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无效社交”,不会给你带来所谓的人脉

1

上个月底,一个很少联系的同学打电话我,问我周末有没有时间,他说孩子没考上大学,只能去读一个技校,但是还是想办几桌酒闹一下,问我有没有时间参加。

如果是我,肯定不会搞什么酒席,我觉得考的好不好只跟自己有关系,别人是没有义务跟你一起狂欢,况且路程太远,为了这样一场意义不大的酒席就得牺牲我周末的计划,所以我拒绝了。

我可以感觉到他的不满,他肯定会想:拽什么拽,跟你说是给你面子,你还不识抬举!

不是我不给他面子,是我定义这场酒席是“无效社交”。

那些“无效社交”,不会给你带来所谓的人脉

2

一位10年未见的同学到这个城市出差,主动跟我联系,并且发来了他住的酒店的地址,我打开导航一看,还真有点远,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当时太晚,我就回复他说,今天太晚了,明天你有空到我办公室来聚一下。他答应了。

第二天早上,他发了一条语言过来:老同学,我临时有事来不了,要不还是你过来吧。

所以我回了他一句:那你先忙,我也走不开,等你考完了我们再聚。

过了两天,我打电话问他事情办完了没?他说,我已经回去了。

在那一刻,我更加确定了这件事就是“无效社交”。

那些“无效社交”,不会给你带来所谓的人脉

3

网上搜索到的解释是这样的:无效社交是指那种无法给你的精神、 感情、工作、生活带来任何愉悦感和进步的社交活动。

我的定义是那些因为爱面子、不好拒绝、难为情、怕伤害他人而参加的社交活动就是无效社交。

一位你不熟的业务员请你吃饭,让你帮忙照顾一下他的产品,你去吗?

朋友跟他的朋友聚会,请你作陪,你去吗?

一个十年未见面的老同事让你帮他去接机,他老丈人到你所在的城市转车,机场离你家挺远的,你去吗?

甲方老板请你们项目组唱K,但是你最讨厌的就是去那里学驴叫还浑然不知,你去吗?

一层楼的同行聚餐,你去吗?老板请客户吃饭,你去吗......

有些场合你肯定会去,因为:1、你怕别人说你清高。2、你怕别人说你性格孤僻不合群,。3、你想多认识些人,得到一些所谓的人脉。4、你怕伤害到别人,想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

那些“无效社交”,不会给你带来所谓的人脉

还有很多,总之,明明知道不会有任何好处,你也会强迫自己参加那样的社交。

你甚至觉得,一旦不参加这样的聚会了,你很快就会被这个圈子所遗忘。

所以,你总是不停的参加这样那样的聚会,跟很多人交换微信,约好下次有空一起坐一下。

混得比你好的,你拼命点赞他也不回应;混得比你差的,他拼命点赞你也不理他;

如果在哪个场合偶然见到,你们就跟失散多年的兄弟劫后重逢一样激动,其实你半天也想不起来他到底姓什么。

凡是那种为了取悦别人愉悦不了自己的社交,我都称之为“无效社交”。

我拒绝的后果是别人觉得你太不给面子,并且同样不会再给你面子,那就这样吧,正好让我们相忘于江湖。

那些“无效社交”,不会给你带来所谓的人脉

4

肯定会有人对你说,你太不会“混社会”了。邀请你是给你面子,是看得起你,而你竟然拒绝了?气人不?

其实,他们在邀请你的时候,就没有把你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他们希望你不远千里、排除万难去赴约,并且对邀请感激涕零。

如果真是你的朋友,他不会把你的拒绝当成对他的亵渎,他会理解并尊重你的决定。任何举动,不能因为是善意的就有了绝对的正确,失去了对他人的尊重都可以视为侵犯。

拒绝无效设计,不是不近人情,只是不想委屈自己。

那些“无效社交”,不会给你带来所谓的人脉

某个著名主持人说过,有些事情,别人舒服了,自己就不舒服。

在人生的某些阶段,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我们总是奋力往群体里挤,去寻找在场感,不想被主流撇下。

关系就象是铁屑,总是奔向磁力最强的地方。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强大的个体,你参与得再多,资源也不会向你聚集。

当你明白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就会注重自我的打磨。有一句鸡汤语叫“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古代成语也说过: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好了,世界自然变得友善了。

人的强大,往往是从拒绝“无效社交”开始的。敢于“得罪”别人,不去讨好他人,说明你的心理变得强大,这样才不负此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