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康療11:《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

自我康療11:《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

要做好事,不能做壞事。

要做好人,不能做壞人。

剛剛開始學做人的小孩子,經常就會聽到長輩這樣的訓誡。到了長大成人後,也會繼續這樣教導小孩子。至於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有些人卻一輩子都沒有搞明白。

按照常理來講,善就是好,惡就是壞。正就是善,邪就是惡。因此,人們就都應該站在正義一邊與邪惡作鬥爭。事實也是這樣,只有扶正才能祛邪,只有懲惡才能揚善。從地球上出現人類社會的第一天起,就始終存在著正義與邪惡的矛盾鬥爭。不是正氣壓倒邪氣,就是邪氣壓倒正氣。此消彼長,循環往復。

在此過程中,人的思想決定人的行為。個人內心世界的正氣壓倒了邪氣,就必然會產生正義的行為。反之,就必然產生邪惡的行為。如果沿著正義方向前進,就是做好事的好人。如果沿著邪惡方向前進,就是做壞事的壞人。如果站在正邪之間猶疑不動,就是虛度光陰和浪費資源的廢人。

按照教科書的理論來講,人生方向選擇問題,是正邪善惡“道不同”的根本問題。人生方向選擇錯誤,就是顛覆性的根本錯誤。在這個錯誤的道路上,使用的方法和技術越高明,產生的惡果就會越嚴重。當然,道路方向正確,使用的方法和策略不正確,也會犯產生錯誤的結果。不過,這隻能算技術性錯誤,而不是方向性的根本錯誤。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忽視正道與邪道的方向判斷,總是過於關注實用知識經驗和技術方法的學習,最終就很容易把道路方向錯誤和技術性錯誤混為一談。於是,就陷入在錯誤方向上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和科技創新的迷魂陣。中國古代的“獨尊儒術”和西方現代社會的“技術崇拜”,都是這種道路方向性錯誤的惡性循環。

以中國式“道術用”與“時勢位”天人合一有無相生陰陽易變系統運動思維來看,宇宙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如果這個生命體的能量循環正常,人們就會感到風調雨順環境舒適。如果宇宙自然生態系統能量循環失衡,則會立即啟動自行調節的應急保護機制。人們看到的氣候異常和雷電風暴等惡劣天氣,以及地震和海嘯等現象,便是自然生態系統“損有餘而補不足”的調整和宣洩。

人類是宇宙自然生態系統的衍生物,也脫離不了這個大系統的能量循環。當人類順應自然生態系統的天道法則時,就能夠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健康成長。如果人類貪婪追求一己私利最大化,就會導致自然生態系統的能量循環失衡,最終就會遭到自然法則的嚴厲懲罰。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循環系統中,每個人都是形神合一的子系統。如果秉信“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叢林法則,就會鬼使神差地貪婪追求一己私利最大化,從而導致個人內心世界與身外物質世界的循環失衡,進而導致自身生命系統的氣血循環失調。到了體內五臟六腑元氣耗竭之時,便是神滅形亡的自我終結之日。

由此可見,正邪善惡的道路方向抉擇,就在於個人私利與公共利益的輕重取捨判斷。遵循“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道法則,就是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大道。固守“損不足以奉有餘”的叢林法則,就是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的邪道。

至於怎樣才能實現自身生理系統的均衡循環,我們還是要繼續問道於中國大道文化的“黃老之學”。

下面,我們就共同來靜心研讀《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

自我康療11:《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

《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原文

  黃帝問曰:餘聞方士,或以腦髓為髒,或以腸胃為髒,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

  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髒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

  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之主?

岐伯說: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

  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白話文翻譯

黃帝問:我聽說在修煉養生術的方士之中,有人認為腦髓是臟器,有人認為腸胃是臟器,也有人把這些都稱為腑。如果再追問,還是會得到彼此相反的答案,他們每個人卻又都堅信自己的觀點正確。我搞不明白其中的奧妙,希望聽你講一講。

  岐伯回答說:腦、髓、骨、脈、膽、女子的子宮,這六者都是源自地氣運化。因此,它們皆能藏陰而應地,就像大地包藏萬物一樣藏而不瀉,被稱為“奇恆之府”。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者都是源自天氣運化。因此,它們就像天能在空中自行運轉一樣瀉而不藏,同時受納五臟排出的濁氣,被稱為“傳化之府”。濁氣不能在此久留,所以就必須及時轉輸和排洩。

此外,肛門也為五臟排洩濁氣。在這樣相互配合作用下,飲食的水谷糟粕就不會久留於體內了。

所謂五臟,功能就是貯藏精氣而不外洩。因此,它們才能保持飽滿和充實的狀態。

六腑的功能,是傳輸轉化飲食的水谷而不是貯藏。它們有時顯得充實,但卻不能長久保持飽滿狀態。因此,當飲食的水谷入口時,人就會感到胃裡充實而腸內空虛。當食物繼續下行時,人就會感到腸內充實胃裡空虛了。

所以說,胃實而腸不滿,腸滿而胃不實。

黃帝又問:為什麼氣口脈可以獨主五臟的病變呢? 

岐伯回答說:胃是容納飲食水穀之海,是六腑經氣之源。飲食五味入口,首先留在胃裡,再經足太陰脾的運化輸轉,才能供養五臟之氣。脾為太陰經,主輸布津液。氣口脈為手太陰肺經過之處,也屬太陰經脈,主朝白脈。因此,五臟六腑的氣味,都出自胃而表現在氣口。所以,五氣入鼻藏留於心肺。心肺有了病變,就會引起鼻口不利。

但凡診治病情,必須觀察患者的身體上下的變化,準確把握脈象的虛實,綜合分析其心理健康狀態與生理疾病的關係。

對於迷信鬼神的人,決不可以跟他講深奧的醫道和醫道。對於反感針石術療法的人,決不可以跟他講授醫術技巧。諱疾忌醫者,就必然不可救藥。即便是出於好心治病救人,結果也是勞而無功。

自我康療11:《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

解讀啟示

顯而易見,此所謂“地氣之所生”和“天氣之所生”,就反映出了“天人合一”系統循環的關係。人體生理系統的五臟六腑,通過“奇恆之府”和“傳化之府”,才能實現氣血循環“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陰陽平衡。如果違背這個天道法則,就必然會遭遇邪氣侵害,直接導致自身的病變。

誠如斯言,“觀其志意與其病也”。人是形神合一的生命體,思想意識決定行為習慣。邪道思想病毒,必然導致心理疾病,進而引發自身的生理病變。醫術和藥物可以治療生理疾病,但卻無法救治心病。只是迷信科學技術和藥物,本身就是不通醫道的悲哀。

亦如斯言,“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諱疾忌醫的齊桓侯,就是神醫扁鵲也救治不了的“勞心者”。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又有多少心理不健康的“勞心者”,還在重複著諱疾忌醫的故事?

我們接下來的同步靜心養神療程,就是繼續學習和解讀《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