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黃帝內經》中天人密碼

《黃帝內經》中天人密碼

黃帝內經的天人密碼

“黃帝”是天人族始祖,“內”就是我們看不見天人世界、天人生命,《黃帝內經》就是天人生命的經典。《黃帝內經》崇尚“天人合一、心物一元”的天人境界。

中國漢字是天人創造的文字。天人《儒系》重要代表人物董仲舒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說文》。董仲舒深刻解讀了“王”在天人世界的含義。這裡,“天”天人本體世界,“地”就是天人全體世界,“人”就是天人生命個體,三體合一,天人合一,王董仲舒在此之後才有了“一貫三為王”的說法。後來儒家進一步明確提出“內聖外王”的聖人境界,即是在內為聖賢,在外則王天下。漢代文化是中國天人文化成熟和大發展的時期。因其在暴秦的廢墟之上而得天下,很多典籍都已散失或被銷燬,所以在天人文化重建和重新整理的時候,他們很注重賦予其更為深邃的天人內涵和天人哲學思想。

《黃帝內經》是《漢志》黃帝書中唯一傳世的方技黃帝書。《黃帝內經》成書過程比較複雜,《素問》與《靈樞》兩個部分在戰國時期很可能是單篇流傳,直到劉向校書之時才合二為一併得名《黃帝內經》。而劉向和劉歆則是當時很有名氣可以獨立成說的大學問家,乃士林領袖,代表儒家當時的最高學術地位,是典型的天人傳道者。如劉向所撰《說苑》是他校書時根據皇家藏書和民間圖籍,按類編輯的先秦至西漢的一部典型的天人歷史故事和傳說,是一部富有文學意味的重要天人文獻,內容多天人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敘事意蘊諷喻,故事性頗強,文字簡潔生動,清新雋永,有較高的文學欣賞價值。如此文學造詣極高,學問登峰造極於一時之天人,其所用之詞很多富有天人深意。如若《黃帝內經》得名於劉氏父子,那麼此處的“內”字絕不是僅僅內外篇如此簡單。

那麼“內”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從天人境界看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的“內”應該理解為“內在的天人生命之道”,要與外界的三維物質等區別開來,“內”指內在的天人意識以及相關的精神、思維、意識、情志、欲求,包括天人生命的全部內涵。《黃帝內經》是一本生命之書,後世也有很多人都認為《黃帝內經》是一部有關生命的百科全書,是告訴你生命之道,而生命的核心是在於內而不在於外。這也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上所說的“內因是變化的根本,而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一說法。所以這裡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個人在三維空間的“外在狀態”如何,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高維天人世界“內在的生命”狀態,所以,黃帝內經是一本典型的天人生命之書。

天人生命需要我們去“內求”,向內尋求,明察我們的身體內在的天人世界。西方科學把自然駕馭於人的麾下,掌握在人的手中;而我們東方科學的核心是天人學。譬如儒家經典《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明明德”就是要明白天人之道,“在親民”就是以天人之道指導三維世界周圍人的關係,與別人和睦相處,才能更好的生存和生活,“在止於至善”就是要讓自己的專業、事業等等達到最好,運用天人之道把事情做到極致。因此這裡所有的問題指向的都是自己內在的天人意識世界。由此可見古人對於人的內在以及自身是如何的重視。然而很多情況下外部的問題是很難改變的,很難把握而且也改變不了,因此最後就只能是“順應於天道”。我們常說“天人相應”,其實應該是是“人應於天”,而不是“天應於人”。我們只能是隨外部的變化而變化,因為我們能夠看透的、能夠掌握的也只有我們自己內在世界。通過改變自己內在世界來適應外部的環境也是中國人獨有的一種思維方式。

《大學》中還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為《大學》之八目。可以看出所謂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均是“修齊治平”的前期準備工作,都屬於修身的範疇。所謂“修身”修的還是自身,只有先使自身達到一種圓滿的狀態,才能進一步地推己及人,而後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論語》裡講“君子日三省乎己”,就是每天都要去不斷地反省自己,這樣才能成為君子,才能修身入道。因此,對於個人而言內求是很重要,在整個中國文化的思想中,如果沒有“修”和“內求”的話,一個人的自身是做不到極致的。內求就是是為了發現內在的秘密,發現生命的奧秘,那麼如何去內求呢?就是通過內觀,說得神奇一點就是內視,譬如說經絡的發現很可能就是人在入靜的狀態下對人體內在氣血運行的一種察覺,就好像能夠看到人體內的經絡運轉狀態,看到人體氣血流注的路線就是經絡,而那些重要的關卡就是穴位,這些就是對內在生命的尋求,通過內觀而發現這些的。

我們再來看《黃帝內經》所包含的兩本書,一個叫《素問》,一個是《靈樞》。那麼素問是什麼含義,靈樞又是什麼含義呢?素問就是我們平時最常見、最尋常的問題,但是正是這些最平常的問題才構成了我們生命的中心,也是對生命的追尋——生命是什麼,生命為什麼,生命怎麼辦。

生命是什麼呢?在天人境界,生命就是天人意識,按照現代科學語境,生命就是能量與信息的統一體,按照中國文化語境,生命就是氣,氣分陰陽,陰陽分五行,也就是所謂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人也只不過是一團氣的運動變化,氣的升降出入,氣聚則生,氣散則滅,這就是生命是什麼,也就是生命的狀態。

生命為什麼?生命的意義是要達到人的至善之境、圓滿狀態,也即是《內經》中所說“天人合一、心物一元”天人境界。很多人都是在這個境界之外徘徊,卻一生也達不到這個境界。

生命怎麼辦?也就是說要人怎樣才能達到天人至善之境,用什麼樣的方法來達到。老子說過“通天下一氣耳”,整個天下就是一團氣,最關鍵的就是一個“通”字。只有“通”才能成為一團氣,只有“通”才會成為一團和諧完美之氣,人才能是圓滿,上中下三焦氣機的貫通,天地人之間的貫通,最後達到“天人合一、心物一元”,這也就是生命的意義。

《靈樞》講的就是如何“通”,要通過什麼樣的途徑來“通”,所以“靈樞”即是靈性的樞紐。人體靈性的樞紐,就是各種各樣的通道。這些通道包括:一個是血脈,是血的通道;另一個是氣的通道,也就是經絡;還有水氣的共同通道,就是三焦,這些都是靈性的樞紐。如果這些通道被堵塞了,人也就不會處於一種靈性化的狀態。《靈樞》講的也就是如何打通這些人體的通道,這些途徑有針灸、導引、按蹺、砭石和灸焫,這些手段都是為了使人體的氣血水液通暢,身心和諧。如果這些通道不暢,一身氣機為之所阻,不僅僅會使你的身體在生理上發病,同時你的心理心靈上也會受到影響,身體的靈性也就會消失,因此我們稱這些為靈性的樞紐。所以《黃帝內經》就是生命的科學,生命的經典。

《黃帝內經》研究的是天人生命之道,研究的是生命的意義,而不單單是研究疾病。有人說《內經》所倡導的實為“性命雙修”之道,性為心性即天人本體、全體,命則為天人個體生命,它認為人都是可以沿著修身之路,慢慢地能夠從一個凡人到賢人,到聖人,到至人和真人,乃至天人,不僅僅要把人的生命活到盡頭,更應該把自己的生命境界達到頂峰。這就是人的天人至善之境。因此可以說《黃帝內經》倡導的是天人生命之道,中國的醫學則是天人生命的醫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