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迎來第3次改變?浮現2個“鐵證”,9萬家地產商開始“脫水”

回顧過去這些年樓市的變遷,每隔10年,都會出現1次“改變”。

第1次是在2000年,彼時房地產市場體量非常小,年銷售面積只有1億平米,房改伊始,大部分人都沒有進場買房的意識,不少人的思維依舊停留在福利分房、自建小產權房的概念裡,對首付、月供、房貸、商品房這些詞彙異常陌生。

第2次是在2010年,彼時房地產市場剛剛走過2008年的陰霾,恆大、碧桂園、保利等龍頭房企剛剛具備雛形,溫州炒房客四處橫行,加槓桿買房、掃樓、投機的方式流行開來,從2010年至今,房地產市場也迎來了漲幅最大的十年,從京滬深到二線省會,從沿海到中西部,房價翻倍的城市比比皆是。

到了2020年,樓市迎來了第3次“改變”。

最典型的表現,是房地產浮現出了兩個“鐵證”。

1,房屋“供過於求”的現象,或將貫穿未來10年。

文章開頭提到,20年前,我們的房屋銷售面積是1億平米,到現在變成了多少?

答案是17億平米。

樓市迎來第3次改變?浮現2個“鐵證”,9萬家地產商開始“脫水”

也就是說,20年時間,房地產市場的體量擴大的17倍,從城鎮化的角度來說,人口進城後帶動房產銷售是理所應當的事,但是,以我們現在的人口結構和城鎮化率來看,真有這麼多住房需求嗎?

答案是否定的,西南財大此前發佈報告指出,我國城鎮地區住房空置率分別為18.4%、19.5%、20.6%和21.4%。截止2017年底,全國城鎮地區有6500萬套空置住房。

要知道,6500萬套是前年的數據,如果加上2018、2019年均17億平米的銷售面積,按100平米一套房,21.4%的空置率來算,光是最近兩年,就增加了727萬套空置房。

也就是說,目前的空置房數量達到了6500萬+727萬=7227萬套,即便按每套房子只住3口之家,就能滿足2億人的住房需求。

因此,從2020年開始,我們的房地產市場會長期步入“供過於求”的狀態,換句話說就是“供需失衡”。

上千個地級市、縣區、鄉鎮有大量空置的房屋,而極少數的一線大都市、二線省會,依舊每年湧入巨量的大學生、勞動力、農民工,住房仍然供不應求。

2,9萬家地產商開始“脫水”。

經濟學者黃奇帆曾提到過一組數據:在全國房企總數達到了9萬多家,還不含中介。

樓市迎來第3次改變?浮現2個“鐵證”,9萬家地產商開始“脫水”

而全世界180個國家的地產商加起來也沒有9萬個,美國大大小小房產商沒超過500個,歐洲20多個國家所有房產商,獨立法人加起來不到1萬個。

展望未來10年,這9萬家地產商必然會進入“脫水”進程,即規模小、負債高、經營不善的開發商兼併、倒閉會成為常態,“大魚吃小魚”的格局會更加明顯。

從2月份的銷售數據也可以看出一絲端倪,排名後40位的房企,銷售總額還不及前3名銷售額總和,TOP10房企把身後近9萬家開發商的業績遠遠甩在了身後,“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

這兩個“鐵證”,對房地產市場有何影響?

1,“供過於求”的趨勢一旦確立,房產就會失去升值基礎。

大家都知道,只要是商品,價格波動就必然會遵循“供給”與“需求”的關係,房子當然也是一樣。

數據顯示,1998-2018年,20年的時間中,全國均價從1854元上漲至8542元。從2004-2017年,13年的時間,我國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從1.6萬億元增至21.9萬億元,增幅達13.7倍。

這個時期房價漲勢之所以如此兇猛,跟“供小於求”是分不開的,人均居住面積長期徘徊在25平米-30平米以下,剛需在房地產市場中占主導地位。

不過,房子一旦供過於求,大量的中小城市人口常年湧入大城市,“無人接盤”或將成為不少城市的常態,前幾年靠棚改貨幣化推高的需求,也會現出“原形”。

2,開發商日益“凋零”,城市分化程度會越來越高。

地產商開始加速整合、兼併、破產、“脫水”,說明了一個現實:城市分化。

舉個例子,去年開發商破產家數達到了525家,今年破產的速度在加快,達到了日均2家,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實力較弱、資本金較少、高負債高週轉運營的房企。

這些中小房企大多分佈在哪裡?

樓市迎來第3次改變?浮現2個“鐵證”,9萬家地產商開始“脫水”

當然是三四線以下小城市居多,各類名不見經傳的小開發商之所以“倒下”,大部分是因為當地市場不佳,現金流難以回籠。

而實力雄厚、融資能力強的開發商,必然會更加青睞一二線城市,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城市之間的“分化”在加劇。

從這兩個意義上講,樓市出現第3次“改變”,是建立在供求關係逆轉、行業加速整合前提下的必然趨勢。

最近央行跟財政部、銀保監會的電視電話會議上宣佈: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和“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要求,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

央行的這個表態,可以看做是2020年起樓市發生改變的最佳“註釋”。

一方面,房住不炒的定位將會得到長期堅持,至少未來10年內不會改變,邏輯很簡單,連1月末以來的短期特殊事件都未能影響這個基調,以後調控的定力會更強,與過去10年不可同日而語。

另一方面,將房地產作為拉動經濟手段,像以前那樣靠拍地、賣地、蓋房帶動上下游行業增長,已經成了過去式。

未來將更加註重穩增長、調結構,比如5G、人工智能、新經濟、互聯網、雲計算、智能製造等產業,房地產將更加突出“房價、地價、預期”的穩定,大起大落的走勢,不會再出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