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系列二:趣談金庸武俠的武功根基

金庸之後,再無武俠!“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波瀾壯闊,瑰麗奇幻的武俠世界。據悉,《天龍八部》中的一段還入選了高中教材。金書中但凡絕世武功,都有著古籍經典的傳承,“降龍十八掌”從《易經》中領悟,“太極”源於《道德經》,“北冥神功”源於《莊子》等等。今天就來聊聊金書中武功運行的內在依託。

武功由招式與心法構成,招式可以理解為肢體動作的攻防轉換,心法則是內力運行的引導途徑,老爺子筆下的巔峰高手都到達“無招勝有招”的境界,內力修為是根基,往往更勝於招數。

《黃帝內經》中最為核心的“藏象”便是生命哲學的基礎,道家、修真、武俠等一切創作延展都不逾其藩籬。金庸武俠體系中的內功,可以看成簡化版的“藏象”,畢竟小說的閱讀性至關緊要,描述太過詳細就拖沓了。

“藏象”由臟腑、經絡、精氣神三者組成的系統,用專業術語逐一介紹不免枯燥,接下來用金書武功中出現過的概念,說明其背後的根據。

《九陰真經》與《九陽真經》

《黃帝內經》系列二:趣談金庸武俠的武功根基

《黃帝內經》陰陽的概念是對立統一,內容比較廣,金書中更多的表示為陰氣、陽氣。《黃帝內經》關於陰陽二氣的描述:“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所以你會發現小說裡不會武功的覺遠禪師,由於修煉《九陽真經》大成,被瀟湘子擊中後,內勁自動生出將其彈飛。此後,《九陽真經》大成的張無忌,也多有內勁反彈的描寫,而同是武學至寶的《九陰真經》卻無此效果,那便是陰陽二氣運行位置不同的原因。

七傷拳

《黃帝內經》系列二:趣談金庸武俠的武功根基

“五行之氣調陰陽,損心傷肺催肝腸。 藏離精失意恍惚,三焦齊逆兮魂魄飛揚!”《倚天屠龍記》中七傷拳的總訣。介紹完陰陽,接下來就是五臟六腑,心肝脾肺腎五臟對應的就是火木土金水,主要功用就是儲存精氣等無形無質的能量。至於三焦,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組成六腑,主管飲食物的受納、傳導、變化和排洩糟粕。還有奇恆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由經絡連接起來,組成不同的子系統。

六脈神劍

《黃帝內經》系列二:趣談金庸武俠的武功根基

六脈神劍指的是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六脈。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十二經脈,手、足各六,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所以稱其為“正經”,六脈神劍是依靠手指運氣進行遠程攻擊,因此只能是六條手部正經。

總而言之,金庸小說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值得讀者細細品味,會發現更多有趣的內容。由於篇幅問題,這裡僅列舉幾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