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比海更深》:"福利房"的家庭故事,什麼情感"比海更深"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為導演是枝裕和2016年的作品,曾獲第69屆戛納電影節關注單元提名。影片故事以"失敗者"兒子良多和年邁母親為中心展開。良多本是生活窘迫的小說家,與妻子離異後甚至不能如期支付孩子的撫養費,迫於生計以私家偵探的職業為生,但儘管如此也改不掉諸多生活陋習。母親一人獨居於福利房,即使面對不上進的兒子,她也依然母愛滿懷。一天,良多與前妻、兒子因颱風留宿在母親的福利房中,侷促的空間裡"一家人"彼此敞開心扉與現實和解。良多是一位不太成功的父親、兒子、丈夫,這雖殘酷但卻現實,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中,平凡人生仍需繼續。

《比海更深》創作於《步履不停》之後,兩部電影之間導演枝裕和與男主角阿部寬都成為了父親,完成了人生角色轉換。戲裡戲外主創與角色共同成長,虛實交錯中向我們訴說了更為感人真實的親情故事。

此外,《比海更深》中也融入了導演是枝裕和的相關人生體驗。他曾成長於福利房,9歲全家搬離之後住進了木結構的長屋。一天台風肆虐,平時沒有存在感的父親竟然保護了險些被摧殘的木屋,父親當時的形象一直印在導演腦中。於是“福利房”、“颱風夜”都成為了《比海更深》的重要故事元素。

《比海更深》傾注了是枝裕和諸多情懷和人生感悟,影片所帶給人們的情感共鳴也格外真切。本文首先從鏡頭語言、音樂語言、空間敘事三方面淺述電影的特點和亮點,繼而從影片的三類"家庭"情感中分析母子、父子、夫妻的情感羈絆,最後反思"比海更深"的親情所帶給我們的生活啟示。

一、鏡頭語言

  • 1.空鏡頭調度:銜接片頭片尾,實現完整敘事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裡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片頭及片尾空境頭的調度和處理。

影片開篇處,電車由遠及近緩緩駛來,主角良多憂鬱潦倒的模樣出現在鏡頭中,良多倚靠在車門望著窗外,儼然一副不得志的中年人形象。

而後又一處空鏡頭出現,道路兩旁樹木鬱鬱蔥蔥,墨綠色的畫幅佔據了鏡頭的三分之二,讓我們彷彿感受到盛夏特有的水汽和悶熱,一輛公交車由遠及近慢慢駛來。良多由電車轉乘坐公交悠閒懶散地前往母親住處。畫面裡低低矮矮的平房與母親居住的廉價福利房交相呼應,同時也從側面體現母親的住處距離市區較遠,良多生活拮据,只能依靠廉價的交通方式才能抵達。

片尾處,颱風過後、天朗氣清,還是鐵軌和電車,電車由近及遠駛向遠方,與片頭的電車鏡頭達成銜接。片尾的電車上,良多與兒子、前妻並排坐在一起,面帶微笑,輕快的音樂順勢而起,讓我們的視線從母親的福利房中轉移至良多“一家三口”難得的"同畫面"。經過"颱風夜"的相處,良多明白了妻子重新生活的決心,妻子也能體會良多對於自己和兒子的掛念,並排的畫面裡,雖然沒有對視的鏡頭,但是三個人的臉上卻呈現了一份屬於這個"家庭"的心照不宣。

片頭片尾空鏡頭前後呼應,既在影片中各自完成了承接故事的使命,又通過彼此呼應使得影片的整體敘事完整統一。片頭片尾的空鏡頭裡,呈現的都是盛夏晴朗的景象,把因"颱風"而構建起來的故事恰好置於中間。似乎也在告訴我們,儘管生活中偶爾會經歷一些"風雨",但風雨之後的生活終將趨於平靜,並且平凡。

  • 2.近景及特寫鏡頭:渲染故事情感,交代人物細節

是枝裕和從紀錄片導演至電影導演的過程中,沿襲著他電視語言的"口音"。在鏡頭敘事及細節處理等環節,可謂精湛獨到。是枝裕和的近景及特寫鏡頭裡,不僅有人物的情感變化,更埋藏了諸多情節線索。

2.1近景鏡頭:蘊藏生活細節和人物習慣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

影片開篇,良多的姐姐與母親手寫賀卡,然後交談著生活瑣碎。姐姐誇讚去世的父親字跡漂亮,母親回憶父親生前堅持手寫的習慣。母親抬起手,在空氣中做出了"研磨"的動作,姐姐馬上明白了母親的意思,也隨之比劃相同動作。

鏡頭給到母親和姐姐的近景,未加其他臺詞,而這"無聲"的動作則為片尾良多與"硯臺"的故事埋下了伏筆,母女之間的默契也在此處體現。我在開篇並沒有看懂這個近景動作,直到最後父親"硯臺"的出現,才明白這裡這個鏡頭代表的含義。

2.2特寫鏡頭:展現人物性格和內心情感

是枝裕和的家庭影片中,特寫鏡頭交替呈現,在不同的故事節點體現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內心情感。影片中特寫鏡頭諸多,在此我們來看其中三處。

特寫一:製作冰品的杯子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

良多和姐姐的生活並不富裕,未能幫助父母從福利房中搬離,母親在這簡陋的房間中生活幾十年,自然有她獨到的節儉之道。母親自制杯子冰淇淋可算是持家絕技,一處特寫鏡頭展示了母親製作的細節。她將飲料倒入透明杯中,倒入的量似乎都是自己測算過的,僅僅剛剛沒過杯底而已。而此處最精妙的細節是,兩個透明的杯子遠看沒有區別,但是放在特寫鏡頭處,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紋理不一致,也就是說家中連一套製作冰品的講究杯具都沒有,可見母親生活之節儉和精細。

特寫二:父親良多的運動鞋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

良多的小說家生活顯然已入不敷出,私家偵探的工作也不順利。離婚後,他很難體面地與兒子相見,幸虧前妻"法外開恩",允許這個拖欠了三個月撫養費的父親能夠與兒子單獨相處。良多帶兒子去挑選棒球鞋,兒子懂事地選擇了一雙便宜的,但良多讀懂了兒子的眼神,拿著一雙名牌球鞋前往櫃檯。特寫鏡頭給到良多,他故意將球鞋蹭髒,而後以瑕疵為由尋求商品折扣。特寫鏡頭中,不僅有良多"造假"的細節,畫面裡我們還能看到良多的球鞋,鞋底一處已經有了裂痕。對比下,父愛情感由此渲染而來,儘管良多"不務正業"、懶散好賭,但他對兒子的愛卻通過各種細節溢出屏幕,抵達觀眾心間。

特寫三:良多母親的眼淚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

颱風之夜,良多、前妻響子、兒子真吾留宿在母親簡陋狹窄的福利房中。母親與前兒媳有一處短暫相處的片段,母親得知響子諸多優點後,上下端量著她,滿臉寵溺,這裡的眼神寵溺甚至超過了母親對她的親生女兒。而後,母親直截了當,詢問響子是否還有複合的可能。響子坦言感激母親對自己的愛,但是她心意已決,良多並不適合組建家庭。

母親十分難過,指責自己的兒子不爭氣,隨後將一個小木盒遞給響子。小木盒中裝有孫子真吾的臍帶,此時作為奶奶的她將這份"母子"紐帶歸還給孩子的母親。這個歸還,也讓老母親面對了一家無法"復原"的現實。

特寫鏡頭中,老母親眼含熱淚,感嘆世事無常。列舉這一處特寫,是因為我終於在是枝裕和的影片中看到了人物情感的直接表達。他的諸多作品比如《步履不停》《無人知曉》等,大多用剋制的手法來描繪情感。但是在《比海更深》中,母親含淚的特寫如此真實、如此有溫度,這樣的對比更突顯了此處特寫的分量和意義。可見是枝裕和在這部影片中所傳遞的母愛多麼直接和厚重。

二、音樂語言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

是枝裕和的音樂語言一直帶有自己的特點,明快的節奏和悠揚的曲調反應現實平凡而普通的生活。《比海更深》的音樂沿襲了這一傳統,同時又獨具特色。

  • 1."口哨"表現"不靠譜"

良多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父親,他甚至存在諸多陋習,比如好不容易賺到一點錢還要去賭一把,回到母親家中偷拿東西去典當換錢,為了謀生不惜打破職業操守從客戶那裡賺錢等等。一般在這類情節處,影片多用帶有"口哨"節奏的明快音樂表現良多的"不靠譜"。

  • 2."鼓點"體現"詼諧"

當良多作為私家偵探與女同事喬裝跟蹤目標對象時,影片使用了具有"鼓點"節奏的音樂表現他們行為的誇張和詼諧,這類音樂使得整個影片顯得更加活潑和生動。

  • 3."鄧麗君"引出"主題"

"颱風"給了良多與母親更多相處的機會。母子二人坐在桌前談心,破舊的收音機裡播放出鄧麗君的日語歌曲《別離的預感》。隨著"比海更深、比天更藍"的歌詞徐徐道來,母親也語重心長感嘆"我們還沒有愛過誰比海更深"。一曲"鄧麗君",自然引出影片關於家庭的情感主題,不經意流露於生活之日常,恰如我們平凡於世間。

三、空間敘事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

是枝裕和的影片中,很多都以家庭為題材,那麼表達家庭生活離不開的就是"空間"。相對佈景而言,實景拍攝的空間敘事效果更加真實,具有代入感。《比海更深》中,是枝裕和通過細節展現母親房間的侷促和狹窄。

房間多小呢,陽臺上母親讓良多把橘子樹搬到屋內,良多轉身就把玻璃門撞碎了,良多的高大身材在陽臺上顯然難以自由行動。

房間內部則小到容不下兩張高度相等的桌子,一家人也無法在同一張桌子共進晚餐。颱風來臨前夕,姐姐帶著老公、兩個孩子來到母親家,隨後良多帶著兒子真吾也一起抵達。狹小的房間裡,一下子裝進了7個人。母親想要完全打開冰箱門,姐姐甚至需要往前探著身子來配合母親。母親從姐姐身後繞過,還需要側身徐行,足見空間多麼有限。

而後良多前妻響子前來,送走姐姐一家人,家中留下良多“三口”和母親,一共四人。晚飯時,四個人分在兩張桌子上吃飯才顯得不那麼緊湊。飯後良多在浴室泡澡,縮在小浴缸裡更是顯得滑稽和寒酸。

是枝裕和通過種種細節展現了"房間"的狹窄,房間雖小但生活井然,一家人十分默契地配合著在"蝸居"的空間裡生活、移動。生活雖然辛苦,子女也沒有能力幫母親換房,但是其樂融融的生活狀態讓平凡的生活顯得真實而溫馨。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

是枝裕和在這部電影中空間敘事的水平如此精妙,一方面來源於他多年的導演經驗積累,另一方面則得益於他的福利房生活經歷。在《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一書中他提到,電影的取景地正是他當年生活的福利房社區。於是創作劇本時,他一邊回憶兒時家中格局,一邊設計臺詞,拍攝時則臺詞長度與空間移動的距離剛好吻合,幾乎不需要在現場修改臺詞,"可以說是電影生涯中僅有的一次"。

四、三類"家庭"情感:母子、父子、夫妻的羈絆

《比海更深》中是枝裕和將諸多配角都牽入了"家庭"故事之中。比如良多的"偵探"同事,自小與父親分別的他更能理解良多的父愛情深;比如夫妻二人互相猜忌、互相背叛的偵探事務所客戶,體現了夫妻間的愛恨糾纏;比如前妻響子結交的新男友,面臨的是重組家庭及扮演"繼父"的問題等等。是枝裕和運用這樣的角色設置,將每個普通人都置於各類"家庭"關係之中。

從主線來看,影片主要講述了三類"家庭"情感,即母子、父子、夫妻。

  • 1.母子羈絆:期待與現實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中"母親"貫穿整個故事並依母親之口昇華出主題。影片中我們能看到母親對兒女既"望子成龍"又忠於現實的情感起伏。

母親對良多尤其充滿期待。面對鄰居也以兒子小說家的身份介紹,聽到鄰居的讚美更是滿臉幸福。知道良多回家來"偷"東西,也沒有過分指責,反而接過兒子給的"零用錢"時顯得很不好意思。

提到家裡的橘子樹,母親淡淡說道,對待這顆樹就像兒子一樣,一直持續澆水,只是不再開花了。母親澆灌著這顆與良多一同成長的橘子樹,心中也曾滿懷期待吧,只是"不在開花"就如現實中的兒子一樣,也要接受和麵對這樣的結局。

母親深知兒子的"不成器"。她一直都關注"筆跡"遺傳這件事,看著良多的姐姐手寫賀卡,嘲笑女兒字跡不好看,女兒則反駁是繼承了媽媽;看到前兒媳響子字跡工整,對比兒子良多拙劣的字跡,又自責兒子是遺傳了自己。母親盡力將為子女的不完美歸結在自己的問題上,因為繼承了"我",所以他們才沒有進步。

母親對子女的愛體現在生活的各個細節。接待兒子一家的留宿,她拿出了珍藏的魚湯咖喱底料;向湯內撒入豌豆時,還唸叨著"他(兒子)很愛吃豌豆呢"。母親的愛不就是那一句叮嚀、一個眼神、一份熟悉的味道嗎。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

與兒子談心時,母親表達了自己"入世哲學"的達觀和智慧。談到良多逝去的父親,她寬慰"人走後,再深的思念也無法把他帶回",人應該活在當下,好好珍惜活著的人們,不必過分執著於遙不可及的事情,這樣的話就無法享受人生。

母親勸導兒子,面對現實,我們更應該活在當下,豁達之後才能得到幸福。我們沒有經過愛誰會"比海更深",但是正因如此,我們才更要珍惜生活,去尋找快樂,學會更好地去愛人。

在母親的眼裡,良多縱然有很多毛病,但是她還是希望兒子能夠放下包袱,擁有一個豁達的人生。也許兒子不能帶她離開這個擁擠的福利房,兒子也不會成為暢銷的小說家,但是她接受著兒子的平凡,並希望兒子能夠擁有平凡人生的幸福和快樂。正如影片開頭母親所述"(食物)小火慢燉才能入味,做人也是這個道理"。

  • 2.父子羈絆:"不在"與"存在"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

是枝裕和在《比海更深》中用"不在"來表達"存在"。影片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過良多父親的影像,哪怕是一張照片,父親的"不在"便體現於此。但是我們卻能從很多細節處,感受父親的存在,比如當鋪老人的描述中我們知道父親驕傲於兒子小說取得的成就,同時父親也是一個經常光臨"當鋪"的拮据之人。再比如章魚滑梯的回憶、父親靈位的香爐、父親的諸多當票還有那一方價格不菲的硯臺。

父子之傳承體現在良多與父親以及良多與兒子的諸多習慣和細節裡,家族祖孫三代通過這樣的方式隔空聯繫著。

良多好賭,父親也依然依賴著典當,並將自己的失敗歸於時代,在"頹廢"這一點上父子極為相似;良多喜歡文學並習慣手寫稿件,這裡則遺傳了父親手寫毛筆字的傳統;良多兒時想當公務員,兒子真吾的願望也是如此;良多愛好文學並出版小說,兒子的作文水平也很出色。

當然,影片中最具代表性的"傳承",則是颱風雨夜良多與兒子躲在章魚滑梯"探險"的部分,這是良多與父親的專屬記憶,如今他與兒子也擁有了這段美好回憶,這彷彿就像是家族的"父愛"傳承。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

良多帶兒子買了幾張彩票,良多稱其為"親情紐帶",也是"300日元購買的夢想"。對兒子真吾而言,彩票可能是父母重歸於好的希望,颱風夜不小心掉落,一家三口冒雨尋找彩票,也成為了他們仿若夢境的一次團聚。颱風離去,一切迴歸現實,父子的彩票之夢也迴歸現實。即使艱難,心中也要尚存希冀,這是良多與兒子的聯繫。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

良多為了籌足兒子每個月的撫養費,終於還是從家裡"偷來"看似值錢的"硯臺"準備去當掉。得知"硯臺"確實價格不菲時,他恍然大悟。當年父親即使把良多的集郵冊拿去典當,也沒有拿硯臺來換錢。父親堅持用硯臺磨墨手寫文字,良多為了保護自己的文學自尊,不甘於給漫畫寫故事賺取稿費,父子二人對於文字的敬畏亦是一份傳承。結尾處,良多研磨著父親留下的一方好硯,莊重地挺起了腰板。即使貧困,心中的夢想和追求不滅,這是良多與父親的聯繫。

父子的羈絆就這樣於"不在"與"存在"間體現著、傳遞著、影響著。去世的父親從此消失在良多的世界,對於良多而言,父親這是“不在”;離婚後的良多離開了兒子的成長,對於兒子而言,良多便是"不在"。但是他們之間各種聯繫又證明著彼此的"存在",這份"存在"深藏於在他們心靈和血脈深處。

  • 3.夫妻羈絆:相伴與別離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

良多父親去世後,母親將父親的大部分東西都扔掉了。良多調侃母親竟然如此對待生活了50年的伴侶,母親則表示正因為生活久了,才會扔掉。而後,母親回憶在公園中看到的一隻蝴蝶,她覺得那就是良多的父親。也許對於母親來說,"睹物思人"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共同生活了半輩子的人,那個人在心中的形象已經超過了物品多帶來的回憶,所以蝴蝶為她帶來的感觸更深刻,像是一種心靈之間的對話。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

另一對夫妻的羈絆,則體現在良多與前妻響子的關係中。離婚後,良多拖欠了三個月的撫養費,但是響子還是同意讓他見兒子。良多發揮私家偵探的職業技能,遠遠跟進響子與新男友的交往進度。良多與前妻儘管離異,但他們還有兒子作為共同的紐帶,良多對響子仍有感情,響子對他也沒有過多怨言。

片中提到的男人與女人對"前任"的對比十分精妙。"男人一般在失去愛人後,才知道自己真的愛她","女人喜歡油畫,因為新的油畫可以覆蓋以前的畫,但原畫仍在心間"。所以,良多尚存挽回的想法,而響子更想朝前看,開始新生活。

良多父母的緣分止於父親的離世,縱然人已離去,但回憶和情分仍在;良多與前妻緣分止於婚姻契約的失效,然而即使生活分別,但由愛情過渡的親情不會消滅。

五、生活反思:"比海更深"的親情對生活的啟示

  • 1.父母對子女的期待與寵愛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

影片中父母對子女的期待和愛護,想必觀影后的我們都會為之感動。父親不曾告訴過良多,他把兒子的小說分發給了諸多鄰居,母親不曾告訴良多她為挽回兒子的婚姻做出過努力。父母告訴良多更多的是即使生活不容易,也不必氣餒,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主動去尋找快樂和幸福。父愛深沉、母愛包容,這世界還有什麼感情能夠"比海更深",除了父母的關愛還有什麼情感更寬廣無垠毫無保留呢。

父母用目光陪伴著我們成長,誰不曾有過"望子成龍"的夢想,但是如果夢想沒有實現,那麼就接受現實,大部分人不都是如此平凡度過一生嗎。回首我們的成長之路,也許與父母觀念曾有背離、也有彼此曾有不解,但是最懂我們的,能記得我們味覺偏好的只有他們。這就是他們的愛,平凡卻無可替代。

  • 2.子女對父母的回報與陪伴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

子女往往容易忽視父母的愛,就像影片中是孫子真吾發現了陽臺上的奶奶在目送他們離開,而子女卻沒有小孩子那般敏感和天真。想想我們自己,多久沒有"回頭"看看身後的父母了。

福利房是20世紀日本為了緩解住房緊張興建的密集樓群,也算曆史悠久。隨著時代變遷,很多老人隨著子女搬離了老房子,但也有一些老人住在這裡數十年直到生命終結。影片裡,鄰居閒談提到一位獨居老人在福利房去世很久才被發現,小區的廣播裡同時播放著走失老人的尋人信息。種種情節,足以反映了當下一部分日本老人的生活現狀。

對於一些老人來講,尤其是獨居老人,獨立生活中難免需要他人的幫助。但是,影片裡的子女們是如何做的呢?良多的姐姐建議母親多去認識新朋友尋找樂趣,良多則肯定了小區便利店為高層老人遞送快遞的貼心服務,但是他們都沒有提到多來陪伴母親或是將母親接走。

母親與良多單獨相處時也曾提到"我是將死之人,這裡恐怕是我最後的歸宿,你得明白我身體越來越差,會需要你來身邊照顧我",而良多卻沒有更多的回應,一方面良多的經濟能力確實不足,另一方面體現了很多日本青年與父母慣有的生活方式便是如此。

從影片中抽離,我們反觀當下,在城市打拼的我們多久沒有回家陪陪父母,或者我們有沒有試圖幫父母改善生活環境。也許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很久都沒有給父母打過電話了。父母的愛是"視覺"的,他們用目光注視著我們成長,而我們對父母的反饋為何選擇"視而不見"呢。是枝裕和成長於福利房,此部影片不僅完成了他拍攝"公共住宅"的願望,更傳遞了作為兒女對於父母親情的反思。

六、結語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

"愛的多少、質量和純度或許無法和他人比較,但這部《比海更深》傾注了我當下全部的愛"(是枝裕和《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

是枝裕和在自傳書籍《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中提到,拍攝這部電影的原因之一就是出於自己生活於福利房的經歷,一直想要表達一部福利房中發生的家庭故事。影片中,諸多情節都有著導演本人的生活回憶。

《比海更深》可以算作《步履不停》的姊妹篇,是家庭故事的延續。《比海更深》的創作傾注了導演是枝裕和更多的"作家"初心,而非一個"電影人",一個"職人"。他提到,創作《比海更深》時,是本著"寫自己想寫的故事"這樣的心情完成的,可以說是摒棄了好勝心和功利心,這對於一位日本當紅導演來講並不容易,畢竟電影商業化的壓力來源於方方面面。

也許,正是一份純粹的創作精神,才能表達出根植於家庭深處質樸真實的情感。"作為創作者,我從頭到尾都被一種放鬆的力量牽引,這或許就是愛吧"。

我想,作為觀眾的我們來講,這份“比海更深”的家庭親情傳遞出的愛和啟發,我們已經接收並且感受到了。


參考資料:是枝裕和《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1月第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