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黃帝內經》中的浪漫主義

《黃帝內經》,作為一本中醫學的鉅著,幾千年來,為我們中華民族的身體健康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我們在學習其醫學原理與精神的同時,其實還可以學習到,在那上古時代,就開始萌芽的浪漫主義色彩。

探索《黃帝內經》中的浪漫主義

黃帝內經與浪漫主義

有人說,我國的文化創作,浪漫主義是從楚辭離騷開始的。我也同意離騷的浪漫,但是,說其就是浪漫主義的鼻祖,還是有點牽強的。黃帝內經之中就有大量浪漫主義的雛形,只不過,由於其醫學典籍的“身份”,再加上作者的不確定性,不似離騷的作者屈原那樣準確,所以,後世的人們大多忽視了其中的浪漫色彩,今天,我們就來起底《黃帝內經》中那些富含浪漫主義色彩的話語。

《素問.上古天真大論》原文:“黃帝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這裡的“提挈天地,把握陰陽”,我認為就是最原始的浪漫主義。根據現在天文和地理學的知識,天之大,無窮無盡,地之重,不可稱量,那麼什麼樣的“真人”能夠手提著天地?

探索《黃帝內經》中的浪漫主義

提挈天地

那是不可能的。什麼樣的“真人”能夠手抓住虛無縹緲的“陰陽”?那也是不可能的吧。古人把那種順應自然、和諧生活乃至長壽的人稱為“真人”,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成功把他們塑造出一個“頂天立地,瀟灑自然,無拘無束”的形象。

《素問.靈蘭秘典論篇》原文:岐伯對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這裡把人體的臟腑分別與社會中的官職對應。認為心臟就相當於“君主”,肝臟相當於“將軍”等等。根據各自的機能特點,結合真實社會中的各種官職,這難道不是最樸素的浪漫主義嗎?給人體臟器賦予其情感色彩,不得不為我們祖先的智慧而喝彩。這樣,讀者就能從“可感知的職位責任”輕易地把握到“不可感知的臟器功能”,這也就是樸素的浪漫主義修辭手法。

探索《黃帝內經》中的浪漫主義

黃帝內經

《素問.脈要精微論》原文:“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予,甚飢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這裡的原意是上焦盛則做夢能飛,下焦盛則做夢下墜,胃中飽就會夢到施捨,飢餓就會夢到盜竊,肝臟氣盛的人夢中也在發怒,肺臟氣盛的人夢中哭泣。雖然這是結合臨場症狀和脈象的對應,但其描述手法是非常浪漫主義的。

最後,其實黃帝內經中的陰陽五行,四時八風學說,都不乏浪漫主義色彩的。比如《陰陽離合篇》裡的“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從文化寫作的角度,都是非常富有浪漫色彩的文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