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三種博弈,反映出日本當代社會家庭倫理的三大問題

《小偷家族》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2018年的作品,這部電影在口碑和榮譽上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小偷家族》獲得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等多個國際大獎,該片在上海電影節一票難求,可見是枝裕和和他的這部影片在中國觀眾心中的地位。

《小偷家族》:三種博弈,反映出日本當代社會家庭倫理的三大問題

《小偷家族》講述了在東京一間破舊的平房裡住著毫無血緣關係的6個人,他們因為"偷"而結緣,也因為"偷"而被迫分離。是枝裕和說:"我近10年來思考過的問題,都拍進這部電影裡了。"他把一系列社會問題濃縮在這個拼湊起來的家庭中,不動聲色地展開了對整個現實社會的思考與批判。

一、親人與血緣的博弈

這個家庭裡有6口人,做小偷的父親柴田治,殺死丈夫逃跑的母親信代,被丈夫拋棄了的奶奶初枝,偷來的兒子祥太和女兒有裡,還有受原生家庭漠視而離家出走的亞紀。毫無血緣關係的6個人生活在狹窄的小屋裡,靠微薄的收入和偷竊維持生活,卻其樂融融,親如一家人。

他們會在盛夏的夜晚聚集在後院一起看煙火表演,爸爸會給祥太和有裡表演魔術,媽媽和奶奶會帶有裡去商場挑選泳衣,在祥太對青春期有困惑的時候爸爸會及時給他正確的性教育,六個人整整齊齊去海邊,享受屬於他們難得的假期。電影還有很多的鏡頭給了這家人的晚餐,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東西。日本電影對於家庭細節的描寫總是刻畫在食物裡,吃東西的時候,家才是家,一起吃晚餐的人,才是家人。

《小偷家族》:三種博弈,反映出日本當代社會家庭倫理的三大問題

電影前半段細緻入微地呈現了這家沒有血緣關係的6口人是如何相處的,他們現在的生活和之前受過的創傷形成鮮明的對比。是枝裕和用平靜的鏡頭搭建出溫馨的畫面,同時將他對原生家庭和血緣親情的思考和懷疑穿插在了電影的細節中。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不禁想問: 使家人之所以成為家人的,是血緣上的關係抑或是相處之後產生的愛?愛的前提是自由,血緣給了我們一個愛的理由,但只是理由,絕非必然。

媽媽信代和奶奶初枝在海邊聊天的時候,媽媽感嘆道:"我們是她選中的吧!"奶奶回答:"我沒聽說過,還能選擇父母。"媽媽說:"自己選擇的,應該更牢靠。"有裡的親生母親是一個不合格的媽媽,但她卻是有裡血緣上無可爭議的母親。有裡手臂上有燙傷留下的疤,有裡害怕買了新衣服以後要捱打,有裡媽媽在和丈夫吵架的時候會說"我後悔生下了她。"有裡失蹤兩個月,有裡媽媽不會報警尋她。這些都是和有裡有血緣關係的親生母親給她留下的創傷。而和有裡沒有血緣的媽媽信代會抱著有裡告訴她:"他們說喜歡你才打你,是騙你的。喜歡你的人會這樣抱著你。"

《小偷家族》:三種博弈,反映出日本當代社會家庭倫理的三大問題

是枝裕和通過《小偷家族》諷刺了當代社會,是對每位不負責任的父母的問責。當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你是否做好了當父母的準備?社會資源配置的錯位讓有裡媽媽和信代都成為了悲劇人物,而社會無視了這樣的悲劇人物,這是《小偷家族》呈現的最大矛盾衝突,這是這部電影對社會的控訴。

2018年3月,在東京的一間小公寓裡,年僅5歲的船戶結愛被父母毆打致死。被逮捕的母親承認在冬天將小結愛關在又黑又冷的房間裡,造成結愛腳底大面積凍傷。結愛和有裡的命運驚人相似,只不過《小偷家族》中有裡有幸被偷到溫暖的房間,沒被父母虐待致死。

是枝裕和用一個特殊家庭的美好,拆穿了這個社會用合理性遮掩起來的荒唐。

《小偷家族》在社會道德倫理之外建立了一個新的體系,這個體系裡親情不是原生關係而是選擇的結果。他們6個人不依靠血緣連接,而是用愛搭建幸福的家庭,成為相依為命的親人。

《小偷家族》:三種博弈,反映出日本當代社會家庭倫理的三大問題

二、情感與金錢的博弈

當所有人以為是枝裕和又要故技重施講述普通家庭的溫馨恬靜時,電影劇情急轉直下,初枝奶奶的死揭露了這個家庭血淋淋的現狀——社會底層家庭的生活美好卻無法偉大,生存的壓力讓親情薄得像一張紙。

一天夜裡,奶奶再也沒有醒過來,阿治準備叫救護車,信代奪走電話說:"奶奶已經死了,都醒不過來了。而且,你敢叫救護車嗎?生老病死就這樣了。"奶奶死後,為了繼續領取奶奶的養老金,阿治和信代將奶奶埋在廚房裡。他們取出奶奶生前的存款和假牙盒子裡的錢,欣喜若狂地數了好幾遍。

故事講述到這裡,是枝裕和親手推翻了電影前半段鋪設的溫馨,摧毀了自己搭建的美好,並拋出殘酷的思考題:如果組成家庭的自由和彼此間牽掛並非源自彼此的愛,而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呢?面對生存的壓力和金錢的誘惑,純粹的感情是否只是自欺欺人?

《小偷家族》:三種博弈,反映出日本當代社會家庭倫理的三大問題

為了金錢放棄親情的例子屢見不鮮,也常常被搬到大熒幕上敲打人性。2019年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裡,贊恩的父母為了彩禮賣掉了自己的女兒,對每個孩子的死活都不管不顧。是枝裕和另一部電影《無人知曉》裡,母親惠子為了再婚過上有錢的日子,將4個年幼的孩子丟在出租屋,年僅12歲的長子明艱難地撫養弟弟妹妹們。《無人知曉》不是杜撰出來的故事,而是取材於一則真實的社會新聞:1988年東京一名女子為了與新男友同居,拋棄了4名子女,長期缺衣少食,3歲的女兒因偷吃泡麵被毒打致死。同年7月,鄰居報警事情才被曝光。

骨肉親情都可以輕易放棄,更何況他們彼此間並沒有血緣關係,沒有愛,也沒有責任和法律的約束。奶奶生前很怕自己一個人悄無聲息地走了,所以她告訴大家自己買了"臨終護理保險",可被現實和生存抑壓地喘不過氣的殘酷,讓奶奶只能躺在廚房的溼冷裡。

奶奶的去世讓亞紀很難過,她認為連接阿治和信代的不是心而是錢,自己和奶奶的關係並非如一般人一樣建立在錢上,奶奶不收她的錢就讓她住在家裡證明了奶奶真的愛她。後來,當她知道奶奶每個月都從她爸爸那裡拿三萬塊之後,她的世界崩塌了。亞紀不知道奶奶從未動過那筆錢,16個三萬塊整整齊齊地放在假牙盒子裡,奶奶幫她攢起來了。他們所有人也都不知道,去海邊度假地時候,奶奶望著他們的背影,無聲地說出一句:真的謝謝你們了。

《小偷家族》:三種博弈,反映出日本當代社會家庭倫理的三大問題

這6個人組成的家庭中,成員來自不同的階層,他們擁有截然不同的過往和生活方式,這造就了他們的價值觀不同,看人看事的眼光不同。苦難不聞不問,將他們簡單的捆綁,單純的情感關懷促成親情,這是搭建在空中樓閣裡的家庭,它易碎,容易讓人產生懷疑,它給不了住在裡面的人安全感。金錢像一把刺刀,瓦解了這個家庭,摧毀了他們的親情。

三、社會秩序與個人情感的博弈

祥太偷東西被抓,警方介入了這個家庭,小偷家族的秘密被揭露了出來。信代入獄,亞紀和有裡回到了自己原來的家庭,阿治一個人孤單的生活,祥太住進了福利院並開始上學。這6個人終於回到了正常的社會軌道上。

他們沒有真正的血緣關係,但是違背社會秩序建立了充滿親情的家庭。當社會秩序進入這個家庭的時候觀眾卻並不感到欣慰,重回正常秩序的他們並不幸福,只是回到組成小偷家族前充滿苦難、孤獨、冷漠、暴力的現實中。

《小偷家族》:三種博弈,反映出日本當代社會家庭倫理的三大問題

信代入獄後刻意讓阿治帶祥太見她,告訴祥太他是被偷來的,信代決定放祥太走,她告訴阿治:"我們是不夠的,不夠他好好長大。"阿治陪伴祥太的最後一晚,阿治坦言自己逃跑時要丟下祥太,祥太也承認他是故意被抓的,兩人用這種方式徹底與過去告別。只是祥太的車啟動後,阿治捨不得,追著車跑了很遠。祥太也捨不得,默默地喊了一聲"爸爸"。

有裡回到了自己的家,她想安慰媽媽額頭上的傷,媽媽卻叫她"滾開"。當媽媽說出"媽媽給你買新裙子"時,有裡的眼裡再次充滿恐懼。有裡只能一個人在陽臺上玩彈珠,哼唱信代媽媽教給她的兒歌,時而順著陽臺往外眺望,可盼不來哥哥和爸爸,再次陷入孤獨和絕望中。

《小偷家族》:三種博弈,反映出日本當代社會家庭倫理的三大問題

我們不知道祥太和有裡以後過得怎麼樣,但他們享受過信代媽媽和阿治爸爸給予的最溫暖的陪伴和貼心的照顧,當他們日後面對人生的艱難時,會多一點面對困難的底氣。他們體會過父愛母愛真實的樣子,這就是這個家庭存在過的意義。

電影《無人知曉》在演到媽媽惠子離家出走以後,彈幕上很多人說"報警啊,向社會求助。""去孤兒院生活吧,管吃管住還能上學呢。"當便利店的店員也向明提出幫忙聯繫孤兒院時,明說:"這樣我們4個就不能在一起了,之前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結果一團糟。"當我們知道應該怎麼做的時候,發現理性的社會行為抵不過個人情感。人是有情感的,生生撕裂放入社會的條條框框中,會很疼。

《小偷家族》:三種博弈,反映出日本當代社會家庭倫理的三大問題

電影結尾令人悵然若失,是枝裕和撕掉了人身上的標籤,讓我們看到人性最本質的樣子。他給我們展現了生活的殘酷和複雜,也讓我們看到算計背後的溫情。

是枝裕和在談到創作初衷時說:"生活就是這樣,千瘡百孔之中,也會有些美麗的瞬間,我想捕捉的正是這些瞬間。"《小偷家族》這部作品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僅試圖重新定義親情和家庭,還試圖在社會秩序和個人情感之間找到一個可以緩衝的地帶。是枝裕和將自己對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融入電影的敘述,電影獲得國際大獎和影迷的一致好評,這也意味著是枝裕和這次突破大獲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