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爸爸一系叫堂,媽媽一系稱表?

愛你一生威奈萊思


首先糾正一下,用題主的語言來說,並非只有媽媽一系稱“表”,爸爸一系也有稱“表”之現象,比如爸爸的姐妹,也就是自己姑姑的孩子,也稱“表”,也即姑表兄弟。

漢語的稱謂博大精深,最早的文獻《爾雅》(公元前2-3世紀)即記載了90個親屬稱謂詞語,其後的《方言》、《釋名》等都對《爾雅》有所增益。至清道光年間,梁章鉅著有《稱謂錄》,計32卷,輯錄各種稱謂詞語達1000多個,為歷代之最。

在當代,不少學者繼續對稱謂進行研究,與本問相關的如林美容,將稱謂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包括祖、父、母、夫、妻、伯、叔、姑、舅、姨、嶽、兄、嫂、弟、姐、妹、子、女、侄、外甥、孫等21個詞語稱為核心語素,而將堂、表等稱之為“用相應的詞類來擴展”,簡言之,也就是擴展詞。在這個基礎上,分析可以得出現代稱謂的基本原則:即由“直”而“堂”,再“表”致“遠”,簡單來說,就是姻親關係也按照血緣關係來稱呼,而血緣關係中旁系儘可能按照直系稱呼。

按照由“直”而“堂”,再“表”致“遠”的原則,以兄弟姐妹為例,先是父系直系血親,即兄弟姐妹,之後再是父系旁系血親——(堂)兄弟姐妹,再是父系姻親——姑(表)兄弟姐妹,再是母親血親,舅(表)兄弟姐妹,最後是母親姻親,姨(表)兄弟姐妹。

如果從這一點來看,“堂”“表”主要是用來區分親疏關係的,眾所周知,“堂”有堂屋、正堂之意,是一棟房子的核心,而“表”常用來說明外面,如“表裡不一”,所以“堂”也就意味著直系血親,而“表”則有旁親、姻親之意。


楚邾


爸爸一系稱堂,媽媽一系稱表,這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其實並不完全準確。追根溯源地說,堂和表,是古代男權社會的產物,當然這也沒辦法,歷史使然,千百年下來已經形成習慣了,也就沒必要去改變,但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慢慢地所謂堂表就消失了,親戚都沒有了還堂什麼堂、表什麼表。


堂的區分很簡單啊,同一個祖父(爺爺)這一支脈,互相之間就是堂兄弟的關係。拿我家打比方說,我的爺爺奶奶共生了3個兒子,分別是我的大伯、二伯、父親,到我父親3兄弟這一輩共生了4個兒子,那我這一輩4個兒子就是堂兄弟關係。

如果放在古代,在我父親3兄弟沒分家之前,我和我另外3個堂兄的在家族裡的排行,是拉通來排的,而不是按照伯父和父親各自的小家來排兄弟關係。

在這一層關係之上,再遠的話也就是祖父之前的同姓族人,就是族親了;更遠更遠的話就叫本家,生活中我們遇到同姓的人常開玩笑說,500年前是一家,就是這個意思。

當然這也不是一定的,以我為中心,上下三代為三服,上下五代為五服,一般五服之外血緣關係就很薄弱了,但有些小村莊,上下十幾代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這個小地方,那麼整個村子裡的人都以堂兄弟稱,也是有的。


簡單來說,表就是外的意思,這很明顯就是男權社會中用以區分內外之別的稱呼。古代普通人家稱妻子家為外家,所以為什麼把母親的父母叫外公外婆呢,就是這樣來的。當然,你不能說表等於外,所以外公也叫表公,沒有這樣的叫法。

皇族則稱外戚,在歷史類書籍上我們常看到說外戚,其實就是表兄弟這一支。那麼問題就來了,很多時候,外戚並不是單純指母親這一支的親戚,父親這一支也有,那就是姑姑。

所以說,表親是分兩種情況的,一是父親這邊,姑姑家的孩子,叫姑表親。而母親一方的表情,是指母親的兄弟家的孩子,也就是舅舅的孩子,才能稱表情。這種關係說起來複雜,其實很簡單,還是拿我舉例——我的表弟,是我舅舅的兒子,那麼我媽必然是我表弟的姑姑。


在堂親和表情之外,還有姨親,就是媽媽的姐妹,就有了大姨、小姨的叫法。那麼姨家的孩子,跟我的關係自然就是姨(兄弟姐妹)。


按照傳統觀念,堂親是最近的,姨親是最遠的。

小結

古人為什麼會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就是因為這些男權社會造成的歷史原因,你在父親這一系是堂,到母親一系就成了表(外),古代外孫不能上族譜的原因就是這個,那麼在這樣的觀念下,一家人如果沒有生兒子,這一家人從這一代開始,就沒法上族譜了,就斷了香火。

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因此去責難古人重男輕女,前面也說了,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落後觀念,現代社會大多數腦子正常的家庭,早已經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這是中華文明的一大進步。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稱表或稱堂,只是一個簡單的區分父親、母親家兄弟姐妹的代稱而已,像我一律叫哥哥,或者某某哥,根本不會叫什麼堂哥表哥了。

話說回來,親戚親不親,還是看人,劉關張三兄弟一毛錢血緣關係也沒有,千百年來都是兄弟的典範,而有些人呢……誰家還沒有幾個奇葩親戚不是?




也可自話


根據我的瞭解,這個跟地域是有關係的。在北方一般把父親兄弟的孩子叫堂兄堂妹,把跟父親是兄妹關係的一般叫表兄妹,不是有句俗話,姑表親,打斷骨頭連著親,但是我是我父親不管是弟弟還是妹妹的侄子,這個是一致的。而在母親那邊,對不起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我2歲的時候就走了,我連她什麼樣子都不知道,家裡也沒有照片,我現在34從沒見過她,我也試著在家裡尋找或者詢問老一輩,但是看到他們的神情,我也就沒再詢問,在這裡勸一句,單親家庭的孩子心裡真的很別的孩子不一樣,很容易自卑,當聽到別的孩子說媽媽爸爸的時候,你只有默默的聽著,如果不是非要到離婚那一步,為了孩子請忍忍吧。好了,說回來,在南方有些地方跟北方還是有區別的,南方家族宗嗣觀念比較重,為了區分龐大的家族體系,管爸爸方的都是堂兄弟姐妹,管母親方的都叫表兄弟姐妹,這樣比較好區分。

其實,叫什麼無所謂,血脈相連,中國人很看重血脈,這是傳統也是傳承,中國人的信仰不是靠著宗教,而是靠著血脈和傳承,這也是華夏民族能夠延續根本唯一。


聽我說書人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親緣關係。

父系的一族,就是爸爸這一家族的,叫堂。

比如堂兄堂弟,堂姐堂妹。

堂的意思就是內的意思,意思就是同處一家。頗有點宗族的意味,要知道在中國的鄉村,特別是南方的鄉村,宗族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在一些重要的節日,都會在宗族祠堂中舉辦一些活動,讓一個大家族逐漸形成向心力。

這也是堂這個字的一個重要內涵。

而表的意思就是外,比如徒有其表,就是說表面光鮮的意思。

我們都知道,媽媽一系的親戚,稱表。如表弟表妹,表叔等。

其實表就是相對於堂來說的,一個是外,一個是內。

這也反映出自古以來的男女有別。尤其是以男為尊的傳統思想。

畢竟是女的嫁到男方家庭,之後就在男方的家族中生活,生了孩子也是跟隨男方的姓氏。

但是在堂和表之外,還有兩個比較特殊的親戚關係。就是舅舅和姑媽。

俗話說:親舅如父,親姑如媽。

因為舅舅是媽媽的姊妹,和媽媽的血緣關係最親,所以自然也會疼愛外甥。

而姑姑是爸爸的姊妹,所以也是很親的親戚,自然有親姑如媽的說法。



歷史寶藏


父親一系叫堂……母親一系叫表……這種說法並不嚴謹。

姑姑跟父親一系有直接關係,但稱呼他們的孩子依然是表……

所以我覺得宗族內的全是堂……,宗族外的全是表……。

那這個宗族該如何確定,就是自己父親這一脈及其配偶和男性後代組成的群體。宗族只接受一種女性,那就是作為男性配偶嫁進來,至於原本屬於宗族內女性的一生是存在身份的轉換,有人嫁進來必然有人嫁出去,也就是說以嫁人的方式完成一個宗族到另一個宗族的轉變。這完全是以其他父權社會的制度相配套的。

所以我們經常稱呼(堂)伯父、(堂)叔叔的孩子都是堂兄弟姐妹。而稱呼姑姑、姨、舅舅的孩子都是表兄弟姐妹。至於自己的姐妹、小姑姑和堂姐妹沒嫁人前是毫無疑問的親人,等以後嫁人,因為自己跟那個男性沒直接關係,那原來的親人關係實質變為表親,可我們依然習慣用以前的稱呼來界定關係。這也只是稱呼沒變,但實際關係已經變了,這是好多人感到自己的兄弟姐妹一結婚,就在也沒有以前的感覺了。


長久以來形成這種現象,是因為這種稱呼體系是跟父權社會相適應的。我國古代主要出於父權社會,男性在社會中起主要的決定作用,女性只是其附庸,因女性獲得的社會關係也就會被邊緣化,宗族是最核心的。

一個宗族可以把所有男性及其配偶納入進去,但沒有把嫁出去的閨女再納入自己宗族的,不嫁人的女性會一直屬於一個宗族而不發生變化,這只是例外。由此而衍生出來“內親外戚”的說法。我們還經常說走親戚、走親(戚)訪(朋友)友,親戚一詞是分開的,親人和戚人,二者猶如錶裡關係;

宗族內的男性獲得配偶就會從陌生人上升為親人,女性外嫁就會由親人變為戚人,這就是“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的說法。


堂、表……這類稱呼是完全適應男權社會的需要建立的,始終要以男性為中心,縱使女性中也有男性,那也只能處於外戚的地位;一個個宗族,就是靠姻親結表,而又彼此的宗族相互保證獨立,有條不紊的運行。

要改變這種稱呼幾乎是不可能的。一是這種稱呼早就適應中華民族,也沒有什麼壓迫性或者歧視意義,今天我們也已經從父權社會走出來了。二是我們在父權社會中呆了兩千多年,早已經習慣了這種稱為,或者說它早就被一代一代的人潛移默化的遵守著,這時刻在民族基因裡的。表面看就一個稱呼的問題,可它實際上運行起來很不簡單,要達到與其他制度完全契合哪有朝夕之間就可以建立的。

我經常說到“歷史包袱”一詞,歷史包袱有積極的東西也有消極的東西,而縱觀世界範圍內,我們經常說我們歷史悠久,換句話說我們揹負的歷史包袱最重。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就是歷史包袱在發揮作用。


父權社會擺脫容易,當想要把父權社會在這個社會的角角落落遺留的痕跡給清除掉難如登天。


過去即歷史


嚴格來講,這話不完全正確。爸爸那邊的姐妹的子女,不能稱為堂兄弟姐妹,他們同樣是你的表親。

就像《紅樓夢》中的血緣關係一樣:賈寶玉的堂姐妹是賈迎春、賈惜春;而林黛玉的母親賈敏雖然是賈政的親妹妹,但林仍然是寶玉的表妹。

那麼問題就來了:什麼是堂親?什麼是表親?

古代講究五族的觀念,堂的意思指的是祠堂。所謂堂親,就是指那些能夠一起進同一個祠堂祭祀的親屬。

對於姑姑的子女而言,他們和你不屬於同一堂,所以被算在表親的範疇內,也就是說和你不是一家子。

表親如果細化,還可以分為姑表親和姨表親。

姑表親前面已經說到了。姨表親就是指母親的姐妹的子女,跟你是表兄弟姐妹。

在中國的傳統習俗上,前者也就是姑表親,理論上要比後者姨表親更親近、尊貴。這是由於兩者的親屬關係,維繫於舅舅(姑姑)。

舅舅是母親家族的父權代表。在古代的父權制社會中,擁有天然的優越地位,所以理論上是更親近的。

不過這些東西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地方都叫堂親,有些地方都叫表親,並沒有那麼明確的區分。


HuiNanHistory


對父親方面的親戚都稱為堂親,母親方面的親戚都稱為表親,是因為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男性處於主導地位,女性處於從屬地位造成的。女子在結婚後,她不僅要隨丈夫的姓氏,所生的子女也是隨丈夫的姓,她的姓氏是沒有延續性的。而父親這一脈的直系親屬稱呼為堂,就表示他們是宗親族姓,是非常親的。

我們經常用四世同堂兒孫滿堂來形容一個家族人丁興旺。

從這兩個詞就看得出來:

中國傳統上是以家族為單位聚居在一起,所以這種情況下,和自己生活在同一個“堂”中的往往是叔伯的子女,也就是我們的堂兄弟姐妹

同樣的,媽媽的孃家也是“另外的”一個家族。

所以媽媽那邊的親戚,不僅同輩的人叫表哥/表姐。 連外公、外婆、外甥、外甥女這些人的稱謂中也要加上一個“外”字,以和自己本家的親戚區分。

堂親是和自己同姓的,而表親有很大可能和自己不同姓。

但現在早已經是男女平等了,女性也能參加很多社會活動。而且雙方親戚之間的往來也是越來越頻繁,並不是說,男方的親戚就和自家關係親。如果兩家不太走動,那麼即使是堂兄堂弟也不會太親近的。而如果表姐表妹經常在一起聯絡感情,那麼她們倆家的關係是非常好的

其實,叫什麼無所謂,血脈相連,中國人很看重血脈,這是傳統也是傳承,中國人的信仰不是靠著宗教,而是靠著血脈和傳承,這也是華夏民族能夠延續根本唯一。

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可以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們。



漫泉


這個問題有點籠統,不是很準確,爸爸一系叫堂未必全叫堂,媽媽一系未必全稱表。

與父親這邊的有血緣關係的親戚

父親這邊的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不都叫堂親,血緣關係近一點的稱堂親,遠一點的稱族親,再遠一點的就是本家了,還有父親這邊也有表親;

(維繫宗族關係——喬家大院)

中國家族關係是一種樹形關係,主幹生出樹枝,樹枝又再生出小樹枝,又如人身上的血管,有主脈和很多的支脈,支脈又有毛細血管,民間稱之為支系和支脈。堂的古意為正屋,高大的房子,在家族支系中也就是共種堂屋(有的地方稱廳堂)的意思,即便分了家,堂屋是不能分的,還是共有的,祭祀祖先時,分家出去另建房屋的人,有權回老堂屋祭祖,或者在老堂屋中送終辦喪事。於是一個家庭繁衍過程中產生堂伯叔姑、堂兄弟姐妹。在表示家族社會關係時,堂與家族意義是一樣的,如祠堂,但堂的關係比族、本家血緣關係更親近。

中國民間因地方不同,或者姓氏不同,或者姓氏中的家族不同,甚至家族的支脈不同,對堂的稱呼有很大的差別的。如有的家族三服內稱堂,三服外稱族,如族伯叔姑,族兄弟姐妹;有的家族則是五服內稱堂,五服外稱族,這樣就有了堂爺爺、堂孫子之類的稱呼;有的更遠,八服或十服內還稱堂;有的三四個支脈後裔集在一個村子或相鄰的幾個村子,支脈內的人都稱堂,稱其他支脈為族;還有的只要共種一個祠堂就稱為堂。中國民間大部分家族稱堂的一般是三服或五服內,但這不是硬性規定,規矩一般由家族內部來確定。

(同姓同宗的楊家大院落)

父親這邊的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中女子出嫁後也有後代,如姑奶奶、姑姑等,她們的後代與孃家人稱表,這樣就有了表伯叔和表兄弟姐妹等。也就是說,與父親有血緣關係的父系親戚不都是堂親,同樣有表親。

母親這邊的有血緣關係的親戚

母親這邊的有血緣關係的親戚與自己同輩的稱表親,如表兄弟姐妹,但是,與母親同輩的稱舅、姨,比母親輩分高的稱外,如外公外婆(北方稱姥爺姥姥),書面語為外祖父外祖母。每一個家庭背後都有一個家族,母親孃家的家族同樣也有稱堂的,如堂舅舅堂姨媽、堂外公堂外婆等。

表的意思同外,表、裡為反義詞,內、外是反義詞,表明夫權社會的內外之別。古代百姓家稱妻家外家,皇帝家裡稱外戚、戚畹。古代晚輩與長輩之間的名字與稱呼有避諱的規矩,既然外公外婆帶了“外”字,他們的後代不能再稱“外”,而是用“表”。

這裡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稱呼,父親這邊的有血緣關係的親戚稱為“堂”,不稱“內”,“內”字被用於稱呼妻兄妻弟及子女,如內兄內弟,內侄兒內侄女,這可能是為了與岳父家拉近親戚關係的一種古代最有智慧的稱呼,與俗話說的“郎(女婿)是半邊子”一樣,女婿不是外人。


關山聽風


熟讀金庸武俠的人一定會發現,金庸似乎對“表哥”特別有成見。比如《倚天屠龍記》裡的衛璧,《連城訣》裡的汪嘯風以及《天龍八部》裡的慕容復,就都被描寫成了大壞蛋。

金庸對錶哥的“憎恨”,有說是與他自己的表哥徐志摩有關,現實中的徐志摩正是一個薄情浪子。然而這種說法,據考證是站不住腳的,但有一點卻是實情,那就是徐志摩確實是金庸的表哥。

金庸的母親名叫徐祿,是徐志摩的堂姑姑,所以金庸和徐志摩確實是一對錶兄弟。不過他們並不是嫡親的表兄弟,如果用英語來說的話,只能算是“second cousin”,直譯過來就是“第二代堂/表兄弟”。

看到這裡,相信也有人發現了另一個問題,英文世界裡是不區分堂親和表親的,所以cousin這個詞,可以泛指伯叔舅姑姨的孩子,然而在中文世界裡,卻是區分的明明白白,如果是在古代,彼此間的差距甚至還不小。

如何區分堂親和表親?單純靠姓氏來判斷是不夠嚴謹的

隨著計劃生育的推行,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對各種親戚關係越來越陌生了,有些誇張的,甚至連叔叔和舅舅都分不清了,對於這些人來說,要讓他們說出堂親和表親的區別,恐怕是天方夜譚。

其實堂親和表親並不難區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對方的姓氏,如果對方與你同姓,那麼他以及他的子女是你的堂親,其餘的血親就是表親(親叔伯姑舅姨除外)。但是這裡面也有例外,因為有可能出現同姓結婚的情況,尤其是大姓,這種情況會更普遍。

另外,現在也流行隨母姓,這就會導致一些表親也和你同姓,因此單純通過姓氏來判斷堂表親,還是不夠嚴謹的。

與父親共享“Y染色體”的非直系血親以及他的女兒,是你的堂親,其他的血親皆為表親

那應該如何準確地區分堂親和表親呢?這就不得不借助生物遺傳學了。

人的性染色體分為Y染色體和X染色體,其中Y染色體是父系遺傳的,傳男不傳女。藉助Y染色體,就可以很好地標識出你的堂親,簡單地說,就是與你父親共享“Y染色體”的非直系血親,他本人(親叔伯、親叔伯祖等除外)以及他的女兒就是你的堂親。除掉這些人之外,其他的血親(包括母系)就都是你的表親。

比如在《紅樓夢》裡,被稱作王熙鳳“正經侄兒”的賈蓉,就是賈璉(王熙鳳老公)的堂親,原因就是賈璉與賈蓉是共享Y染色體的,他們有同一個父系祖先,即第一代國公爺賈源和賈演的父親。

而賈璉與林黛玉,雖然血緣更近,卻只能是表親,因為林黛玉的父親和賈璉是不共享Y染色體的。但同為女性血親的賈惜春,儘管對於賈璉來說,血緣關係比林黛玉還遠,卻是堂親,原因是賈惜春的父親賈敬,也是和賈璉共享Y染色體的。

為什麼中國古代會區分堂表親?根源出在父權社會上

無論是看姓氏,還是看Y染色體,其實都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堂親一定是爸爸一系的血親,而媽媽一系的血親,哪怕血緣關係再近,也只能是表親。

在當代,堂親和表親已經沒有多大區別了,相信現在大多數人也不會覺得堂弟比表弟更親吧,然而在古代,堂表一字之差,卻有著親疏之別。

還是拿《紅樓夢》來舉例,賈璉與賈蓉之間,血緣聯繫已經非常淡了,遠比不上賈璉和林黛玉,可從書中描述來看,對於賈璉來說,明顯賈蓉才是更親近的,可見在當時,堂親對錶親是碾壓的。

這其實就是父權社會的體現,除女性成員以外的堂親,都是共享Y染色體的,他們才是自己人,而女性成員,一旦嫁出去,就好比潑出去的水,自然就成了外人,她們的後代,也就只能以“表親”稱之了。

不再區分堂表親,讓血緣迴歸根本,才是更先進的理念

老有人抱怨說現在的孩子不能區分堂表親了,然而這真的就是壞事嗎?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所謂堂親表親之分,其實就是父權時代男性對女性打壓的體現,這明顯是一種落後的理念。

現在強調男女平等,從血緣上講,姑姑姨媽的子女,和伯伯叔叔的子女是一樣親的,又何必去區分什麼堂哥表哥呢?所以說,不再區分堂表親,讓血緣迴歸根本,才是更先進的理念。

隨著少子化時代的持續,相信糾結堂親表親的人也會越來越少。畢竟血緣的稀釋可是指數級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第四代旁系血親就已經非常生疏了,更何況第五代、第六代?相信不用多久,“堂哥”、“表哥”都將成為歷史名詞,甚至連“哥哥”、“姐姐”這樣的稱謂,也將逐漸與血緣脫離。


汗青正浩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很重要的,尊卑、長幼、貴賤、親疏都是社會關係,人們對於如何衡量這些關係制定了一些規則解決這個問題,當時解決這個問題的需求並不迫切,但是當人類進入了私有制社會以後,因為要確定家族的私有財產由誰繼承和權力由誰世襲,如何衡量尊卑、長幼、貴賤、親疏這些關係就成了人們必須解決的問題。

人們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確定了衡量家族成員親疏遠近關係的標準,那就是家族成員,和家族中父親或者祖父的血緣關係的遠近。

所以家族成員與父系尊長的血緣關係就顯得重要,與母親的血緣關係就不是很重要,在稱呼上就相應的有了區別,父親的一支稱為堂,母親的一支稱為表,而且還有“一表三千里”的說法。

為什麼父親的一支叫“堂”呢?首先從這個字說起,堂,指的就是房屋中的正廳,古代的房屋建築是很講究的,最重要的一間叫堂,民間有正堂、堂屋的稱謂,居於住宅的中央,兩側是臥室,儲藏室,都是較為次要的房間。

在這間房子裡進行的都是家族或者家庭裡最重要的活動,會客、吃飯、祭祀祖宗、舉行婚禮等等。這間房子的北牆——人們建房子都是坐北朝南,取其向陽的地勢——最中央叫中堂,這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

逢年過節、或者家族發生大喜事都要在這裡給祖宗上香禱告,一來是供奉祖宗,二來是向祖宗報告家族的發展情況,希望祖宗在天之靈,繼續保佑後世子孫幸福安康,這是舉行禮儀活動的地方,十分重要。

能參加這些活動,能在這個堂屋裡祭祀祖宗的,都是一個共同的祖先繁衍出來的後代,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父系的祖先,但是這些人當中不包括母親一支的人——嫁過來的女性就成了這一家的人,這就是堂的作用。堂,既表示祭祀祖宗的同一個廳堂,更表示參與祭祀的人是同一個祖先的後代。

表,本意是裘皮大衣上有毛的一面,也就是毛附著的一面。古人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毛,是附著在皮上的,這也就是說,母親的一支就像毛附著在皮上一樣,這也符合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這是對婦女地位貶低的一種思想。

封建社會婦女附屬於男子,就像裘皮大衣上的毛附著在皮上一樣,雖然是很腐朽的思想,但是這也是符合歷史實情的,到現在農村還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說法,認為婦女是男性的附屬物,因此,就用表親來形容母親這一支的親戚。

這個“表”還有表面的意思,與裡相對,也就是說表親就是表面上是親戚,實際上不親。古代的親戚二字所代表的意思和現在不同,現在的親戚是指血親以外的姻親,古代恰好相反,親戚是指血親,包括父母,所以說表親是表面上的親戚,實際上是沒有血緣關係的,這是恰如其分的。

堂和表,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不同的親疏遠近關係,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離開了社會關係,人真的不能稱其為人,所以確定親疏遠近關係十分重要,古人做了科學的界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