為5米的目標探測距離在25千米-38千米之間。也就是說,當敵方探測到鷹擊-18導彈時,該導彈離敵方不過38千米,這時鷹擊-18的末段攻擊也將到來。留給敵方艦艇的反應時間也就6分鐘左右。如此一來,敵方根本組織不起多次攔截,況且鷹擊-18導彈還有末段機動能力。


其實,也可以在反艦導彈上應用隱身技術,只不過需要解決隱身塗料在3馬赫速度時不會脫落。目前來說,美國的LARSM反艦巡航導彈就採用了隱身技術,只不過LARSM是亞音速反艦導彈,估計超音速隱身塗料的問題,美國也沒有解決。(圖片來自網絡)


江山何沉


鷹擊12是由航天科工四院和“海鷹”機電技術研究院,在借鑑俄羅斯3M80E“白蛉”超音速反艦導彈和KH-31空基反艦超音速導彈,加上以前研製海鷹-3的部分經驗後聯合研製的。



其採用的是四進氣口一體式衝壓噴氣發動機的設計方案,全程兩倍音速飛行,末段突防速度可達到3-4倍音速,制導模式採用GPS+北斗“聯合衛星制導”+末段寬頻主動雷達制導+紅外圖像識別的複合制導模式。

而鷹擊-18則是由航天科工三院在俄羅斯3M-54“俱樂部”反艦巡航導彈的基礎上,研製的一款“亞超”結合(亞音速巡航、超音速突防),複雜航路規劃的反艦導彈。


兩者除了速度不一樣外,兩者的射程也不一樣,鷹擊12由於採用的是一體衝壓發動機全程超音速飛行方案,它的射程較近(高彈道最大射程400公里,低彈道可能只有150-200公里),而鷹擊18由於採用的是亞超結合飛行模式,其最大射程有可能超過600公里,據官方介紹說:鷹擊18的射程比國外同類產品提高了一倍。
▲鷹擊18具備複雜航路規劃能力。

並且鷹擊18是一款艦載為主多平臺發射的反艦導彈,而鷹擊12則屬於一款主力的空射反艦導彈,兩者的側重點不一樣。

所以說鷹擊12是一款以空基發射為主的全程超音速反艦導彈,射程較近。

而鷹擊18則是一款艦載為主多平臺發射的反艦導彈,採用亞超結合彈道射程相對較遠。


我國同時裝備兩者並不衝突。


武備趣科普


同時裝備兩種反艦導彈,是從武器平臺適裝性和經濟性兩個方面的考慮的。

鷹擊-12和鷹擊-18

鷹擊-12 一開始就是優先考慮給海軍航空兵使用。理論上它的突防能力更強,留給敵人反應時間更短,撞擊動能更大。其射程也達到了400公里。但價格昂貴,尺寸巨大,彈徑達到了0.75米,加上彈翼後沒辦法裝到052D和055的通用垂髮(0.85米)裡。目前只有改裝後的深圳艦的傾斜佈置的反艦導彈發射筒上裝備了鷹擊-12。因此它的適裝性較差。由於其可以以3.5馬赫的速度突防,適合用來攻擊價值高的敵方大型艦隻。目前鷹擊-12只有轟六-G,轟六-K機群和再就是岸基導彈發射車可以使用,限制了這款殺手鐧導彈的作戰能力。


轟六發射鷹擊-12瞬間

而鷹擊-18是航天三院研發的一款壓超結合的反艦導彈,是一款海基反艦導彈,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要裝進驅逐艦的垂直髮射系統中。從研製難度上其實比鷹擊-12更大(這也是為啥鷹擊-18能拿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因為鷹擊-18之前國內沒有相關的技術儲備,新技術使用達到了70%的比例,較小的彈徑(小於0.5米)的彈體裡有一臺小型渦扇發動機和一臺固體火箭發動機,實現了高射程和超音速突防兩個看似矛盾的指標,比反艦版戰斧射程遠100公里達到560公里,同時體積更小,可以塞到052D,055,以及039潛艇和093攻擊核潛艇的魚雷發射管裡。由於重量更小,被殲轟-7,殲-16甚至殲10攜帶也更容易。





鷹擊-18從052D和潛艇發射的畫面

同時裝備這兩種型號的導彈,也反應出海軍在選擇反艦導彈類型的問題上,存在一定猶豫。畢竟現代化的大規模海戰從未爆發過,到底是全程超音速突防但射程更近的反艦導彈更好用,還是隻有末端超音速突防但射程更遠的反艦導彈更好用,目前也沒有明確結論。那麼兩種導彈同時列裝,也不是什麼壞事情,歷史上中國也不止一次列裝多款反艦導彈,比如YJ-83和YJ-62。


紙上的宣仔


首先先說下鷹擊-12,這是一款四個衝壓發動機的反艦導彈,主要以超音速(2-3馬赫)速度飛行,對敵方艦船進行突防攻擊。其最大射程為300公里。

而鷹擊-18導彈則是亞音速、超音速結合的一型導彈,比起鷹擊-12更加突出遠程打擊能力。射程可達到500公里。


相對來說,鷹擊-12採用的是我們比較熟悉的衝壓發動機技術,技術上比較成熟,但可以突破的空間不大。

而鷹擊-18則採用了分段推動技術,初期利用火箭發動機進行推進,巡航段使用小型渦輪發動機配合升力翼面進行亞音速掠海巡航,後期啟動火箭發動機高速衝向目標。這種分段技術我們國家還沒有完全充分掌握,所以鷹擊-18作為技術探討和研究的一型導彈更加具有研究價值。


而且由於鷹擊-18初期使用火箭發動機發射,那麼其適應性其實要比鷹擊-12強很多,可以很簡單的從陸地、軍艦等多種平臺發射。這一點鷹擊-12雖然也可以做到但必須增加助推火箭裝藥,這樣結構就會相對複雜。

所以兩型號的導彈中,鷹擊-12更適合利用轟-6、殲轟-7這類的機載平臺發射,而鷹擊-18則可以直接利用艦艇的垂直髮射井進行發射。


後期實際上我們裝備鷹擊-18這樣的遠程對艦導彈才是重點。最近又有消息說鷹擊-18有增程改進,現在的射程可以達到600公里左右。


軍武數據庫


反艦導彈取代大口徑火炮成為現代海戰的主要攻擊武器已經有幾十個年頭了,各國在反艦導彈的設計設計風格上出現分化,美國的反艦導彈開始朝隱身突防方向發展,與美國不同的是我們的新一代反艦導彈依舊是依靠超音速實現突防,而且一下子就發展出了兩款鷹擊-12和鷹擊-18!

那海軍為何要同時裝備兩種超音速反艦導彈?

鷹擊-12屬於全程超音速反艦導彈,採用固體燃料火箭助推器和液體燃料一體式衝壓噴氣發動機,四個進氣道呈X型佈置在彈體周邊,這種進氣佈局的優點是結構簡單平飛時進氣性能良好;但也有缺點,就是進行轉向機動時會降低一兩個進氣道的進氣性能!

總體來說,鷹擊-12巡航速度為1.5馬赫,末端突防攻擊時的速度可以超過3馬赫(也有說是4馬赫),最大射程為400公里(低空飛行150公里),可以攜帶200千克的半穿甲高爆炸藥戰鬥部,基本上一枚可以讓一艘5000噸以上的驅護艦喪失戰鬥力!

而鷹擊-18與鷹擊-12則有很大的不同,鷹擊-18反艦導彈以3M-54巡航導彈為基礎進行研製的,或者說就是它的小型化反艦版。採用固體火箭助推器+小型彈用渦扇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相結合的動力方式。

鷹擊-18可以利用火箭助推器發射之後將助推器丟掉,然後再利用渦扇發動機進入0.8馬赫的低空掠海飛行,在接近目標時爬升以搜尋目標,當搜尋到目標之後再次丟掉渦扇發動機,只留下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彈頭進行3馬赫末端突防,另外鷹擊-18末端具備“蛇形走位”的突防能力!

鷹擊-18反艦導彈以這種亞超音速結合的飛行方式,雖然比鷹擊-12的重量小一些,但射程並沒有減少可以達到400-500公里(也有說600的)!當然了,鷹擊-18的戰鬥部似乎不如鷹擊-12,大概在160千克左右,理論上威力會小一些!

海軍同時裝備鷹擊-12和鷹擊-18兩種超音速反艦導彈也是出於多方面考慮的,一是鷹擊-12反艦導彈0.5米的彈體直徑加上四個衝壓進氣道和彈翼早已超過了1米,即便是055型驅逐艦850毫米的發射筒也無法正常發射。

所以鷹擊-12大多是裝備在轟-6轟炸機、殲-16戰機、殲轟-7以及殲-15之上。而鷹擊-18採用的一對摺疊彈翼,乍一看就是一個“光桿”,放在垂髮裡毫無壓力(包扣潛艇的垂髮),所以055、052D等驅逐艦的垂髮大多裝的這種反艦導彈!

除此之外,海軍同時裝備兩種反艦導彈,也使得對敵方水面艦艇編隊的攻擊更加多元化,使得敵方在防守上更加困難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